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人怎樣感知外部世界和環境——認知篇(1)

水滴的聲音也能殺死人——心理暗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兇殘的德軍曾經用俘虜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一個俘虜綁起來,蒙住他的眼睛,告訴他要把他的血放光。然后,德軍在俘虜的手腕處施加一點刺痛,再讓水龍頭一滴一滴地放水,持續發出滴答的聲音。

他們也許只是想捉弄他,但沒想到的是,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俘虜竟然真的死掉了!當然他并沒有被施加任何致命的措施,那為什么會死掉呢?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心理暗示產生的作用。所謂心理暗示,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通過語言、行動、表情或某種特殊符號,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從而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觀點、意見,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動。

在這個事例中,德軍給俘虜的暗示是:他的血會被放光。而他相信了他們的話,就是接受了暗示,繼而影響了自己的身體機能,最終導致死亡。

暗示施行起來是非常簡單的。暗示者只要給一些現成的信息,并使被暗示者無對抗地接受,暗示就會發生作用。

暗示不需要講道理,只靠直接的提示。比如美國有一種戒煙電話,當一個人煙癮上來難以抑制時,就可以撥打它,然后便會聽到難聽的氣喘聲和咳嗽聲。這就是一種暗示:如果不戒煙,下場也會是這樣!這種暗示,往往比大堆的說教更要有效,也許是因為它能給人很直接的感受吧。

那么,人為什么會接受別人的暗示呢?難道人們沒有所謂的“主見”嗎?

人格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任何人作出判斷,都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境限制之后而進行的。我們把這樣的決定和判斷稱為“主見”。

一個“自我”比較健康、發達的人,是比較“有主見”的。但是,我們知道,人畢竟不是神,世上并沒有萬能的和完美的人,任何“自我”都不可能在所有情況下都正確。這就使得“完全有主見”的人是不存在的。正是“自我”在客觀上的缺陷,才為別人的影響和心理暗示提供了機會。

當然我們對心理暗示不要一概地恐懼和排斥,因為心理暗示并不都是消極的,還有很多是積極的。前面提到的戒煙電話就是一例。另外,我們的古人也早已學會了這個方法。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望梅止渴”的故事。有一次曹操率兵馬遠途跋涉,天氣炎熱,官兵們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一口水井或是一條小溪。于是曹操告訴士兵們前面山上有一片梅林,馬上就能吃上梅子了,到時就不渴了!

梅子是酸的,一提到“酸”,因為條件反射的作用,身體就會分泌大量唾液,這樣就可以暫時解渴了。士兵們聽說有梅子,一下子分泌出許多唾液(當然他們自己意識不到),便感覺不那么渴了,大家來了精神,不自覺地加快了腳步。

在這里,曹操就巧妙地使用了心理暗示。

生活中也有許多利用積極心理暗示的例子。比如有一名運動員,他的成績已經非常接近世界紀錄了,這時,他的教練在旁邊輕輕暗示道:“你能行,你一定能得第一!”這一暗示,激發出了他全部的潛能,使他發揮出最好水平,真的在比賽中得了第一。

其實積極的心理暗示,不必一定要等待別人給予我們,我們自己就可以給予自己。許多成功學家提出的“人要有積極的心態,要善于自我激勵”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你經常對自己說:“我能行,我是最好的!”你就能調動起更大的積極性。這就是自我暗示的作用。

大象被細竹竿拴住了——定勢思維

我們都知道大象是一種力大無比的動物,可我們不知道的是,那樣的龐然大物,只用一根細細的竹竿就可以被拴住。許多的馴象人都是這么做到的。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象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拴在上面,那時小象雖然會拼命掙扎,卻是無力逃脫的。最后它們只好放棄努力,并形成了一種觀念:這竹竿是我無法掙脫的。漸漸地,象長大了,雖然它已經有了很大的力量,別說是竹竿,就是一棵樹也可能被它連根拔起,但它自己卻不知道!它仍然以為這根細細的竹竿是他無法掙脫的,甚至連試都不會試一次。

這就是因為它把小時候形成的印象一直保持到長大,卻沒有通過嘗試去發現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蛘哒f,拴住大象的不是什么竹竿,而是那種“我沒法逃脫”的想法。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心理定勢”,即用過去形成的經驗來衡量新的事物。

其實我們不應該笑話故步自封的大象,因為生活中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開的一家印第安珠寶店里,女老板為一批脫不了手的綠松石珠寶發愁。當時正是旅游旺季,她的綠松石雖然價廉物美,卻總也賣不掉。后來,在去外地進貨的前一天晚上,她氣急敗壞地寫了—張紙條給售貨員,“此盒內物件,價錢乘以二分之一”。她打算虧本也要賣了。幾天之后,她從外地回來,發現那批珠寶果然賣光了。但令她驚訝的是,不是以一半的價錢,而是以兩倍的價錢賣掉的,因為售貨員沒有看清她寫的字,以為是“乘以二”!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呢?這也是心理定勢在起作用。許多顧客都有這樣的心理,認為價錢高的東西是好的,價錢低的東西是差的。顧客也許對這些珠寶并不了解,而只是盲目地相信價錢高等于質量高,也許他們正想買的就是高檔貨呢,所以珠寶成功地賣了出去。

這也折射出了人們的一種心理規律,就是在認知人或事時,總是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知識和認識來判斷,在主觀上有一定的定型。

當然定勢思維并不總是讓人“上當”,它具有積極的作用,就是幫助人們按類型來記憶事物,判斷事物。頭腦里積累一定的知識、經驗,可以使我們在認識同一類新的事物時,更加省力,更加容易,不再需要長時間的摸索。

但是客觀事物千差萬別,情況又總是在變化,“老眼光看人”,憑“想當然”,有時也會出錯,就像我們上面說的那些情況。定勢思維還容易阻礙人們的創新。

日本的東芝電氣公司1952年前后積壓了大量賣不出去的電扇,7萬多名職工費盡心思,也想不出辦法。有一天,一個小職員向董事長石坂提出了改變電扇顏色的建議。當時,全世界的電扇都是黑色的,而這個小職員建議把黑色改為淺色。公司采納了這個建議,結果大獲成功,而且從此以后,世界上的電扇就再也不是一種顏色了。

這一設想看似簡單,但其實突破定勢思維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容易。否則為什么那么多人都沒有想到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被定勢的思維束縛住的情況,只是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誰能突破定勢思維,推陳出新,誰就更容易成為這個時代的贏家。

情人眼里出西施——暈輪定律

有個成語叫做“愛屋及烏”,意思是如果我們喜歡某個人,就會連同他的屋子和棲歇在屋上的烏鴉也喜歡。誰都知道,烏鴉很丑,渾身漆黑,呱呱亂叫,一直被當做不祥之物。所以烏鴉怎么會討人喜歡呢?就是因為我們對房子的主人太喜歡了,推及到他的房子不說,還推及到烏鴉身上!

這其實是一種認識的偏差,這種偏差在心理學上叫“暈輪定律”。所謂暈輪,是指太陽周圍的一圈光暈,有擴大化的意思。暈輪定律就是說,人們在判斷其他事物時,容易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錯誤,即由一個優點推及得出所有優點,由一個缺點推及到所有缺點。

在生活中也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比如有時候我們到一家私人商店買東西,發現有件商品質量很差,價錢卻高,我們可能就會不高興地說:“都是奸商,沒有一個好東西,唯利是圖!”

有時候我們與一位知識淵博的人談話,即使對方說的只是一些無聊的笑話,我們可能也會以為他是在含蓄地表達什么觀點。

有時候年輕的戀人因為喜歡對方的某個特點,就會看對方什么都順眼,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以上這幾種現象的本質,都是我們看到對象的某個缺點或優點時,把它擴大化到對象的整體。

比如前面提到的第一個例子,以一個商人的表現推導出所有商人都不是“好東西”;第二個例子,由知識淵博者的身份,推導出他在任何時候都是有較高思想水平的;第三個例子,因為一個優點,整個人的魅力都被放大了。

為什么我們會對已知的一個特點進行放大呢?這是因為我們在與事物接觸時,會有一種想通過某個簡單的方法就可以看到整體情況的心理。

比如當發現某個人在交往方面比較主動,就會判斷他是外向性格。而外向性格在我們心目中一般具有這樣的特點:積極、快樂、比較隨和而不固執,有活動能力等。于是我們就認為對方是這樣的人,并采取相應的方式與他交往。

當然這種以點代面的判斷會有正確的時候,可是錯誤的時候也不在少數,這是我們需要提防的。

有些年輕人在崇拜明星方面,幾乎可以說是到了愛屋及烏的程度。一個明星,他(她)的可愛之處主要在于他(她)戲演得好,歌唱得好。而他們的“粉絲”,卻把他們當成是無所不能,沒有缺點的完人,當成人生的偶像來崇拜?!胺劢z”們在演唱會上尖聲叫喊,如醉如癡,會為了得一個簽名排幾個小時的隊,更有甚者竟因為偶像結婚而自殺!

這不正是暈輪定律導致的自欺欺人嗎?從偶像的一個優點,推及得出其他優點,從而認為偶像方方面面都是完美的。

年輕人犯這樣的錯誤,是因為年輕氣盛,社會經驗不足,同時渴望得到精神的寄托,似乎稍微情有可原。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塑造人才的人,如果犯同樣的錯誤,似乎就不太應該了,那樣的話就有可能對受教育者的成長造成持久的危害。

學校里常有這樣的現象:某學生數學考試不及格,他的數學老師就會推斷他一定是個貪玩的學生,天資不聰明,學習不努力,將來不會有什么出息,于是也就不愿在他身上花多少心思了。而實際上,一個學生數學成績不好,并不能說明他所有的方面都不好。比如錢鐘書先生在學校里的數學成績就經常不及格,但這并沒有妨礙他成為一個大文豪。

為避免暈輪定律產生的弊端,我們應該養成客觀全面看待事物的習慣。要知道事物并非完美無缺,有優點并不意味著就是完人,有缺點也不意味著一無是處??蓯鄣膬烖c和討厭的缺點,很可能在同一個人身上并存。

好男無好妻,美女嫁惡漢——選擇適度

生活中很有趣的一個現象是:“才華出眾的男人往往娶了個姿色平平的夫人,美麗如花的女人往往嫁了個不著調的丈夫”。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一個很可能的原因就是條件太好的男人或女人,在選擇配偶的時候,由于可以選擇的對象較多,因而往往做不出最好的選擇??磥硭自捳f的“挑花了眼”是有科學根據的。

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是能動的、創造性的,它的本質就在于選擇。具有自覺的選擇能力,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之一。那么怎樣才能作出最好的選擇呢?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在作出抉擇的時候,我們面臨的選擇面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應該適度。選擇面適度,才容易作出最好的選擇。

中國歷史上有個“歧路亡羊”的故事。有一天,楊子的鄰居在牧羊的歸途中,遇到了迎面而來的一行車馬,羊群因受驚嚇而跑開了。他回家清點以后,發現丟了一只羊,于是召集全家老小,并叫上楊子的童仆一起去找羊。楊子在旁不以為然地說:“咳,何必興師動眾,派這么多的人去找羊呢?”鄰人說:“山野、田間岔路多,人少了分派不過來?!睏钭酉胍幌?,也有道理。

那鄰人帶領大家沿著趕羊回家時經過的大路走,一遇到岔路就派出一個人。沒過多久,他帶去的人都分派完了,剩下了自己一人走大路??墒菦]走多遠,前面又出現了岔路。他感到左右為難,焦急中任選了一條路走去。走著走著,只見前面又出現了岔路,就感到無可奈何了。那時天色已黑了,他只好往回走,碰到的其他的找羊人也遇到了同樣的困難。

鄰人回來后,楊子奇怪地問:“你帶了這么多的人去找,怎么還找不到呢?”鄰人說:“我知道大路邊有岔路,所以找羊時多帶了幾個人??墒菦]想到岔路上還有岔路。在只剩一個人面對岔路的時候,就不知該怎么辦好了?!睏钭勇犃?,覺得很受啟發。

這個故事包含著心理學中關于選擇適度的理論。它可以表述為:選擇項并不是越多越好,適量的選擇項才有利于作出最佳選擇。

當然,選擇面過窄肯定不利于作出好的選擇。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中發現的,只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可能方案供對比選擇,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一個人在進行判斷和決策的時候,他必須在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決定取舍。如果一種判斷只需要說“是”或“不”的話,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判斷,只有在許多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進行研究,并能夠在對其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判斷,它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判斷。

但是,選擇方案是不是越多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選擇的方案過多,會攪得人心神不寧,無所適從,很諷刺的是,“多方案”成了“無方案”,最后什么方案也確定不下來。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挑花眼了”。

在生活中,犯“歧路亡羊”錯誤的人也是有的。人們在擇偶方面就存在這種現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旌德县| 新沂市| 南丹县| 丰县| 全椒县| 望城县| 宽城| 手游| 邢台县| 满城县| 沂南县| 道孚县| 富宁县| 韶山市| 卓资县| 张家港市| 镇沅| 阳曲县| 武义县| 宜兴市| 盐源县| 东阿县| 天镇县| 城口县| 肥东县| 中西区| 阆中市| 莱西市| 定州市| 青冈县| 隆安县| 乐至县| 宁武县| 荆州市| 平原县| 义乌市| 建德市| 湘潭县| 保山市| 陵水| 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