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倫理學:當代研究導論
- (美)馬克·范·羅伊恩
- 1712字
- 2024-07-18 14:27:26
2.5 開放問題論證
另外一個著名論證同樣是從思想的某種多樣性出發,最終也可以用于質疑一個共同的倫理主題的存在。這便是摩爾(G.E.Moore)提出的開放問題論證(Open Question Argument,后面有時簡稱為OQA;參見Moore,1903,第1章,§13)。摩爾本人只是用這個論證反對關于倫理屬性的任何實質性分析,但很多人認為它可以推翻這種觀念:倫理旨在表征實在。不過,單憑這個論證本身還做不到這一點,因為摩爾的論證結果不是道德謂詞沒有篩顯出屬性,而只是它們不會篩顯出特定種類的屬性。況且,摩爾所需要的那種思想多樣性是我們能夠質疑對倫理屬性的一切實質性刻畫,而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分歧,即便可以算作意見的不同。因此,將它作為對最小實在論的駁難與嚴格的分歧放在一起討論,似乎有些牽強。實際上,我之所以將兩種不同的非共識現象聯系起來,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便于論述。
盡管如此,對解釋倫理的主題來說,兩種現象確實都造成了困難。剛剛我已經展示,嚴格的分歧如何造成這樣的困難。要表明開放問題論證一樣會導致困難,則要費些周折,并且每一步都會引發爭議。開放問題論證的本意是排除對道德話語所謂述的那些屬性的任何實質性刻畫。如果這種做法是對的,最小實在論者就只能選擇摩爾本人的方式來回應這個論證,即道德謂詞篩顯的是不可還原的道德屬性。這些屬性的不可還原性使得我們難以相信這一點:我們所有人實際上都在談論相同的東西。而真正的分歧現象和最小實在論對這種分歧必定是什么所做的解釋,跟關于倫理主題的相對主義不相容。由此,OQA提出的質疑和我們已經講到的那種分歧相結合,比兩者各自分立能夠導致更嚴重的困難。(7)不管怎么說,開放問題論證本身就值得我們關注。長久以來,它大概是元倫理學中應用最為廣泛的論證。而且,有些人即便懷疑它的結論,往往又發現難以說清它究竟錯在哪里。那么,就讓我們看看這個論證是什么,它又是如何運作的。
我們知道,摩爾否認可以用自然詞項或者超自然詞項來對最基本的道德屬性(他認為是良善性)進行定義。他在《倫理學原理》(Principia Ethica)中寫道:
有一種假設認為,關于良善的意義的分歧,也就是關于如何正確分析某個給定整體的分歧;但考慮如下事實就能看到,這種假設顯然是錯誤的:對于如此這般定義的復合體,無論給出的定義是什么,我們總是可以有意義地追問,這個復合體本身是不是良善的。比如,根據人們對此提出的一種較為復雜、因而也較為可信的定義,良善的東西意即我們想要欲求的東西。乍看之下,這樣的想法似乎很自然。如果我們將這個定義應用于具體的例子,說“當我們認為A是良善的,就是認為A是我們想要欲求的一樣東西”,這個命題看起來頗為合理。然而,如果我們繼續探究,問問自己“想要欲求A是良善的嗎?”,那么稍加反思就可明白,這個問題跟原先的問題“A是良善的嗎?”一樣,都是可理解的;現在我們詢問的是想要欲求A的相關信息,而這跟我們之前就A本身所詢問的信息實際上完全相同。但是,將第二個問題的意義分析為“想要欲求A是我們想要欲求的一樣東西嗎?”,無疑是不正確的:我們內心沒有產生任何像“我們想要欲求想要欲求A嗎?”之類的復雜問題。此外,任何人經過審視都不難確定,“我們應當想要欲求A是良善的”這一命題的謂詞“良善”明顯有別于它的主詞所包含的“想要欲求”的概念:這個命題并不僅僅等同于“A應當是良善的是良善的”。我們想要欲求的東西也許確實往往是良善的東西,甚至反過來說也可能是真的;但事實是否如此,則非常值得懷疑。我們完全知道懷疑這一點意味著什么,而單憑這一事實就可以清楚地表明,我們心中有兩個不同的概念(Moore,1903,§13)。
開放問題論證就包含在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用諸多不同的方式對這個論證進行解讀,摩爾在此前后所做的論述也表明,對這個論證的理解方式不止一種。我將要集中討論的是對OQA的兩種較為有力的重構。著眼于良善性的本質是什么,每一種重構都考慮了某種相關的特定主張,并予以反駁。但我們可以認為,它們各自的論點都具有一般性,并不局限于它們所討論的特定主張。原因在于,無論怎樣具體描述良善性,都不會對這些論證造成任何影響。摩爾希望他的讀者能夠看到,特定觀點只是作為一類觀點的例證,而所有這類觀點都會遭受相同的反駁。讀者也應該這樣看待我對摩爾的論證的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