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研究
- 何丹
- 2349字
- 2024-07-10 17:34:19
1.2.3 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效率
國內外關于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效率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效率進行評價,二是探討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效率低下的原因。
(1)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效率的評價
20世紀90年代,部分學者的研究已間接地反映出當時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效率較低,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是不足的(Ennew,1996;Bella,1993)。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部分學者也對我國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效率進行了評價。王海、葉元熙(2003)分析我國1991—1999年科技產出與金融支持程度的關系是否協調,即科技與金融相結合產生的效益問題,通過實證分析方法說明科技活動指數和金融支持程度指數都在不斷增加,但是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效益并沒有增加,從科技活動產出內部結構分析,科技對于經濟的促進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這說明,我國目前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效益不高,金融支持科技發展的效率還需要不斷提升。王衛彬等(2014)
對浙江嘉興的科技金融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效率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如下結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目前科技推動產業成倍增長的作用還未完全發揮,嘉興市科技金融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效率還有待提升。熊廣勤等(2014)
對科技產業上市公司的金融支持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目前我國的科技產業資金籌集與配置效率有待提升,市場風險、直接融資行為和間接融資行為對于資金籌集和配置效率在長期和短期均會產生影響。胡歡歡等(2022)測算出我國科技金融效率總體呈逐年遞增的趨勢,但是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動。總體而言,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我國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效率較低,有待提升。
(2)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效率低下的原因
部分學者認為,金融制度是導致我國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效率低下的原因。黃國平、孔欣欣(2009)認為我國的金融體系支持科技創新主要通過債券融資和股權融資兩種途徑,前者是以銀行貸款為主,后者是通過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我國的金融制度和金融結構是以國有銀行為核心、商業銀行為主導,這樣的金融體系與科技創新主體的多樣化融資需求不相適應,存在結構性的不協調。我國銀行的分業經營模式雖然有助于保障金融安全,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機構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能力和動力,也不利于金融機構創造出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所必需的金融產品。從金融生態環境上來看,我國的征信體系和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不盡如人意,我國金融法律的著眼點主要在于降低金融風險,這一原則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特征相沖突,因此我國科技創新融資難度是比較大的,科技創新活動需要的金融支持嚴重不足。根據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狀況來看,這種支持的欠缺會加劇,需要國家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政策性融資制度安排。郭建民(2011)
著眼于縣級層面,認為在縣域金融方面,金融對于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是不足的,由于縣域金融體系結構的不完善,存在金融抑制現象,金融約束導致科技創新資金供給不足,縣域科技創新企業“融資難”現象突出,縣域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效率低下。王寧、王麗娜(2013)
認為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金融機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商業性金融機構的科技貸款門檻高,信貸資金過分強調“安全性”,金融產品創新不足;二是信用擔保機構的擔保規模小,缺乏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擔保的積極性;三是風險投資機構科技投資積極性不高,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夠;四是保險公司科技保險缺乏業務實踐,并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科技企業投保意識不強,科技保險的市場環境不穩定。
另一部分學者認為,我國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效率在不同區域間存在異質性,部分區域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效率低下是由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和金融體系不完善造成的。曹顥等(2011)對我國不同區域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程度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認為北京尤其是以中關村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發展迅猛,金融對于科技創新的支持效率較高;廣東、上海地區的科技金融基礎雄厚,資金充足,有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和高科技產業園區,金融支持科技力度會不斷加大,金融與科技結合也將不斷深化,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效率也不斷提升;江蘇、浙江、福建、天津地區由于沿海的區位優勢,金融支持科技的程度較高,金融支持效率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山東、湖北、湖南、黑龍江、陜西、遼寧、重慶地區金融支持科技發展的程度不如前三類,但是具備較好的科技金融發展基礎,需要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活動的金融支持效率;云南、山西、江西、內蒙古、河南、新疆、四川、甘肅、廣西、貴州、寧夏、吉林、河北、安徽、青海這些地區處于內陸,綜合經濟實力和創新能力一般,金融發展滯后,體系不完善,難以為科技創新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效率低下;西藏地區地處偏遠,自然環境惡劣,經濟社會發展落后,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效率、經費和資源各項指標都很薄弱。劉降斌、李艷梅(2008)
選取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內陸科技圈四個區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面板數據,對其自主創新金融支持體系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從長期看,金融體系與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科技創新金融支持效率較高。在成熟的投融資體系條件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資金利用效率也較高,并提出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注意金融體系支持時滯性,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區域化金融體系發展戰略等政策建議。榮婷婷、趙崢(2015)
運用三階段DEA模型對我國省區創新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我國大部分省份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效率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區域之間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效率不平衡,并認為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總額能夠減少投入冗余,提高創新效率,直接融資總額的提高能夠提升創新效率,而來自政府科技資金的增加則會降低創新效率。龐金波(2020)基于PP-SFA方法測算我國科技金融投入產出效率,發現東中西部的科技金融效率值存在差異,各區市科技金融發展不均衡。
- 制造業與物流業的聯動發展:機理、模式及效率評價
- 2022—2023年中國裝備工業發展藍皮書
- 全球風口:積木式創新與中國新機遇
- 再造城民:舊城改造與都市運動中的國家與個人(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研究文庫)
- 變老是否會阻礙變富?:基于個體行為調整的老齡化經濟影響研究
- 人工智能產業政策改進研究:基于比較方法的深圳案例
- 改革的改革
- 集群企業國際化成長研究:基于知識租金獲取的視角
- 跨越山川:中國公路橋隧
-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調整與我國對策研究
- 電車交通與城市社會:1905~1937年的上海
- 近代江南城鎮化水平新探:史料、方法與視角
- 2014年中國質量觀測發展報告:質量:新常態下的新動力
-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路徑探析:李向平文集
-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9: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金融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