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相關理論基礎

2.1 低碳經濟概述

2.1.1 低碳經濟的內涵

2.1.1.1 低碳經濟的概念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2003年,英國政府在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提出“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LCE)的概念。低碳經濟這一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因為在人類經濟發展進程中,始終伴隨著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其中最迫切的則是由于化石能源過度消耗利用、高碳產品過度生產、高碳行為過度泛濫導致的溫室氣體過度排放而引發的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所謂低碳,在英文中為“low-carbon”,是指更低水平的溫室氣體排放,是針對化石能源利用、高碳產品生產以及高碳行為引起的高碳排放問題,以能源體系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升級為主要手段,實現以可持續發展為發展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因此,低碳經濟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構筑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和低碳產業體系。低碳能源系統是指通過發展清潔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核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術包括清潔煤技術(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封存技術(CCS)等等。低碳產業體系包括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節能建筑、工業節能與減排、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節能材料等等。實施低碳經濟的目標是促進低碳經濟高速增長,核心是維持全球碳平衡,從源頭能源的利用、過程中產品的生產與運輸、末端環節的消費等各個環節著手,鼓勵實施碳排放,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均衡發展。

2.1.1.2 低碳經濟的特點

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低碳發展可以理解為以低碳化為主要特征的可持續發展。

能源、經濟乃至發展觀價值觀的變革,可能為人類邁向生態文明探索出一條新路。近年來,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和歐盟國家大多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為扶持重點,相應的產業成為快速增長的產業。

低碳經濟的特點:

(1)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即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實現“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2)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含碳氣體(主要指二氧化碳)排放脫鉤,不能保持同步增長,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氣排放;

(3)低碳技術創新是發展低碳經濟的直接手段;

(4)開發與利用新型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作為重要舉措;

(5)圍繞創新低碳技術與發展新型清潔能源進行相關制度創新與法律體系建設。

因此,所謂的低碳經濟,是與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為特征的高碳經濟相對應,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顯著降低的經濟。低碳經濟實質是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實現能源低碳或無碳開發。

2.1.1.3 低碳經濟的構成要素

第一,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是低碳能源。低碳能源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潔煤。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就是低碳能源。改變現有的能源結構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要使現有的“高碳”能源結構逐漸向“低碳”的能源結構轉變。

第二,低碳經濟發展的動力是低碳技術。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標志是低碳技術,低碳技術廣泛涉及石油、化工、電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個領域,包括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高附加值轉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開發、傳統技術的節能改造、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等。這些低碳技術一旦物化和作用于低碳經濟的生產過程就成為直接生產力,成為低碳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物質基礎,成為低碳經濟發展強大的推動力。

第三,低碳產業是低碳經濟發展的載體。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經濟發展載體與之相對應,而低碳經濟發展的載體是低碳產業。低碳經濟發展的水平取決于低碳產業承載能力的大小。低碳產業的發展對現有高碳產業的轉型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會催生新的產業發展機會。

第四,低碳管理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保障。低碳管理主要包括明確的發展目標、健全的法制、創新的體制、科技等諸多方面,所有這些正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保障。

2.1.2 碳關稅

碳關稅(carbon tariff),也稱邊境調節稅(BTAs),它是對在國內沒有征收碳稅或能源稅、存在實質性能源補貼國家的出口商品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主要是發達國家對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碳排放密集型產品,如鋁、鋼鐵、水泥和一些化工產品征收的一種進口關稅。

世界經濟發展越來越快,環境問題也相應產生,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氣候問題成為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在這種大背景之下,如何減少碳排放量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總的說來,國際上碳減排方式主要有三種:技術資金轉移、碳交易以及碳關稅。也就是說,從名義上來講,碳關稅的產生是為了應對氣候難題。

最早提出“碳關稅”的是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其意圖是希望歐盟國家能夠對那些未遵守《京都議定書》的國家征收進口稅,以避免使國內商品遭受不公平競爭。希拉克提出的僅僅是一個理念,真正把理念落實到行動上的是美國。

美國次貸危機使其經濟受到重創。為了恢復經濟和鞏固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2009年6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碳關稅”作為其中的相關條款被提出來。“碳關稅”條款的內容大致是:如果美國沒有加入相關的國際多邊協議,自2020年起,美國有權對未采取措施進行溫室氣體減排國家的鋼鐵、水泥、玻璃和紙張等進口產品采取“邊境調節稅”,即“碳關稅”。很明顯,“碳關稅”的矛頭其實直指中國等能源效率較低的發展中國家。

2.1.3 發展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

2.1.3.1 可持續發展理論

過去百余年間,伴隨全球工業化進程全面鋪開,化石燃料消耗量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大,造成了以全球氣候變暖等為標志的環境災難。長期以來無序開發已嚴重透支人類的生存環境,發展面臨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的嚴重制約。1987年聯合國世界與環境發展委員會在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并以此為主題對人類共同關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進行了全面論述。根據該報告,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是“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對工業文明進程進行反思的結果,是人類為了克服一系列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特別是針對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廣泛的生態破壞,以及它們之間關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選擇,即優先考慮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尤其是滿足世界上貧窮人的基本需要,同時充分考慮到不能危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經濟發展應當建立在社會公正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包含了當代與后代的需求、國家主權、國際公平、自然資源、生態承載力、環境和發展相結合等重要內容。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從一些基本原則:

(1)公平性原則。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應該追求兩方面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內平等。可持續發展要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給全體人民機會以滿足他們要求較好生活的愿望。二是代際的公平即世代平等。要認識到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因為自己的發展與需求而損害人類世世代代滿足需求的條件——自然資源與環境,要給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

(2)持續性原則。持續性原則的核心思想是指人類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這意味著,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公平,還要顧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資源和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離開了資源和環境,就無從談及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可持續發展主張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系統基礎上的發展,因此發展必須有一定的限制因素。人類發展應以不損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氣、水、土壤等自然要素為前提。換句話說,人類需要根據持續性原則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確定自己的消耗標準,而不是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發展一旦破壞了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發展本身也就衰退了。

(3)共同性原則。由于世界各國歷史、文化和發展水平的差異,可持續發展的具體目標、政策和實施步驟不可能是唯一的。但是,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發展的總目標,所體現的公平性原則和持續性原則,則是應該共同遵從的。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就必須采取全球共同的聯合行動,認識到地球的整體性和相互依賴性。從根本上說,貫徹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類之間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如果每個人都能真誠地按“共同性原則”辦事,那么人類內部及人與自然之間就能保持互惠共生的關系,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2.1.3.2 脫鉤理論

脫鉤(decoupling)理論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形容阻斷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或環境污染之間聯系的基本理論。以“脫鉤”這一術語表示二者關系的阻斷,即使得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或環境污染脫鉤,實現二者脫鉤發展。“脫鉤”的概念最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被提出來了。20世紀末,OECD將脫鉤概念引入農業政策研究,資源環境學者又將其拓展到環境等領域,分析經濟增長與環境壓力或資源消耗之間的關系。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假說,經濟的增長一般帶來環境壓力和資源消耗的增大,但當采取一些有效的政策和新的技術時,可能會以較低的環境壓力和資源消耗換來同樣甚至更加快速的經濟增長,這個過程被稱為脫鉤。

按照單位GDP環境壓力降低是否會引起環境壓力總量的下降,“脫鉤”類型主要可以分為兩類:相對脫鉤和絕對脫鉤。相對脫鉤,又稱弱脫鉤,是指雖然環境壓力的增長速度在提升,但是經濟持續增長速度超過環境壓力的增長速度或者能源消耗增長速度。絕對脫鉤,又稱強脫鉤,是指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資源消耗和環境壓力的增長率在減小,經濟持續增長速度超過環境壓力的增長速度。相對脫鉤最先發生,在人為的控制之下將最終轉變為絕對脫鉤。

目前主要有兩種脫鉤評價指標,一個是OECD提出的脫鉤因子,另一個是Tapio提出的脫鉤彈性指數。

OECD組織于2002年設立脫鉤因子,比較終期年與基期年的變化,來判定該時期經濟體系是否呈現脫鉤關系。脫鉤因子(decoupling factor)Df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2-1)中,EP為環境壓力(environmental pressure),可以用資源消耗量或廢物排放量來表示;DF為驅動力(driving force),一般用GDP來表示陸鐘武,王鶴鳴,岳強.脫鉤指數:資源消耗、廢物排放與經濟增長的定量表達[J].資源科學,2011,33(1):2-9.

如表2-1所示,如果脫鉤因子大于0,且值接近于1,則為絕對脫鉤;如果脫鉤因子大于0,且值接近于0,則為相對脫鉤;如果脫鉤因子為0或負值,則為未脫鉤。

表2-1 OECD脫鉤因子

2005年,Tapio選取歐洲30國交通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研究對象,對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指數模擬,提出脫鉤彈性指數孫睿.Tapio脫鉤指數測算方法的改進及其應用[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8):7-11.

式(2-2)中,E為彈性系數(elasticity);ΔCO2為CO2排放增量;ΔGDP為GDP的增量。根據彈性系數值,Tapio將脫鉤狀態分為三大類,分別為脫鉤(decoupling)、負脫鉤(negative decoupling)和連接(coupling)(見表2-2)。

脫鉤又分為三小類,當GDP增長而能耗減少時,為強脫鉤(strong decoupling),脫鉤彈性指數E<0;當GDP和能耗均增長,且脫鉤彈性指數0<E<0.8時,為弱脫鉤(week decoupling);當GDP和能耗均減少,且脫鉤彈性指數E>1.2時,為衰退性脫鉤(recessive decoupling)。

負脫鉤也分為三類,當GDP下降而能耗卻增長時,脫鉤彈性指數E<0,為強負脫鉤(strong negative decoupling);當GDP和能耗均減少,且脫鉤彈性指數0<E<0.8時,為弱負脫鉤(week negative decoupling);當GDP和能耗均增長,且脫鉤彈性指數E>1.2時,為擴張負脫鉤(expansive negative decoupling)。

連接分為兩類,當GDP和能耗均增加時,為擴張連接(expansive coupling);當GDP和能耗均下降時,為衰退連接(recessive coupling)。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狀態為連接時,脫鉤彈性指數為0.8<E<1.2。

表2-2 Tapio脫鉤彈性指數與類型

脫鉤理論通過簡單的數量關系闡述了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環境消耗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可以根據面板數據進行橫向比較,從而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碳排放量的趨勢進行預測,因此獲得了廣泛的運用。從脫鉤理論看,通過發展低碳經濟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帶動對外貿易結構優化升級,能夠實現用較少的能源消耗和較少的污染排放,換來較好的經濟社會發展。

2.1.3.3 綠色經濟理論

“綠色經濟”的概念源自英國環境經濟學家戴維·皮爾斯于1989年出版的《綠色經濟藍皮書》一書。環境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發展必須是自然環境和人類自身可以承受的,不會因盲目追求生產增長而造成社會分裂和生態危機,不會因為自然資源耗竭而使經濟無法持續發展,主張從社會及其生態條件出發,建立一種“可承受的經濟”。在綠色經濟模式下,環保技術、清潔生產工藝等眾多有益于環境的技術被轉化為生產力,通過有益于環境或與環境無對抗的經濟行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201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了《綠色經濟報告》,明確將“綠色經濟”定義為:“可促成提高人類福祉和社會公平,同時顯著降低環境風險與生態稀缺的經濟。”綠色經濟被視為一種低碳、資源高效型和社會包容型經濟。綠色經濟的本質是以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體健康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一種平衡式經濟。

首先,綠色經濟模式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一體化發展。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大量占有和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最大化地促進經濟增長是其基本特征。傳統經濟觀念認為自然環境與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之間彼此不能兼容,環境問題是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社會發展、經濟繁榮必然要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最終導致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綠色經濟模式是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基礎所形成的新型經濟發展方式,它以自然生態規律為基礎,通過政府主導和市場導向,引導、推動、保障社會產業活動各個環節的綠色化,從根本上減少或消除污染。

其次,綠色經濟能夠體現出自然環境的價值。傳統經濟系統堅持封閉性、獨立性,認為只要系統本身不斷擴大,經濟就會得到永無止境的發展,不受其他任何條件的制約,導致全球環境危機不斷加劇。綠色經濟系統堅持開放性和協調性,將環境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作為其經濟系統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實行綠色先導原則,盡可能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破壞,抑或改善環境資源條件,并將自然環境代價與生產收益一并作為產業經濟核算的依據,確認和表現出經濟發展過程中自然環境的價值。事實上,經濟的發展與環境資源的消耗是并行的,在量化經濟發展的各項收益指標時,環境消耗價值理應據實計算并從中扣除。

再次,綠色經濟的自然資源利用具有公平性。公平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特性,失去公平性就等于失去可持續發展。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不斷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目標。然而,傳統經濟模式下的社會經濟增長,是以自然資源系統遭受嚴重破壞和污染為代價而獲得的,僅僅滿足了當代人或少數區域人的物質利益需求,而忽略了后代人或其他欠發達區域人的生存需要,是將子孫后代或全人類的環境資源用以滿足少部分當代人的物質上的奢侈,這是極端不公平的。綠色經濟模式通過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環境的利用率和再生能力,理論上可以兼顧當代人和后代人的代際利益平衡和當代人之間的區域利益平衡。

最后,綠色經濟可以引導產業結構的優勝劣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是動態的,優勝劣汰是客觀規律。正是基于產業結構的更新機制,才能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發展綠色經濟,可以引起工業社會發生巨大的變革:一是在生產領域中,工業社會以最大化地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為中心的“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生產方式轉變為以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消除或減少環境污染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生產方式;二是在流通領域內,改革工業社會所奉行的自由貿易原則,實行附加環境保護的義務的自由貿易,控制和禁止污染源的轉移;三是轉變消費觀念,引導和推動綠色消費。這一系列的制度性變革,必然引起工業社會向綠色社會的回歸,依據自然生態規律,建立起由不同生態系統所構成的綠色經濟系統。

2.1.3.4 循環經濟理論

“循環經濟”的概念首先由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鮑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其“宇宙飛船經濟理論”可以作為循環經濟的早期代表。“循環經濟”這一術語在中國出現于20年代90年代中期,學術界在研究過程中已從資源綜合利用的角度、環境保護的角度、技術范式的角度、經濟形態和增長方式的角度、廣義和狹義的角度等不同角度對其做了多種界定。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循環經濟的定義為:“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循環經濟在發展理念上就是要改變重開發、輕節約,片面追求GDP增長;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擴張、輕內涵提高的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它是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從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鮑爾丁在1966年發表的《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中,開創性地提出生態經濟的概念和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理論后,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在生態經濟系統中,增長型的經濟系統對自然資源需求的無止境性,與穩定型的生態系統對資源供給的局限性之間必然構成一個貫穿始終的矛盾。圍繞這個矛盾來推動現代文明的進程,就必然要走更加理性的強調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生態經濟發展道路。生態經濟就是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促進的經濟活動形式,強調經濟建設必須重視生態資本的投入效益。要實現經濟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的相互協調和有機統一。

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型的閉環經濟,形成合理的封閉循環,它要求人類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過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從而將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盡可能低的程度。循環經濟要求社會的經濟活動應以“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為基本原則,即“3R原則”。

1.資源利用的減量化原則

減量化原則是循環經濟的第一原則。它要求在生產過程中通過管理技術的改進,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和能量。對生產過程而言,企業可以通過技術改造,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或實施清潔生產減少單位產品生產的原料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此外,減量化原則認為產品的包裝應該追求簡單樸實,而不是豪華浪費,從而達到減少廢棄物排放的目的。

2.產品生產的再使用原則

循環經濟的第二個原則是盡可能多次以及盡可能多種方式地使用人們所買的東西。通過再利用,人們可以防止物品過早成為垃圾。在生產中,要求制造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復利用,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換代;鼓勵再制造工業的發展,以便拆卸、修理和組裝用過的和破碎的東西。在生活中,反對一切一次性用品的泛濫,鼓勵人們將可用的或可維修的物品返回市場體系供別人使用或捐獻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

3.廢棄物的再循環原則

循環經濟的第三個原則是盡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循環利用。它要求盡可能地通過對“廢物”的再加工處理(再生)使其作為資源,制成使用資源、能源較少的新產品而再次進入市場或生產過程,以減少垃圾的產生。再循環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原級再循環,也稱為原級資源化,即將消費者遺棄的廢棄物循環用來形成與原來相同的新產品,如利用廢紙生產再生紙,利用廢鋼鐵生產鋼鐵;第二種是次級再循環或稱為次級資源化,是將廢棄物用來生產與其性質不同的其他產品的原料的再循環過程,如將制糖廠所產生的蔗渣作為造紙廠的生產原料,將糖蜜作為酒廠的生產原料等。原級再循環在減少原材料消耗上達到的效率要比次級再循環高得多,是循環經濟追求的理想境界。

循環經濟的根本目的是在經濟流程中盡可能減少資源投入,并且系統地避免產生或減少廢物。廢棄物再生利用只是減少廢物最終處理量。循環經濟“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3R”原則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它們排列有科學順序。減量化屬于輸入端,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再使用屬于過程,旨在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再循環屬于輸出端,旨在把廢棄物再次資源化以減少最終處理量。處理廢物的優先順序是:避免產生—循環利用—最終處置。即首先要在生產源頭——輸入端就充分考慮節省資源、提高單位生產產品對資源的利用率、預防和減少廢物的產生;其次是對于源頭不能削減的污染物和經過消費者使用的包裝廢棄物、舊貨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們回到經濟循環中;最后,只有當避免產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實現時,才允許將最終廢棄物進行環境無害化處理。環境與發展協調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從末端治理到源頭控制,從利用廢物到減少廢物的質的飛躍,要從根本上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從而也就減少環境負載的污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水县| 鸡东县| 合江县| 色达县| 肥西县| 元江| 扶绥县| 黄山市| 无极县| 全州县| 四子王旗| 保亭| 利川市| 鹤庆县| 长岭县| 荆州市| 额敏县| 垣曲县| 大邑县| 稻城县| 荥经县| 隆德县| 如皋市| 金华市| 盐城市| 台东县| 朝阳区| 焉耆| 拉孜县| 鄂托克前旗| 茶陵县| 松潘县| 固镇县| 滦平县| 布尔津县| 时尚| 兴安盟| 拜城县| 建瓯市| 辽宁省| 霍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