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〇三 曾

1.《説文》本義

《説文》八部:“曾,詞之舒也。從八從曰,聲。”

2.出土材料本義

曾,甲骨文作(合1012),金文作(小臣鼎)等形,爲(wèi)“甑”本字。

3.同源詞繫聯(lián)

蔡永貴對“曾”族字做了較好的梳理,他指出“曾”本義爲(wèi){甑},因{甑}中有篦而形成層次,所以引申而有重疊義,有增加義。以“重疊”爲(wèi)義核[17],有:甑、、竲、層、;以“增加”爲(wèi)義核,有:繒、罾、譄、矰、贈、增、憎[18]。其所梳理的上述字族亦是詞族,完全可從。此外,還可補(bǔ)充:

《廣雅·釋獸》:“橧,圈也。”王念孫疏證:“《爾雅》‘豕所寢,橧’,舍人注云:‘豕所寢草爲(wèi)橧。’某氏云:‘臨淮人謂野豬所寢爲(wèi)橧。’郭璞云:‘橧,其所臥蓐。’橧之言增累而高也。”楊樹達(dá)亦指出“橧”有“增加”義:“《禮記·禮運(yùn)》篇云:‘夏則居橧巢。’以橧與巢并言,皆在上之物,故鄭注云:‘橧,聚薪柴居其上’,是也。”[19]

4.通用情況

(1)曾—贈 安大簡《詩經(jīng)·秦風(fēng)·渭陽》55:“可(何)以曾(贈)之,(路)車(乘)璜(黃)。”阜陽漢簡《儒家者言》44:“子路行辭中==(仲尼仲尼)曰曾(贈)女(汝)以車。”

(2)曾—增 輔師簋:“今余曾乃令(命),易女玄衣黹屯、赤巿朱黃,戈彤沙琱,旂五日,用事。”黃盛璋:“‘曾’即‘增益’之本字,後文錫物確是增加很多,正是‘曾乃命’的具體表示,故確知‘曾’即增益。”[20]《馬王堆·十六經(jīng)·三禁》47下—48上:“地之禁,不淺(殘)高,不曾(增)下。”《東漢銅鏡》1012:“曾(增)年益壽,長宜子孫。”

(3)曾—憎 《馬王堆·戰(zhàn)國縱橫家書·蘇秦獻(xiàn)書趙王章》224—225:“今足下功力非數(shù)加於秦也,怨竺(毒)積怒,非深於齊,下吏皆以秦爲(wèi)夏(憂)趙而曾(憎)齊。”

(4)曾—層 《上博八·李頌》1背:“亂木曾(層)枳(枝),(浸)(毀)丨(彰)可(兮)。”《馬王堆·一號墓竹簡遣冊》230:“九子曾(層)檢(奩)一合。”

(5)曾—繒 《清華二·繫年》6—7:“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馬王堆·三號墓竹簡遣冊》277:“布曾(繒)檢(奩)一,鎨(錐)畫,廣尺二寸。”

(6)增—憎 《放馬灘秦簡·日書乙種》281:“貞在應(yīng)鐘,是胃(謂)人競競,有惡有增(憎)。”[21]《馬王堆·戰(zhàn)國縱橫家書·朱己謂魏王章》159:“夫增(憎)韓,不愛安陵氏,可也。”

(7)增—曾 《馬王堆·戰(zhàn)國縱橫家書·蘇秦謂燕王章》50:“孝如增(曾)參,乃不離親,不足而益國。”“增參”即孔子弟子“曾參”。

(8)增—甑 《北大五·節(jié)》36:“釜增(甑)毀者,家有毀,以人隨之。”

(9)矰—增 《睡虎地·日書甲種》138背—139背:“月中旬,毋起北南陳垣及矰(增)之,大兇。”《銀雀山·孫臏兵法》278:“倅險(xiǎn)矰(增)靁,諍戒毋動,毋可□前,毋可怒。”

(10)矰—贈 《馬王堆·春秋事語·晉獻(xiàn)公欲得隨會章》30:“吾矰(贈)子,子毋以秦□□人,吾謀實(shí)不用□。”

5.詞源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名县| 浦江县| 博罗县| 舞钢市| 库车县| 成武县| 句容市| 武隆县| 平果县| 文山县| 金山区| 磐石市| 锡林郭勒盟| 东阿县| 南漳县| 宜都市| 广德县| 孟连| 岫岩| 子洲县| 开远市| 无棣县| 南和县| 区。| 寻乌县| 泽州县| 曲麻莱县| 滕州市| 特克斯县| 吉安市| 探索| 宁德市| 嘉鱼县| 天祝| 时尚| 肇源县| 汕尾市| 共和县| 多伦县| 临朐县| 南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