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建設理論及實踐探索
- 張乖利 劉后偉
- 5681字
- 2024-07-10 17:15:50
前言
這是一個資源共享、跨界整合的時代,人類社會面臨大變革。尤其是教育變革撲面而來,高職院校教師再不能單槍匹馬孤軍奮戰,而是應該積極行動起來面向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開展“同伴互助”。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走得更快、更遠。
正如帕克·帕爾默(2005)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指出的:“世界上沒有優質教學的公式,而專家的指導也只能是杯水車薪。如果想要在實踐中成長,我們有兩個去處:一個是達到優質教學的內心世界,一個是由同行所組成的共同體,從同事那里我們可以更多地理解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教學。”這指出了教師學習共同體和“同伴互助”在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學校是教師職業生根、壯大、開花、結果的生態園,教師之間的互動、關聯、合作使得思想、知識、技術、方法得以創新和傳播,人類文明得以傳承。而在教師之間存在一種自愿互惠合作,被稱為“同伴互助”,具有區別于其他行業或領域的特征:首先,這種合作不以經濟利益互換為基礎,而是以知識、思想溝通和行動示范為媒介載體,具有明顯的非金錢特征;其次,合作的領域多限于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其結果往往能夠創新性地解決這些領域的問題,極大地推動了科技創新和教育改革;再次,教師選擇這種合作的本質是思想、技能、想法等稀缺資源泛化,使集體為解決問題所支付的成本迅速降低,提高集體效率。但在實際調查中,我們發現高校教師,特別是高職院校教師在教學科研中面臨教學工作繁重、學校中“同伴互助”的氛圍缺失、教研組的活動流于形式、缺乏專家指導、可供進行信息交流的平臺有限、教師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學習交流的機會比較少、科研資金來源不足以及經費報銷難等問題。這些問題極大地限制了高校教師間“同伴互助”的開展。因此我們圍繞“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開展了專題研究。
不可否認的是,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學者喬伊斯和肖爾斯提出“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概念確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他們認為,改變早期教師培訓模式的設計和組織方法可能有助于教師將培訓內容遷移到教學實踐之中,過去將教師培訓低效的結果歸咎于教師自身的認知可能是錯誤的。他們假設,教師可能需要一些持續的幫助和反饋才能夠在教室里應用新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他們在隨后的研究中驗證了這一假設,并證實了“同伴互助”的效果:教師可以與同事或同伴保持互相信任和依賴的關系,他們共同規劃教學活動、相互提供反饋意見和分享經驗,擁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師比那些獨自工作的教師更容易運用新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人們在實踐中也發現,相對于管理層和學生做出的教師評價,來自同伴的評價更有助于教師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喬伊斯和肖爾斯建議學校讓教師組織和參與同伴互助小組,以使教師之間能夠互相幫助、彼此支持和共同成長。
這確實是劃時代的里程碑,他們的貢獻主要是“同伴互助”理論體系的建立。理論的創新總是在危機中孕育的,“同伴互助”也不例外。回頭來看,當面對教師培訓效率低下時,如何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是教育理論界必須面對和解決的課題。
本書是廣東省教育廳2017年普通高校創新團隊項目“‘同伴互助’卓越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批準號:2017GWCXTD002)”和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創新團隊項目“‘同伴互助’卓越教學科研團隊”的項目成員“同伴互助”的成果。
2017年12月,課題立項后,項目團隊聯合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人事處(教師發展中心)、教務處、科研處、財經學院和熱帶農林學院的研究骨干,成立了跨部門、跨專業的項目團隊,以財經學院為試點開始了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項目團隊在國內外“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之上,面向我國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探討如何從關注教師全面發展的角度入手,通過有效的教師“同伴互助”模式的構建,來提升教學和科研團隊的凝聚力、戰斗力和目標達成率。
首先,項目團隊廣泛搜集和整理國內外“教師‘同伴互助’”“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高職院校教學科研團隊建設”等相關資料,通過對文獻的梳理,闡明教師“同伴互助”的內涵和實質。其次,項目團隊基于文獻研究設計了《高校教師教學科研合作情況調查問卷》和《高校教師教學科研合作情況訪談提綱》,并對省內外國家示范高職院校進行了實地調研。調查問卷包括教師互助認知、教師互助技能、教師互助行為、教師互助影響四個維度,旨在調查高職院校教師“同伴互助”的基本情況,訪談則力求細致、深入地了解高職院校教師在“同伴互助”中的成功經驗及存在的問題。最后,項目團隊通過對問卷回收數據和訪談結果的整理分析,圍繞高職院校“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建設的思路、對策、內在機制和配套政策支持,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在理論探索的同時,筆者還帶領項目團隊其他教師開展跨專業“同伴互助”的實踐探索。首先,我們以賽促教,提升團隊教學能力,打造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我們結合“三教”改革,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實施項目化教學改革,打造課程特色。我們在2017—2021年教師教學能力比賽中連續獲得國賽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1項、省賽一等獎7項和二等獎1項,獲廣東省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和三等獎1項,成功建設了跨專業卓越“同伴互助”教學團隊。其次,優勢互補,“同伴互助”,團隊教師合作申請省級重點科研項目17項,累計經費150多萬元,合作發表論文62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了5篇。再次,團隊教師指導學生參加技能大賽和創業大賽,獲得省級以上獎項9項。最后,我們以財經學院為試點,創新基層教學組織改革,組建模塊化教學團隊,2020年財經學院會計省級二類品牌專業和國際金融省級二類品牌專業相繼通過驗收(粵教職函〔2020〕19號),2021年財經學院審計省級高水平專業群立項(粵教科函〔2021〕9號)。
基于以上的理論探索和實踐,項目團隊圍繞“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進行了以下方面的創新:
第一,項目團隊從學習共同體的角度界定了“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的內涵和特征。“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是指一群追求“自我認同、自我完善”的教師,基于教學、科研中的共同問題而自愿走到一起互相研討,主動合作而形成的平等互信的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內,有一定教學經驗或學術造詣的教師主動擔起責任,組織大家結成伙伴關系,首先通過共同閱讀、研討、示范教學和課例研究,特別是通過系統的觀察與反饋等方式,相互學習并分享新知識,改進教學策略,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自身專業能力的發展;其次圍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專業建設、學科發展以及科技創新中的難題,通過分工和合作開展項目申請、課題研究、論文撰寫和發表、社會調研、社會服務(鄉村振興團隊)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從而形成的教學科研團隊,以教促研,平等協商、合作互助、共贏發展是其主要特征。
筆者結合自己帶團隊參加高職院校教學能力大賽的實踐經驗,以教師教學發展為核心,以提升教師學科教學有效性為切入點,以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教學設計與實踐等能力的提升為抓手,構建了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高職院校教師專業能力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高職院校教師專業能力模型
第二,項目團隊構建了“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的凝聚力模型,提出了“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建設的思路和對策。“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凝聚力提升的關鍵是提升團隊帶頭人的領導力和團隊成員的追隨力。我們以組織行為學理論為指引,從主體間性視角探討團隊成員追隨力建構的動因及進程,認為領導力的有效實施基于團隊成員追隨力的建構,團隊負責人要有人品、有威望、有資源、有能力,其專業素養及人格魅力是領導力的根源,負責人通過以身垂范、道德引領和有效溝通形成成員認同與追隨力。教學科研團隊建設績效來源于團隊帶頭人領導力與團隊成員的向心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正向合力。團隊成員間通過民主協商、互助學習及相互激勵形成團隊合作動能,通過主體間性的溝通與認同,形成團隊集體行動的追隨力。基于以上的凝聚力模型,“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建設的思路和對策包括以下方面:①明確團隊共同的發展愿景、建設目標和行動計劃;②建設“同伴互助”的團隊合作文化,讓教師之間互助合作成為常態;③成員的年齡、學緣、專長等結構互補,確保團隊成員間關系和諧;④通過團隊學習提升團隊整體工作能力與績效;⑤完善高職院校傳幫帶機制,增強教師“同伴互助”活動的實效性;⑥進行專家引領下的教師“同伴互助”,提升“同伴互助”的績效;⑦完善“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的內部制度,實施團隊考核和項目管理評價;⑧加快教師發展中心建設,助力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科研能力提升。
第三,項目團隊系統分析了“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持續運作的內在機制,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動力機制”,用來解決“同伴互助”的主體——高職院校教師自發參與“同伴互助”的主觀意愿問題。這需要以校園人際互信關系的建立為前提,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以教學任務協調和教研成果保護為基礎,以宣導“同伴互助”知識為輔助,以績效考核為保障來進行相關動力機制的設置。二是“整合機制”,主要探討的就是“同伴互助”實施中資源的使用問題。對現有各項資源進行梳理、盤點之后,基于各項資源自身的情況特點(數量、類別、頻次等)和資源與資源間的組合特點,創新設計各資源的搭配形式和使用方式,做到在尊重各項資源的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統一的調配使用,最終達到資源的更優化使用效果。整合機制的設計原則在于“不浪費、不過度、不濫用”。三是“激勵機制”,解決的是教師在“同伴互助”的整體實施過程中保持持續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的問題。激勵機制的設置需以項目目標為導向,以參與者的需求為入口,以多種激勵模式組合使用為策略,注重項目考核和團隊考核,并把團隊考核結果跟團隊負責人和團隊成員的職稱考核掛鉤,促使參與各方保持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四是“保障機制”,以解決“同伴互助”推行的持續性和有效性問題為核心。一方面需要從文化層面切入,另一方面也需要從行為層面著手。文化層面需要建立宣傳、宣導規則,保障院校對“同伴互助”理念和進度的持續認知與動態了解;行為層面需要建立考核、審核與改善為一體的組合規則,形成系統性的保障環境。
第四,項目團隊以“教師學習共同體”建立為依托,論述了“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創新發展的形式和途徑。帶頭人圍繞教學或科研主動牽頭建立學習共同體,先做好自己,再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有效促進學習共同體內部教師之間的知識分享。
第五,項目團隊界定了教學名師的內涵并提煉了教學名師的培養路徑。教學名師是指集專家、導師和教育家于一身的教師,是持續地綻放并和學生一起學習和成長的教師。有情懷的專家型教師,至少必須滿足以下三方面要求:融會貫通的專家敢于放下自己的知識經驗,與學生肩并肩地解決實際問題;真正的導師愿意俯下身來幫學生把抽象的知識轉化成真正的能力;真正有情懷的教育家,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也滋養學生的心靈。
“同伴互助”、博采眾長是教學名師成長的捷徑。這種捷徑就是以提升教學質量為切入口,教學團隊的課程負責人老帶新,指導年輕教師精耕一門得心應手的專業課程、掌握出類拔萃的教學技巧、練就精湛嫻熟的實踐技能,在教學中圍繞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追蹤一個行業專業的發展前沿、尋找教研和科研的主題開展合作和互助。在教學科研水平提升的過程中,團隊負責人應鼓勵年輕人主動吸引有共同興趣、性格專業互補的其他教師,領銜組建一支能征善戰的科研團隊,并聯系一家知名企業進行深度校企合作,從而獲得令人羨慕的教研成果,最終成為一位學高身正的教學名師。
綜上所述,圍繞“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團隊提出14118模型,即1(依托學習共同體)+4(四大機制)+1(團隊負責人領導力)+1(團隊成員追隨力)+8(八大舉措)的“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建設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建設模型
本書的完成是團隊成員“同伴互助”的結果,我們邊實踐邊總結,力求將“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建設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在書中。全書由張乖利副教授提出寫作思路并擔任總撰和審閱,各章節主要由張乖利副教授和劉后偉副教授撰寫。另外,楊立艷副教授和胡愛清副教授為本書提供了大量資料并對書稿進行了校對。本書的編寫得到了東莞輕創圈教育賦能平臺顧問合伙人曲丹女士的大力支持,她不僅分享了培訓行業和創業團隊“同伴互助”的經驗和做法,而且為本書第五章提供了參考資料。
課題調研中非常感謝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先進材料研究所負責人黎彧教授,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領域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負責人曾文權教授,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和浙江金融學院的領導和教師發展中心負責人的大力支持和無私分享,讓我們對國家級教學科研團隊建設有了真切的感受和系統的了解。
疫情期間,我們一邊帶團隊比賽,一邊線上收集調查問卷。問卷回收過程中,感謝全國高校同仁的鼎力支持,特別是西安歐亞學院、西安培華學院、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們熱情參與了問卷的填寫。
項目研究中,筆者有幸參加了“應用型課程聯盟”組織的線上公益讀書沙龍——四元讀書會。在這個線上虛擬的“同伴互助”學習共同體中,關于教學科研團隊“同伴互助”機制的建立,筆者得到了河北大學崔佳副教授、湖南師范大學劉艷俠老師、人民網文華在線教育首席教學設計師劉欣老師、廣州商學院艾冬生老師和讀書會每期分享嘉賓老師的指點,受到了啟發,在此向他們一并感謝。
本書得以付梓,得益于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編寫過程中,本書參考了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和文獻資料,在此,向這些作者表示誠摯的謝意。由于著者水平有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不吝賜教。
合作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啟動互助模式,抓緊時間去營造“同伴互助”的校園氛圍,做出相應的制度安排,確保教師之間“同伴互助”制度化、長效化、持續化。我們相信,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800多位教師如果能夠團結起來,相互幫助,共同提高,我們的力量將所向披靡,一定能創造出一所能夠幫助每一位學生成長和成功的偉大學校。
張乖利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