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一

任何學科的核心追問始終是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問題。中國舞蹈學是否有其理論體系,這是我們論證出版中國舞蹈學科理論體系叢書過程中一以貫之的核心命題。從歷史上中國舞蹈學術資源的連續性和豐富性,以及當代中國舞蹈學者完成的中國舞蹈通史、斷代史、舞蹈學理論、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等豐碩成果來看,其深層考量和底層邏輯就是力圖構建中國氣派的中國舞蹈學學科理論體系,并形成不同于西方和蘇聯舞蹈學學科理論體系的鮮明特征。用西方和蘇聯舞蹈學學科理論體系的思路和方法構建中國舞蹈學學科理論體系,這是構建中國舞蹈學學科理論體系的一種選擇。但透過中國舞蹈學者的豐碩成果,我們看到,借鑒他山之石,立足中國深厚文化底蘊,錨定中國舞蹈獨特審美價值和審美方式,運用中國話語體系,堅定探索構建中國式舞蹈學科理論體系,這是中國舞蹈學人推動舞蹈事業的主脈絡和主基調。

回溯歷史,透過中國舞蹈文化發展的悠久歷程,我們可以深切體悟到,舊石器時代巖畫上留存的舞蹈類圖像,新石器時代彩陶盆中的舞蹈圖像,甲骨文字中的“舞”“巫”文字的符號創造,《毛詩序》《樂記》《舞賦》《樂律全書》、漢賦、唐宋詩詞等文獻中關于舞蹈和詩樂舞的詩意評述,無論栩栩如生的多樣圖像還是書面文獻的字里行間,中華民族對舞蹈審美觀念、審美方式、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的探求和構建連綿不綴,并成為標志世界上古老文化唯一連續至今的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著眼當代,舞蹈學者對中國舞蹈學學科理論體系的探索研究豐富而多元,既有宏觀把握,也有微觀探究;既有歷史凝練,更有現代建構。由孫景琛、彭松、王克芬、劉恩伯、劉青弋、袁禾、王寧寧、馮雙白等完成的中國舞蹈通史、文物圖錄、樂舞史等“大部頭”著述的出版,既是歷史爬梳,也是體系搭建。戴愛蓮、吳曉邦、崔承喜、陳錦清、康巴爾汗、梁倫、李正一、唐滿城、孫穎、許淑媖、羅雄巖等幾代舞蹈學人對中國舞蹈學學科理論體系廣泛而深入的探索構建涉及方方面面,從民俗民間舞到劇場化民間舞(學院派民間舞),從戲曲、武術到中國古典舞身韻,從文字文獻、圖像文獻到漢唐古典舞,從敦煌壁畫到敦煌舞蹈風格的確立……這些既是當代中國職業舞蹈學人以前所未有的創造精神創建的不同風格樣式的劇場化中國舞蹈,也是進而構建中國舞蹈學學科理論體系的基礎,或是在舞蹈形式建構理念基礎上的實踐創造。在此基礎上,以學校教育的方式建成不同的教育體系,培養了不同類型的舞蹈專業化人才,生產了不同形式風格的舞臺作品,系統的舞蹈學科知識的積累使中國舞蹈發展走向專業化的現代學校教育發展之路。這一切正是在一個不斷探索、積累、完善的舞蹈學科理論體系下實現的。中國舞蹈學的基本概念、范疇和理論等核心知識,通過中國現代學校舞蹈教育的教學、教材、課程、創作、表演等各實踐環節得到應用和推廣。舞蹈學科理論成為專業教育的基本支撐。

聚焦靈魂,作為中國舞蹈學之核心研究對象的中國各民族民間舞蹈研究取得巨大成就,并為未來進一步提升中國舞蹈學學科理論奠定了堅實基礎。進入20世紀80年代,關于中國舞蹈的調查研究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工作為起點,設立國家項目,全面搜集、記錄、整理出版56個民族的民間舞蹈,直到2001年最后一卷出版,包含30個省市自治區分卷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工作告一段落。共計調查記錄了2萬多支舞蹈,收入集成書目的有2117支舞蹈,5千多萬字。這一工程也被稱為新中國的“文化長城”。傳承于民間的各民族民間舞,以舞蹈的活態形式延續著民族的舞蹈歷史,體現了中華民族舞蹈發生發展的歷史久遠性、多樣性和豐富性,《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成果,是中國個民族民眾民間舞蹈知識譜系的集大成之作。

回眸新世紀,2000年以來,系列舞蹈學實踐與理論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以2004年北京舞蹈學院50周年、2014年60周年校慶出版的系列成果為重要標志,中國舞蹈學學科理論體系建設成績斐然。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是認識、理解、闡釋中國社會變革實踐的需要,也是對近百年來深刻影響中國學人的“西學中用”思想的深度反思,更是對中國學術文化傳統的回歸和中國版學科建構的自覺追求。中國舞蹈學科理論體系建設是當代中國舞蹈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摸索建構符合中國舞蹈文化知識譜系的努力和實踐,也是作為整體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理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舞蹈學學科理論體系建設,2014年經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審批,北京舞蹈學院設立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其頂層設計是采取兩步走的研究策略:

第一步是打基礎,即從2015年到2018年的第一個建設周期內,主要開展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各民族舞蹈資源進行調查、記錄、整理,目的是以現有的技術手段留存活態舞蹈影像文獻資料,這是縱深開展舞蹈創作、教學、教材整理和研究和拓展中國舞蹈學學科理論體系建設的基礎。二是選擇舞蹈形態豐富、歷史悠久、具有民族文化、地域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進行舞臺化的展演與交流活動,目的是增強民間舞蹈傳承人的文化自信與自覺,打通民間與都市劇場之間的不同場域,形成互動與對話。三是開展學術交流與研討,開展專題的研究,創造創新形成舞臺化的劇目或教材。四是在這些工作中深化中國舞蹈學科理論的研討,并設立“306青年學者沙龍”以“我是誰:中國舞蹈的面孔”等主題研討,從理論上討論中國舞蹈的文化身份,也在研討中形塑中國青年舞蹈學者的群像,在學術交流討論中形成舞蹈學術共同體。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在凝聚人才、調查研究、學術活動開展與舞蹈展演交流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第二步是抓提升,2018年進入第二個建設周期后,開始著力中國民族舞蹈學科理論體系建設工程。2018年10月,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舉辦了“中國舞蹈學科理論體系建設項目”發布會,來自海內外10余個國家和中國地區的近100位學者共同出席參加此次會議。隨后又相繼推出了“中國舞蹈學科理論體系項目專家論證會”“中國舞蹈學科理論體系研究項目啟動會”“中國舞蹈學科理論體系研究項目之舞蹈實踐理論座談會”等一系列學術會議。通過多學科領域專家學者的系統、客觀和充分的研討,整合中國舞蹈理論資源,逐步完善優化項目研究內容與框架,形成由中國舞蹈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交叉融合、具有多學科基礎且系統化的中國舞蹈學科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2019年召開了項目發布會,納入學院高精尖學科建設項目計劃。項目建設的構想基于三個方面的現實需求,一是積極響應并落實國家需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求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層面充分體現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二是主動回應教育部關于新時代高等教育建設的需求。教育部落實國家政策,提出“雙一流”學科建設的發展目標,成為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力點。為此,項目致力于研究中國舞蹈文化的來源、歷史和發展脈絡;中國特色舞蹈學科的研究對象、范疇、內涵、方法、體系;中國特色舞蹈學科在世界舞蹈學科理論中的地位、作用,提出并不斷深化研究舞蹈學中國學派構成的內涵與特色。三是貫徹落實北京市教委及北京舞蹈學院學科建設的要求。北京舞蹈學院作為專門化的舞蹈學科教育與研究機構,不僅有從中專、本科到研究生完整的舞蹈教育體系,有舞蹈表演、教育、編導、理論、傳播、設計等專業,更有近70年的辦學經驗,在學科理論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責任。從學科知識挖掘來看,在教學、表演、創作方面的經驗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加深原理性研究與跨學科研究,以此逐步深化總結中國舞蹈學的學術流派與話語體系。

中國舞蹈學科理論體系叢書出版項目包括中國舞蹈學科基礎理論和實踐理論兩個維度。從學科的基礎理論體系層面來說,項目旨在彌補中國舞蹈學科建設與發展在理論研究層面的缺失,項目的研究重點在于以中國舞蹈為主體的實踐研究、交叉學科研究。蒙古族、維吾爾族單一民族舞蹈史、舞蹈教學、表演、創作實踐研究,舞蹈與社會學、政治學、民俗學、人類學、音樂學等跨學科研究成為本項研究的重心與內核,項目也關注到西方芭蕾舞蹈的中國化理論與實踐探索。總體來看,從多學科方法論的共同參與,相關學科領域的視域互動,可望不斷豐富中國舞蹈學科理論體系的內涵。

這套叢書就是部分相關研究成果的呈現。

參與這一項目的研究者由30余位本學科及相關學科領域的資深專家、教授和中青年博士學者構成。有舞蹈史研究學者:庫來西(維吾爾族舞蹈史研究)、斯琴塔日哈(中國蒙古族舞蹈史研究)、杜樂(先秦儒家樂舞人文教化思想研究)、阮岷(清代舞蹈史研究);有舞蹈文化學研究學者:羅雄巖(節日與民間舞蹈文化傳承—“動態切入法”運用實例研究)、賈安林(民族舞蹈文化變遷研究)、王鴻昀(天津民間舞蹈研究)、王陽文(中國面具舞蹈地方形態研究)、馮莉(納西族儀式舞蹈研究)、仝妍(審美的嬗變:中國傳統舞蹈的現代性體驗研究);有舞蹈實踐理論研究:高度/毛毳(民族舞蹈教學論)、高度/雷斯曼(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表演論)、高度/朱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論)、徐小平(少數民族舞蹈創作研究)、田湉(民族舞蹈編導理論研究)、靳金(民族舞蹈教育學研究)、王杰(民族舞蹈教學改革和實踐創新研究)、楊越(芭蕾性格舞蹈概論)。有跨學科舞蹈理論研究學者:林繼富/鄧佑玲(民俗舞蹈理論與實踐研究)、王建民(舞蹈人類學與舞蹈學科體系及理論范式建設)、劉建(民族舞蹈身體語言學深描)、劉曉真(舞蹈人類學導論、舞蹈學遮論)、吳海清(舞蹈政治學研究)、李莘(民間舞蹈文化傳承體系中的音樂整合性研究)、張朝霞(民族舞蹈社會學研究)、王安妮(民族舞蹈傳播學研究)、楊秀明(民族舞蹈女性參與研究)。

以上成果既是學科理論的系統化的努力,也有對部分學科理論空白的填補。從中國舞蹈學科理論體系的系統性、時代性等要求來看,在原有中國舞蹈通史、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中國舞劇發展史等歷史研究,舞蹈基礎理論、批評理論等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舞蹈實踐理論,如舞蹈的表演、訓練、排練、劇目等研究方面,仍存在亟待充實完善的研究領域。在舞蹈自然科學研究方面,除了已有的部分成果以外,從認知、神經科學、神經美學、心理學等學科視域的研究也還有待應用新科技手段和方法的研究拓展。這套叢書只是繼承前賢,立足當下的探索。

面向未來,中國舞蹈學科理論體系建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開放的領地,期待學界同仁持續共同書寫。

鄧佑玲
2022.8.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绩溪县| 馆陶县| 筠连县| 长岭县| 武山县| 北辰区| 长泰县| 随州市| 临武县| 眉山市| 潜山县| 九台市| 高青县| 光山县| 雅安市| 湛江市| 铁岭县| 忻州市| 无锡市| 社会| 华阴市| 乡宁县| 贵州省| 健康| 海盐县| 澄城县| 普陀区| 图们市| 大宁县| 鸡泽县| 达州市| 温州市| 锡林郭勒盟| 浦江县| 齐河县| 凤冈县| 正定县| 会泽县| 万荣县| 五河县| 南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