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郡
郡府
一位身形魁梧,面容威嚴,身披青色長袍的男人正端坐在案幾前,處理著案上的文書和卷宗。
突然,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此間的寧靜。
一位侍衛匆匆走進此間,他雙手抱拳,高聲稟報,“府君,有密信來報!”
男人聞言,眉頭微微一皺,隨即放下了手中的筆,目光如炬地望向侍衛,沉聲道,“呈上來。”
侍衛連忙遞上密信。
男人接過,拆開信封,迅速瀏覽起來。
隨著閱讀的深入,他的臉色逐漸變得凝重。
“青州黃縣出現石碑?各地均出現童謠...祥瑞...”他低聲自語,隨即抬頭對侍衛吩咐道,“立刻請諸葛郡丞前來議事。”
侍衛領命,連忙轉身離去。
男人則站起身,走到窗前,凝視著窗外的天空,心中思緒萬千。
不多時,一位身高八尺,容貌甚偉的男人匆匆步入,臉上帶著幾分急切與好奇。
他拱手行禮道:“府君,急召我前來,所為何事?”
男人轉過身,將手上的密信遞了過去,“君貢看完便是。”
君貢,即諸葛郡丞,諸葛珪,諸葛亮的父親。
此時的諸葛珪剛剛步入仕途五六年的光景,他初為泰山郡梁父尉,在不久前,以“孝廉”或“茂才”之名被應劭賞識,隔郡征辟到泰山郡任泰山郡丞。
而泰山郡的太守此時為張舉。
十幾年后聯合烏桓起兵十萬反漢,自稱天子的張舉。
被劉虞懸賞逃出塞外的張舉。
諸葛珪神色一凜,雙手連忙接過密信,拆開細讀。
隨著閱讀的深入,他也露出了同張舉一樣的神色。
“青州黃縣出現石碑……”諸葛珪低聲自語,隨即抬頭望向張舉,眼神中閃爍著復雜的光芒,“此事若為真,恐怕將引起天下震動,我們必須謹慎應對。”
張舉點了點頭,沉聲道,“正是如此,我召你前來,便是想聽聽你的看法。”
諸葛珪沉吟片刻,緩緩道,“或許......”
“或許吾泰山郡亦有祥瑞之兆也未可知。”張舉意外地接諸葛珪之言,然后不經意間詢問道,“君貢,我曾聽聞你近日有子嗣之喜,是男是女?”
諸葛珪聞言,先是一愣,還沒來得及揣測張舉上一句話中的深意,聽到了后句之后臉上泛起溫煦笑意,“回府君,確實喜得一子。”
“可曾取名?”張舉連忙追問。
“單名一個‘瑾’。”諸葛珪回道。
張舉沉吟片刻,細品其名,遂撫掌而贊道:“瑾,瑾瑜,美玉也,誠為佳名!其如瑾瑜般溫潤而有光澤,才智卓絕,未來或為我泰山郡之翹楚。”
“我曾聽聞,近日城中流傳著一句童謠,‘尚書現,圣人出。風云順,天下安。’君貢可曾聽聞此言?”
“略聽一二,確有此聞。”
隨即他的話鋒一轉,語重心長地說道,“如今宦官專權,朝政日非,吾輩身為臣子,憂心如焚,如此一想,幾十年后,風雨調順,天下安穩瑾兒可真是生在了一個好時代啊,不像我們.......”
張舉的語氣中帶著幾分感慨,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然后目光嚴肅地看著諸葛珪,緩緩說道,“吾知你家學淵源深厚,務必悉心教導瑾兒,使其明理識通,深諳忠孝之道。”
“未來之事,不可預知,然而吾衷心希望瑾兒能成為一股清流,助力國家興盛,掃除奸佞,還我大漢一個朗朗乾坤。”
“如此,即便吾等老去,亦能含笑于九泉之下矣。君貢,你以為此言可否?”
話已至此,即使是傻子都明白了張舉話里話外的意思。
“府君所言極是。”
張舉目光灼灼地看向諸葛珪,“那此事便交給你了。”
“唯。”諸葛珪拱手退下。
...
永昌郡
永昌太守曹鸞坐在寬大的案幾旁,聽著旁邊郡丞的匯報。
突然間,一陣爽朗而充滿豪氣的笑聲從他口中爆發出來,震得屋內的空氣都仿佛為之顫動。
他猛地站起身,用力地拍了拍郡丞的肩膀,眼中閃爍著意外的驚喜與贊賞,“哈哈,真沒想到,竟有人替我做了我一直想干卻沒能干的事!”
“這感覺,就像是心中淤積多年的郁悶一掃而空。”
“痛快,真是痛快!”
說著,他來回踱步,難以自己。
“我曹鸞,身為永昌太守,雖有心革除弊政,造福一方百姓,但卻被時局所困。”
“我在官場蹉跎多年,驀然回首,竟然發現早就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銳氣,做事畏畏縮縮,愧對于身上這份重任,愧對于曾經學過的勝任教訓。”
“尚書現,圣人出。風云順,天下安。”
“真是妙極。”
“我永昌郡也未嘗不有祥瑞!”
山陽郡
山陽太守:“天空怎么突然飄來一朵形似‘宦’字的云朵?此等大事,待我上報朝廷!”
渤海郡
渤海太守:“此招甚妙,速速取紙筆來!”
襄陽郡
襄陽太守:“不管是誰在攻擊宦官,我襄陽一定幫幫場子!”
江夏郡
江夏太守:“俺也一樣!”
大漢共有百五十郡,不出幾日之工夫,竟有一半的郡縣,紛紛派遣信使,懷揣著所謂的“祥瑞”奏章,急匆匆地踏上前往雒陽的路途。
一時之間,雒陽城內,關于各地“祥瑞”的傳聞紛至沓來,而“尚書現,圣人出;風云順,天下安”的童謠傳遍大漢一十三州,眾口相傳,響徹云霄。
當然,以上均是后話。
有史書為證:
《后漢書·卷八·孝靈帝紀》載:
熹平三年,青州黃縣有石碑出,鐫孝武皇帝遺言,人皆以為“祥瑞”。
時大漢百五之郡,過半皆現“祥瑞”,各路使者,咸負傳達之責,集于雒陽。
又有童謠流傳,遍及四海,其詞簡而意遠,巷陌鄉野,皆能聞之。
帝聞之,亦感奇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