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經濟學家聊成長:志向與格局
- 李毅編著
- 1356字
- 2024-07-10 18:05:09
孟子:不辜負母親的殷切希望
生平簡介
孟子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孟子的家庭非常貧困,但他自幼聰明好學,十分熱愛讀書。孟子的思想強調人性本善,主張統治者施行仁政以維護社會統治。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弟子游說各國,但不為當時各國所接受,便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孟子的思想對中國的政治、教育、文化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主要理論/貢獻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性善論和仁政學說。對于性善論,孟子強調人性本善,認為人類天生有良心和道德,而這種良心和道德可以通過教育和修養來發揚光大。他主張仁愛、博愛,反對戰爭、暴力,提倡和平、和諧和寬容。對于仁政,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提出了一套仁政學說。仁政學說在經濟方面的具體表現有三方面。其一,制民之產,“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其二,薄其稅斂,“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其三,重商惠商,“子不通易其事,以羨補不足”。孟子的經濟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仁政學說之上的,這種思想有助于減輕普通民眾的負擔,緩解階級矛盾。盡管其本質是維護封建統治者的利益,但其所弘揚的愛民、惠民精神,無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經濟學家的故事
《三字經》里有這樣兩句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兩句話講的是孟子小時候的故事。
當孟子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他們的家在墓地附近,常有人舉辦喪事活動,大人們為死去的親人哭泣。小孟子就和小伙伴們也有樣學樣地模仿起來,孟子的媽媽是一位非常有遠見的人,她深知孩子的成長環境對于其未來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孟子的媽媽發現這一情況后意識到墓地附近不適合孩子們的成長,因此果斷地搬離了那里,下一站落腳在了一個菜市場里面。
在這個新的環境里,孟子看到賣菜的叔叔阿姨們叫賣,他便開始模仿著菜市場里的叫賣聲,模仿著如何賣水果和蔬菜。孟子的媽媽發現后雖然沒有第一次那么吃驚,但她仍然認為這個地方并不利于孟子的成長,于是又一次果斷地搬離了這里。這一次,孟母搬到了學校附近,在這里,孟子可以聽到書聲瑯瑯,可以看到學生們認真學習的樣子。于是孟子開始模仿著校園里的讀書聲,在這個新的環境里,漸漸地成為莘莘學子中的一員,開始認真學習。這時,孟子的志向就是要成為一名讀書人。
但孟子上學,有時候還是很調皮的。有一次孟子逃課了,回到家里。孟母并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拿出了她剛織好的布料,用剪刀把布料都給剪斷了。孟子看到母親手上因為織布而磨起的厚厚的繭子,以及母親剪碎在地上的布,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孟母用這個場景告訴孟子,學習就像這塊布一樣,一寸一縷地連在一起,不能中途放棄。
在母親的監督和鼓勵下,孟子漸漸長大,最終成為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學說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
啟迪青少年
馬克思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從孟子成長的故事之中,我們看到環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孟子的媽媽深知這一點,她不斷地為孟子尋找最適合的成長環境,讓他能夠接觸到正確的事物和人,幫助他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但我們也知道,很多人有好的成長環境,最后也沒有取得好的成績,甚至還走向歪路。這說明,當環境變化后,孟子自身也及時做出了改變和調整,確立了自己的志向,并通過不斷努力,成為偉大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