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規1:莫求暴富,為自己設定一個長期目標
巴菲特的三個時期
在為自己設定投資目標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股神”巴菲特是什么水平,如圖1.3所示。了解巴菲特的投資收益率,可以幫助我們避免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注:巴菲特1965年收購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后,收益率以該公司市場價值增加值測算。
資料來源:《巴菲特致股東的信》、韭圈兒A pp。
圖1.3 “股神”巴菲特三個時期的收益率
從圖1.3中可以看出,巴菲特在出道后的前20年就展現出非常“驚艷”的投資水平。從1957年到1975年,巴菲特取得了22%的年均收益率,這得益于戰后美國經濟的強勁復蘇、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寬松的貨幣環境。但是隨著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爆發、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通脹高企、美元危機及“漂亮50”行情崩潰,巴菲特在1974年迎來第一次“滑鐵盧”(實際上很多著名投資者在這次危機中傾家蕩產)。在1973年市場瘋狂趕頂的時候,巴菲特曾說:“我現在就像一個欲望過剩的人,到了荒島上。”他的意思是,現在的各類資產都太貴,實在沒有可以買的了。但是到了1974年股市崩盤,雖然他也虧了很多錢,但他說道:“我現在就像一個欲望過剩的人,到了后宮里。”他的意思是,現在的市場中又便宜又好的股票遍地都是,是時候買入了。
果真,在這次危機之后,巴菲特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巔峰期”。即使經歷了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大戰通脹、“黑色星期一”和海灣戰爭等動蕩時期,巴菲特的投資業績依舊巋然不動,一直到1998年“互聯網泡沫”前期,他取得了42.4%的年均收益率,正式“封神”。而在晚年期,巴菲特的業績表現比較穩健,他沒有參與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也曾因抄底被套牢,還曾經被“木頭姐”凱瑟琳·伍德(Cathie Wood)的方舟投資(ARK Invest)旗下的基金碾壓(見圖1.4),因而被一些投資者質疑“股神老了”。但即便如此,他在最近20多年的收益率也達到了年均9.8%,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價在慢慢地上漲中屢創新高,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也是在這一階段呈現出“指數級”增長。復利大法威力依舊!

資料來源:萬得資訊、韭圈兒A pp。
圖1.4 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價與ARK Innovation ETF的業績對比
為什么要在第1條軍規中先回顧巴菲特的投資業績呢?我是想幫助大家建立一個認知:長期而言,我們大多數人能拿到巴菲特晚年期10%左右的年化收益率,就已經非常棒了。想要賺到20%的年化收益率,要“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才可以,這需要運氣。而想要達到長期4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這種概率實在太低了。
這里要提醒投資者,很多所謂的“理財公司”以8%,甚至10%以上的收益率為誘餌,承諾保本保息,通常都是非常危險的騙局。還有那些教你“漲停板戰法”,透露內幕消息,動不動收益翻倍的所謂的老師,也很可能是騙子。最后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如圖1.5所示,請大家牢記在心,以免被一些不切實際的宣傳所欺騙。
沒有投資目標,后果有多嚴重?
通過了解巴菲特的三個時期,你應該已經打破“一夜暴富”這個幻想了,我們再來談談設定投資目標的重要性。先來看看如果沒有投資目標,我們投資時會發生什么。
據我多年和投資者打交道的經驗,許多新手投資者會選擇短期收益率最高的基金,這也是為什么在一些互聯網銷售平臺上,近一年收益率排行榜永遠是最大的賣點(往往也是最大的風險點)。這也符合情理,直觀來講,投資是為了賺錢,那選擇歷史上最賺錢的產品就順理成章了。但是,資產價格的漲跌,絕不能簡單依靠其短期歷史業績來判斷,歷史業績不能代表未來,只有均值回歸才是終點。
如果理解了長期均值回歸這一點,我們就不會看到新能源漲得好就全倉買入,看見原油漲得多就重倉買入原油,熊市中看到債券收益好就發誓以后只買債券不碰權益類產品。我們在決定買什么資產時,不應該根據這類資產的短期收益率,而要根據這類資產的長期收益率和我們的投資目標。如果認可股票資產的長期收益高但回撤大,債券資產的長期收益低但回撤小,那么在弄清楚自己的長期目標是多少收益和回撤后,我們就應該配置相應比例的股票和債券基金。黃金、原油等其他資產是否納入,納入多少,也是同樣的道理。

圖1.5 N年N倍收益對應的年化收益率
雖然我們的投資目標是長期的,但是在操作中,市場一直在變化,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意外。這時候就需要定期復盤,重新調整。如果沒有目標,那么我們復盤的方向是什么呢?調整的原則又該怎么定呢?賺了錢,是該繼續進攻還是該防守呢?虧了錢,是該補充“彈藥”還是該堅決離場呢?
沒有目標,一切都無從談起。不知道怎么買(軍規2),不知道買什么(軍規3),不知道如何復盤優化(軍規4),我們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行駛的小船,任何一陣風刮過來,對我們來說都是逆風。沒有投資目標對我們的影響如圖1.6所示。

圖1.6 沒有投資目標的后果
投資中的“不可能三角”
那么,到底該如何設定投資目標呢?核心有三點:收益、風險、流動性。在大多數的討論中,人們常用回撤或者波動率來指代風險,用持有期限來指代流動性。這三者之間有一種被稱為“不可能三角”的關系。
高收益資產通常有較高的波動,如果想要獲得高收益的同時感受不到回撤,那我們就必須放棄流動性,所謂“不看就不會虧”。比如,我們買了一套房子自己住,我們肯定不會天天去看小區房價漲跌(也不會天天有成交),這樣就不太容易感受到波動。以基金為例,我曾經在研究基金時發現一只基金的夏普比率特別高,而且在各個周期都排在前面,所以就好奇地找到其基金經理來請教。結果基金經理告訴我,這主要是由于他管理的是封閉式基金,每周公布一次凈值,拉長時間以后,該基金的收益和其他基金是相當的,但是回撤是以周度為公布頻率,而非日度,所以顯得波動更小。由于夏普比率是收益和波動之比,這樣一來他管理的基金的夏普比率就跑在同類基金前面了。
想要降低波動和回撤,同時不犧牲流動性,這樣的產品有沒有呢?當然有,而且很多人都買過,那就是貨幣基金。2013年余額寶推出之后,貨幣基金普遍都能做到T+0隨時申購贖回(有額度限制),堪比現金的流動性。在波動方面,貨幣基金投資的大多是短期債券或者銀行存單,本身就風險極低。同時,貨幣基金普遍采用攤余成本法估值,就算有波動也不體現在凈值和收益中,于是“每天都賺錢”成為大多數人對貨幣基金的印象。但它犧牲掉的是什么呢?當然是收益!余額寶的年化收益率從剛推出時的6%~7%,到如今普遍只有2%左右,如果未來利率下行,貨幣基金的收益率可能還會隨之下降。
如果想要獲得高收益,同時希望流動性特別好,隨時可以申購贖回,那么高波動是我們不得不去承受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直白的說法是“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大量的統計研究表明,權益資產是長期收益率最高的資產之一,但也是波動最大的資產之一。打個比方,買權益資產就像去創業,成功就是到達了“人生巔峰”,但一旦失敗很可能傾家蕩產。而買債券資產就像去打工,每個月工資雷打不動到賬,但想要財務自由似乎也很難。我們做投資,買股票,其實也是間接參與了別人的創業,不是嗎?股票有二級市場,我們可以隨時買賣,開放式基金也可以隨時申購贖回,它們的流動性都是極好的。但也正因為流動性好,價格才有可能在短期出現劇烈的變化,所以投資者沒有一個穩定的心態是不行的。
高收益、低回撤、流動性好,三者兼得,有可能嗎?答案是否定的。具體如圖1.7所示。那么,我們在投資時必須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 我的目標收益是多少?
? 為了獲得這個收益,我能承擔多大虧損?
? 我投入的這筆錢,可以多久不用?
通常情況下,權益資產的長期年化收益率在8%~10%是一個合理的預期,但要實現這個收益需要承擔20%以上的回撤,且要有3年以上的投資計劃;而債券資產的長期年化收益率在3%~6%,對應要承擔2%~4%的回撤,且持有1年以上實現的概率就很大了。這里只是幫助大家建立一個初步的印象,后面的章節還會有更詳細的統計分析。

圖1.7 基金投資中的“不可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