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導論

1.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經濟理論證明,經濟增長存在穩態效應,當經濟增長進入穩態區間時,單純依靠資本的持續積累和勞動投入的增加無法達到更高的經濟產出水平。西方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熊彼特于20世紀初將創新與企業生產過程結合分析后指出,創新對于企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隨后哈羅德、多馬、索羅、庫茲涅茨和羅默等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科技創新的作用過程,結果表明科技創新主要通過改進生產要素結合方式來提高生產要素結合效率,進而影響企業生產,科技創新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源泉。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經歷了長達30多年的高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已經全面超越日本,躍居全球第二,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相對較低。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環境約束效應逐漸增強。在內需不足、外需乏力的情況下,單純依靠勞動、資本及能源等要素投入的增加難以獲得持續的經濟增長,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成為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唯一方式。2015年11月,習近平同志提出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就是科技創新。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2017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是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其中包括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以及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內容。2023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遠景規劃目標。

科技創新具有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傳統的投入產出模式難以滿足科技創新活動的根本需求?,F代經濟體系下,金融廣泛滲透于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實體經濟的血脈,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用重大。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場是實現經濟資源配置和投資組合優化必不可少的要素。一個功能完備、運行高效的金融體系應該能夠通過資源配置、資本形成、風險分散、信息揭示和激勵約束等機制促進科技創新發展。金融對科技創新的助推作用早在20世紀50年代歐洲的一些國家已經得到體現。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后,美國、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大量運用信貸支持政策促進科技創新,這些政策對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國家科技水平起到了顯著的促進作用。20世紀90年代,金融市場擴張、金融技術和金融工具的創新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更為廣泛的融資渠道和風險管理手段,進一步促進了科技創新的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世紀初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5%~20%,20世紀50年代,在銀行信貸的大力支持下,該比例上升至50%,20世紀90年代,在金融創新的廣泛推動下,該比例上升至60%~80%。2008年金融危機后,科技創新成為世界各國應對經濟衰退的共同選擇,正如德國經濟學家哈特·門施所言,技術創新周期與經濟周期逆相關,重大基礎性創新的高峰均接近于經濟蕭條時期,技術創新是經濟發展新高潮的基礎,這也預示著未來世界各國的競爭將更多地依賴科技創新能力。

近年來,為了促進科技創新發展,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相應的金融支持政策。2011年,《關于促進金融和科技結合加快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若干意見》就要求充分認識科技和金融結合的重要性;2016年,“十三五”規劃中強調深化科技金融試點工作;2017年,黨的十九大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著力加快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2018年,四川發布《四川省科技金融發展規劃(2018—2020)》,著力闡述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持,這也是我國首部科技金融發展規劃;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創設支持創新的金融工具,引導創業投資發展。經過長時間的理論和實踐探索,科技貸款、科技保險成為科技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本市場、風險投資等為科技創新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提供了融資支持。然而,從總體來看,目前我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還不夠,支持效率也相對較低,區域差距較為明顯,離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從源頭上治理中國科技創新金融支持不足及效率低下等問題,就必須要在厘清金融影響科技創新機制的前提下,結合中國實際探討中國金融影響科技創新的內在規律,在此基礎上客觀評價中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效率,從中發現我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為優化我國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體系、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構建創新型國家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市| 普安县| 嘉峪关市| 广州市| 凉城县| 永顺县| 云梦县| 民县| 阜新| 苗栗市| 赤城县| 县级市| 祁连县| 盐亭县| 临湘市| 漠河县| 岳普湖县| 阳城县| 博白县| 益阳市| 南汇区| 柳江县| 绍兴市| 安平县| 尚义县| 阜新市| 灵台县| 柳林县| 河间市| 贵州省| 涿鹿县| 措美县| 河东区| 朝阳市| 尖扎县| 昌江| 泽州县| 方正县| 延川县| 新龙县| 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