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閑與旅游管理概論(第2版)
- 李文勇 張毓峰編著
- 3015字
- 2024-07-10 17:53:15
一、古代旅游活動
休閑與旅游活動是一種社會現象,具有悠久的歷史。根據人類社會的變革發展進程,古代旅游活動可以劃分為人類的遷徙活動和旅行活動,但這類活動并非出于休閑旅游的需要,而是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它與現在所說的旅游活動具有本質的區別。
(一)人類早期遷徙活動
原始社會早期,人類制造和使用的生產工具主要是加工粗糙、形式簡陋的石器,因而在這種環境下人類的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缺乏勞動剩余物。與此同時,洪水、火災、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頻發,部落之間戰爭等人為災難也時有發生,從而迫使人們離開原來的定居點,尋找新的定居點,且不會再返回原來的定居點。這使得人類的遷徙活動帶有一定的被迫性、求生性和永久性,與近代逃荒避難的移民活動類似。根據旅游學理論分析,旅游活動應包含三個基本屬性:移動目的的休閑性、移動時間的暫時性和移動空間的異地性,因此,人類早期遷徙活動并非真正的旅游活動,而是以生存為目的的空間移動行為,本質上是原始社會早期人類的一種生存方式。
(二)古代旅行活動
1.古代旅行活動的產生
古代旅行活動最早出現在原始社會瓦解與奴隸社會形成之間,這一時期經歷了人類歷史的三次社會大分工,直接影響和產生了古代旅行活動。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促進了畜牧業與原始農業的形成,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導致勞動剩余物出現。但該時期勞動剩余物還較少,商品交換還未普及。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使手工業從畜牧業與原始農業中剝離出來,生產工具的進步再次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得勞動剩余物的數量不斷增加,人類社會的商品交換活動日益頻繁,出現了以直接商品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的范圍也不斷擴大,不僅出現在部落與部落之間,而且還深入部落內部之間進行交換,交換活動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第三次社會大分工使得商業從畜牧業、原始農業和手工業中剝離出來,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商人,使商品交換活動常態化、專業化,商品交換活動具有的遠途性和異地性,間接刺激了交通工具和食宿設施的發展,產生了人類最初的以商品交換為目的,到異地短暫逗留并返回居住地的經商旅行活動。由此可見,人類早期的旅行并非一種消遣和娛樂活動,而是商品交換活動不斷發展的產物,其在本質上是一種經濟活動。比如,“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香料之路”等當代熱門文化旅游線路,就是古代經濟活動的遺跡。
2.古代旅行活動的特點
古代旅行活動與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具有密切關系。最早的旅行活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紀腓尼基人的航海、貿易和殖民旅行活動。此后,公元前533年到公元前330年的波斯帝國修建的“波斯御道”(Royal Road),標志著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公路系統的出現,為當時的旅行活動提供了便利,促進了商務旅行的發展,而且在今天的伊朗境內還能找到當時御道驛站的遺跡。與此同時,以希臘為代表的宗教旅行迅速發展,提洛島、特爾斐和奧林匹斯山等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聞名于世,尤其是在奧林匹亞,圍繞宙斯神廟舉行的“奧林匹亞慶典”,每逢宙斯大祭之日,就會吸引無數的參觀者前來拜祭。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滅亡后進入古羅馬時代,古羅馬具有幅員遼闊的疆域、先進的生產技術、發達的道路網絡和官商共建的驛站設施,為當時各類旅行活動提供了便利的客觀條件,使得古羅馬帝國時代成為世界古代旅行的鼎盛時期。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中世紀時期。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崛起,其極盛時疆域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千米,是古代歷史上東西方地理跨度最大的帝國之一。阿拉伯帝國修建了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四通八達的驛道和完善的驛站設施,而且隨著伊斯蘭教在帝國境內的擴張,宗教旅行活動也隨之興起。公元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將自己到中國的旅行經歷寫成《馬可·波羅游記》,激發了歐洲人對富有而神秘的東方的向往。公元14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極大地促進了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萌芽,歐洲出現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卡布拉爾等一大批探險家和旅行家,他們帶領船隊遠洋航行,探索新的土地和貿易線路,使得15世紀到17世紀被后人稱為“地理大發現時期”(Age of Exploration)。新航路的開辟,使得東西方之間的貿易、文化交流迅速增加,促進了天文學、數學、醫學、哲學、政治學、文學等自然和社會科學的全面發展,推動了17世紀到18世紀的反封建、反教會的啟蒙運動,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礎。
在封建社會時期的中國,商業繁榮、農業與手工業生產技術先進、水陸交通發達,促進了古代旅游的快速發展,使得古代旅游的發展中心由西方轉移到了中國。這一時期,旅行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比奴隸社會時期更為豐富。譬如,以秦始皇、隋煬帝、康熙及乾隆為代表的帝王巡游,以孔子周游列國、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為代表的官宦之旅,以“絲綢之路”和“鄭和七下西洋”為代表的商貿和平之旅,以玄奘、法顯和鑒真為代表的宗教游學之旅,以及李白、司馬遷、徐霞客為代表的文化地理之旅等,呈現出百花齊放、欣欣向榮之勢。其中,唐代高僧玄奘在貞觀三年(629年)西出玉門關,萬里跋涉,歷經艱險到達天竺,游學17年,歸國后不僅翻譯出70余部佛學經典,還將旅行經歷寫成《大唐西域記》,后來家喻戶曉的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的吳承恩所著《西游記》就以此為原型。明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領船隊出使西洋。船隊有200余艘各式海船及2萬余名船員,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遠洋船隊。此后28年間,鄭和一共七次下西洋,到訪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的30余個國家和地區,開辟了連接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通航線,成為世界航海旅行史上的一座豐碑。徐霞客出生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少年時便立志“大丈夫當朝游碧海而暮宿蒼梧”,22歲開始出游四方,足跡遍及中華大地,考察地理人文并撰寫了聞名于世的《徐霞客游記》。其游記首篇《游天臺山日記》寫道:“癸丑之三月晦(公元1613年5月19日),自寧海出西門,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我國政府將5月19日定為“中國旅游日”。
從地域上看,該時期的旅行活動主要集中在世界最早進入文明時期的國家或地區,如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古巴比倫和中國等。從時間上看,該時期的旅行活動集中在19世紀中期以前,經歷了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前期四個階段。從形式上看,該時期的旅行活動,大都與商品貿易、宗教朝圣、帝王巡游等結合在一起。綜上所述,古代旅游活動具有四個特點:
第一,休閑旅游活動初現端倪。這一時期出現了帝王巡游的享樂旅行,以及文人騷客周游名川大山的文化之旅等消遣娛樂性的旅行活動,但這類活動主要集中于帝王、官僚、封建貴族、地主等統治階級及附庸階層人士,廣大勞動群眾客觀上根本沒有參與休閑旅游的基礎和條件。
第二,旅行活動的目的主要是商務貿易。除了人數極少的統治階級以休閑娛樂為目的的旅行活動外,絕大部分旅行活動依然是為了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商務貿易等生產性活動。
第三,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直接影響旅行活動的發展。如果社會經濟穩定繁榮,政治安定統一,旅行活動就會興旺發達;反之,則會停滯不前甚至衰退。如鄭和下西洋的明永樂時期,明成祖朱棣勤于政務,國家安定,社會發展,為鄭和的航行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第四,旅游活動發展條件仍不成熟。與旅行活動相配套的交通、住宿、餐飲等行業尚未形成經濟產業體系,并且缺乏醫療、安全等相關保障,不僅使旅行活動范圍受限,而且外出旅行的風險高、難度大,阻礙了旅游活動的發展。
- 新媒體技術概論
- 馬文蔚《物理學》(第6版)(上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黑龍江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言語理解與表達【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生物化學(第二版)
- 四川外國語大學242俄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飛行器動態氣動特性與仿真技術
- 從比較文學到比較文化
- 亂世青春不迷茫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臨床醫學綜合能力(西醫)外科學考點歸納與歷年真題詳解
- 一體化服裝設計應用教程(裙褲篇)
-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903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知識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國際物流管理
- 史學轉型視野中的“中國教育史”學科研究(1901-1937年)
- 電子與通信技術專業英語(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