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重新認識皮膚
4.1.1 皮膚基本結構及功能
很早以前,人們甚至是醫生都認為皮膚是沒有生命的,它只不過是擋在身體與外界惡劣環境之間的一層保護膜。事實是皮膚整體宛如一個活力全開的工廠,各個結構分工明確,且在有規律地進行代謝。
皮膚結構由里到外分別為皮下組織、真皮層、表皮層及附著在表層會動態變化的皮脂膜。其中,表皮層又依次分為基底層、棘層、顆粒層、角質層(圖4-1)。
● 表皮層
表皮層的結構如圖4-2所示,角質形成細胞就占了表皮細胞的80%,所以臉部表皮的結構可以根據角質形成細胞的形態和分化程度分為基底層、棘層、顆粒層、角質層4層,而在腳底和掌心部位的皮膚還會有額外的一層透明層。
表皮層結構要從基底層說起。基底層位于表皮的最底層,僅有一層柱狀或立方狀的基底細胞,其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分裂比較活躍。而角質形成細胞就是由基底細胞不斷增殖、分化而產生的。這些不斷產生的細胞向體表推移,以補充衰老脫落的角質形成細胞,因此基底層細胞與皮膚自我修復、創傷修復及瘢痕形成有關。

圖4-1 皮膚表觀結構

圖4-2 表皮層結構
隨著基底細胞的分裂和分化,細胞來到了棘層。棘層細胞最明顯的特征是這一層的細胞向四周伸出許多細短的突起,表面呈帶刺狀,所以叫棘層。棘層由4~8層帶棘突的多角體細胞組成,細胞間隙較大,含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及組織液。這個時候細胞內含有雙層膜包被的板層小體(lamellar body)。板層小體是細胞間脂質的來源,而細胞間脂質是皮膚屏障功能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后續我們將對此進行詳細介紹。
到了顆粒層后,細胞形態開始變得更緊密,其細胞質內含有透明的角質顆粒。這種顆粒會分化為角蛋白,以防止細胞液外漏,同時,它們與酸性磷脂酶、疏水性磷脂和溶酶體酶等一起構成防水屏障,有效阻止皮膚的水分流失,并阻擋外界物質的進入。顆粒層通常由3~5層扁平細胞或梭形細胞組成,其是進一步向表皮細胞分化的細胞,由于它處于正常表皮細胞和死亡細胞之間的過渡階段,因此也被稱為過渡帶。
終于,經過層層分化,角質形成細胞到了目的地——角質層,此時它的形態已經變得截然不同了,主要表現為角質包膜的形成和細胞核、細胞膜等細胞器的變化。在這個階段細胞核消失,細胞質逐漸分化為具有保護作用的角蛋白,最終形成富含角質蛋白的角質細胞層,完成角化并形成一堵防護墻。
隨后,角質細胞使命完成,從皮膚脫落,被新的角質細胞代替,在正常情況下,大約28天完成一個循環,但受年齡、皮膚狀態影響,個體循環周期可能略有不同。
● 真皮層
在組織學上,真皮屬于不規則致密結締組織,結締組織由細胞和大量細胞間質構成。結締組織的細胞間質包括液態、膠體狀或固態的基質,細絲狀的纖維和不斷循環更新的組織液,具有連接、支持、營養、保護等多種功能。
皮膚的真皮層是由細胞、纖維(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及細胞外基質組成的(圖4-3)。

圖4-3 真皮層基本結構圖
● 成纖維細胞
正如表皮層中的角質形成細胞,在真皮層的成纖維細胞也是維持真皮層最重要的細胞之一。成纖維細胞可以合成和分泌膠原纖維、彈性纖維、網狀纖維等纖維成分,同時也能分泌糖胺聚糖和糖蛋白等基質成分。
在成纖維細胞的生長增殖階段,它分泌的纖維和基質組成了整個真皮層的結構和骨架(圖4-4)。

圖4-4 成纖維細胞的一生
? 生長階段
·細胞呈梭形,具有突起,有明顯蛋白質合成分泌跡象。
·分泌各種膠原蛋白,在嬰兒時期Ⅰ型膠原蛋白含量占70%,在衰老過程中分泌量逐漸減少。
? 增殖階段
·合成細胞外基質(糖胺聚糖、糖蛋白)。
·合成細胞外纖維(分泌膠原纖維、彈性纖維、網狀纖維等纖維成分)。
·釋放基質金屬蛋白酶。
·介導組織收縮,維持結締組織穩定。
·啟動炎癥反應。
? 衰老階段
·合成纖維和基質減少。
·蛋白質分解加劇(Ⅰ型膠原蛋白不再合成、金屬蛋白酶活性增加)。
·光老化導致自由基增多,氧自由基加劇細胞損傷。
·大量炎癥反應。
·細胞凋亡。
● 纖維
? 膠原纖維
膠原纖維是由膠原蛋白組成的粗細不等的纖維,約占真皮外基質質量分數的70%。膠原纖維束縱橫交錯,與皮膚表面平行排列;這些膠原纖維束具有一定伸縮性,主要功能是提供韌性和抗拉強度,但缺乏彈性。
皮膚中主要的膠原蛋白是Ⅰ型和Ⅲ型膠原蛋白。成人皮膚中,Ⅰ型膠原蛋白約占85%,Ⅲ型膠原蛋白占10%~15%。
而Ⅱ型膠原蛋白只分布于軟骨和玻璃體中,由軟骨細胞產生,具有促進軟骨細胞分化的作用。另外,Ⅳ型膠原蛋白被稱為基底膜膠原,由內皮、上皮及平滑肌細胞產生,與Ⅴ型膠原蛋白等共同構成基膜,有過濾、屏障及滲透等作用,同時還與細胞再生及腫瘤生長有關。
? 彈性纖維
彈性纖維為分支成網的細枝狀,由彈力蛋白和微原纖維構成,對皮膚的彈性和張力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皮膚的自然老化過程中,彈性纖維會出現降解、斷裂、消失;日曬也可使彈性纖維變性,使皮膚松弛并出現皺紋。
? 網狀纖維
網狀纖維不是獨立的纖維成分,僅是幼稚的、纖細的未成熟膠原纖維(主要成分是Ⅲ型膠原蛋白),其直徑僅為0.2~1.0μm。在胚胎時期,網狀纖維出現最早。在正常成人皮膚中,網狀纖維稀少,僅見于表皮下、汗腺、皮脂腺、毛囊和毛細血管周圍。
? 細胞外基質
細胞外基質(ECM)是由細胞分泌到細胞外間質中的大分子物質,會構成復雜的網架結構,支持并連接組織結構,調節組織的形成和細胞的生理活動。
細胞外基質主要包含兩種成分:纖維和基質。其中,纖維包括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和網狀纖維。基質主要由糖胺聚糖、蛋白聚糖和黏附性糖蛋白組成。
基質的作用:①支撐和連接細\;②參與細胞形態變化、增殖分化及遷移等生物學作用。
糖胺聚糖包括透明質酸、硫酸軟骨素、肝素等,對保持皮膚水分有重要作用,1g糖胺聚糖可結合500g的水。
糖胺聚糖由細胞合成后分泌到細胞間基質,隨后會不斷地發生降解,在人成年后,糖胺聚糖的合成和降解會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然而,隨著年齡增長,糖胺聚糖的合成效率會逐漸降低,而降解效率則會提高,因此皮膚中的糖胺聚糖含量會逐步下降。
● 皮下組織
皮下組織是指位于真皮以下的皮膚結構,主要成分為脂肪組織,由脂肪細胞構成,中間含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和表情肌,是支撐皮膚的重要組織,其形態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輪廓美感。同時,皮下組織在人體中還承擔著減振器的角色,通過輕軟而自然地緩解壓力,為整個皮膚提供了必需的能量支持。
由于脂肪位于皮下組織深處,大部分護膚成分無法到達,因此市面上所謂祛橘皮產品、節食按摩以及各種高溫、低溫、振動療法等減脂產品或方法的成功率普遍較低且效果不長久。從演化角度看,女性相比男性具有更豐富的脂肪組織,這使得女性在食物匱乏時也能夠孕育后代并保證營養供給。因此我們不必為脂肪困擾焦慮,何況大多數女性根本沒有她們想象中的那么胖。
● 其他皮膚附屬器
皮膚附屬器包括皮脂腺、汗腺、毛囊、乳腺等。其中,皮脂腺與我們皮膚狀態的關系最為緊密。
? 皮脂腺
皮脂腺位于皮膚真皮層,是一種泡狀腺體(圖4-5)。

圖4-5 皮脂腺結構
皮脂腺分泌的皮脂,經導管分泌到毛囊,再經毛孔來到皮膚表面。皮脂的分泌受激素調節,通常在青春期發育后增多。前額、鼻、背上部的皮脂腺最多,稱為皮脂溢出部位;其余的部位比較少,而手掌和腳掌是沒有皮脂腺的。
皮脂是一種復雜的混合物,包含多種脂類成分。除了表皮細胞間的脂質外,皮脂也是皮膚中脂質的第二大來源。與表皮細胞間的脂質不同,皮脂還含有角鯊烯和蠟酯等成分,不含神經酰胺和磷脂等成分。可以將其視為天然潤膚霜,其遍布皮膚表面,使得我們擁有柔軟光滑而健康亮麗的肌膚。此外,皮脂除了提供保濕功能之外,還能抑制病菌繁殖——因為其弱酸性并不適合大多數病原體生存。
4.1.2 皮膚的屏障功能
屏障功能指的是皮膚的雙向性保護作用:一方面具有對外界機械性、物理性、化學性、微生物損傷的防護作用,保護著體內各個重要臟器;另一方面可防止體內營養物質、水分等的丟失,維持皮膚的含水量,使皮膚滋潤。
正因為皮膚的這一屏障功能,它在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從傳統意義上或是從狹義的角度上來看,皮膚屏障主要是指物理屏障(角質層),然而,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現在普遍認為的皮膚屏障從廣義上來說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性(免疫、微生物)屏障等。
● 物理屏障
物理屏障功能主要由角質層提供(圖4-6)。角質層的細胞呈“磚墻結構”,從名字上也不難看出它就像水泥墻一樣,可以幫助機體抵擋住大部分的侵害。另外,這樣的“磚墻結構”也能夠防止體內的水分、電解質和營養物質的流失。同時,“水泥”即細胞間脂質,既有親水基又有親脂基,所以會有利于一些小分子物質的滲透,同時能結合水分子,保持角質層的水分含量。

圖4-6 正常皮膚對比受損皮膚
● 化學屏障
化學屏障是由油脂和微酸性的液體形成的,可以理解為皮脂膜+其他產酸性物質的組織結構(圖4-7)。
皮脂膜是一層覆蓋在皮膚最外層的動態保護膜,它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角質細胞崩解產生的脂質、汗腺分泌的汗液以一定比例融合在角質層表面乳化形成。它的成分為甘油三酯(57.5%)、蠟酯(26.0%)、角鯊烯(12.0%)、膽固醇酯(3.0%)、膽固醇(1.5%)及其他游離脂肪酸。皮脂膜的作用如下:
·皮脂膜呈弱酸性,pH為4.5~6.5,有堿中和作用,可以緩沖堿性物質等刺激物對皮膚的傷害。
·皮脂膜中的一些游離脂肪酸能夠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長。
·滋潤皮膚,皮脂膜的脂質可有效滋潤皮膚,使皮膚柔韌、潤滑、富有光澤,同時可防止皮膚水分過度蒸發或外界水分及其他物質大量進入,使皮膚的含水量保持正常。

圖4-7 皮膚化學屏障
● 微生物屏障
微生物屏障是由一系列與皮膚互利共生的微生物所構成的一種“無形”的屏障,這些微生物常駐在皮膚表面,因此也被稱為常居菌(圖4-8)。與之相對的是停留時間較短的、可能會對肌膚有害的暫居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屏障的作用如下:
·與細菌直接競爭,同有害菌爭奪養料和空間,合成脂肪酸降低皮膚pH,提供一個酸性環境。
·殺滅有害菌,合成抗菌肽和抗生素等生物活性分子,選擇性除菌,增強免疫力。
·強化細胞連接,微生物與表皮的互動可以增強細胞間的緊密連接,促進表皮分化。
·強化脂質屏障,提升角質層中脂類、脂肪酸和鞘脂類(如神經酰胺)的合成。

圖4-8 皮膚微生物屏障
● 免疫屏障
皮膚的免疫屏障由結構組成細胞(例如角質形成細胞等)和免疫細胞(例如朗格漢斯細胞、巨噬細胞等)所構成,作為人體對抗外界入侵的第一道屏障,它能夠識別、破壞和清除各類對機體有害的病原體(圖4-9)。而個別情況下,當受到外界刺激后,皮膚的免疫細胞釋放組胺,引起平滑肌收縮、毛細血管擴張等一系列反應。
通常情況下,免疫屏障可以很高效地清除掉這些病原體,保護肌膚健康,呈現“一片祥和”;但如果入侵的微生物太多,免疫屏障無法快速地消滅它們,就會引起肌膚的炎癥,最典型的情況就是出現痤瘡。

圖4-9 皮膚免疫屏障
實際上皮膚的各屏障功能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協作、相互作用的,比如物理屏障其實也是免疫屏障的一部分,微生物會參與到化學屏障的形成中,而免疫屏障又會監視著這些微生物。
正是得益于這些屏障的精密配合,我們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4.1.3 皮膚膚質
認識自己的皮膚膚質是科學護膚的先決條件,只有了解自己的膚質,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皮膚的護膚品,并且采用正確的護理方法來進行護理,從而快速而有效地達到護膚養顏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根據皮膚角質層含水量、皮脂分泌量及皮膚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等,將皮膚分為中性、干性、油性、混合性和敏感性5種類型。
● 中性皮膚
中性皮膚屬于理想的皮膚狀態。它的角質層的含水量在20%左右,皮脂分泌適中,皮膚pH為4.5~6.5,皮膚緊致、光滑且富有彈性,毛孔細小且不油膩,同時,對外界環境不良刺激的耐受性較好。這種皮膚多見于青春期前的人群。
護膚要點:對于中性皮膚,由于它是非常容易護理的皮膚類型,只需要補水保濕,防止肌膚缺水干燥。
● 干性皮膚
干性皮膚角質層含水量低于10%,皮脂分泌少,pH>6.5。此類皮膚由于分泌皮脂相對少,難以保持水分,因此缺水又缺油,雖然膚質細膩,但膚色暗沉、干燥且有細小皺紋,洗臉后緊繃感明顯。通常老年人的皮膚多為此種類型,而年輕人的干性皮膚多是因為缺水,皮脂含量一般來說是正常的。
護理要點:保濕、滋潤,宜選擇油脂偏重的護膚品,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護膚品。
● 油性皮膚
油性皮膚皮脂分泌旺盛,pH<4.5,皮膚彈性好,不易出現皺紋,但其皮脂的分泌量與其角質層的含水量(<20%)不平衡,皮膚看上去油光發亮、毛孔粗大、膚色暗且無透明感,容易發生痤瘡、毛囊炎及脂溢性皮炎等皮膚病。這類皮膚最常見于青春期及一些體內雄性激素水平高或具有雄性激素高敏感受體的人群。
護理要點:在于日常的清潔,防止毛孔堵塞。建議使用含油脂少的護膚品,平時飲食少食辛辣、刺激性、油炸和高脂肪食品。
● 混合性皮膚
混合性皮膚兼有油性皮膚和干性皮膚的特點,即面中部(前額、鼻部、下頜部)為油性皮膚,雙側面頰及顳部為干性皮膚。
護理要點:混合性皮膚需要分區保養,根據不同的部位分別采用干性皮膚的保養方法及油性皮膚的保養方法。在清潔面頰部和眼周時應避免選用偏堿性的潔膚產品,在T字部位則可選用潔面乳及去油面膜加以護理。
● 敏感性皮膚
敏感性皮膚也稱為敏感性皮膚綜合征,它是一種高度敏感的皮膚亞健康狀態。處于此種狀態下的皮膚極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刺激而產生刺痛、燒灼、緊繃、瘙癢等主觀癥狀。與正常皮膚相比,敏感性皮膚所能接受的刺激程度非常低,抗紫外線能力弱,甚至連水質的變化、穿化纖衣物等都能引起其敏感性反應。此類皮膚的人群常表現為面色潮紅、皮下脈絡依稀可見。
護理要點:減少刺激,避免過敏因素。在使用護膚品之前盡量先做皮膚過敏試驗,例如在耳后部位涂抹少量產品,確認無過敏反應后再使用。
此外,美國皮膚美容界大拿Leslie Baumann醫生基于五型分類法做了進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更專業更詳細的十六型皮膚分類法(圖4-10)。
具體來說,十六型皮膚分類法從四個因素來分析皮膚。四個因素組合在一起構成十六種皮膚類型:
? 油性(oil,O)vs干性(dry,D)。
? 耐受性(resistant,R)vs敏感性(sensitive,S)。
? 色素性(pigmented,P)vs非色素性(non-pigmented,N)。
? 緊致性(tight,T)vs皺紋性(wrinkled,W)。

圖4-10 十六型皮膚分類法
● 油性(oil,O)vs干性(dry,D)
根據肌膚油脂的分泌狀態和含水狀況對膚質進行劃分。水油平衡是健康肌膚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調和肌膚水油狀況也是護膚的重要方面:干性肌膚應當重視補充水分,并加強肌膚屏障的鎖水能力;而油性肌膚則應當精減護膚成分,減輕肌膚負擔,抑制油脂分泌。
● 耐受性(resistant,R)vs敏感性(sensitive,S)
其主要描述肌膚對外部刺激因素的敏感程度,在護膚品領域主要表現為對一些致敏物質、香精物質的耐受程度。敏感性肌膚對刺激性物質具有更強烈的反應,通常表現為泛紅、瘙癢甚至出現腫脹,應當格外注意避開含有過敏性物質的護膚產品。耐受性肌膚很少表現出過敏反應,但也應適當注意,防止因屏障受損轉化為敏感肌。
● 色素性(pigmented,P)vs非色素性(non-pigmented,N)
主要判斷膚質是否具有形成黑色素的傾向。黑色素可以保護皮膚避免曬傷,黑色素會加深膚色,使面部肌膚更加暗沉,并且在紫外線照射下會在皮膚表面形成黑斑、雀斑和一些深色區域,導致膚色不均。色素性皮膚可以偏重美白型功能護膚品,幫助提亮、均勻膚色;非色素性皮膚則應當加強日常防曬,減少紫外線損傷。
● 緊致性(tight,T)vs皺紋性(wrinkled,W)
主要判斷肌膚是否容易產生皺紋。皺紋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年齡、個人基因、外部環境、個人生活習慣等。皺紋性皮膚更容易生成皺紋或已經表現出細紋,在護膚時應當傾向于使用具有提拉緊致效果成分的產品,修復撫平已有細紋;緊致性皮膚則可以預防為主,穩固皮膚現有的緊致狀態、延緩衰老。
上述四個因素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十六種獨特的皮膚類型。每一種類型皮膚的護膚方式和皮膚未來變化趨勢都是不同的。
我們要明確的一個點是,膚質并不是固定不變的,不同季節、不同的生活條件和機體的內在因素等,都會導致我們的膚質產生變化(不過天生的大油皮變為干皮還是有點難度的)。
? 年齡
兒童時期,皮膚多以干性為主;當進入青春期后,受到激素影響,部分人會向油性、混合性膚質改變。而隨著年齡繼續增長,皮脂的分泌會隨之減少,膚質向干性和中性轉變。
? 季節和環境
受溫度影響冬天,皮膚油脂分泌減少;相反,夏天皮膚油脂分泌增多。所以油性和混合性皮膚到了冬天,可能向中性、混合偏干性皮膚轉化。
濕熱的南方地區,油性和混合偏油性皮膚的比例更大;而干燥的北方地區,干性和混合偏干性皮膚的比例更大。因此,在北方地區為干性的皮膚,到了南方可能會向中性或油性皮膚轉化。
總的來說,屬于什么膚質,基因決定50%~90%不等,剩下的部分由其他因素共同決定。
了解完皮膚的基礎知識和膚質后,我們正式踏上“熬夜肌”解決方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