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漢代文學
漢代文學的傾向
由先秦至漢代,文學的進展也跟著時代及政治的推移,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個新時代的文學之形成,當然決不是偶然起來的,而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密切的因果關系。現在我們研究漢代文學,首先便要從事于講解漢代文學所受當代的影響而起的幾種反應:
第一,漢代的文語已經分離,貴族化的古典文學因以起來。——在秦以前,經過很長的封建割據時期,不但各國的言語不同,即各國的文字也各不相同。秦始皇既統一中國,為鞏固統一的文化基礎,自有實施文字統一政策之必要。故一方面改大篆為小篆,制成一種簡省的文字,以便于通行;一方面又以政府的命令,要全國“書同文”,把各種歧異的字體悉行廢除。自從這種文字統一政策實施奏效以后,果然把許多怪異的方言淘汰掉,而有通行全國的簡便文字了。有了這種簡便通用的文字,對于智識文化的保存與發揚,自然容易致力;但從此,文體和語體卻越離越遠了。我們知道,雖說在秦以前已是文語不能一致,好在那時的文字還沒有定于一律,各國的文字每隨各地的方言俗語而變,故文與語雖分離,還不會相距過遠。至秦以后,文字有了定型,不能隨方俗而變,久了便變為不容易懂的典雅的古文,文與語便完全異道而揚鑣了。這樣文體與語體極端分化的結果,使學習文字便成一件艱難的事;又因教育不能普及,遂使習用文字成為少數人的專業。這樣一來,文學的領域也跟著文語的分離而劃分為兩個色彩不同的范圍:一部分仍舊是老百姓們用口語謳唱的平民文學;一部分是文人學士用古文寫的貴族化的古典文學。古典文學可以說是始于漢代。因為當時的政府要用一種統一的典雅的古文,來作教化的工具,造就了一班專門使用古典文字的人才出來。于是使用古典文字,即作古文,便成為文人的特殊技能。因此貴族化的古典文學便大發達于漢代。
第二,漢代是儒教的學術思想最盛行的時代,文學一科也被籠罩在儒教的思想之下,埋沒了獨立的正確的文學觀念,故文學得不到健全的發展。——我們知道,漢代自武帝設立五經博士,罷黜百家,定儒術于一尊以后,一切都儒教化了。一部最有文學價值的《詩經》,也因此竟被一班腐儒解釋得變成一部倫理學講義了。一般有天才的文人,都用其心力去做有益于社會國家的文章著述,至于純粹的抒情詩竟沒有人去問津。雖說當時也產生了許多賦的作家,但都是另有所為而作,并沒有忠實于文學的嚴正精神。例如揚雄總算很喜歡作賦,他還不免嘲笑賦體,說是“雕蟲篆刻,壯夫不為”。由此可知當代對于文學還不免視為小技,還沒有認識文學的必要及其獨立的珍貴的地位,故不免以余力而為之,文學的發展自難臻于健全。所以漢代文學作品的數量雖說很不少,但論其價值,則很有限(民間文學又當別論)。直至漢末,始有一班忠實而獻身于文學的文人起來,始造成文學的黃金時代。
第三,政府豢養文人,文學變為政治的工具,此亦漢代文學進展中的一大厄運。——漢代是經過東周至秦五六百年混戰之后,新得到的一個長期的太平統一時代。中間雖經過幾度的變亂,而為時甚暫。前后計算起來,實有三百多年的治安期。在這三百多年的治安期間所形成的文學是什么?就是典雅富麗,歌頌太平盛德的辭賦文學。因為當代那些富貴安樂慣了的帝王,多把文學當作一種消遣的玩意兒,極力獎勵提攜天下的文人去作粉飾太平的富貴文章。而當代一般窮文人,卻都靠著作這種富麗堂皇的辭賦,以討帝王的歡喜,以作升官發財的工具。他們的創作完全是為政治欲所驅使,沒有絲毫藝術的動機。這自然不會有偉大的創作品出來。
由上面所講的三點看來,則雖說漢代的文學風氣很濃,雖說文人輩出,作品日繁,對文學上有新的貢獻;但這種新貢獻絕不曾使我們發生快感。我們只覺得先秦時代文學發展的那一股活躍的生機,到漢代已被壓迫斬伐殆盡了。這是很顯然的,在先秦時代的作者,都帶著無所為而為的自由精神去創作,只知道謳歌自己的生命情思,這是先秦文學的偉大矜貴處。可惜到了漢代,文字古典化了,文學被視為小技,而且工具化了,試問如何能作出真摯而有價值的作品來?加以漢代是個一切都傾向復古的時代,文學模擬之風因以極濃。鼎鼎大名的漢代文豪揚雄,即是以善模著稱于世。他的一切著作都是模擬的,文學的作品如《反離騷》《廣騷》《畔牢愁》《羽獵賦》《長楊賦》《解嘲》《解難》《劇秦美新》及《連珠》等,竟無一篇不是出于擬作。此外的文人如枚乘、馮衍、班固及張衡等,皆以模擬見稱。這種模擬的風氣的造成,不僅阻礙漢代文學的發揚光大,流毒于后世文壇者更深。兩千年來文人方面的文學多偏重模擬,實漢代首倡模擬文風為之厲階。
話雖如此,我們講漢代文學當然不僅只注意到文人方面,也許真正能代表漢代的還是民間文學,也許漢代的民間歌兒比文人的辭賦更有價值,更有優美的影響于后世文壇呢。這些且讓后面去細講吧。我們在這一章是要大概講明漢代文學的淵源及其潮流風氣,故略述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