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中華文化里面,自由和自在一般要組合出現。這里,由,可理解為牛拉的車,代表向前的動力;而,在,則代表牛車的剎車。自由自在,因而可解釋為:想走便走,想停便停。真真正正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獲得自由,在世間法的框架下,前提要有足夠我們活動的空間,也就是我們的生命不僅要活出長度,更要活出寬度與厚度。寬度,指的是我們的物質基礎;厚度則指的是我們的認知能力。除此之外呢?我們就能避免碰壁了嗎?事實上沒有。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空間能比別人的大,時常的在自己的空間里面伸長了脖子望向周邊,不自覺的,在自己的空間里面就人仰馬翻了。可以蒙上我們的眼睛嗎?強迫自己不要東張西望,可這并不現實,眼睛雖然看不見,心早就飛走了。即使你自己的空間再大,當看到別人的空間有所不同、有所增長、有所豪華的時候,我們的各種心不自覺的就生發了出來。憑什么你就比我好?這句話問出來,所有的我們自己擁有的,都瞬間黯淡無光,仿佛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成了罪惡。這個時候,本來很自由的我們,即刻失去了所有。
這一刻,我們完全無視了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攀比與嫉妒占據了頭腦,意識馬上無法控制情緒,開心快樂瞬間被貪婪、怨恨、癡慢的烏云團團包裹。這一刻,我們被心魔團團鎖住了,被丟進了一個布滿荊棘的牢籠里,在那里,我們受盡折磨。是誰讓我們從原本的條件具足的自由,轟然被投入了完全沒有任何自由的牢籠中去的呢?是那顆心,是那個念頭,真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一方面,我們可能會說,這一刻我們看不到那個“我”和我“擁有的”全部了,是失去了我;可仔細想來,并不是失去了我,而恰恰是太看重了那個“我”了。有了那個“我”,才有那個他,以及他們。放下那個“我”吧。何必呢?我們甚至都不了解他們,他們內心是幸福的還是痛苦的,我們也無從知曉,我們看到了他的相比于我們的優勢,我們卻看不到他可能也正因為我們有些比他們強的優勢,而痛苦萬分呢。就這樣,我們所有人都被自己關進自己的牢籠里了。不破除這個“我”,我們所有人都將永世不得翻身。
自由的條件,即是有條件的自由,也就是說沒有或者不存在完全意義上的自由。這里的條件,就是抓住我們的心,消減我們的欲望。我們往往不能準確的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么。看見別人有的,我也要擁有,可那個東西我們得到了又能對我們的生活事業起到什么作用嗎?沒有,也不可能有,因為它壓根就不是我們規劃中能用得到的。多余的東西只能搞得我們的原本規劃的生活亂七八糟。要知道,欲望強了,我們的路反而會越走越窄;無欲無求,反而能成金剛羅漢。有欲求,就會與別人的利益產生沖突,有沖突,必然有嗔恨心,這個嗔恨之心并非只有你有,與你動了利益的那個人,那一群人,都會生出嗔恨之心,他們會利用你所要求的利益,用有形的、無形的繩子將你困住,讓你從此失去自由。更可怕的,當你對某件事物產生了欲望的時候,你實際上已經被它給束縛住了,一條無形的繩索已經將你給困住了。而實際上,人是不可能無欲無求的,那就要求我們不能任由欲望無限的放大,要有節制,要有度。那又該如何把握這個“度”呢?“有即可,不必在乎多少。”這個道理很重要。有和沒有是兩個概念,而有多和少,卻相差不大,或者本質上是一個概念。爭來的,搶來的,本身就帶著邪念,這樣的事物對于我們沒有多少益處;只有根據自己的貢獻、努力,獲得的合適的報酬,才是正心正念之物。如果不是上面這樣,我們事前想著如何攫取更多的利益,事中天天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事后又嗔恨沒有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部分。那么整個這個過程,我們都被那一點點可能對我們根本不重要的事物給束縛住了,那點微不足道的利益將我們關進了我們自己給自己建立的牢籠。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所得皆所愿,所愿即所得,得的少了可安心,得的多了是驚喜。真真是樂在其中,又何樂而不為呢?
提升“我”在我的生活中的地位,才是破除“我”執的方法。這輩子,咱就是為自己而活的,目的也就是活出個價值。這個價值是我們自身之于生活所處的群體的價值體現。具體來說就是社會價值。這種價值的實現落到實處,即是看我們為周圍的人和事提供了多少的幫助。當然這個幫助的多少也無法計量,做到能幫即幫,幫不了也不要覺得有什么不對即可。我們幫不了,能力不夠,反而強行的去幫,反而可能壞事。因此,幫不了就不幫,本身就是幫。我活著的證據,就是那個我的真實存在,即在這個世界上能幫助別人,我能思考,我還能體驗到這個世界帶給我的美好。除此之外,都不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證明。只要是我愿意去做的事情,我就去做,不牽扯別人,但不能損害別人的利益。我為別人服務,都是我心甘情愿的,是我愿意去做的,甚至與我做的這件事情所有相關的人都沒有關系,也就是我不求回報。我完成了這件事情,我的價值就實現了,如果我刻意的求回報了,那么我的價值也就抵消了,變得毫無意義了。我吃的有營養的食物,喝的清潔的水,呼吸的干凈的空氣,它們一起給了我一個強健的身體,此刻,沒有任何的病痛,此刻,我的頭腦活躍,精力充沛,我要做的,就是去享受這一天一天的好時光。遇到事情,要審問一下:第一,這件事情和我有沒有關系;第二,這件事情和他人有沒有關系;第三,這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第四,這件事情是否讓我體驗很差?如果和我沒有關系,那么就不要參與,要果斷的拒絕,才不至于因為別人判斷的不準確而硬參與導致事情發展的不順利;如果和他人沒有關系,那么就不必在意別人的建議和一些不客觀的言語,因為,沒有切身利益的關系,他人的建議是不具備參考價值的;這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看是否實現了我的社會價值,如果沒有,而且還損害了其他人的利益,那這件事是不值得去做的,要及時的停止并告誡別人,也不要去做;如果這件事情整個過程和可能的結果都讓我感到體驗很差,比如在做事的過程中,總是被一些來自內部或外部的意見所干擾,而且這些意見一方面不客觀,一方面是出于對于某些人的狹隘的思想或自尊的滿足,導致這件事情進行的既不順利也不順心,那么也要及時的停止,當這件事情你無法主導的時候,要及時的退出,有這個時間和精力,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去品嘗一道美食,不好嗎?
有條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不被名利和欲望所牽絆,正念做事,正心做人,至于利益,有就好,不必苛求,多而無憂,多而累贅。不被外界無來由的事和無關系的人所干擾,遇事多審問,不遷就事,不遷就人,但行好事,莫問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