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經濟走廊的概念及理論

(一)非均衡發展理論

從20世紀50年代起,諸多經濟學家就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產業發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不平衡問題進行了大量探討。赫希曼(1959)認為,發展道路是一條“不均衡的鏈條”,從主導部門通向其他部門。首先集中資金和其他資源選擇帶動作用明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產業部門和區域進行投資,從而帶動其他產業部門的發展。他將這一非均衡發展戰略視為促進整體經濟發展的最優路徑。Myrdal提出了區域非均衡發展的累計循環因果關系理論,他認為欠發達國家經濟體中存在地理空間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即經濟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并存,經濟發達地區優先發展,隨后通過擴散效應與回流效應對其他落后地區產生“雙刃劍”影響。該理論與我國提出的“先富帶動后富”觀點有相似之處。法國經濟學家Perroux在1945年提出了關于區域間非均衡發展理論——增長極理論,認為經濟增長以不同的強度出現在某些點上,通過區域間經濟非同步增長最終對整個經濟產生作用。法國經濟學家布代維爾(Boudeville)則將增長極內涵運用在地理空間當中,強調了增長極的空間特征。他認為,經濟空間有三類,即均質區域、極化區域與計劃區域,并主張通過規劃增長極推進相關地區工業化發展,繼而帶動其他地區的經濟進步。該理論提出,由于區域中的主導產業和創新能力強的組織能夠發揮牽引作用,因此相關領域的資本、人才、技術、產品、市場和生產力等要素在某一區域高度聚集,呈現要素在空間的集群化現象,并導致最后形成獨特的產業經濟區。Williamson(1965)則認為經濟發展階段與區域間經濟差異存在倒U形關系。一國經濟發展初期,區域間經濟狀況差距將逐漸擴大,而到了經濟發展后期,區域間經濟狀況差距將逐漸縮小。

(二)“點-軸”系統理論

1984年,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在烏魯木齊召開的全國經濟地理和國土規劃學術討論會上做報告《2000年我國工業布局總圖的科學基礎》,提出“點-軸”系統理論,該報告正式文本發表于1986年。“點-軸”系統理論是陸大道先生在中心地理論、空間擴散理論以及增長極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該理論最初被用于分析社會經濟空間分布和空間組織模式問題。通過不斷發展,其逐步被應用于區域旅游空間結構研究、區域物流等級劃分、西部大開發戰略布局分析、沿海產業帶發展等多個領域?!包c-軸”系統中的“點”是指各級中心地,是各級區域的集聚點,是帶動各級區域發展的中心城鎮?!拜S”是指在一定方向上聯結若干不同級別的中心城鎮而形成的相對密集的人口和產業帶——由于軸線及附近地區已經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軸”亦可稱作“開發軸線”或“發展軸線”。也就是說,軸線不是單純幾個中心城鎮之間的聯絡線,而是一個社會經濟密集帶。陸大道認為,經濟中心總是首先集中在少數條件較好的區位,這就是“點-軸”開發模式的“點”。隨著經濟發展,生產要素交換需要交通線路以及動力供應線、水源供應線等,點與點之間相互連接起來就會形成軸線。這些軸線也會吸引人口、產業向軸線兩側集中,從而產生新的增長點,點軸貫通就形成“點-軸”系統。在此基礎上,陸大道(1986)又提出了T字形發展戰略,認為東部沿海和長江沿岸地帶構成的T形地域具有地理位置優越、經濟技術雄厚、交通便捷等多項優勢,應當作為全國一級重點開發軸線,重點建設、重點布局以實現最佳空間組合。

(三)通道經濟理論

發展通道經濟就是通過對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含通信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改善區位條件、加強區域經濟聯系,這有利于發揮“點-軸”系統的集聚擴散功能,增強區域比較優勢,刺激區際貿易增長,從而形成交通運輸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緊密互動關系。通道經濟是以良好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和人文條件為基礎,依托交通通道的地緣優勢、布局和產業結構規劃,實現產業向通道集聚和擴散,進而實現區域整體經濟的發展。通道經濟的發展進步依賴通道本身,這與科技進步及生產力的提高密不可分。按照交通類型來劃分,通道經濟可以分為陸路型通道經濟、水路型通道經濟和復合型通道經濟。通道經濟以交通干線連接主要經濟中心區域和資源富集區作為發展條件,其主要特點是軸線線路與生產力布局、城鎮體系建設結合緊密,工業、商貿、服務業等沿軸線集聚和擴散。通道經濟發展將中心城市相連接,以交通干線為依托,通過點與點之間跳躍式配置資源要素,進而通過軸帶的功能,促使各節點間、產業間建立密切聯系,由此對整個區域發揮帶動作用。發展通道經濟的本質是開放經濟、流通經濟、服務經濟和產業經濟。

交通干線或綜合運輸通道、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為主的產業體系、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鎮群是發展通道經濟的三個要素。交通干線的重點投資建設是通道經濟形成與發展的前提條件。通過對交通項目投資改善區位優勢,進而調節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分布。隨著交通、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一條主干線發展成為多條主干線(含通信基礎設施),組成綜合運輸通道,為沿線客貨運輸、商品交流提供越來越便利的條件。沿交通軸線逐步發展的產業,特別是工業、通道產業構成通道經濟的主要內容。產業的集聚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和集聚經濟效益,產業的擴散促使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產業的集聚與擴散成為推進通道經濟發展的動力。沿線分布的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鎮群是空間結構的節點,是通道經濟發展的依托。對于經濟地域來說,城市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心,其中心作用越強,就越能帶動區域經濟向更高水平和更大規模發展。在通道經濟發展初期,主副經濟中心城市的不斷被極化會形成增長極;隨著增長極的輻射、帶動功能的發揮,沿線將形成一系列各具特色、分工不同而又有緊密聯系的中小城鎮群,這是通道經濟進入成熟期的空間標志。

(四)產業集群理論

產業集群有時簡稱集群,指在某一特定領域(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主)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理論強調發揮區域內各種資源的整合功能,主要利用自組織力量或市場力量“自下而上”地構建區域專業化分工,充分發揮區域分工的外部性,形成聚集經濟效應。產業集群最突出的特點是眾多產業關聯密切、地理空間集中、以相互信任和承諾為交易協作基礎的中小企業之間形成一種比純市場結構穩定,同時又比科層組織靈活的特殊的組織結構。在這種組織結構下,企業之間建立以互信互利為基礎的競爭與合作關系,企業不僅可以獲得交易成本、生產成本等下降帶來的“內部經濟”,還可以享有技術外溢、資源共享等帶來的“外部經濟”,從而使集群企業比區外企業擁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作為新型區域發展理論,產業集群理論吸收了過去區域發展理論的積極因素,增加了更適合當前市場經濟環境的合理因素。產業集群能夠形成區域產業特色、細化產業分工、優化產業結構、減少產業組織內損耗、降低交易成本等競爭優勢。

產業集群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Alfred Marshall有關產業集聚產生外部經濟的研究。后來,韋伯在1909年出版的《區位原論》中通過對各種生產要素以及運輸成本的研究,從成本—收益的角度進行分析,提出了工業區位的選擇原則,為工業區位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第三意大利”的研究者針對意大利東北地區的企業建立在產業分工和柔性專業化之上的生產模式和空間集聚現象,提出了著名的“新產業區理論”。但是,真正對產業集群產生重大影響的是哈佛大學教授Michael Porter,他于1990年出版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強調,國家競爭優勢產業是通過一個高度的本地化過程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并提出要在國內建立“本壘”,國家的競爭力取決于本壘產業的創新和升級能力。他提出的“鉆石模型”對產業集群競爭力分析以及集群升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產業集群升級的提法來源于Gereffi在全球價值鏈理論中提到的產業升級。由于全球勞動分工的存在,某些產業或中間產品往往在某一國家的某一地區集中,處于全球價值鏈的某一環節。Humphrey和Schmitz等人針對發展中國家這種相對孤立的產業集群,提出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嵌入全球價值鏈并在價值鏈中向附加值高的方向轉移以獲得產業集群升級的看法,這無疑強調了集群外部聯系對于升級的重要性。國外不同的集群理論對產業集群升級的研究角度不同,提出的升級途徑也各有側重,以Marshall、Krugman為代表的工業區理論研究者認為,當地中間產品的投入、熟練勞工的集聚以及技術知識的外溢是產業集群升級的關鍵因素。因此他們建議要在集群的產業中引進生產中間產品的企業、建立培訓機構和科研機構,走產學研合作發展之路。以Porter為代表的新競爭模型研究者從國家競爭的角度看待產業集群升級,認為制定正確的產業政策、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創新的發展環境能夠促進產業集群升級。上述理論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對產業集群升級的實踐產生了積極影響。但從目前來看,產業集群升級理論的探索和實踐在國際范圍內仍處于發展和研究的初級階段,亟待深入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原市| 漳平市| 东丽区| 潍坊市| 韶山市| 会理县| 宜宾市| 云南省| 山丹县| 松阳县| 青田县| 梅河口市| 克什克腾旗| 永城市| 宜兴市| 通州区| 鹤山市| 宁波市| 莒南县| 邳州市| 仁寿县| 临江市| 三原县| 安乡县| 福海县| 兖州市| 论坛| 文昌市| 三河市| 万宁市| 丰原市| 安义县| 松滋市| 仙居县| 南城县| 电白县| 雷波县| 德格县| 图木舒克市| 沁水县| 望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