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序
2015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時說:“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這是對中醫藥學最準確的定位,同時也為我們指明了研究方向。2004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儀同志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明確要求中醫藥行業要實施以“名醫、名科、名院”為核心的“三名工程”。這是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增強中醫藥服務能力,擴大中醫藥影響的有效措施。因此,開展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的傳承研究,讓前賢名醫的寶貴經驗傳承天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已過古稀之年的李中玉先生,于1969年拜師于河南近代四大名醫之一、著名張八卦外科第五代傳人李道周先生,得其真傳。50多年來一直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每年接診患者萬人次以上,研制了多種療效確切的丸、散、膏、丹方藥,積累了豐富的臨床診治經驗,擅長以中醫傳統療法診治外科疑難雜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風格和技術特色。
我與中玉先生相識多年,每次交往都使我受益匪淺,從他身上我學到不少知識,每每讓我感受到他對患者的大愛仁心。我們是真誠相見的朋友,我對他非常敬重。拜讀這部《李中玉外科》書稿,我感觸良多,心里久久不能平靜。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在長期與瘍疾作斗爭的過程中,經過歷代醫家精心研究,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創立了博大精深的中醫外科學。一個人的一生若能在其中某些病的領域取得成就已屬不易,若是在多個領域取得成就更為艱難。而李中玉先生系統地總結了自己治療瘡瘍、乳腺病、皮膚性病、周圍血管病等多種疾病的臨床經驗,則殊為不易,充分顯示了他的學術功力之深厚。
明代醫家裴一中在《言醫·序》中說:“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斷不可作醫以誤世。”這段話似乎有點苛刻,但值得我們每一位中醫人深思。一個真正的中醫,應當不懈地追求那種“佛心仙技”的境界,而終生篤行之,中玉先生就是那種追求“佛心仙技”境界的人。
中醫的成才之路不外是三個途徑,即拜師交流、臨床實踐和讀書學習,中玉先生在這三個方面都能身體力行且力求完美,因此,他取得了成功,實在可喜可賀!
李先生這部力作得以付梓,我倍感欣喜。時值仲春之際,鳥語聲聲催農忙,惠風陣陣留芬芳。此書的出版,必將為杏林的百花園壯色。
承蒙先生不棄,囑寫序言,因致數語,以表祝賀。
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古文研究分會原主任委員 許敬生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