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明治維新史再考:由公議、王政走向集權、去身份化作者名: (日)三谷博本章字數: 5106字更新時間: 2024-07-18 14:33:14
中文版序言
我比較看重的一部著作《明治維新史再考》在中國翻譯出版了,這對我來說是一件十分光榮的事情。謹向負責出版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和翻譯者張憲生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是我四十余年從事歷史研究的集大成,其主題就是徹底改寫迄今為止有關明治維新的原有學說。具體地講,我的課題有如下幾點。
第一點,就是如何把十九世紀發生的明治維新置于更廣的全球史的背景中加以定位。過去,這一革命大多被視為一個孤立現象,同時代的日本人試圖從王政復古中探索其核心所在。然而,十九世紀以后的外國人把“革命”等同于打倒王政,這樣維新就很難理解,也無法解釋王政復古之后發生的廢除身份制以及引入西洋思想與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了。明治維新中的死亡者約為3.2萬人,而在擁有同樣規模人口的法國發生的法國革命中的死亡人口為155萬人,明治維新中的死亡人數尚不及其零頭。為何明治維新能以比較小的犧牲廢除了處于統治階級的武士的地位?這不僅對于理解明治維新,對于理解外國的革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個問題是,十九世紀的日本人是怎樣處理與外界的關系的。在原有學說中,大多認為德川公儀(指德川將軍)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于1853年迎來了美國使節,結果被迫屈辱性地打開國門。然而,在解讀十八世紀末以后的對外關系史料時可以發現,德川政權的首腦們在美國使節來到日本的六十余年之前,就開始思考如何與西洋建立關系,并以“鎖國”“避戰”與“海防”的三個主軸處理與外國的關系。正因為有了這些準備,當危機到來時,德川政權一方面回避戰爭,另一方面使“鎖國”向“開國”轉變。如果要對這一過程蘊含的普遍意義加以概括,可以提煉出“對長時段危機的預測與應對”這一命題。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經過人一輩子那么長的時間才會顯現的問題?今天,人類面對著地球氣候變暖、自然資源枯竭等長期性重大問題。歷史上存在著與這些問題同類型的實例,十九世紀的日本就可以視為這樣的例子。(1)
第三個問題是,體制的變革是如何實現的,本書提出了與原有學說不同的解釋。日本的歷史教科書在敘述明治維新時,通常是按照由外部壓力引發的“開國”,到“尊皇攘夷”運動的興起,再到“倒幕”、“王政復古”、廢藩置縣,直至“文明開化”這一敘事模式展開的,并認為主導了這一變革過程的是薩摩與長州的下級武士。對這一敘事模式后半部分的王政復古,筆者沒有太大異議。不過,前半部分的幕府時代則另當別論。過去,人們大多以“尊王攘夷”導致“尊王倒幕”的單線發展關系解釋這一段歷史,認為以長州為首的幾個藩的下級武士則是其中的主角。然而,史實并非如此。真實情況是,大大名介入將軍繼嗣問題,點燃了幕府末期動亂的導火索,其主角是水戶(將軍家的親族)與薩摩(外樣大名),其中既無長州勢力也無下級武士。在江戶時代的制度中,德川政權內部的當權者僅限于中小規模的大名,大大名則被排除于政權之外。大大名們對這一狀況的不滿在這個時候開始爆發,在不到半年時間里,引發了德川政權與大名、德川政權與禁里(即京都的朝廷)、德川政權與知識階層之間的對立,這一對立不斷擴大蔓延,最后導致德川政權無法復原直至崩潰。而長州等勢力以及下級武士以“尊攘”為旗號進入政界,則是這之后的事。欲真正認識幕末的政治,不能僅僅看“尊攘”,還必須考察這一時期以“公議、公論”為共識參與政治的運動。
第四個問題是,實現王政復古之后,如何處置軍隊?明治時代初期通常被視為以建設“文明開化”為目標的時代。然而,王政復古之后的頭十年,直至1887年發生的薩摩內亂被鎮壓時為止,日本充滿著滑向暴力的誘惑。戊辰內亂(1868年)結束之后,各大名的軍隊基本上已經被解散了。不過,其中也有反倒被加以維持并強化的,這就是參與鎮壓了戊辰內亂的長州、薩摩、土佐以及佐賀的軍隊。政府不僅沒有任用這些有功之臣擔任中央政府的官員,反倒試圖縮編軍隊。面對這一狀況,軍人們期待再次發生內亂,希望有機會奪取天下。政府好不容易鎮壓了薩摩的叛亂,之后,才正式開始進入建設的時代。完成革命之后,應當如何對待建立功勛的軍隊,這也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
本書著重概述了德川日本的不同政治主體之間的互動,為了便于讀者理解本書內容,下面對日本近世的政治制度與官職制度作一解說。(2)
德川國家是由二百余個大名領國構成的聯邦型國家,位于國家中心的,是連同將軍的直屬家臣“旗本”領地在內共占全國糧食總收獲量四分之一的德川將軍家系。德川將軍家系由姓氏為德川的直系三個家系的“大大名”(御三家),和不擁有領地、居住在江戶城中,但擁有推舉將軍繼位人資格的另外三個支系(御三卿)構成。御三家依其所在領國名稱分別稱為尾張家、水戶家和紀伊家;御三卿則依其所居住的宅邸地名分別稱為一橋家、田安家和清水家。此外還有以松平為姓氏的德川一族的大名,以福井藩的松平家為首,共有17個家系。不過,上述的德川家系不能擔任德川幕府決策核心集團首班的“老中”一職,發生緊急事態時,只有御三家有資格直接向將軍陳述意見。德川政權內閣成員中,“若年寄”一級官員的權限比老中要小,只從小規模的大名中選拔任用。構成幕府政策決定中心的是老中,主要是從中小規模的大名中選拔任用。
這是一個通過制約與均衡達到穩定的制度安排。德川直系的幾個家系構成了德川政權的核心集團,但同時也可能成為爭奪將軍繼位權的篡權者。一方面,第三代將軍之后逐漸確立了長子繼位制,但某一家系無直系長子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時依據的規則只是以德川直系的六個家系為候補者,并盡可能考慮血緣的親疏程度。因此,將軍家與德川家系之間、德川直系各家系之間始終處于一種緊張狀態之中。另一方面,只能從中小規模的大名中選拔任用掌握政策決定權的老中。近世初期也曾有過領國規模比較大的譜代大名掌握政策決定權的例子,但因為擔心他們篡奪權力,之后就逐漸演變成從沒有反抗能力的中小規模大名中選拔任用了。這一做法的原理可以概括為“享祿者不掌權,掌權者不享祿”。
領國規模最大的“大大名”們擁有古代被稱為“國”的廣闊領地,他們是擁有領國的“國持大名”。他們大多不屬于親藩大名或譜代大名,而屬于外樣大名,像幕府末期打倒了德川幕府、建立新政府的薩摩藩或者長州藩那樣,他們的領國大多位于遠離江戶的偏遠地域。幕府末期,這些大名已經擁有了單獨發起軍事行動的能力,同時對國際關系也顯示出強烈關心并熟知外國事務,但被排除于有關日本整體的政策決定過程之外,因而逐漸產生強烈的不滿。
近世國家以德川將軍與規模大小不同的大名們結成主從關系的聯合國家為主干,有關日本整體的決定由數名老中作出,老中們來自中小規模的譜代大名。發生內亂或對外危機時,老中們可以向大名們發出出兵命令,以大名聯合力量應對。
以天皇為首腦的朝廷自九世紀遷都至京都以來,象征性地居于將軍之上,并向將軍頒發各類稱號與官職,但從未有過參與內政外交決策的發言權。朝廷雖然也擁有規模不大的領地,不過與大名不同,這些領地被交給將軍管理。京都的朝廷遵守著由將軍為其特別制定的法規,違反了這一法規的朝廷官員將受到將軍的處罰。近世日本的王權由這樣錯綜的上下關系構成,不過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日本人卻習以為常。至十八世紀末,知識階層中的一部分人認為應該只有一個王權,隨著對日本古代歷史與神話研究的深入發展,開始有人認為自古以來就存在于京都的朝廷才是真正的王權,有關王權的想象力再進一步向前延伸擴大。佩里來訪的五年之后發生的以朝廷為中心力量的宮廷政變,以及作為其結果的王政復古,都與有關王權的這一想象力的深入人心有關。
至于德川幕府,處于頂端的是征夷大將軍,將軍下面是四至五名閣僚“老中”,他們在被稱為“御用部屋”的辦公地點按照每月輪值制度輪流擔任主持者召集會議,集體討論處理政務,決策全國性問題以及與將軍家系內部有關的事務。老中還負責監督京都的公家以及各地大名,具體任務由監察官“大目付”執行。老中們的席位座次依其任職時間先后排列,實權掌握在一至二名專門負責財政與民政的“勝手掛”老中手中。“勝手掛”是下面要敘述的“勝手方勘定奉行”的上司。老中次官“若年寄”則在另一地點辦公,他們時常參與議事,但意見大多不被采用。若年寄通過監察官“目付”監督直屬將軍的家臣“旗本”。老中下面有“三奉行”與“遠國奉行”等,他們均為各個官廳的首長,負責領導處理實際事務。“三奉行”中包括負責管理寺院與神社等宗教團體的“寺社奉行”(五人),負責管轄德川政權所在地江戶治安的“町奉行”(二人),以及勘定奉行(四人)。以在江戶城大廳中的席位座次體現出來的形式上的地位而論,由大名中選拔任用的寺社奉行的地位最高,由高級旗本擔任的江戶町奉行位于其后,但掌握最高實際權力的是勘定奉行。這里也體現了“掌權者不享祿”的慣例。勘定奉行的職責不僅限于財政方面,還通過派駐地方的代官管轄德川將軍的領地,或處理與外國的事務等,總之除了一些瑣碎或特殊事務外,幾乎涵蓋所有政務。
勘定奉行分為“勝手方”和“公事方”二人。公事方專門負責訴訟仲裁,除此以外的事務均由勝手方勘定奉行管轄。幕府的決策中樞由處理實際政務的官廳,以及勝手掛老中統轄的勝手方勘定奉行所組成。勘定奉行的下屬包括“勘定組頭”(十二名),其下屬分為勘定(全部約為二百五十名)、“支配奉行”(全部約為九十名),分別掌管各自事務。這些官員的身份在直接由將軍過目任命的“御目見”(即擁有直接謁見將軍的資格)一級家臣中也屬于比較低的。但勘定奉行一職工作難度大,為爭取擔任這一官職的競爭也十分激烈。勘定奉行處理政務的辦公處被稱為勘定所,在江戶城內與城外各有一處。在勘定奉行下面另外設有監察官“勘定吟味役”,負責對勘定所工作的監察。勘定吟味役的地位比勘定奉行低,但擁有向老中直接陳述意見的較大權限,共為六名,三名負責接受訴訟,另外三名負責對財務支出情況的監察。
在江戶的中央官廳,設于政務次官若年寄下面的監察官“目付”(十名)為重要官職。目付負責監督在江戶城中的官廳里官員的行為是否符合禮法規范,彈劾行為不軌者,并擁有直接向老中乃至向將軍上報的權限。目付下面設有高級監察員“徒目付”(約五十名),由身份為“御目見”之下的武士擔任,此外還有監察員“小人目付”(約一百名)。目付負責審查各個部門送來的文件,至幕府末期,幕府家臣中的有能力者被任命為這一官職,監察管理旗本的工作漸漸退于次要,制定政策或上報成為主要工作,并開始主導改革。
構成幕府中樞的官職大致如此。當遇到重大問題時,官員們常常分為幾組接受老中的咨詢,分組的方式不確定,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第一,上述各官廳逐一分別接受咨詢;第二,寺社奉行與町奉行各為一組,勘定奉行與勘定吟味役為一組(略稱為勘定方),大目付與目付為一組(稱為監察方);第三,在芙蓉間(江戶城大廳里繪有芙蓉圖案的房間)擁有工作間的官員(勝手方勘定奉行、勘定吟味役、勝手方的大目付與目付、遠國奉行)為一組,屬于評定所的幾個部門的官員(寺社奉行、町奉行、公事方的勘定奉行與勘定吟味役、公事方的大目付與目付)為另一組。至幕府末期,芙蓉間的官員提出過不少符合實際情況的改革意見,而評定所方面的官員則傾向于保守。
幕府還有被稱為“三番”的軍事官員,即“大番”“御小性組”以及“書院番”,不過,這些官員只是擔任將軍以及各地城堡的警戒任務,不是戰斗部隊。德川國家的戰斗部隊始終由大名們負責組織。大番主要負責前往京都和大阪擔任二條城以及大阪城的警戒任務,后二者則負責江戶城以及將軍外出時的警戒任務。這些部門的長官地位很高,但沒有實權。例如,當時普遍認為由勝手方勘定奉行轉而擔任大番長官“大番頭”實際上是降級任用。
此外,在幕府派往各地的官員中,有由大名擔任的大阪城代和京都所司代,還有由旗本級武士擔任的遠國奉行,例如京都町奉行、大阪町奉行、長崎奉行以及浦賀奉行等。這些職位通常是任命兩名官員,派往京都和大阪等大城市的官員兩人一起前往當地任職,派往長崎、浦賀時,則一人前往當地任職,另一人留在江戶負責與江戶中央政府的聯系工作,每年輪換一次。在德川幕府的直轄領地還安排有代官,負責行政與征收租稅工作。
明治維新之后的日本走了一條與中國不同的發展道路。不過,對于日中兩國國民來說,認識這其中的差異并互相學習,是一個重要課題。本書對此若能盡微薄之力,作者此生也就圓滿了。
三谷 博
2023年5月
(1) 詳見《黑船來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2017)一書。
(2) 這里作一專題說明,希望能夠幫助讀者理解本書所描繪的幕末時期的復雜政治過程。以下文字摘自《黑船來航》中文版序言,略有修改,經三谷博老師許可后載于此處。感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欣然同意轉載。本書正文第二章也有關于近世日本的政治組織和決策過程的內容,請讀者對照閱讀。——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