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刑法地圖
- (美)保羅·羅賓遜等
- 2639字
- 2024-07-18 14:49:36
前言
美國之外的刑法學者在進行比較刑法研究時,通常會深度探討所謂的“美國規則”。[1]本書作者希望澄清并明確的是,在刑法領域實際上并不存在“美國規則”。因為美國并沒有統一刑法典。美國各州、哥倫比亞特區以及聯邦體系均有其各自的刑法規則,所以美國有內容各不相同的52部“刑法典”,美國也只有各州刑法、特區刑法、聯邦刑法。
美國刑法理論中所研究的刑法規則,只是盡最大可能所得以確認的各州刑法典中具有或者接近特定共識的基本規則。但真實的情況是,美國刑法幾乎是具有無盡多樣性的領域,在具體的規則中很少能夠形成共識。這種驚人的多樣性與不同司法管轄區刑法規則的分歧實際上給絕大多數美國刑法學者造成困擾。
當前理論上選擇的解決方案是嘗試分析“多數規則”,即美國大多數司法管轄區形成的共識性刑法規則。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如何鎖定“多數”。以面對不法侵害時的防衛權為例,正當防衛司法認定的“多數規則”究竟是什么?這一問題的實踐分歧是非常顯著的:(1)觸發行為主體得以使用防衛性力量的不法侵害的構成要素;(2)防衛行為必要性的時間要素;(3)使用防衛性力量的程度;(4)初始侵害實施者是否有權以及何時可以觸發防衛機制;(5)煽動初始侵害行為的法律效果;(6)互毆過程中的防衛識別;(7)針對非法拘捕能否進行防衛;(8)在使用致命暴力之前是否必須對不法侵害行為進行退讓。美國各州刑法典對于上述每個問題都存在巨大分歧,歸納正當防衛多數規則實非易事。[2]進一步加深問題復雜性的實踐困惑表現為,不僅各個司法管轄區對正當防衛中的具體問題存在爭議,而且各州刑法典對于正當防衛具體規則的排列組合模式不盡相同,最終導致正當防衛法律規定的差異性在內容與結構雙重層面呈現出極端多樣化的特征。這意味著刑法理論上歸納的正當防衛“多數規則”是具體規則理論抽象后的一種排列組合模式,實際上并未被任何司法管轄區所采納。[3]這種抽象卻非現實的“多數規則”不僅是正當防衛中存在的現象,在其他美國刑法問題中也是如此。
刑法理論至今沒有系統性地針對美國各州、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刑法中所呈現的差異性規則進行類似于地圖測繪式的勘探,即本書所稱的“美國刑法地圖”研究——詳細分析美國52個司法管轄區對應的52部刑法典的差異性規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此類項目工作量巨大(每個刑法規則專題需要調查分析52個司法管轄區的刑法文本及其判例),另一方面是規則分歧非常復雜(每個刑法專題項下附屬著諸多具體的問題及其對應的分歧與爭議)。但不容忽視的是,“美國刑法地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不同司法管轄區的刑法規范與司法判例為什么會對特定刑法問題形成如此復雜的分歧與爭議?難以形成共識的原因是什么?針對相同問題的不同刑法規則各自的利弊是什么?不同司法管轄區是否了解各自刑法規則之間的差異?“美國刑法地圖”研究正是基于上述問題意識,嘗試解決刑法理論與實踐中的困惑。這不僅是美國刑法問題,放眼全球刑法比較研究,其實際上是世界各國和地區刑法規則差異在一國刑法理論與實務中的集中呈現。
本書旨在秉持一種問題意識,即提出美國刑法理論與實踐中存在的規則重大差異性問題,以寬領域、全景式、多維度的方法列示相關刑法問題與規則,針對刑法實踐探索理論啟示,同時指引刑事立法實踐完善規范文本、刑事司法機構優化裁判規則,尤其是鼓勵那些身處允許法院創制刑法規則的司法管轄區的法官,完善司法判斷規則。[4]
本書相對全面且縱深性地分析了美國刑法不同地理區域與制度架構下的數十個重要刑法規則,包括但不限于刑事責任的分配原則、罪刑法定、犯罪人矯正、死刑、精神病辯護事由、重罪謀殺、因果關系、轉化故意、同意、未遂、共謀、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職務行為、豁免、風險創制的犯罪化、法定強奸、家庭暴力、跟蹤與騷擾、違反兒童照管義務、商業欺詐、敲詐勒索、淫穢物品與信息犯罪、毒品犯罪、槍支犯罪、掠奪性定價、有組織犯罪、操縱競技體育賽事等等。各州刑法規則的分歧的范圍顯然不局限于此,上述問題只是一些代表性的示例。事實上,美國刑法理論與實踐中的唯一共識就是美國刑法規則不存在共識。同時,本書描繪與分析的每個特定刑法規則中具體問題的差異點,也不是該領域所有分歧與爭議之所在。我們通常選擇的只是各州刑法中在特定規則中最典型且最重要的問題或者問題組合之一。
對于本書每章所分析的特定刑法規則,我們歸納了所有美國司法管轄區所采用的規范立場并將相同模式的立法與司法規則置于同一組。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歸為一組,不同司法管轄區的具體規則仍然存在些微的差異,我們會在相應的注釋中予以說明。此外,我們的理論分組類型(通常在三組到七組左右)實際上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各州刑法的實踐差異水平。
本書每章都展示了一張各州針對特定刑法問題所采用相應規則的美國地圖。這部美國刑法地圖大全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差異性刑法規則的地理或者制度原因(政治觀點分歧、城鄉差異、貧富差距、西海岸與東海岸的地理差異等)。本書嘗試探索刑法規則差異的具體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所做的美國刑法地圖研究期待打破刑法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壁壘,通過跨學科的啟示推進政治學、犯罪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各類學科及其研究方法與刑法研究形成跨學科交叉,探索犯罪與刑罰問題存在廣泛規則差異與分歧的更深層次原因。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模式對于解構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刑法規則同樣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注釋
[1] 例如,“美國規則”中的救助義務與不作為刑事責任問題。參見Peter M.Agulnick and Heidi V.Rivkin,Criminal Liability for Failure to Rescue: A Brief Survey of French and American Law,8 Touro Int'l L.Rev.93,95(1998);Christopher H.Schroeder,Two Methods for Evaluating Duty to Rescue Proposals,Law & Contemp.Probs.,Summer 1986,at 181;Jay Silver,The Duty to Rescue: A Reexamination and Proposal,26 Wm.& Mary L.Rev. 423,424(1985)。上述文獻都主張基于“美國規則”不存在救助義務的來源。相應的,“美國規則”中關于正當防衛的部分經常探討退讓義務與堅守立場問題。參見Garrett Epps,Any Which Way but Loose: Interpretive Strategies and Attitudes toward Violenc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Anglo-American “Retreat Rule,”Law & Contemp.Probs.,Winter 1992,at 303,305;Jeannie Suk,The True Woman: Scenes from the Law of Self-Defense,31 Harv.J.L.& Gender 237,243(2008);Joseph E.Olson and David B.Kopel,All the Way Down the Slippery Slope: Gun Prohibition in England and Some Lessons for Civil Liberties in America,22 Hamline L.Rev. 399,465(1999)。相關規則通常經由判例而得以全面闡釋。參見Cooper v.United States,512 A.2d 1002,1005(D.C.1986);Gillis v.United States,400 A.2d 311,312(D.C.1979)。
[2] Paul H.Robinson,Matthew Kussmaul,Camber Stoddard,Ilya Rudyak,and Andreas Kuersten,The American Criminal Code: General Defenses,7 J.Legal Analysis 37,51—57(2015).
[3] Paul H.Robinson,Matthew Kussmaul,Camber Stoddard,Ilya Rudyak,and Andreas Kuersten,The American Criminal Code: General Defenses,7 J.Legal Analysis 37,50(2015).
[4] 參見本書第四章有關罪刑法定原則的論述中列示的司法管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