緒論
“印度土邦”是指承認英屬東印度公司和英王最高宗主地位,在內政上享有完全或部分主權,在外交上受到嚴格限制的印度獨立的王國。印度土邦為數眾多,1930年,由英屬印度代表和印度土邦代表組成的聯合委員會確定的土邦有600個。1937年,緬甸從英屬印度分離,成為獨立的殖民地,緬甸的土邦不再屬印度土邦之列。1947年8月英國移交權力前后,南亞次大陸大約有562個土邦,其中554個土邦加入印度,剩余土邦加入巴基斯坦。加入印度的土邦很快被合并,土邦王公喪失對土邦的統治權,只能享有一定數量的年金和部分特權。1971年第26條憲法修正案徹底剝奪了王公們的年金和特權,王公制度徹底消亡。加入巴基斯坦的土邦王公陸續簽訂一些協定,到1955年止,基本上將土邦統治權轉讓給巴基斯坦,實現與巴基斯坦的合并。
學術界雖然相對更重視對英屬印度的研究,但是對印度土邦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大成就。芭芭拉·拉姆賽克《印度王公和他們的國家》對2004年前的印度土邦研究做了一個很好的文獻梳理。她的著作分八大部分,即印度土邦與英帝國主義導論,1800年以前的印度土邦,英國間接統治體制的建立,殖民地印度的間接統治理論及經歷,作為男人、女人、統治者、監護者和東方君主類型的王公,土邦的管理與經濟結構,土邦的社會與政治,聯邦或合并。文后的參考書目對各部分引用過的文獻進行了簡要介紹。(1)2004年至今,又有一些關于印度土邦的論著問世。限于篇幅,本書只能提及有關印度土邦的比較有影響的專著。
在英屬東印度公司和英國王室確立和鞏固對印度土邦的最高統治權的過程中,為了了解和更好地監管土邦事務,英國人編撰了一些有關印度土邦的資料、公報,如《拉杰布達納公報》《旁遮普土邦公報》《印度中部土邦公報》《印度東部土邦公報》《印度西部土邦公報》《巴羅達土邦公報》等。(2)一些英屬印度官員和學者發表了關于印度土邦的論著。詹姆斯·格蘭特·杜夫的3卷本《馬拉塔史》敘述了莫臥兒帝國走向衰敗時迅速崛起的馬拉塔帝國的歷史。(3)詹姆斯·托德的《拉賈斯坦編年史和古代史》頌揚烏代布爾,貶低齋浦爾,至今影響著拉賈斯坦的歷史編纂。(4)約翰·薩瑟蘭的《英國政府與不同土邦關系概要》對英國的間接統治作出了較早的闡釋。(5)沙哈馬特·阿里的《巴哈瓦爾布爾史》敘述了19世紀中葉之前巴哈瓦爾布爾的歷史,表明巴哈瓦爾布爾王室源自阿拔斯哈里發家族。(6)愛德華·桑頓編纂的《東印度公司政府和印度大陸土邦領土的地名詞典》提供了東印度公司影響下的各城市、城鎮、村莊、河流和山脈的準確地理位置及其社會和政治環境。(7)勒佩爾·格里芬的《旁遮普諸羅阇:旁遮普土邦的歷史及它們與英國政府的政治關系》是研究旁遮普丘陵土邦的基本史料。(8)弗里德里克·德魯的《查謨和克什米爾領土的地理描述》介紹了查謨、克什米爾、拉達克、吉爾吉特和巴爾蒂斯坦等地的居民、語言、氣候和歷史。(9)梅農的《特拉凡科爾史》敘述了特拉凡科爾從古代到19世紀中期的歷史。(10)馬爾坎德·南德尚卡爾·梅達與馬努·南德尚卡爾·梅達的《印度教拉賈斯坦或印度土邦編年史》簡述了海德拉巴、邁索爾、巴羅達、克什米爾等104個土邦至19世紀末的歷史,每個土邦簡史后附有王室譜系。(11)
在英屬印度開始進行憲政改革,尤其是1918年《蒙塔古—蔡姆斯福德報告》比較明確提出由印度土邦和英屬印度組成聯邦的方案后,一批探討有關印度土邦與英國的關系、印度土邦的主權和法律地位等問題的論著面世。威廉·李—沃納的《印度土邦》對英國與土邦簽訂的條約和協定等文獻進行整理,梳理了英國與土邦之間的關系。(12)詹姆斯·杜埃的《旁遮普省、西北邊省和克什米爾》簡要介紹了旁遮普境內的伯蒂亞拉、金德、那巴、格布爾特拉、法里德果德、巴哈瓦爾布爾、馬萊爾戈德拉、門迪、蘇克特、西爾木爾、昌巴和比拉斯布爾等土邦及克什米爾和查謨。(13)阿諾爾德·賴特的《印度土邦:名人、歷史和管理概覽》簡要介紹了巴羅達、海德拉巴、博帕爾等90個比較大的土邦的歷史、人口和領土面積、財政收入、教育等公共設施的投入、土邦與英國的關系等。(14)久德加爾的《英國人保護下的印度王公:關于他們個人的統治、法律地位和他們的未來的研究》闡述了大多數土邦的管理狀況和土邦王公的法律地位與未來。(15)潘尼迦的《印度土邦與印度政府的關系研究導論》反駁了英國人關于最高統治權的主張。(16)潘尼迦的《1774—1858年英國對印度土邦政策的演變》敘述了沃倫·哈斯丁斯、威爾斯萊勛爵、哈斯丁斯勛爵和大賀胥勛爵等總督的土邦政策。(17)阿布揚卡爾的《印度土邦問題》論述了王公保護法令、比拉爾問題、《蒙塔古—蔡姆斯福德報告》與印度土邦、王公院重要的法律和歷史問題。(18)
一套非常重要的文獻資料是由艾奇遜主編的14卷本《與印度及其鄰國的條約、協定和特許令匯編》。該文獻不僅收錄了英屬東印度公司和英王政府與主要土邦王公簽訂的重要條約和協定及頒發的特許令,而且簡要敘述了各土邦的歷史以及相關條約與協定簽訂的背景。(19)該文獻在1973年重印。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版的其他關于土邦的論著有:D.K.森的《印度土邦史:它們的地位、權利和義務》論述了印度土邦的條約地位、慣例的法律效力、土邦的內政和司法主權、土邦的國際地位及英王與土邦的關系。(20)莫漢·辛哈·梅達的《哈斯丁斯勛爵與印度土邦:1813—1823年英屬印度政府與印度土邦的關系研究》主要敘述了哈斯丁斯勛爵在任總督期間與印度地方勢力進行的戰爭及簽訂的條約,英屬東印度公司與印度土邦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闡述了英屬東印度公司對土邦最高統治權的確立過程。(21)潘尼迦的《印度土邦與印度政府》論述了土邦與英屬印度之間的關系及土邦的法律地位。(22)哈奇森和沃格爾的2卷本《旁遮普丘陵土邦史》追溯了旁遮普丘陵土邦早期的歷史,提出歷史最悠久的拉杰普特土邦可能在喜馬拉雅山區的旁遮普丘陵中。一些土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6、7世紀拉杰普特人最初到印度或者11、12世紀拉杰普特統治家族躲避外敵的入侵。(23)威廉·巴頓的《印度的王公們》介紹了土邦與英國在印度勢力的發展;敘述了土邦的生活與政治;介紹了克什米爾、邁索爾、特拉凡科爾和海德拉巴等主要土邦;論述了王公與政治部的關系、土邦王公與聯邦及其未來。(24)迪萬·巴哈杜爾的《印度土邦問題》詳細梳理了20世紀30年代全印聯邦方案談判中與土邦問題相關的文獻。(25)拉古比爾·辛的《印度土邦與新體制》在簡述了印度土邦的歷史后,從政治學和法學的角度,探討了全印聯邦方案中關于未來聯邦政府與土邦在司法、行政和財政方面的關系。(26)愛德華·湯普遜的《印度土邦的形成》主要敘述了英屬東印度公司打敗邁索爾王公提普·蘇丹、摧毀馬拉塔帝國、打敗廓爾喀人和平達里人、確立最高統治地位的歷程,闡述了從威爾斯萊勛爵到哈斯丁斯勛爵的歷任總督的政策。(27)這些論著中,除莫漢·辛哈·梅達的作品外,其他都是從政治和法律角度探討印度土邦與最高宗主或新政權的關系。
對印度土邦歷史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的論著到20世紀60年代后才陸續面世。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英國對土邦的政策及英國與土邦的關系。最重要的兩種檔案文獻集是尼古拉斯·曼塞等主編的12卷本《權力的移交,1942—1947年》(28)和喬普拉與巴塔查亞等主編的10卷本《奔向自由:印度獨立運動文獻集(1937—1947年)》。(29)兩種文獻的一些卷冊都有專門的部分輯錄在權力移交或獨立運動中有關印度土邦的檔案資料。薩羅吉尼·雷加尼的《1724—1857年尼扎姆與英國的關系》概述了海德拉巴尼扎姆與外部政權之間的關系。(30)約翰·赫德二世1969年完成的博士論文《1901—1931年印度土邦的一些經濟特點》對樣本土邦和英屬印度相近地區的經濟進行了比較,分析了英國的政策對土邦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土邦經濟中的獨特變量。(31)蘇庫馬爾·巴塔查里亞的《18世紀末至1820年拉杰普特土邦與東印度公司》全面探究了東印度公司與拉杰普特土邦早期的關系。(32)芭芭拉·拉姆賽克的《1914—1939年帝國黃昏中的印度土邦王公》論述了英國與印度土邦之間宗藩關系逐漸解體的原因和過程。(33)阿尼爾·錢德拉·班納吉的《拉杰普特土邦與英國最高統治權》介紹了詹姆斯·托德對拉賈斯坦的概述,敘述了19世紀前半期英國最高統治確立時梅瓦爾(焦特布爾)、齋浦爾、馬瓦爾(烏代布爾)、格勞利、科塔、本迪等拉杰普特土邦的歷史,對處于莫臥兒帝國、馬拉塔帝國和英國統治下的拉杰普特土邦歷史與社會進行了反思。(34)馬尼·卡默卡爾的《英國最高統治權:1818—1848年英國與巴羅達的關系》闡述了英國對巴羅達最高統治權確立的過程,認為1818—1848年在巴羅達與英國關系史上是關鍵和重要的時期,是英國控制整個印度西部的開始。(35)伊恩·科普蘭的《英國的統治與印度王公:1857—1930年印度西部的最高統治權》分析了帝國政策的演變,并詳細論述政策在印度西部實施的情況。(36)阿什頓的《1905—1939年英國對印度土邦的政策》主要敘述了20世紀初至1939年英國對土邦的政策:消除對土邦王公的孤立政策,推行不干預政策,成立王公院,印度土邦委員會對王公們的要求作出回應,推出全印聯邦方案,與土邦王公進行談判,希望他們加入全印聯邦。但是這些努力都無果而終。(37)伯拉蒂·拉伊的《1858—1883年海德拉巴與英國最高統治權》論述了間接統治對海德拉巴的影響。(38)米歇爾·費希爾的《1757—1857年英國兼并印度的政治》敘述了約翰·馬爾科姆、羅伯特·克萊武、大賀胥勛爵等在兼并孟加拉、卡納蒂克、孟買管區、奧德、信德等地的歷史及一些人的評價,論述了18、19世紀英國與印度土邦的關系。過去史家論及英國在莫臥兒帝國崩潰后的擴張時過多強調了經濟因素的作用,米歇爾·費希爾認為文化和政治因素如政府的掌控、犯罪行為的界定和“治外法權”的觀念等削弱了印度的獨立性。(39)安尤·阿羅拉的《印度土邦:1858—1948年間英國的最高統治權與內政管理——格布爾特拉土邦個案研究》從王位繼承、對主權的限制、軍事事務、中央和地方管理、田賦制度、司法制度、教育和公共工程7個方面闡述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之后英王政府新土邦政策在格布爾特拉實行的狀況。(40)羅伯特·胡騰巴克的《1847—1947年克什米爾與英國的統治》論述了克什米爾在英俄大博弈中的地位和影響、英國確立在克什米爾優勢地位的歷程、克什米爾征服罕薩和納格爾、克什米爾民主運動的發展及憲政改革的進程。(41)巴克什的《印度總督與副王的政策與管理》簡要介紹了英屬東印度公司14位總督和英王治下的20位總督兼副王對英屬印度和印度土邦的管理政策。(42)沃爾特勞德·厄恩斯特和比斯瓦莫伊·帕蒂主編的論文集《印度土邦:人民、王公和殖民主義》收錄了17篇有關土邦與英國最高宗主的關系,印度土邦歷史編纂,以及涉及海德拉巴、邁索爾、博帕爾、瓜廖爾等土邦的論文。(43)卡羅林·基恩的《王公印度與英國:帝國的政治發展與運作》闡述了1858—1909年英國對印度王公及其王國的政策,詳細考察了這個時期間接統治運作的不同方面。托馬斯·梅特卡夫和弗朗西斯·哈欽斯等現代史家認為,19世紀后期幾十年是王公統治的黃金時代,因為王公們得到了最高宗主相當大的幫助和鼓勵。卡羅林·基恩則認為事實恰恰相反,英國人的西化和“文明”的動機,加上控制管理成本和促進管理效率,導致王公們的權力被大大削減了。(44)
第二,土邦印度與英屬印度之間的關系。瓦納賈·蘭加斯瓦密的《1900—1947年民主運動背景下邁索爾、特拉凡科爾和科欽土邦合并新解》論述了邁索爾、特拉凡科爾和科欽進行的民主斗爭。作者指出,對這些土邦人民運動的政策不是取決于人民的需要和愿望,而是聽命于反對英國統治的需要,土邦合并是甘地式現實政治的巔峰。(45)帕蒂爾的《國大黨與土邦》論述了印度歷史上政治分裂的傳統及各類印度土邦,國大黨政策的演變,國大黨對土邦政策,國大黨和土邦人民組織,印度獨立時國大黨政府要求土邦加入印度,最終將加入的土邦都并入印度。(46)米歇爾·費希爾的《對印度的間接統治:1764—1858年的駐扎官和駐扎官制度》分析了英國官員與他們的印度雇員的活動和觀點。(47)丹尼斯·維達爾的《暴力與真相:一個拉賈斯坦王國與殖民當局的對抗》主要論述了拉賈斯坦土邦錫羅希的貴族堅持他們的祖先是在土邦形成過程中獲得領土,因而應在土邦內享有自治的權利。(48)桑托什·考爾的《印度自由運動與土邦》論述了土邦的特點,印巴分治以及土邦人民運動對土邦并入印度自治領的影響。(49)薩達斯萬的《印度土邦的政治與行政整合》的第一部分主要敘述了在英國治下的印度土邦和權力移交后土邦并入印度的政治整合過程,第二部分則從領土、軍隊、財政、人事等方面論述了喀拉拉邦行政管理整合的情況。(50)普拉薩納和薩達什瓦主編的論文集《印度土邦與現代印度的形成》主要關注印度南部的土邦邁索爾、海德拉巴、特拉凡科爾、科欽和庫爾格,從宏觀和微觀的視角探討土邦與現代印度形成之間的關系。(51)比迪烏特·查克拉巴蒂的《印度憲法的制定:一個形成概念的方案》中“土邦與民族主義者的制憲努力”一章論述了土邦在印度憲政改革和憲法制定過程中的作用和影響。(52)
第三,對王公印度或地區性土邦,海德拉巴,邁索爾,特拉凡科爾,博帕爾和克什米爾等的研究。
關于王公印度的論著主要有:薩克塞納的《1761—1818年馬拉塔與主要拉杰布達納土邦的關系》敘述馬拉塔領袖馬哈達吉·信地亞等利用其名義上的宗主莫臥兒皇帝向拉杰普特土邦征收貢物,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擴大自己的領地。(53)米思拉的《信地亞與霍爾卡在拉賈斯坦的競爭》論述了馬拉塔人內部和外部的競爭對手之間,尤其是瓜廖爾信地亞和印多爾霍爾卡之間的斗爭。(54)《我了解的王公印度:從雷丁到蒙巴頓》的作者康拉德·科菲爾德自1939年至1947年8月先后擔任印度總督的私人秘書和政治顧問。該書敘述了1921年雷丁勛爵任印度總督至1947年權力移交時主要印度土邦的狀況。(55)阿德里安·塞弗編輯的2卷本《關于印度土邦的文獻和演講》為研究英國對土邦的間接統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56)伊恩·科普蘭的《1917—1947年帝國末日中的印度王公》提出,在英國的殖民政權發展過程中,印度土邦王公遠不是英國人操縱下的木偶,尤其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是印度政治舞臺上的重要角色。他對土邦很快淪落,居于國大黨統治之下的主要原因也進行了分析,從新視角研究了殖民后期的印度政治史。(57)蘭賈納·考爾的《印度土邦的憲政發展》論述了印度土邦民族主義思想的萌發及在其形成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政治家,蒙福德改革對土邦憲政發展的影響,全印土邦人民運動與土邦委員會以及加內什·拉格胡納特·阿布揚卡爾為土邦臣民爭取平等政治權利所做的努力。(58)卡皮爾的《1817—1950年的拉杰布達納土邦》簡要論述了英國對拉杰布達納土邦的間接統治。(59)沙拉達·德維韋迪的《摩訶羅阇與印度土邦》主要介紹了焦特布爾、齋浦爾、格勞利、邁索爾、巴羅達、瓜廖爾等土邦在權力移交前后摩訶羅阇的生活狀況。(60)杜阿的《印度次大陸印度土邦百科全書及名人錄(插圖版)》對有禮炮待遇和無禮炮待遇土邦的簡況進行介紹,收錄了各土邦主要官員、部長、立法會議成員和柴明達爾等信息。(61)芭芭拉·拉姆賽克的《印度王公和他們的國家》追溯了1800年之前印度土邦的歷史,敘述了英國間接統治確立的過程及間接統治的理論和實踐,介紹了土邦的管理和經濟結構等。(62)馬克·布倫特納爾的《前印度帝國的王公和貴族家族(第1卷·喜馬偕爾邦)》簡要敘述了西爾木爾等6個有禮炮待遇的主權土邦、巴格哈爾等27個無禮炮待遇的主權土邦及班格爾等12個被合并土邦的歷史及王公家族譜系。(63)伊恩·科普蘭的《大約1900—1950年間王公印度北部的國家、族群及鄰邦》主要論述了土邦中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派沖突發生的原因及其影響。(64)安德烈亞·梅杰的《印度的主權與社會改革:1830—1860年英國的殖民主義與廢除薩蒂制運動》介紹了拉杰普特社會普遍存在的薩蒂習俗、英國在印度土邦內禁止薩蒂的政策的形成及禁止薩蒂的策略。(65)阿德里安·塞弗的《拉吉瓦達斯:1707—1950年的印度土邦》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馬拉塔勢力的興起和英國在印度的勢力的興起及土邦走向衰落的歷史,闡述了最高統治權理論,分析了土邦王公的困境。第二部分則簡要介紹了印度南部、德干、印度東北部、印度東部、緬甸、印度中偏北部、旁遮普、喜馬拉雅山區、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印度西部和巴基斯坦各地區的土邦。(66)尼納·斯威德勒的《偏遠的殖民地居民:俾路支斯坦的歷史與政治》敘述了英國殖民統治確立前的格拉德汗國,英國設立俾路支斯坦管區及對俾路支斯坦進行統治的情況。格拉德汗國名義上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英國對偏遠的俾路支斯坦地區的控制相對寬松,土邦酋長享有較大權力。(67)雅各布·汗·班加什的《土邦事務:1947—1955年土邦加入及并入巴基斯坦》主要論述了格拉德汗國與巴哈瓦爾布爾、海爾布爾等土邦加入及并入西巴基斯坦的歷程。(68)
關于海德拉巴的重要論著有:祖貝達·亞茲達尼的《1811—1820年亨利·羅素駐扎時期的海德拉巴:補助金聯盟制度個案研究》探討了亨利·羅素在海德拉巴與英屬東印度公司補助金聯盟締結中的重要作用及聯盟締結對雙方的重大影響。(69)瑪麗·克里斯托爾的《第七任尼扎姆:坍塌的帝國》敘述了阿克巴·阿里·汗為了鞏固自己奪取的王位,獲得英屬東印度公司的支持,簽訂軍費補助金同盟,使海德拉巴成為英屬東印度公司的附庸國。(70)蘇尼爾·錢德爾的博士論文《從前殖民秩序到土邦:1748—1865年過渡中的海德拉巴》對海德拉巴政治的復雜性進行了實質性的分析。(71)巴瓦的《末代尼扎姆:米爾·奧斯曼·阿里·汗的生平與時代》論述了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統治者之一、末代尼扎姆對海德拉巴的統治。(72)盧西恩·貝尼楚的《從專制政府到合并:1938—1948年海德拉巴土邦政治的發展》論述了海德拉巴的社會和政治狀況、1938年之前土邦內政的發展、20世紀20—30年代的尼扎姆、1938—1939年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及穆斯林的反應、1939—1946年海德拉巴決定性的年代、警察行動及其后果。(73)本杰明·科恩的《1850—1948年印度德干的王權與殖民主義》介紹了德干諸土邦的軍事、商業和金融業,王權的標志——頭巾、頭銜和老虎,宮廷護衛,國王的廢立與國家的誕生。(74)努拉尼的《海德拉巴的毀滅》指出,1947年的印巴分治和克什米爾戰爭及1948年9月印度入侵海德拉巴是南亞次大陸的三大悲劇。早在1925年,英國駐海德拉巴駐扎官威廉·巴頓就預言了海德拉巴的悲劇。海德拉巴的悲劇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在比拉爾問題上與英國的對抗,不贊成加入全印聯邦,不贊成《克里普斯方案》和《內閣使團方案》,與以真納為首的穆斯林聯盟的關系的發展,權力移交時英國政府不支持土邦的獨立等,使海德拉巴希望獨立而不具備獨立的條件。(75)埃里克·劉易斯·貝弗利的《海德拉巴、英屬印度與世界:穆斯林網絡與較小的主權,1850—1950》從觀念、制度和城市空間三個方面論述海德拉巴作為一個較少主權的國家在印度土邦和帝國中的地位,海德拉巴官僚知識分子對穆斯林現代派國際主義的影響。(76)瓦伊坤塔姆的《轉變中的東方文化:海德拉巴土邦(1853—1948)》從文化的角度探討了海德拉巴社會的變遷。(77)
關于邁索爾的專著有:唐納德·魯道夫·古斯塔夫森的博士論文《1881—1902年的邁索爾:打造一個模范土邦》闡述了1881—1902年間英王政府在邁索爾實行放權改革的試驗。1831年,英屬東印度公司以摩訶羅阇管理不善為由接管邁索爾。1867年,印度事務大臣宣布在摩訶羅阇成年時將土邦管理權歸還給他,因而在1881年將土邦管理權歸還給摩訶羅阇,使邁索爾成為擁有更大自治權的土邦。邁索爾進行憲政改革,成為模范土邦。(78)比約恩·赫特尼的《間接統治的政治經濟學:1881—1947年間的邁索爾》探討了政治自治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79)錢德拉塞卡爾的《1918—1940年邁索爾社會政治變化面面觀》追溯了邁索爾王國管理制度的發展線索,論述了1918—1926年邁索爾的非婆羅門運動及林加亞特、穆斯林與被壓迫階級對運動作出的回應,闡述了勞工組織和土邦政府的勞工政策,論述了邁索爾發生的政治變革及憲政改革。(80)賈納基·奈爾的《現代邁索爾:對王公治下該地區的再思考》提出要重新界定“現代化、地區和王公統治”,考察了邁索爾社會改革的內容及卡納塔克的重新統一,認為自提普·蘇丹時代到1956年并入卡納塔克,邁索爾的現代化表明,西歐和印度的現代化經歷是有很大差別的。(81)池龜彩的《重塑土邦印度:1799年至今的邁索爾歷史人類學》對殖民時期的土邦及后殖民的遺產進行分析,尤其通過關注邁索爾,對南亞國王與臣民的關系進行徹底的調查研究。通過結合利用歷史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并基于大量檔案和田野調查,作者提出國王的觀念在印度南部繼續存在,并在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繼續發揮重大影響。(82)
有關特拉凡科爾的論著主要有:丹尼爾的《為特拉凡科爾責任制政府而斗爭(1938—1947)》敘述了土邦為民主進行的斗爭,試圖揭示特拉凡科爾社會、種族、宗教和憲法問題與印度政治局勢之間的關系。(83)《失去大象的摩訶羅阇:特拉凡科爾土邦社會和政治的變遷(1921—1947)》的作者路易斯·奧沃科爾克從1929年6月底到特拉凡科爾至1939年春休假離開,先后在摩訶羅阇女子學院和特拉凡科爾大學任教。1940年5月至1941年11月因觸犯印度防務法而被監禁。1942—1946年作為外交事務專家為印度政府工作,直到1947年印度獨立才回到英國。她希望通過對很多當事人和事件的敘述,揭示特拉凡科爾社會和政治的變化。(84)斯利達拉·梅農的《特拉凡科爾的勝利與悲劇:拉馬斯瓦密·艾耶爾執政十六年編年史》貶低艾耶爾的對手們,論述了這個時期重要的政治事件。他認為,人們過多強調了艾耶爾政府不好的一面,而對其好的一面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85)圖拉錫達蘭·阿薩里的《殖民主義、土邦與為自由而斗爭:1938—1948年的特拉凡科爾》對在國大黨、印度共產黨、種姓及教派政治影響下的民主運動的發展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論述,生動描述了特拉凡科爾民眾為成立代議制政府展開的斗爭及拉馬斯瓦密·艾耶爾政府的竭力阻撓。(86)
克什米爾問題是南亞研究的熱點,學界對克什米爾歷史和現實給予了較多關注,相關論著不勝枚舉,以下列舉的只是有關權力移交前后克什米爾的重要論著:莫漢·克里申·滕、拉姆·克里申·考爾·巴特和桑托什·考爾合編的《克什米爾:憲法史和文獻》簡述了克什米爾民族運動的發展、憲政改革、《1939年憲法》及獨立后克什米爾憲法的制定和生效,收錄了140個相關文獻。(87)迪納·納特·拉伊納的《不幸的克什米爾:被隱瞞的故事》揭示了許多出于政治統一目的而被隱瞞的重大事件,而對這些事件的思考有助于人們了解克什米爾問題出現的原因和過程。(88)喬普拉的《印巴克什米爾沖突的根源》簡述了克什米爾的歷史背景和戰略地位、英俄中亞大博弈、克什米爾自決權、巴基斯坦入侵克什米爾及印巴為克什米爾進行的戰爭。(89)達爾的《從古代到近代克什米爾政治變革的動力》詳細闡釋了克什米爾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勢力怎樣發揮作用并促成政治的變革。在20世紀前期克什米爾政治變革中,民族主義觀念、共產主義思想和國大黨等因素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90)齊特卡拉2卷本的《克什米爾分治的故事》認為,分治是歷史性錯誤,論述了分治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關系及克什米爾問題導致的多次戰爭,展望了克什米爾的前景,主張取消分治,重新統一。(91)巴爾拉吉·普里編輯的《賈亞普拉卡什·納拉揚論查謨和克什米爾》收錄了賈亞拉普卡什·納拉揚從獨立前到他晚年就克什米爾土邦問題在報紙上發表的聲明、公開演講和文章。(92)考爾的《克什米爾的政治動蕩》回顧了克什米爾地區自治的歷史,論述了1905—1996年克什米爾政治動蕩的歷史背景,介紹了克什米爾自由運動及克什米爾對自由運動的貢獻。(93)穆罕默德·薩利姆·汗的《克什米爾中世紀史》考察了14世紀初穆斯林到來至19世紀中期錫克教統治崩潰克什米爾歷史的發展,揭示了這段時期克什米爾社會、政治、文化和經濟發展的狀況。(94)拉杰庫馬爾·辛格的《克什米爾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分專題論述了克什米爾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從外交、社會和法律的角度論述克什米爾加入印度的問題,關于克什米爾的外交僵局,與克什米爾相關的歷次戰爭等。(95)菲達·穆罕默德·哈斯奈恩的《1846—1946年英國的克什米爾政策》提出,英國對克什米爾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俄國和蘇聯的影響。俄國對克什米爾虎視眈眈,對克什米爾的征服使之有機會在印度與英國直接對抗。英國和俄國的博弈使英國覺得克什米爾這樣的緩沖國非常重要,因此英國竭盡全力維護、支持和指導克什米爾摩訶羅阇,摩訶羅阇可以放手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從而享有更多的政治、商業和軍事特權。不過,摩訶羅阇必須完全順從英國人的意志。(96)沙比爾·喬德里的《克什米爾與印度分治:參與印度分治的政治家和名人及1947年8月15日查謨和克什米爾的法律地位》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克什米爾的歷史背景和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1931年叛亂、克什米爾第一個政黨穆斯林大會黨的成立和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論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國政府為解決英屬印度問題所做的努力和重大決定,如內閣成員出使印度后提出《內閣使團方案》、蒙巴頓出任印度總督并最初提出《印巴分治方案》、拉德克利夫裁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邊界;闡述了印巴分治時土邦王公未來的不確定性和分治的代價。(97)比姆·辛格的《查謨和克什米爾:過錯與出路》歷數自1846年簽訂《阿姆利則條約》到2008年德里任命年輕無能而野心勃勃的阿卜杜勒為首席部長,克什米爾政治中所犯的47個錯誤。在權力移交前后的錯誤主要有:1946年國大黨支持“退出克什米爾”運動、克什米爾政府在科哈拉逮捕尼赫魯、1947年羞辱并解除拉姆錢德拉·卡卡總理職務、甘地和尼赫魯支持謝赫·阿卜杜勒取代卡卡等。這些錯誤對克什米爾局勢的發展都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98)拉克什·安基特的《克什米爾沖突:從帝國到冷戰,1945—1966》從國際視角對1947年10月沖突爆發之前到1966年塔什干峰會期間印度和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爭端進行研究,主張沖突的演變是由國際關注決定的。(99)拉吉·庫馬爾的《查謨和克什米爾全史》簡要介紹了查謨、克什米爾和拉達克的史料,早期歷史、哲學和文化的發展。(100)萊昂內爾·卡特選編的《克什米爾走向停火:1948年9月18日至12月31日來自南亞的英國官方報告》收錄了376個文件(及附件),包括駐德里高級專員阿奇博爾德·奈和駐卡拉奇高級專員勞倫斯·格拉夫蒂-史密斯每月發往倫敦的關于一般局勢評估報告的摘錄。這些文獻都關注正在惡化的印巴關系。(101)阿爾塔夫·侯賽因·帕拉的《現代克什米爾的形成:謝赫·阿卜杜勒與土邦的政治》追溯了現代克什米爾的根源及謝赫·阿卜杜勒在現代克什米爾形成中的作用,認為作為20世紀克什米爾最有影響的政治人物,謝赫·阿卜杜勒在克什米爾由一個王國轉變為獨立印度的一個邦的過程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該書也對獨立前的一些重大事件進行了敏銳的分析,對克什米爾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要話題如穆斯林大會的成立、公民投票運動和克什米爾協定等進行了審視。(102)
有關博帕爾的專著:放棄王位繼承權隨丈夫移居巴基斯坦的阿比達·蘇丹晚年有意寫一部關于博帕爾的歷史,在巴基斯坦當外交官的兒子沙哈爾亞爾·汗退休后,她將著述的任務交給兒子。沙哈爾亞爾·汗寫成《博帕爾的貝格姆:王公印度中女性統治的王朝》,敘述了南亞次大陸第二大穆斯林土邦博帕爾由庫德西亞·貝格姆、斯坎德爾·貝格姆、沙杰漢·貝格姆和蘇丹·賈漢·貝格姆4位女性統治者連續統治107年的主要原因,女性王公維持王朝統治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及取得的成就。(103)
有關齋浦爾的論著:賈杜納特·薩爾卡爾的《1503—1938年齋浦爾史》對詹姆斯·托德否定拉賈斯坦的觀點進行了批判,主張齋浦爾在拉杰普特土邦中的優越地位。作者雖然在1940年完成了書稿,但是因拉杰普特人對拉杰普特與莫臥兒帝國關系比較敏感等原因未能正式出版,直到1984年才由拉古比爾·辛修訂正式出版。(104)羅伯特·斯特恩的《貓與獅子:英國統治時期的齋浦爾》探討了19世紀初至1948年齋浦爾與英國的關系,為關于拉杰普特封建制的學術爭論提供了一個視角。(105)安茹·蘇里的《1818—1905年英國在齋浦爾土邦的最高統治權》敘述了英國對齋浦爾最高統治權發展的歷程。1818年英屬東印度公司將齋浦爾置于自己的保護之下,開始確立對齋浦爾的最高統治權。此后40年內,英屬東印度公司通過政治駐扎官不斷干預土邦內部事務。1858年,維多利亞女王的詔令雖然承諾維持和尊重王公們的權利和尊嚴,但是帝國政府對齋浦爾和其他土邦內部事務的干預空前加強,寇松任總督時,英國政府對土邦內部事務的干預達到巔峰狀態。(106)
有關其他一些土邦的論著:維賈亞拉杰·信地亞的《女王:瓜廖爾摩訶拉尼自傳》簡述了馬哈達吉·信地亞、道拉特·信地亞、賈亞吉拉奧·信地亞等瓜廖爾摩訶羅阇的統治;敘述了維賈亞拉杰·信地亞與摩訶羅阇吉瓦吉拉奧·信地亞結婚,成為瓜廖爾摩訶拉尼;談到瓜廖爾與印度合并及維賈亞拉杰·信地亞作為印度政治家的生活。(107)比卡內爾末代摩訶羅阇卡爾尼·辛格著有《1465—1949年比卡內爾王室與中央政權的關系》。他提出,比卡內爾與莫臥兒帝國之間關系的建立,是因為比卡內爾統治者為了免受兄弟土邦焦特布爾的入侵、地方勢力的掠奪行為及莫臥兒帝國認識到比卡內爾在鞏固其領土中可能給予的幫助。在18世紀拉杰普特土邦之間的紛爭因莫臥兒帝國衰敗而加劇之前,比卡內爾一直發展較好。雖然會遭遇來自西邊的劫掠及齋浦爾對其領地的挑戰,但因比卡內爾處于塔爾沙漠之中,可免于向更強大的馬拉塔國家納貢。(108)烏代納拉揚·阿迪卡里的《獨立前印度土邦之間的社會與文化聯系:特里普拉和曼尼普爾研究》探討了1700—1949年間特里普拉和曼尼普爾的關系,介紹了影響兩個土邦關系的重大事件,探究了特里普拉人和曼尼普爾人在特里普拉可以互信相處的主要原因。(109)蘭吉特·庫馬爾·德的《印度社會—政治運動:特里普拉歷史研究》闡述了英屬印度反對孟加拉分治與司瓦德西(自產)運動、全印民族運動對特里普拉所產生的影響;論述了社會團體和政黨在特里普拉的成立及其活動、特里普拉共產黨開展的武裝斗爭。(110)基什迪的《1919—1949年曼尼普爾政治的發展》論述了1919—1949年曼尼普爾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如加入擬議中的印度聯邦問題、責任制政府運動等,附有《1935年印度政府法》《曼尼普爾合并協定》等重要文獻。(111)
國內學界對印度土邦的研究相對較少,相關論文主要有:王士錄《印度歷史上的土邦問題》(《史學月刊》1991年第6期)、楊昌沅《試論英國殖民者在印度的土邦政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吳宏陽《印度海德拉巴土邦政治經濟發展變化初探》(《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6期)、諶煥義《論艾德禮政府的印度土邦政策》(《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習罡華《英國撤離印度時的土邦政策——兼析克什米爾問題產生的法律背景》(《南亞研究》2007年第1期)、李加洞《印度國大黨與王公“土邦斯坦”的流產》(《安徽史學》2013年第2期)、《印度王公在英印帝國時期受寵原因探析》(《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英印帝國前印度土邦的形成及土邦模式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和《退出印度前夕的英國殖民者與印度王公的消失》(《安徽史學》2015年第6期)。
國內涉及印度土邦的著作主要有:林承節《殖民統治時期的印度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附錄了“主要土邦概況”。諶煥義《英國工黨與印巴分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論述了艾德禮政府的土邦政策,表明英國政府為了在和平統一的基礎上實現權力的移交、避免南亞次大陸“巴爾干化”,不惜“拋棄”土邦王公。已出版的有關土邦的專著只有李加洞的《王公印度之“興”亡研究(1906—1947年)》(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該專著比較簡略地敘述了印度土邦形成的過程,重點闡述了20世紀前半期印度土邦王公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所作的回應或在歷史轉折關頭所作出的選擇,敘述了土邦消亡的過程。
國內研究印度土邦問題的學位論文主要有:周紅江的《19世紀英國在印度間接統治制度》(北京大學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李加洞的《英國對印度土邦的政策》(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陳曉紅《19世紀英國對印度土邦政策的演變研究》(貴州師范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綜上所述,中外學者對印度土邦的研究雖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是,真正將大多數土邦都納入同一研究的成果還極其缺乏,最主要的原因在于560多個土邦的歷史及其發展差異巨大,內容也極其繁雜。客觀上,各土邦留存的文獻資料也很不完整。
本研究雖然試圖將盡可能多土邦納入,但是由于上述原因及自身研究能力有限,無法完全達成主觀愿望。只是大致以英國對南亞次大陸的統治為主線,選取一些重要歷史場景或歷史事件,敘述印度土邦在這些場景中的表現或對事件作出的回應。第一章簡要敘述在英國確立對印度殖民統治之前,26個莫臥兒帝國建立前就已經存在和20個莫臥兒帝國時期新出現的獨立和半獨立國家的歷史,說明獨立或準獨立的王國在南亞次大陸普遍存在。第二章描述英屬東印度公司涉足南亞次大陸,征服各王國,最終確立對印度土邦最高統治權的過程。第三章敘述英屬東印度公司兼并土邦的政策導致印度民族大起義,但絕大多數土邦王公在印度民族大起義中給予英屬東印度公司以極大幫助,使其度過了危機。第四章敘述英王政府接管南亞次大陸統治權后與土邦王公的關系,英王承認土邦王公與英屬東印度公司簽訂的條約,承諾永遠放棄兼并土邦的政策,維護土邦王公的內政統治權。大多數土邦王公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忠于英國,竭力支持英國的戰爭努力。第五章論述一些土邦王公對全印聯邦方案由贊成到放棄的態度變化,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簡要論述桑格利、特拉凡科爾、博帕爾和邁索爾等最具代表性的土邦政治改革。第六章敘述英國撤離印度時土邦王公的抉擇,在英國政府的建議和堅持下,絕大多數土邦王公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自治領,只有海德拉巴、特拉凡科爾、克什米爾、博帕爾和朱納格特5個土邦比較堅決要求獨立。最后一章論述土邦加入印度和巴基斯坦,并最終與印度和巴基斯坦合并的過程,介紹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土邦加入與合并中所實施的政策。
(1) Barbara N.Ramusack,The Indian Princes and Their Stat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p.281—293.
(2) C.E.Yate,The Rajputna Gazetteer,Simla,1880.Lewis Rice,Mysore:A Gazetteer Compiled for Government,1897;New Delhi:SSDN Publishers & Distributors,2014.D.C.J.Ibbetson,Punjab States Gazetteer,Lahore,1904.C.E.Luard,Central Indian States Gazetteer,Lucknow,1907.C.E.Luard,Eastern States Gazetteer,Lucknow,1907.C.E.Luard,Western Indian States,Lucknow,1908.Govindbhai H.Desai A.B.Clarke ed.,Gazetteer of the Baroda State,London,1923;New Delhi:SSDN Publishers & Distributors,2014.
(3) James Grant Duff,A History of the Mahrattas,3 vols,London,1826;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4) James Tod,Annals and Antiquities of Rajst'han,London,1829.
(5) John Sutherland,Sketches of the Relations Subsisiting between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nd the Different Native States,Calcutta,1837.
(6) Shahamat Ali,The History of Bahawalpur,London,1848;Whitefish,MT:Kessinger Publishing,2011.
(7) Edward Thornton,A Gazetteer of the Territories under the Government of the East-India Company,and of the Native States on the Continent of India,London,1858;Delhi:Neeraj Publishing House,1984.
(8) Lepel H.Griffin,The Rajas of the Punjab:Being the History of the Principal States in the Punjab and Their Political Relations with the British Government,2 vols,Patiala,1870.
(9) Frederic Drew,The Jammoo and Kashmir Territories:A Geographical Account,London,1875;New Delhi,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Ltd.,2002.
(10) Menon P.T.,A History of Travancor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Madras:Cosmo Publications,1878.
(11) Markand Nandshankar Mehta & Manu Nandshankar Mehta,The Hind Rajasthan or The Annals of the Native States of India,Bapawala:Usha,1896;New Delhi:Mehra Offset Press,1979.
(12) William Lee-Warner,The Native States of India,London:MacMillan & Co.Ltd.,1910.
(13) James Douie,The Panjab,North-West Frontier Province and Kashmir,London,1916;Delhi:Shubhi Publications,2002.
(14) Arnold Wright,Indian States:A Biographical,Historical,and Administrative Survey,London,1922;New Delhi: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2006.
(15) P.L.Chudgar,Indian Princes under British Protection:A Study of Their Personal Rule,Their Constitutional Position and Their Future,London:Williams & Norgate Ltd.,1929;New Delhi:Skylark Publications,1986.
(16) K.M.Panikkar,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 of the Indian States with the Government of India,London,1927.
(17) K.M.Panikkar,The Evolution of British Policy towards Indian States,1774—1858,Calcutta:S.K.Lahiri & Co.1929;Delhi:Mittal Publication,1986.
(18) Ganesh Raghunath Abhyankar,Problem of Indian States,Poona:Aryabhushan Press,1928.
(19) C.U.Aitchison,A Collection of Treaties,Engagements and Sanads Relating to India and Neighbouring Countries,14 vols,Calcutta,1929—1933;reprinted by Kraus-Thmson Organization Limited,1973.
(20) D.K.Sen,History of the Indian States:Their Status,Rights and Obligations,London,1930;Delhi:Sanjay Prakashan,1985.
(21) Mohan Sinha Mehta,Lord Hastings and the Indian States:Being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 in India with the Indian States 1813—1823,Bombay:D.B.Taraporevala Sons & Co.,1930.
(22) K.M.Panikkar,Indian States and the Government of India,London,1932.
(23) J.Hutchison & J.P.Vogel,History of the Panjab Hill States,2 vols,Lahore,1933.
(24) William Barton,The Princes of India:with a Chapter on Nepal, London,1934;New Delhi:Cosmo Publications,1987.
(25) Diwan Bahadur,Problems of Indian States,Poona:Aryabhushan Press,1936.
(26) Raghubir Sinh,Indian States and the New Regime,Bombay:D.B.Taraporevala,Sons & Co.,1938.
(27) Edward Thompson,The Making of the Indian Prince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3.
(28) Nicholas Mansergh ed.,The Transfer of Power 1942—1947,12 vols,London: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1970—1983.
(29) P.N.Chopra & S.Bhattacharya ed.,Towards Freedom:Documents on the Movement for Independence in India,1937—1947,10 vols,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2013.
(30) Sarojini Regai,Nizam-British Relations 1724—1857,Hyderabad,1963.
(31) John Hurd II,Som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ncely States of India,1901—1931,Dissertation in South Asia Regional Stud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69.
(32) Sukumar Bhattacharyya,The Rajput States and the East India Company from the Close of the 18th Century to 1820,New Delhi,1972.
(33) Barbara N.Ramusack,The Princes of India in the Twilight of Empire:The Dissolution of a Patron-Client System,1914—1939,Columbus:Ohio University Press,1978.
(34) Anil Chandra Banerjee,The Rajput States and British Paramountcy,New Delhi:Rajesh Publications,1980.
(35) Mani Kamerkar,British Paramountcy:British-Baroda Relations 1818—1848,Bombay:Popular Prakashan Pvt.Ltd.,1980.
(36) Ian Copland,The British Raj and the Indian Princes:Paramountcy in Western India,1857—1930,Bombay: Sangam Books Ltd.,1982.
(37) S.R.Ashton,British Policy towards the Indian States,1905—1939,New Delhi:Selectbook Service Syndicate,1985.
(38) Bharati Ray,Hyderabad and British Paramountcy,1858—1883,Delhi,1988.
(39) Michael H.Fisher,The Politics of the British Annexation of India,1757—1857,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40) Anju Arora,The Princely States:British Paramountcy and Internal Administration 1858—1948:A Case Study of the Kapurthala State,New Delhi:National Book Organisation,2001.
(41) Robert A.Huttenback,Kashmir and the British Raj 1847—1947,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42) S.R.Bakshi,Governors-General and Viceroys of India: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New Delhi:K.K.Publications,2006.
(43) Waltraud Ernst & Biswamoy Pati ed.,India's Princely States:People,Princes and Colonialism,New York:Routledge,2007.
(44) Caroline Keen,Princely India and the British: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Operation of Empire,London:I.B.Tauris & Co.Ltd.,2012.
(45) Vanaja Rangaswami,The Story of Integration:A New Interpre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mocratic Movements in the Princely States of Mysore,Travancore and Cochin,1900—1947,New Delhi,1981.
(46) S.H.Patil,The Congress Party and Princely States,New Delhi:Himalaya Publishing House,1981.
(47) Michael H.Fisher,Indirect Rule in India:Residents and Residency System 1764—1858,Delhi,1991.
(48) Denis Vidal,Violence and Truth:A Rajasthani Kingdom Confronts Colonial Authority,Delhi,1997.
(49) Santosh Kaul,Indian Freedom Movement and States,New Delhi:Anmol Pub.Pvt.Ltd.,1998.
(50) S.N.Sadasivan,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tegration of Princely States,New Delhi:Mittal Publications,2005.
(51) D.A.Prasanna & K.Sadashiva,The Princely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India,Manipal:Manipal Universal Press,2017.
(52) Bidyut Chakrabarty,Constitutionalizing India:An Ideational Project,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
(53) R.K.Saxena,Maratha Relations with the Major States of Rajputana(1761—1818),New Delhi,1973.
(54) S.C.Misra, Scindia—Holkar Rivalry in Rajasthan,Delhi,1981.
(55) Conrad Corfield,The Princely India I Knew:From Reading to Mountbatten,Madras,1975.
(56) Adrian Sever ed.,Documents and Speeches on the Indian States,2 vols,Delhi:B.R.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5.
(57) Ian Copland,The Princes of India in the Endgame of Empire,1917—1947,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8) Ranjana Kaul,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Indian Princely States,New Delhi:Vikas Publishing House Pvt.Ltd.,1998.
(59) F.K.Kapil,Rajputana States,1817—1950,Jodhpur,1999.
(60) Sharada Dwivedi,The Maharaja & the Princely States of India,New Delhi:Lustre Press,1999.
(61) J.C.Dua,Illustrated Encyclopaedia & Who's Who of Princely States in Indian Sub- Continent,New Delhi:Kaveri Books,2000.
(62) Barbara N.Ramusack,The Indian Princes and Their Stat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63) Mark Brentnall,The Princely and Noble Families of the Former Indian Empire,Vol.1,New Delhi:Indus Publishing Company,2004.
(64) Ian Copland,State,Community and Neighbourhood in Princely North India,c.1900—1950,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65) Andrea Major,Sovereignty and Social Reform in India:British Colonialism and the Campaign against Sati,1830—1860, London:Routledge,2011.
(66) Adrian Sever,Rajwadas:The Indian Princely States 1707—1950,2 vols,Delhi:B.R.Publishing Corporation,2012.
(67) Nina Swidler,Remotely Colonial:History and Politics in Balochista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
(68) Yaqoob Khan Bangash,A Princely Affair:The Access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Princely States of Pakistan,1947—1955,Karac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69) Zubaida Yazdani,Hyderabad During the Residency of Henry Russell,1811—1820:A Case Study in the Subsidiary Alliance Syste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70) Mary Chrystal,The Seventh Nizam:The Fallen Empi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71) Sunil Chander,From Pre-Colonial Order to a Princely State:Hyderabad in Transition,c.1748—1865,Ph.D thesi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87.
(72) V.K.Bawa,The Last Nizam:The Life and Times of Mir Osman Ali Khan,New Delhi,1991.
(73) Lucien D.Benichou,From Autocracy to Integration: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Hyderabad State,1938—1948,Chennai,2000.
(74) Benjamin B.Cohen,Kingship and Colonialism in India's Deccan:1850—1948,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
(75) A.G.Noorani,The Destruction of Hyderabad,New Delhi:Tulika Books,2014.
(76) Eric Lewis Beverley,Hyderabad,British India,and the World:Muslim Networks and Minor Sovereignty,c.1850—195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
(77) Y.Vaikuntham,Oriental Culture in Trasition:Hyderabad State(1853—1948),New Delhi:Manohar,2018.
(78) Donald Rudolph Gustafson,Mysore,1881—1902:The Making of A Model State,Ph.D thesis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69.
(79) Bj?rn Hettn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direct Rule:Mysore 1881—1947,New Delhi,1978.
(80) S.Chandrasekhar,Dimensions of Socio-Political Change in Mysore,1918—1940,New Delhi:Ashish Publishing House,1985.
(81) Janaki Nair,Mysore Modern:Rethinking the Region under Princely Rul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11.
(82) Aya Ikegame,Princely India Re-Imagined:A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Mysore from 1799 to the Present,London:Routledge,2013.
(83) D.Daniel,Struggle for Responsible Government in Travancore(1938—1947),Madurai,1985.
(84) Louise Ouwerkerk,No Elephants for the Maharaja: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Princely State of Travancore(1921—1947),New Delhi,1994.
(85) A.Sreedhara Menon,Triumph and Tragedy in Travancore:Annals of Sir C.P.'s Sixteen Years,Kottayam,2001.
(86) S.Thulaseedharan Assary,Colinialism,Princely States and Struggle for Liberation:Travancore,1938—1948,New Delhi:A.P.H.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9.
(87) Mohan Krishen Teng,Ram Krishen Kaul Bhat & Santosh Kaul ed.,Kashmir:Constitutional History and Documents,New Delhi:Light & Life Publishers,1977.
(88) Dina Nath Raina,Unhappy Kashmir:The Hidden Story,New Delhi:Reliance Publishing House,1990.
(89) V.D.Chopra,Genesis of Indo-Pakistan Conflict on Kashmir,New Delhi:Patriot Publishers,1990.
(90) D.N.Dhar,Dynamics of Political Change in Kashmir: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New Delhi:Kanishka Publishers,Distributors,2001.
(91) M.G.Chitkara,Kashmir:A Tale of Partition,New Delhi:A.P.H.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2.
(92) Balraj Puri ed.,JP(Jayaprakash Narayan)On Jammu and Kashmir,New Delhi:Gyan Publishing House,2005.
(93) S.N.Kaul,Political Turmoil of Kashmir,New Delhi:Rajat Publications,2005.
(94) Mohammad Saleem Khan,The History of Medieval Kashmir,Srinagar:Gulshan Books,2006.
(95) Rajkumar Singh,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Kashmir,New Delhi:Gyan Publishing House,2008.
(96) Fida Mohammad Hassnain,British Policy towards Kashmir 1846—1946, Kashmir:Gulshan Books,2009.
(97) Shabir Choudhry,Kashmir and the Partition of India:The Politicians and the Personalities Involved in the Partition of India,and Legal Position of Jammu and Kashmir State on 15th August 1947,Saarbrücken:VDM Verlag Dr.Müller Gmbh & Co.KG,2011.
(98) Bhim Singh,Jammu and Kashmir:The Blunders and Way Out,New Delhi:Har-Anand Publications Pvt.Ltd.,2011.
(99) Rakesh Ankit,The Kashmir Conflict:From Empire to the Cold War,1945—1966,New York:Routledge,2016.
(100) Raj Kumar,A Complete History of Jammu and Kashmir State,Delhi:Kalpaz Publications,2018.
(101) Lionel Carter ed.,Towards a Ceasefire in Kashmir:British Official Reports from South Asia,18 September—31 December 1948,New York:Routledge,2018.
(102) Altaf Hussain Para,The Making of Modern Kashmir:Sheikh Abdullah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State,New York:Routledge,2019.
(103) Shaharyar M.Khan,The Begums of Bhopal:A Dynasty of Women Rulers in Raj India,London:I.B.Tauris & Co.Ltd.,2000.
(104) Jadunath Sarkar,A History of Jaipur c.1503—1938,revised and edited by Raghubir Sinh,Delhi,1984.
(105) Robert W.Stern,The Cat and the Lion:Jaipur State in the British Raj,Leiden,1988.
(106) Anju Suri,British Paramountcy in Jaipur State 1818—1905,New Delhi:Manak Publications Pvt.Ltd.,2010.
(107) Vijayaraje Scindia,Princess:The Autobiography of the Dowager Maharani of Gwalior,London:Century Hutchinson Ltd.,1985.
(108) Karni Singh,The Relations of the House of the Bikaner with the Central Powers 1465—1949,New Delhi,1974.
(109) Udainarayan Adhikari,Socio-Cultural Relations among States in Pre-Independence India:A Study of Tripura & Manipur,New Delhi:Akansha Publishing House,2010.
(110) Ranjit Kumar De,Socio-Political Movements in India:A Historical Study of Tripura,New Delhi:Mittal Publications,1998.
(111) S.M.A.W.Chishti,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Manipur 1919—1949,Delhi:Kalpaz Publication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