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行為心理價值的失衡

——為什么一些人明明很優秀,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是因為背負的太多,把自己壓死了。

他能力很強,他覺得自己責任也很大。他將所有都背負在自己身上,他至死都沒有放棄,沒有回頭,他選擇了義務犯規,最終,他死在了前進的路上。

他心里擰巴,這一擰巴,就失去了自信。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他是好人,他善良,他勇敢,他敢于擔當,他不怕和惡勢力作斗爭,只為這世間還有那么一絲一毫的正義存在。他為這周遭舍棄了一切,但老天最終還是沒能讓他活過40歲。他死在了自己認為正確的路上,他死在了他拯救的人的屠刀下。

認知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尤其在和所處的地位不匹配的時候,很容易發生心理的失衡。高的認知,習慣于高高在上的觀察世人和世界。但這個世間卻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和條件。他越是對世人俯視,越是感覺自己的可悲。他會給自己暗示,為什么我這樣一個認知通透的人,卻還要和這群認知低下的人為伍,甚至還不如他們過得好,我存在的意義又是什么?

所以,也許,說這個人認知通透,也許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他并沒有多么高的認知,他只是認識更多的字,讀了更多的書而已。

那么就要分開來說這個問題。

對于大多數的人,這眾生,是無明的,很容易將識定義為知。當我們嘗試去定義一個事物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自己的眼前蒙上了一層障礙,已經無法認知這個事物了。須知,事物天然不需要定義,任何人看它都是它,才是真。如孔乙己這般,書讀了很多,但卻不被人認可,這是因為社會構成體系,和文化環境的使然,這并不奇怪,所有人都認為,書讀得多,就天然應該得到社會的認可,即得到社會體系的接納,有了位置,那么懵懂百姓自然就會敬重你。但如孔乙己之流卻并不在少數,他們飽讀詩書,卻最后潦倒一生,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多數人會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境遇,不能一概而論。而我,則試圖從中找到他們的共同點。

我們不妨做個思想實驗:假若一個人,他只為他自己而活,他每天的事情就是走在荒野里,獲取能維持他一天生存的食物和生活資料。這一天,他因為自己的失誤而失去了獵殺一只兔子的機會,導致他要因此而挨餓。他會為此而悔恨,但時間不會太長,他又轉而會安慰自己,最終原諒自己,他可能只會說兔子太狡猾,而并不是獵人太笨。這件事情會很快過去,他會在星星的陪伴下餓著肚子入睡,睡夢里,他會抓住那只兔子。看,生活是幸福的,即使是餓著肚子。為什么呢?因為他找到了平衡。

假若這個人加入了一個團體,無論這個團體有多大,他都不再是單純的為自己而活。那么,他在心理上就會背負起一種叫責任的東西。這是站在一個十分正常的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而不是站在那些對群體毫無責任感的一小群人的角度來看問題。當然,后面我們會專門討論這一部分人。現在讓我們回到這位仁兄的內心里面。他今天外出打獵,不論他是否夸下海口,憑他的能力,他認為今天大概率不會空手而歸;憑他在群體中的能力排名,群眾也都相信他不會空手而歸。但事與愿違,他偏偏空手而歸了。他沮喪,他無法知道別人心中對自己的失望程度,但他想象出了一個程度,這個程度在他看來,是不能讓他原諒自己的,他開始回憶,將一切的失誤的環節都清晰的再現了一遍,而且將那些由于他的原因而導致的失誤統統的都放大了。他不自覺的,責任感爆棚了。他決定懲罰自己,他不敢面對所有人,不敢面對這團隊中的強者,也不敢正視這團隊中的最弱這的眼睛。這時,恰巧沒有人來安慰他,他不知道,甚至不去想是因為大家對這次的失誤毫不關心,還是因為大家太恨他而不去理他,他寧愿相信后一種。他心理失衡了。他會想,我為這個群體做了那么多的貢獻,他們怎么會這樣就因為一次的失誤而不原諒我呢?他進而又想,以我的能力,早該是領導階層了,如果是領導階層,我就可以讓別人去打獵,如果不是我親自去打獵,那么無論那個人是否打到獵物,我都會有話說;如果打到了,那就會有我的功勞,因為是我有眼光讓那個人去打獵的,如果他沒有打到獵物,那受到批評的人也應該是他,而不是我。就這樣,他想了很多,他越想越氣。他失衡了。

這種痛苦的、內疚的傷痕會在他的內心保持很久,其他的快樂被這種傷痕掩蓋的嚴嚴實實,再也找不回來。如果進化論的論斷是客觀的,那么這種行為心理的形態可以被解釋為生存的需要。我們在進化中能夠繁衍延續,第一定理就是要適應自然的選擇,這種自然也包括我們周邊的同類以及所組成的群體。痛苦記憶的保持,有助于我們吸取教訓,從而在同樣的能夠危及我們自身和群體生存的事情發生時,我們的記憶能夠及時的被喚醒,這樣來避免一些不好事情的發生或重復。出門打獵因為失誤沒沒有收獲,這種打擊讓我們一遍一遍的在內心傷害我們自己,然后逼著我們尋找可以解決這種失誤的辦法,進而我們又一次得到了進化。

這種行為心理狀態,在孟子看來,可以稱作是:惻隱之心。也就是儒家法家爭論了幾百年的性善性惡學說。實際上,根本沒有必要爭論,出發點不同,環境不同而已,都是自說自話,都是從一個側面看問題,否則根本不足以形成學派。還是那句話,真正的認知并不用通過任何的學術來解釋和定義,任何的定義都是片面的,都是學術的。惻隱之心是自然進化所留在基因中的非文化的東西。那么后天的文化,是否對這種惻隱之心有所加強呢?

這里,我們就將時間線放到漢胡互動的歷史階段吧,代表性的有五胡入中華、安史之亂、遼宋割據等。那個時候,游牧民族攜家帶口從陰山南下了。經過多年的奮斗,在長江以北暫時的站穩了腳跟。這就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上演過多次的劃江而治的情況。北方是少數民族政權,南方是衣冠南渡的儒家漢人政權。我們不妨先從大的歷史觀來分析一下,什么叫做行為心理狀態的平衡。南北方不同政權下的民族,相同之處是都是人,人之本性都自具足,惻隱之意皆存于心,群族觀念根深蒂固;不同之處是南方衣冠們都以正統自居,這里的正統,便是包含儒家在內的流傳下來能夠統治絕大部分人思想而且也被統治階級利用來維持統治的思想。這種思想我們可以試著表述一下,雖然也是不及其余,但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比如:忠和恕。所謂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不能超越自己的階級角色,階級之間的區別你要認清楚;所謂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連自己的角色都不能超越,階級內部個體之間也要分清楚。更重要的,這種觀念重要之處是其存乎朝野,百姓皆然。道德,在這里比什么都重要。而在此時的北方,在惡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游牧民族,能夠獲得食物是一個人生存的必須,能否為群族獲得食物是一個部落首領的基本素質。能力,那是要比道德重要上一萬倍的要素。上到達官貴人,下到普通民眾,皆不知有仲尼。強力之外,僅存惻隱而已。

于是,個體組成群族,群族組成部落,部落統一行動,以求收獲的最大化,就要令行禁止,就需要一個首領,這個首領,在北方游牧民族,可以統稱為有能者居之;而到了南方衣冠群體,則更側重于有德者居之。有能者居之,是故有兄終弟及之說,這里的弟,并非嚴格的指親緣關系,更多的是有能力的人;有德者居之,這就是延續幾千年的禪讓制。一個朝代更跌倒另一個朝代,在我們后人從斷代的歷史角度來看,是更換了朝代了,在當時的人來看,不過是更換了一個領導人而已,而且這個領導人更能服眾,也就是有更高的道德,而被他所取代的前一個領導人,則普遍被稱為“無道”。

好了,大體群族、政權和文化框架討論到此。那么這種政權框架在南北方是各自怎么運行的呢?馬克思主義說,推動歷史進步的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平衡。那么歷史的更迭實際上就是伴隨著生產力發展的政權關系的一次次更迭。這種更迭的主要推動因素,當然可以歸結為生產力。比如春秋是向淮河流域的生產力擴張,而戰國則是隨和鐵器時代到來,向著長江以南的生產力擴張。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如果只講這個原因,還是不及其余的。以北方游牧民族為例,王侯將相本無種,我餓了,就要吃東西,我不管這東西原本屬于誰,它最終要屬于我的腸胃。從王侯將相到黎民百姓,都沒有道德這一種思想包袱,他們行事更為果斷,不拖泥帶水,因此一個朝代的興起和更替,往往是一夜之間的事情,這種歷史事件不勝枚舉。這種快速的演進給腐朽的倒退的衣冠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事情要分兩面來看,游牧民族政權何以難以存續,很大原因是沒有那一套衣冠文化的制約。因此,造成一個有趣的現象,凡是游牧政權上層學一些衣冠文化的,普遍都能存續的時間長一些,即有能者居之,有德者存續之;而在南方的衣冠政權,則是有德者居之,而有能者延續之。換句話說,要德才兼備,才能使一個政權穩定和穩固。

行為心理價值在這樣的大的歷史潮流中起到的作用,就很容易理解了。在北方,我有了武力值,我心理上自然有了統治的欲望,所謂利刃在手,殺心自起;在南方,我有了認知,即有德,這個世界應該聽我的。當北方的游牧們僅憑武力值難以取得政權的時候,他就用起了權謀;當一個南方人僅憑道德和認知難以服眾的時候,他就轉向了武力。因此,最終能成事的人,并不是僅僅是有德或有能就行了,他往往是反著的。游牧們的首領往往是披著武力值外衣的衣冠;而有文化的皇帝則往往是披著道德外衣的武力。

從這個角度去分析,我們不妨再回頭看一下我們的命題。如果將能否過好這一生理解為能否施展一個人的抱負,被周圍的人所認可,那么這個優秀又該如何定義,是其中的題眼。讓我們承認自己不夠優秀,這本身就是行為心理價值失衡的一個重要的點。有些人覺得,我能力是那么的出眾,為什么就什么都沒有我的份?我要告訴你,這個世界根本就不是這么運轉的,你認知中的有德者居之或者有能者居之,本身就是一個謊言。

反者,道之動。這個世界的表象都是反的,至于為什么是反的,我們將在另一篇文字里面去詳細探討。在這里,我們關心的是,之于普通人,畢竟你可以有這樣的心,但真正能成事的又能有幾個呢?壞事就壞在你有的那個“心”上面。一旦有了這個心,不平衡就來了。這是兩面性的東西,一方面,依仗這個不平衡的心,歷史才得以向前發展;一方面,因為這個不平衡的心,普通人過不好這一生。不可否認,有這顆心的人,都是有一定認知和能力的,所謂的比較起來是優秀的人。而如果認知沒有到達洞徹這世事發展規律的層次,是很難過好這一生的。

病癥明確了,病根找到了,那么如何對癥下藥呢?首先一點,并不存在行為心理完全平衡的人。即使你認為的那些達官貴人,他們也在為他們的認知、能力超過了他們的目前所處的職位而苦惱。一有機會,他們也會不擇手段的向上爬,費盡心思的使勁兒撈。他們的一生可能過得還不如現在的你;第二,盡可能的放過自己。這雖然很難,做不到六祖慧能那樣的頓悟之后天地寬,但也應該如神秀大師般,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放過自己,那些身外之物本不管自己的事,錢賺的多了,自己花不了,都成了催命的鬼;名氣太大了,容易招風,皆化為了奪命的符。沒事別給自己找麻煩,別讓別人的評價綁架了自己,心念一轉,天地自寬;望望窗外吧,這青山為你而綠,這百花為你而開,這山泉,為你已流淌了千年;第三,一切皆是身外之物。說錢能傍身,可錢總也沒個夠;說名能得到尊嚴,可尊嚴要起來總也沒個頭。到頭來,到極致處,樹倒鳥散,總歸是竹籃打水。

正所謂,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情。那么,到底我有多大能力呢?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根據他人的評價和一些正面的事件而不斷的高估自己,因為我們常常忽視那些對我們的負面評價和我們無法完成或做不成的事情。在高估自己能力的前提下,如果所謂認知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層面上,行為心理失衡就隨之而來了。那么,有沒有另一種情況呢,即我們本來能力很強,卻始終很自卑,在認知層面總覺得自己做不好事情,沒有能力呢?答案是有的,這種人和前一種人相比,不會怨天尤人,不會憤憤不平,但他的天空永遠都是灰暗的。凡是有不平衡的出現,便難以過好這一生。

總之,在時時處處的不平衡中,協調各方,找到平衡。平衡中的你,會看到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平衡中的你,會感受到這個世界贈與你的,遠比你去拿生命爭取的,更多,更好。平衡中的你,才是真的你。不要試圖去和任何人講清楚這些道理,這些認知都是反著的,與他們的認知背道而馳,他們不會選擇接受你的觀點,甚至不愿意聽你的說法,不要自尋煩惱。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康县| 融水| 昌邑市| 贵定县| 大同市| 铜梁县| 衡水市| 固始县| 大竹县| 德令哈市| 新疆| 寻乌县| 改则县| 寿阳县| 霍州市| 澜沧| 莱阳市| 宁乡县| 合山市| 怀来县| 抚顺县| 文水县| 昌江| 辽阳县| 天镇县| 新津县| 堆龙德庆县| 镇巴县| 石城县| 耿马| 灌阳县| 广西| 故城县| 哈巴河县| 内江市| 霞浦县| 桃园市| 建德市| 枣庄市| 大理市| 开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