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老保險與大國之治:對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優化的思考
- 劉斌
- 2029字
- 2024-07-15 17:51:37
1.2 相關文獻綜述
1.2.1 對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設計及運行規律的研究
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是在西方工業化國家逐漸形成并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頗受重視的老年經濟保障制度。從西方國家的研究歷程來看,針對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的系統性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全球性經濟危機后各國對養老保險結構性改革的重視。其中,各種國際組織對世界形勢的預判和對養老保險多層次改革的追蹤研究是多層次理論和實踐發展的重要動力,而世界銀行總結不同實踐形態后提出的“三支柱”模式(World Bank,1994)以及后來完善的“五支柱”體系是被引用較多的關于多層次內涵的研究(Holzmann and Hinz et al.,2005
)。
近年來國際組織對發達國家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研究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現狀追蹤。國際社會保障學會(ISSA,2016)每兩年對全球超過170個國家社會保障政策進行梳理研究和更新,總結不同發達國家多層次養老保險政策研究和制度設計的最新成果,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歐盟(EU)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也對成員國各類養老金計劃進行了系統性評估,成為關于發達國家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現狀研究的重要補充,但這些研究基本上定位于對發達國家多層次政策的介紹和評估。二是制度優化。世界銀行指出名義賬戶(NDC)引入多層次體系是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和金融市場脆弱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匹配繳費(MDC)在發達國家私人養老金計劃擴面中成效顯著(Holzmann et al.,2013)
。三是環境預判。針對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創新的大環境,國際勞工組織(ILO,2017)關注金融危機和經濟全球化對全球勞動力市場的挑戰,強調發達國家面臨的國際移民問題和社會保護問題
;面對全球經濟發展低速化、人口結構變化和勞動力市場轉型,國際社會保障學會(ISSA,2016)指出歐洲國家未來養老金的主要問題是根本性變革和制度可持續,美洲國家則是制度擴面和社會公平
;經濟合作組織(OECD,2016)
和歐盟(EU,2015)
則認為在全球養老金整體削減的趨勢下,應致力于私人養老金計劃的精細化管理和運營效率的提升。
國內學界關于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周弘為代表,有學術成果相繼對世界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作全面介紹和比較研究,隨著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和養老保險戰略地位的凸顯,對發達國家多層次體系研究更加豐富,呈現趨勢化、區域化特征。總體上,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亟待統籌規劃與分層分類協同推進,盡快優化并實現法定保障制度定型且全面覆蓋,合理設計多層次體系的結構與功能定位是制度優化的關鍵,而重點任務則是理性有序地推進養老保險、醫療保障、養老服務、社會救助、住房保障等骨干項目的多層次化(鄭功成,2019)。
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關于多層次養老保險發展的趨勢及動因研究。從歷史發展看,加快推動養老保險制度創新和模式改革已成為全球性趨勢和共識,這是“二戰”后世界發展模式轉換的結果(胡德坤,2005)。從趨勢研判看,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在養老保險領域的資源投入總體呈削減之勢,并向二、三層次養老保險計劃拓展(彭姝祎,2016)
;全球經濟放緩、發達國家潛在經濟增速甚低、金融市場不確定和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將持續加重養老金計劃壓力(張宇燕,2016)
。從政府與市場關系看,未來多層次養老保險協同發展將以公私合作(PPP)為導向,凸顯“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的改革取向(孫祁祥等,2015)
。二是關于多層次養老保險的內涵和難點的研究。有學者較早提出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的理論探討,認為多層次模式將成為各國在21世紀的典型目標模式(林義,1992)
,也有學者提出了我國應加快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發展以及創新優化戰略的頂層設計、戰略目標和具體措施等設計思路(鄭功成,2011)
,具體可拓展為唯有綜合考量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等多因素,探索基于新發展環境下的路徑優化策略,方能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多層次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之路(林義,2017)
。與此同時,還必須看到構建“多層次混合型”養老保險體系的必然性和商業養老保險在多層次養老保險架構中的重要性,重視當前第三支柱制度設計存在的激勵不足等若干問題(鄭秉文,2018)
。三是關于對西方國家多層次養老保險改革的比較研究。從改革驅動層面來講,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長低速化暴露了“高福利—高成本”的制度缺陷,福利國家危機使歐洲各國相繼由單一福利模式向混合型福利模式轉變,市場力量加強(周弘,1996)
;有別于歐洲的是,美國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在20世紀呈現“低稅收—低保障”特征,私人年金市場發達(李珍,1997)
,加拿大的福利提供模式則可以總結為融合了北歐制度型模式與美國剩余型模式(仇雨臨,2004)
。從制度效能和作用層面來講,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對于減緩社會沖擊、熨平經濟周期、維持居民生產和消費水平的“緩解效應”在萊茵模式和北歐模式上表現較好,主權債務危機后德國和瑞典經濟正增長明顯,而盎格魯-撒克遜和地中海國家增長為負(丁純等,2012)
。從制度設計層面來講,有學者探討了名義賬戶制(NDC)在歐盟國家的適用性,認為強化二、三層次養老金制度、創新籌資模式是多層次改革的關鍵(鄭秉文,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