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善本金融
  • 陸建強主編
  • 17字
  • 2024-07-05 14:28:42

第一章
善本金融:理論內涵與推進邏輯

善本金融理論的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既是黨在新時代的使命任務,也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提出了時代要求。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首次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再次對中國特色金融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金融已經成為支撐國民經濟和國家核心競爭力不可或缺的力量。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不能單純以經濟價值作為對金融工作的考量,必須從社會價值視角反思現有的金融理論和金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并重新審視金融的定位和功能。

善本金融提出的背景

1.從理論層面看,現有金融理論以西方金融理論為指導,存在明顯的理論局限

西方金融理論強調資本營利性,忽視了金融的功能性,導致資本無序擴張和金融資本控制社會。西方金融理論的一個前提是“經濟人”假設,從哲學和倫理意義上也被稱為“人性自私論”,即每個市場主體在“利己”之心驅動下實現自身所掌握的資本所帶來的價值或福利最大化??梢?,資本是西方金融理論的關鍵要素和主要敘事對象。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每個人都在不斷努力為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當然,他所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資本自身無所謂善惡,作為生產要素時更多呈現出適應生產力的“善”的方面,但作為生產關系時則會過于強化資本的營利屬性,并容易滋生“惡”的方面,演變為“金錢至上”觀。尤其是西方金融資本形成后,大量社會財富以金融資產形式集中在少數金融機構手中,按照金融資本的邏輯獨立運動。資本的逐利性導致資本無序擴張幾乎成為必然,并逐步控制西方社會。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揭示的,放任資本自由,資本將不可避免地按照其意志重塑社會,其間必然涌現大量過度貪婪和非理性的現象;眾多貪婪個體共振創造出巨大社會產能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導致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西方金融理論強調自由主義,忽視了政府在經濟金融發展中的必要作用,導致經濟金融動蕩。自由主義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家金融思想的共識和“底色”。例如亞當·斯密以自由主義作為其理論的哲學基礎,用“看不見的手”論述自由市場的合理性。馬歇爾和瓦爾拉斯等人則依托邊際效用、完全競爭等概念和一般均衡理論,論證自由競爭會形成資源最優配置,主張自由市場經濟最為完美無缺。盧卡斯和哈耶克全面否定政府干預的合理性,更極端地強調完全的自由市場。西方金融理論中的自由主義傾向,為資本沖破束縛提供了思想和理論依據,但其過度強調市場“看不見的手”的功能,而不重視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從而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動蕩和金融危機,例如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和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

2.從實踐層面看,現有金融業發展帶來諸多經濟社會問題

在西方社會,華爾街金融帶來固化社會、控制政治等深刻問題。進入金融資本階段后,金融資本在重塑社會中呈現了融合性、同化性、進攻性與對社會的塑造性四大特性。金融資本的四大特性,使得資本天然會固化社會,加速階級階層板結化,并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資產階級越來越強勢,國家治理中資產階級的話語權與制度安排權越來越大。在西方國家,資本一直試圖控制政治,并往往能夠控制政治。當資本控制了政治以后,就會高同化、高融合、高進攻性地侵入社會治理、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將整個系統改造成有利于資本擴張、資本獲利、資產階級的單向自我增強系統,而且這個改造幾乎不可逆轉、不可減速和不可遏制。

從我國來看,過去的金融業發展也存在種種金融亂象。一段時間里,在西方金融理論的引導下,我國金融業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對金融業的考核以規模、利潤和業務競爭力等指標為主,把營利放在突出位置,這樣過度強調金融的產業屬性,弱化金融服務社會的功能屬性,從而導致在金融服務中出現“釜底抽薪”、資金空轉、脫實向虛等怪象,存在經濟金融風險隱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另外,與西方類似,在我國也出現了逐利性驅動下資本的無序擴張,資本控制金融牌照或利用金融手段實施不正當競爭、加高杠桿、信息壟斷、監管套利,在部分實體經濟領域巧取豪奪,甚至在一些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利用復雜資本結構實施經營壟斷、數據壟斷等個別現象,給國家金融安全和經濟社會穩定帶來了重大隱患。

3.從價值取向看,現有金融機構發展對金融的社會價值重視不夠

伴隨我國金融業的發展,部分金融機構在發展中過度強調股東利益至上,忽略金融的社會價值,導致唯利主義的錯誤思想。股東利益至上的核心聚焦于企業內部的利潤最大化和剩余索取權問題,認為必須將公司股東利益置于首位。從企業資本來源看,私人企業追求利潤和投資者價值最大化尚可理解,而國有企業除了要實現股東利益,還要主動配合國家的經濟治理和社會治理需要,尤其是具有特殊屬性的金融企業,更要實現其社會價值功能,包括落實國家經濟金融戰略、服務實體經濟和滿足人民群眾金融需求等。在股東利益至上論的引導下,過去一段時期金融企業出現了一些“金融精英論”、唯規模論、唯利主義等錯誤思想。

4.從金融服務模式看,現有金融服務模式與企業需求不夠匹配

金融服務多以完成指標為導向,而不是以客戶為中心展開。部分銀行客戶經理由于指標壓力,對政府項目、國有企業搶著服務、過度服務,形成很多無效、低效供給;大型民企也存在過度負債的問題,在間接融資市場所受融資約束相對較小,具有過度融資的便利和沖動,更容易形成高負債型財務結構。而有些銀行對處于成長期、亟須融資的企業授信時則顧慮較多,有很大一部分企業沒有被主流金融服務所覆蓋。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是,很多金融部門仍然從機構經營角度出發開展服務,而不是真正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這使得金融的資源配置發生扭曲,金融供給和金融需求不匹配,從而降低全社會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

企業綜合化的金融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隨著企業發展從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向多跨協同的經營模式轉變,從單一的點式發展向產業鏈供應鏈的鏈式發展轉變,其金融需求不再局限于單一融資服務,對銀行、證券、保險等綜合金融服務需求強烈。同時,居民財富的保值增值也需要多元化金融服務。但當前大部分金融機構仍以牌照為中心開展專項服務,客戶的綜合化金融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一些大型金融機構雖按“全能銀行”模式獲取了各類金融牌照,但在多元化經營中仍以各牌照為邊界,并未通過整合而真正形成綜合金融服務能力。大部分中小金融機構更難獲取多元化牌照以提供綜合服務,從而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5.從發展目標來看,金融強國目標要求創立中國特色金融理論

金融強國要求金融理論凸顯政治性和人民性。金融不僅關乎經濟,更關乎政治。在新時代,金融強國正是關乎政治的集中體現。這要求金融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踐行政治性和人民性,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中國特色金融理論發展提出了新的時代命題。在中國式現代化大幕已經拉開的背景下,面對西方主流金融理論在我國出現的“水土不服”、對經濟的解釋力度和政策指導力度越來越弱等情況,探索中國特色金融理論已刻不容緩,要更好地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理論支撐。

金融強國要求金融理論解決當前面臨的主要矛盾。黨的二十大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經濟發展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在發展中兼顧效率與公平。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2023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金融“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本質上就是要求在更核心的金融層面助力解決當前面臨的主要矛盾,這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金融理論創新的具體要求。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為破解這一矛盾,開展適應中國式現代化語境的中國特色金融理論創新,提供了新的場景。

善本金融的內涵

1.善本金融的提出

從社會價值視角審視金融的功能價值,我們首先提出的就是金融向善的邏輯。向善是矯正,是目標,也是作用向度的回歸?!吧票窘鹑凇痹诖嘶A上立論,金融不只是向善,而且要以善為本,強調的是初心,是出發點的清晰。其中的基本邏輯首先是確立金融的服務功能為第一性,把營利性放在第二性上,保證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的基點;其次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務價值維度,矯正金融的放大功能,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抑惡揚善”的金融評價體系,推動金融從社會價值向度發揮作用;最后以金融的現代性、工具性、基礎保障性為依托,推動資本向善、科技向善、員工向善,進而社會向善,形成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金融服務新范式。

所謂“善本”,就是以善為本,屬于哲學范疇。在哲學體系里,善是人類文明的基本共識,向善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永恒追求。以善為本,是初心堅定,更是使命高遠。從金融向善到善本金融,就是要提升金融站位,明確金融功能定位,在經濟金融之上,從政治社會的視角重塑金融價值,并由此確立金融與社會進步同向發力的理論體系。

2.善本金融的內涵

第一,金融回歸本源,確立服務功能為第一性。探究金融的本質,離不開對金融發展史的反思。現代金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工具,是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助推器,其本身也伴隨著資本的發展而發展。資本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商業資本、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等階段,與此相對應,金融也經歷了從“信貸”到“信用”再到金融資本的發展歷程。在商業資本階段,資本利用“信貸”工具克服了財富的地理限制,形成早期的信貸制度和金融體系,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把大量閑散資金積聚成為雄厚的商業資本,通過商業貿易甚至暴力掠奪獲得更多財富。在產業資本階段,資本利用“信用”工具克服了資本總量和價值增值的限制,通過在時間上對商品的出售和商品的貨款回收進行分離,“信用”隨之產生,其本質是對社會資本的集中與再分配,從而賦予產業資本家在一定界限內支配他人資本、財產和勞動的權利,但信用過度使用會導致無序競爭和生產過剩。在金融資本階段,隨著投資銀行、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工具等的興起,金融資本通過銀行貸款證券化實現了信用的無限擴張,產業資本的運行邏輯逐漸被金融思維所主導,其資本擴張不再取決于產業的自身循環,而是取決于融資能力。由此,金融在實體經濟之外打造了一個相對獨立的虛擬經濟體系。這一體系會因過度使用“影子銀行”而導致真實的經濟運行被金融“架空”,從而埋下金融危機的隱患。

結合實體經濟和金融的發展可以看到,金融發展的歷史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一部逐步從實體經濟中不斷分離的歷史,也是一部由從屬于實體經濟,不斷走向主導,然后控制實體經濟的歷史。從社會發展視角不難發現,金融一開始就具備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性和自身作為產業的營利性(產業性)的雙重特性。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其營利性不斷強化,逐步成為控制、主導實體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哲學上有第一性第二性的概念,第一性是根源、是基礎,具有先天性;第二性是派生、是衍生,具有后發性。以此來看金融發展的歷史,金融服務功能是第一性的,營利性是第二性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以西方為代表的現代金融發展史是金融服務功能第一性不斷迷失的過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華爾街現象”。金融回歸初心、回歸本源,正是現代金融理論需要反思和重構的內容,確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功能第一性,就確立了金融評價的社會價值視角。

第二,以“善本”原則導正金融放大功能?,F代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大多能在金融里找到根由或蹤跡,而且往往是沒有堅持金融以善為本的結果。在西方,金融資本成為控制社會和收割財富的工具,引發一系列經濟動蕩、金融危機。資本無序擴張的背后是金融偏離了社會價值考量維度,究其根源在于金融服務的立場出了問題。金融作為現代工具,從其本身的屬性來看是中性的,但金融服務的對象有善惡,尤其是金融先天具有放大功能,服務善的主體就是放大了正的能量,服務惡的主體就是放大了惡的危害。因此,金融必須確立起“善本”的原則,認真考量金融應當為哪些群體服務、金融資源應當投放到哪些領域、金融專業工具應當鼓勵和賦能哪些經濟行為。“善本金融”的提出,就是要把“善”作為金融服務的基因,以“善本”原則導正金融的放大功能,服務于善的主體、善的領域、善的行為,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根本要求,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人民金融素養,實現中國特色金融的高質量發展。

第三,踐行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金融發展觀,必須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耙匀嗣駷橹行摹辈皇浅橄蟮母拍?,不能只停留在喊口號上,要觸及深處,落實到行動上。歷史證明,評判金融工作的好壞,要看是否有利于廣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要求是在探索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中形成的,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價值根基。

金融的政治性要求堅持黨的領導,堅決防止金融資本控制社會。新一輪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強化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對金融工作把關定向,這是金融第一位的“善”。堅持黨的領導,意味著金融要以服務國家中心大局和實體經濟為根本目標,為有責任擔當的好企業服務賦能,堅決摒棄西方的華爾街金融之路,避免成為資本“收割韭菜”、控制社會的工具。

金融的人民性要求增進民生福祉,突出金融的基礎性、保障性功能。其最本質的是,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回歸到助力共同富裕、增進民生福祉的定位。重點是建立健全滿足各個層次特別是中老年齡、中低收入、中低受教育人群的財富產品和服務體系,完善面向小微企業的高效融資體系,搭建線上線下的金融服務體系,還要提高人民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實現基礎性、保障性金融服務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善本金融的理論基礎

善本金融理論不僅來源于對西方金融理論和金融實踐的反思,也根植于中、西方先進的經濟社會理論。

1.馬克思主義金融資本理論

該理論為科學認識金融資本提供了系統性的方法論和價值立場。生產是金融的基礎。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是相互聯系的,其中生產環節起支配作用。貨幣是商品貨幣價值的表現形式,而商品價值的實體是人類勞動。后來的貨幣雖然脫離了價值的實體從而虛擬化,但無論其形態和功能多么復雜,在本質上仍然只是價值的符號,貨幣和金融本身并不創造價值,只能以生產過程中生產的物品和創造的價值,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再生產過程為基礎。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馬克思主義明確為大多數勞動者服務的價值立場,也奠定了金融理論的人民性立場。而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金融服務的人民立場,為善本金融提供了理論基礎。

2.金融倫理學理論

該理論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的金融關系與倫理關系融合而成的一種理論形態,是對金融發展及其運行機理的倫理把握。國內外現有研究多集中于強調金融倫理的重要性、探索金融行業的道德維度。尤其在金融危機后,金融倫理研究者更加關注金融信用、金融監管、金融人的美德建設等方面。部分研究者認為,金融危機表現出的社會信用惡化、市場混亂、道德風險等,體現了經濟倫理在資本管理者思想行為中的淡漠和缺失,從很大程度上說,金融危機是價值理念和責任的危機。也有研究者進一步強調,應當從金融信用領域內的道德建設入手,不斷優化金融市場道德環境,健全金融信用倫理管理體系,營造金融企業倫理文化。正是受到金融倫理學的啟發,善本金融從“善”的視角研究金融。善本金融理論借鑒倫理學的研究范式,將社會價值判斷與收益價值判斷置于同等重要的目標函數內,指導建構金融制度、金融市場、金融機構等研究對象善的內核、善的標準、善的維度,提高金融效率、促進經濟正義、推動社會和諧,探索提供金融倫理學研究范式的具體實踐。

3.中華儒家義利觀理論

儒家義利觀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底蘊。作為儒家創始人,孔子在夏商周三代文化傳統的基礎上,“以仁釋禮”,提出了一套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系統性地形成了“義以為上”“義然后取”“利民為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確定了之后2 000多年儒家義利觀的基本走向。中國古代經濟倫理思想的特點就是在“義利之辨”中不斷豐富與發展起來的,其中關于“義”與“利”的理解,本質上是如何認識善、倡導善、實踐善的問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重點提出了要“以義取利”。建設金融強國,金融軟實力不足是一大短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即“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我們要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金融理論、制度和文化創新。義利之辨,常辨而常新,社會主義義利觀是儒家義利觀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賦予了時代的新內涵,也是善本金融理論創新的文化根基,融入向善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對當前西方金融文化中重視財富追求、忽視道德約束的缺陷形成了很好的彌補,具有重要的倫理價值和現實意義。

4.金融的社會價值觀理論

從金融自身的發展史來看,人們普遍認可金融的社會價值功能。早在我國古代的金融萌芽中,就看重金融的社會價值。《管子》中記載:“春賦以斂繒帛,夏貸以收秋實,是故民無廢事而國無失利也?!币馑际菄彝ㄟ^貸款行為促進國計民生的發展,突出了金融的社會價值功能性。部分西方研究學者也從金融自身發展史角度對金融的社會價值開展了廣泛研究。杰里米·巴爾金在《影響力投資》(2017)一書中提出,金融是一種向善的力量,在推動經濟發展、創造繁榮的同時,讓生活和世界變得更美好。羅伯特·希勒在《金融與好的社會》(2012)一書中提出,金融并非為了賺錢而賺錢,金融的存在是為了幫助實現其他的目標即社會的目標。而在我國的社會價值觀中,回歸初心、金融向善,是社會主義金融創新的基點,是金融工作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要確立金融的服務功能第一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兴市| 孙吴县| 秀山| 故城县| 称多县| 石林| 长顺县| 晋江市| 北京市| 威远县| 双鸭山市| 上思县| 桦川县| 宽甸| 珠海市| 巨鹿县| 汕头市| 中西区| 乐业县| 诸城市| 云梦县| 米泉市| 曲沃县| 广德县| 二连浩特市| 方山县| 满洲里市| 湖北省| 鄂州市| 牙克石市| 九台市| 舒城县| 昆山市| 通山县| 屯留县| 澜沧| 桂林市| 九寨沟县| 洛扎县| 来安县| 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