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醫外科學疾病的命名及分類釋義
一、中醫外科學范圍
中醫外科學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經過長期臨證經驗的總結,從理論到實踐不斷充實和完善,逐步形成具有獨立性和顯明特點的學科,成為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醫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在《周禮·天官》中有瘍醫的記載,主治腫瘍、潰瘍、金瘍和折瘍。金瘍是指被刀、釜、劍、矢等利物所傷,折瘍是指擊撲、墜跌等所致的損傷。唐宋時代,外科范圍主要是瘡瘍及骨傷,包括腫瘍、潰瘍、皮膚病、骨折、創傷等。元代醫事則分為13科,將外科稱金瘡腫科,包括金鏃與瘡瘍。至明清時期,醫事分科更細,骨傷、耳鼻咽喉、眼科等疾病一般開設專科分治。這一時期,外科統稱為瘡瘍科,其范圍以瘡瘍、皮膚和肛腸疾病為主體,但在當時的許多外科專著中所論述的病種卻大大超出這一范圍。如明代陳實功的《外科正宗》和清代高錦庭的《瘍科心得集》中所論病種,除瘡瘍、皮膚、肛腸疾病外,還包括男性前陰、乳房、頸部、四肢等各部疾病,以及金創、跌仆、燒傷、蟲咬、巖瘤、內癰等。顧世澄的《瘍醫大全》更是集古今醫家之大成,論述范圍涉及人體內、外各部疾病。
總而言之,傳統中醫外科學的范圍,主要依據是指發于人體皮肉筋脈骨,一般肉眼可見,用手摸得到,具有紅、腫、癢、痛、膿等癥狀的疾病。包括了現在的瘡瘍科、肛腸科、皮膚性病科、男性病科、乳房甲狀腺科、周圍血管科、骨關節病,口、眼、耳、鼻、咽喉等部位的疾病,也包括了跌仆閃挫、金刃損傷、水火燙傷、蟲獸咬傷,肺膿瘍、肝膿瘍、闌尾炎等病。
二、外科疾病的命名
中醫外科疾病雖然名目繁多,但從其命名的共性上來看,仍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一般地講,絕大多數外科病名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依據疾病的部位、穴位、臟腑、病因、癥狀、形態、顏色、特性、范圍、傳染病、病程等取名,后一部分則是分類的名稱。如“人中疔”,前部分“人中”是取自穴位,而“疔”是一類病的名稱。
以部位命名的如頸癰、背癰、顴疔、肛癰、乳癖、腿癰、腋癰、缺盆癰、足踝疽、肛裂。
以穴位命名的如委中毒、太陽疔、環跳疽、三里發、百會疽。
以臟腑命名的如腦疽、肺風粉刺、脈痹。
以病因命名的如破傷風、凍瘡、漆瘡、膏藥風、水漬瘡、水火燙傷、毒蛇咬傷、日曬瘡。
以癥狀命名的如翻花瘡、黃水瘡、瘰疬、麻風、有頭疽、蜂窩發。
以形態命名的如蛇頭疔、鵝掌風、螻蛄癤、酒齇鼻、紅絲疔、貓眼瘡、鼠乳。
以顏色命名的如丹毒、白疕、白癜風、赤游丹、黑痣、白駁風、丹癬。
以疾病特性命名的如爛疔、流注、狐臭、流痰、雞眼。
以范圍命名的如小者為癤、大者為癰。
以病程命名的如千日瘡、走馬牙疳。
以傳染性命名的如時毒、疫疔。
了解上述外科疾病命名的規律,有助于閱讀古籍,同時可為將來制定統一的外科病名提供必要的參考。
三、外科疾病的分類釋義
時至今日,外科疾病的分類仍不統一,必須說明的是,疾病的分類不能混同于分科,應以疾病的性質作為標準。《周禮·天官》有“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即明確了外科當時的范圍,也做出了最初的疾病分類。《黃帝內經》首先對癰疽作了鑒別,同時也提出許多不同的外科病名。后世醫家依自己的見解和經驗增入病名,并加以分類,但均不統一。時至明代《外科啟玄》又云:“夫瘡瘍者,乃瘡之總名也……瘡之一字,所包括者廣矣,雖有癰疽、疔癤、瘰疬、疥癬、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亦指大概而言也。”指出瘡瘍乃外科一切疾病的總名,其中分類甚多。清《外科心法真驗指掌》指出;“瘡者,皮外也;瘍者,皮內也;癰者,肉之間;疽者,骨之里。”上述可見外科疾病分類之異。正確地進行外科疾病的分類有兩個意義,其一有利于探索揭示同類疾病的共同規律,進而提高臨床療效;其二為統一外科病名,奠定基礎。每一類疾病,必須闡明其準確的概念,所以釋義內容必須掌握。
瘍:根據《周禮·天官》的記載,廣義的“瘍”包括一切外、傷科疾患,如腫瘍、潰瘍、折瘍、金瘍。狹義的“瘍”則如清《外科心法真驗指掌》所指“瘍科皮內也”,如癰、疽之類。
瘡:瘡者,創也。廣義的瘡,即《外科啟玄》云:“夫瘡瘍者,乃瘡之總名也……瘡之一字,所包含者廣矣,雖有癰疽、疔瘡、瘰疬、疥癬、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亦指大概而言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諸痛癢瘡,皆屬于心”之意。狹義的瘡,即“瘡者皮外也”,凡皮膚外有形可見的各種損害,如起丘疹、皰疹、紅斑、皸裂、滲出破潰糜爛等,均可稱為瘡。丘疹者如栗瘡、血風瘡;膿皰如黃水瘡;紅斑如貓眼瘡;水皰滲出如濕毒瘡;糜爛如水漬瘡;皸裂如皸裂瘡等。
瘡瘍:廣義指一切外科疾病,如明代《外科理例》云:“以其癰疽、瘡瘍皆見于外,故以外科名之。”狹義是指一切化膿性外科疾病。
腫瘍:《外科發揮》原注說:“腫瘍,謂瘡瘍未出膿者。”即一切體表外科疾病尚未潰瘍的腫塊,包括化膿與非化膿性疾患。
潰瘍:潰瘍一詞早見于《周禮·天官》,但無論述。隋代《諸病源候論·癰腫久愈汁不絕候》描述道:“膿潰之后,熱腫乃散,余寒不盡,肌肉未生,故有惡液澳汁,清而色黃不絕也。”而明代《外科發揮》則作了簡潔的概述:“潰瘍,謂瘡瘍已出膿者。”即指一切外科疾病潰破的瘡面。
癰:早在《靈樞·癰疽》有云:“榮衛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于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指出了癰的意義、特征及發生機制。《外科正宗·癰疽原委論》指出:“故成癰者……其發暴而所患浮淺……故易腫、易膿、易斂,誠為不傷骨易治之癥也。”而清《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癰疽總論歌》說:“發于肉脈之間,名癰,屬陽。”概括地講,癰者壅也。氣血為邪毒所阻,壅塞不通而發為癰。發與臟腑為“內癰”,生于體表為“外癰”。外癰具有紅腫熱痛的特征,范圍在6~9cm,易腫起、易成膿、易破潰、易收斂,預后良好。
疽:《靈樞·癰疽》云:“黃帝曰: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肉,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無余,故曰疽。疽上皮壬以堅,狀如牛領之皮。”《外科心法真驗指掌》指出:“疽者骨之里。”總之,疽者,阻也,沮也。氣血為毒邪所阻,沉滯于里而發。臨床分為兩種:病灶深在,發于筋骨,初起無頭,漫腫色白,酸楚少痛,不紅不熱,未成難消,已成難潰,潰后難斂,損筋傷骨,稱之為陰疽,如環跳疽、附骨疽等。如清《外科證治全書·陰疽證治則例》云:“陰疽之形,皆闊大平,根盤堅硬,皮色不異,或痛或不痛,為外科最險之癥。”又稱無頭疽。另一為陽疽,初起即有粟粒狀膿頭,焮熱紅腫脹痛,易向深部及周圍擴散。潰破之后,形如蜂窩,范圍較癰大。常在9~30cm之間,瘡腔較深。其實質與古代“發”為一類疾病。《外科啟玄》云:“初起有頭,如蓓蕾,白色焦枯,觸之痛應心者疽也。”故又名有頭疽。
發:“癰之大者”名發,屬陽證,多為有頭疽。
癤:《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汗出見濕,乃生痤痱疿。”明代《類經·疾病類五》注:“痤,小癤也。”唐《備急千金要方·癰疽第二》云:“凡腫,根廣一寸以下者名癤。”總之,癤者節也,瘍毒之小者。所患浮淺突起,常生于皮膚淺表,具有紅腫熱痛,腫勢局限,范圍多在3cm左右,易膿、易潰、出膿即愈。如熱癤、暑癤等。而癤之此起彼伏謂之癤病;螻蛄癤為癤之變。
疔:古亦稱丁。《素問·生氣通天論》有“高粱之變,足生大丁。”此“丁”泛指一切外瘍。《中藏經》始,疔獨立為一類病,即《外科精義·論丁瘡腫候》所說:“夫疔瘡者,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是也。”及至清《治療大法》把一切外瘍都冠以疔,又非僅指今之疔瘡。對疔瘡描述最準當數《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發無定處·疔瘡》:“蓋疔者,如丁釘之狀。”一類初起如粟,麻癢相兼,繼則紅腫作痛,寒熱交作,處理不當,易成走黃,多發于顏面部。另一類初起局部漫腫無頭,麻木作癢,繼則焮熱痛劇烈,每多損筋傷骨,多發于手足。還有一類疔瘡具有傳染性,其邪毒劇而病勢重,如爛疔。《備急千金要方》云:“爛疔其狀色稍黑,有白瘢,瘡潰有膿水流出,大小如匙面。”其最易腐爛,實為“氣性壞疽”。而疫疔則為“或感疫死牛、馬、豬、羊之毒”,其狀如《諸病源候論·魚臍疔瘡疾》所云:“此瘡頭黑深,破之黃水出,四畔浮漿起,狹長似魚臍,故謂之魚臍疔瘡。”即西醫之“皮膚炭疽”。總之,所謂疔瘡,是外科疾病中發病迅速而危險性較大的疾病。
流注:《仙傳外科集驗秘方》云:“流注起于傷寒,傷寒者未盡,余毒流于四肢經絡,澀于所滯,而后為流注也。”《外科正宗》又云:“流者行也,及氣血之行,自無停息之機;注者住也,因氣血之衰,是有凝滯之患。行者由其自然,住者由于瘀壅。”及至《瘍科心得集·辨流注腿癰陰陽虛實異證同治論》中說:“夫流注腿癰證雖殊而治則一,要在辨其陰陽,明其虛實而已。若因風寒客熱,或暑濕交蒸,內不得入于臟腑,外不能越于皮毛,行于營衛之間,阻于肌肉之內,或發于周身數處而為流注……此屬實邪陽證。”而“其色白,不可認作陰證虛證。”概括之,流注是由于原發病灶的邪毒,隨氣血流行,擴散于肌肉深部,停留于某一部位而發生的轉移性、多發性膿腫,具有初起漫腫微痛,結腫不顯,皮色如常,發無定處,此起彼伏,容易走竄等特點。病變在肌肉之間,為實邪陽證。
走黃:首見于《瘡瘍經驗全書·暑疔》:“凡疔瘡初生時,紅軟溫和,忽然頂陷黑,謂之癀走,此癥危矣。”癀走即走黃。而《外科正宗·疔瘡論》云:“凡見是瘡,便加艾灸,不知頭乃諸陽之首,亢陽熱極所致,其形隨銷,其惡甚大,再加艾灸,火益其勢,逼毒內攻,反為倒陷走黃之癥作矣。”總之走黃是一種由于疔毒走散入血,內攻臟腑而引起的全身性危險性證候。“走黃”二字,歷代諸家眾說紛紜,或謂“黃即毒也”(清代馬培之注《外科證治全生集·走黃治法》);或曰:“黃即橫,散也”;亦有謂“或有全身發黃如金色者,實即毒入經絡,不能自化,郁蒸以成此變。走黃之名,蓋由于此。”終不能全釋,一言蔽之,則疔毒散而內攻,謂之走黃。
內陷:凡生瘡瘍,疔瘡外,由于正不勝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營血、內傳臟腑而引起的全身性危險癥候,稱之為內陷。臨床多見于有頭疽并發者,又稱“疽毒內陷”,清《瘍科心得集·辨腦疽對口論》中云:“猶有三陷變局,謂火陷、干陷、虛陷也。”故又稱三陷變局。概括本病的病因及其臨床特點的不同,分為火焰(多發生在初起期)、干陷(多發生在潰膿期)、虛陷(多發生在收口期),稱之為三陷證。
瘰疬:《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項部瘰疬》云:“此證小者為瘰,大者為疬。”古文獻中包括兩種性質的疾病,如《外科正宗·癰疽門》中說:“夫瘰疬者,有風毒、熱毒、氣毒之異,又有瘰疬、筋疬、痰疬之殊。”前者以非特異性炎癥多見,初起不甚紅腫,成膿后頭軟微紅,腫核終不融合。后者為特異性結合性炎癥,多見于頸項兩側及胸、腋、腹股溝等處,屬虛證,初起不紅、不腫、不痛。如其所云:“瘰疬者,累累如貫珠,連接三五枚……其患先小后大,初不覺疼,久方知痛。疬者……生于項側、筋間,形如棋子,堅硬大小不一,或陷或突,久則虛贏,多生寒熱,若怒則甚。”目前瘰疬僅指結核性淋巴結炎。
流痰:是一種好發于骨關節之間的結核性化膿性疾病。清以前的文獻中,多混于“骨疽”“流注”“陰疽”等之中,但對該病的描述卻不少。清以后流痰的概念才出現,對其認識已基本明確。如《外科醫案匯編》云:“痰凝于肌肉、筋骨、骨空之處,無形可證;有血肉可以成膿,即為流痰。”本病起病之初,筋骨內損、外癥不顯,漸次痰液凝集,形于體表,不紅不熱,或痛或酸,難于潰破,潰后流出清稀膿液,淋漓不斷,久則成瘺。
丹:隋代《諸病源候論·丹候》云:“丹者,人身體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狀,故謂之丹。”指出了丹是皮膚出現鮮紅色皮損,狀如脂染丹涂。在古代文獻中主要指丹毒,即一種突然皮膚變赤,色如涂丹,游走極快的傳染性疾病。起病突然,伴明顯全身癥狀,好發于頭面、腰胯、下肢。
核:泛指一切皮肉之間的類似圓形腫塊。正如《圣濟總錄》所說:“結聚成核”之意。古文獻中有“結核”“痰核”“臖核”之不同,大致包括慢性炎癥(淋巴結),良、惡性腫瘤等。而“結核”亦非結核桿菌所致的疾患。其臨床表現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所述:“此證生于皮表膜外,結如果核,堅而不痛。”
痰:外科所言之痰,有兩個意思。凡皮里膜外,腫硬似饅,皮色不變,按之有囊性感者稱為痰;若腫塊破潰,流出粘液或敗絮狀膿液者亦稱為痰。分為虛痰與實痰,虛痰指結核桿菌引起的一類疾患,除此之外,均屬實痰。
毒 外科以毒取名的疾病很多,包括許多種不同性質的疾病,實是由于前人對疾病認識不清造成的。歸納起來,凡稱之為毒者有以下共同點:一是多為外邪侵襲;二是多由傳染性;三是多病勢發展快而且較重。即“邪之兇險者謂之毒”,大致包括感染性疾患,如中毒、時毒;過敏性疾患,如風毒、濕毒;傳染性疾病,如梅毒性之便毒等。
痔:《增韻》稱痔為:“謂隱疾也。”《醫學綱目》云:“如大澤之中有小山突起為痔。在人九竅中,凡有小肉突起皆曰痔,不獨生于肛門邊。”痔有峙突的意思,凡肛門、耳、鼻等孔竅處,有小肉突起者,都可稱痔。如:生于鼻腔內的稱鼻痔;生于耳道內的稱耳痔;生于肛門齒線上的稱內痔。目前言痔,主要指肛門部疾病。
皸裂:指患部皮膚全層裂開,疼癢難忍,常伴出血。多發生于手足、肛門、乳頭、口唇處。隋代《諸病源候論·手足皸裂候》中說:“皸裂者,肌肉破也。”明代《外科正宗·手足破裂》認為:“破裂者,干枯之象,氣血不能榮養故也。”
漏:亦稱瘺。早在《黃帝內經》中即有“瘺”的記載。隋代《諸病源候論》中記有九瘺、三十六瘺,并在瘺候中提出:“膿血不止,謂之漏也。”凡潰瘍瘡口處流膿,經久淋漓不止,好像滴漏一樣,故名曰漏。多發生于乳房、頸部、肛門等處。漏包括瘺管和竇道兩種。瘺管是指體表與臟腔之間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內口和外口。竇道指深部組織通向體表的病理性盲管,只具一個外口。
癭:癭者,纓也,如瓔珞之狀。《說文解字》有:“癭,頸瘤也”。《釋名》云:“癭,嬰也。在頸嬰喉也。”病變多發生于頸項結喉之處。局部漫腫或結塊,隨吞咽上下活動。古代文獻中分有五癭:氣癭、肉癭、血癭、筋癭、石癭。相當于西醫甲狀腺疾病。
瘤:瘤者,留也。隋代《諸病源候論》云:“瘤者,皮肉中忽腫起,初梅李大,漸長大,不痛不癢,又不結強,言留結不散,謂之為瘤。”凡瘀血、濁氣、痰滯停留于組織之中,聚而形成結塊贅生物者稱為瘤。與癭相對而言,瘤為陰,色白而漫腫,皮嫩而光亮,頂小而根大,隨處可生。臨床分為氣瘤、肉瘤、骨瘤、筋瘤、血瘤、脂瘤、膠瘤等。
巖:又寫作嵒、癌等。宋代《仁齋直指·附齒方論》中說:“癌或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贅……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則多發于腹,女則多發于乳或項或肩或臂,外癥令人昏迷。”宋《瘡瘍經驗全書》論乳巖云:“此疾若未破可療,已破即難治,捻之內如山巖,故名之,早治得生,若不治內潰肉爛見五臟而死。”均說明,巖為惡性贅生物,其腫堅硬如石,凸凹不平,狀如巖石,潰后但流血水,臭穢難聞。即西醫之惡性腫瘤。生于全身各部。
癖:明代《外科活人定本》云:“何謂之癖,若硬而不痛,如頑核之類,過久則成毒,如初起用灸法甚妙。”多指癮避乳房內腫塊,皮色不變,增長緩慢的疾病,現多指乳腺增生。
疝:始出于《黃帝內經》。有沖、狐、?、癃、厥疝等名。包括多種病證,散見各科。隋代《諸病源候論·疝病》中說:“疝者,痛也。”為諸疝之共同點。《儒門事親》中論述其成因:“非肝木受邪,則肝木自甚也。”故創“諸疝皆屬于肝”之說。綜歷代文獻所論疝,大致包括:腹部疼痛病證,如沖疝、厥疝、寒疝心腹痛;二便不通的病證,如頹癃疝;腹內癥瘕積聚病證,如附疝、癥疝;陰囊陰莖等前陰部位病證,如水疝;腹腔內容物向外突出病證,如狐疝、氣疝;女子二陰病證,如女子之疝。今外科所言疝,主要指陰囊腫大,不痛或痛,連引少腹,或時伏時出,或其形漸大,重墜而脹的一類疾病。
癃:《五十二病方》載:“溺不利,脬盈。”明代《醫學綱目》說:“癃閉合而言之一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蓋閉者暴病,為溺閉,點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癃者久病,為溺癃,淋漓點滴而出,一日數十次或百次。”說明癃為小便不利,甚至不通的一類病癥。外科常見前列腺增生引起的精癃、尿結石所致的石癃等。
淋:《素問玄機原病式》云:“淋,小便澀痛也。”隋代《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指出:“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淋通指小便頻數、澀痛不利的病證,外科常見有石淋、勞淋等,而“淋病”亦有小便時痛,前陰流膿,屬性傳染病,與通常所言淋證不同。
風:外科以風取名的疾病很多,包括病種甚廣,緣“風為百病之長”故。其共同特點是多與風邪有關,起病較急,發展較快。常包括以下數種:①來去迅速,倏起倏平,如風?癗,赤白游風;因食某些野菜、外受風毒或中藥毒突然而起的風毒腫。②與皮膚相平,干燥脫屑、肌膚瘙癢無度,搔之迭起白屑者,如面游風、鵝掌風、腎囊風、四彎風等。③皮膚如常、風淫作癢的風瘙癢。④風邪外客肌膚,氣血凝滯或不和致皮色失常如白駁風、紫白癜風、癘瘍風等。⑤外受毒風、氣血不運而致皮膚麻木不仁如大麻風。尚有創傷后外感風邪之破傷風;咽喉暴腫之喉風等。
疹:《韻會》云:“皮外小起也。”《丹溪心法》說:“疹,浮小而有頭粒者。”指出疹類疾病的特點,凡皮膚間起丘疹如針頭大小者,如癮疹、風疹等。
斑:《丹溪心法》說:“斑,乃有色點而無頭粒者是也。”凡皮膚間顏色改變,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斑斑如錦紋,撫之不礙手者為斑。辨其色分紅斑、白斑、黑斑等。
疳:凡黏膜部發生淺表潰瘍,呈凹形有腐肉而膿液不多者稱為疳。根據發生部位之不同分稱為口疳、牙疳、下疳、耳疳等。
?:皮膚間的汗疹稱為?,如白?。
痘:水皰如豆粒大。指皮膚間起小水皰,內含漿液的疾患。如水痘等。
疣:《醫學入門》說:“疣多患于手背及指間,或如黃豆大……拔之則絲長三四寸許。”又名千日瘡、鼠乳、疣目。即指皮膚上良性贅生物。
癬:癬者徒也,言其到處轉移,狀如苔癬。《證治準繩·瘍醫》中說:癬之狀,起于肌膚癮疹,或圓或斜,或如莓苔走散,“搔出白屑”“搔則多汁”“其狀如牛領之皮厚而且堅”。癬之含義甚廣,凡皮膚增厚伴有鱗屑或有滲液的皮膚病,統稱為癬。早在《諸病源候論》中分為九癬,目前癬大致包括:真菌引起的如體癬、銀屑病(白癬)、神經性皮炎(牛皮癬)、濕疹(濕癬)等。
疥:《說文解字》云:“疥,瘙也。”疥者,芥也,疹如芥子而小。凡稱疥者,如沾芥子之氣而奇癢。隋代《諸病源候論·疥候》分五疥:大疥(膿窠疥)、馬疥(結節性癢疹)、水疥(丘疹性蕁麻疹)、干疥(粟疥)、濕疥(濕疹)。目前所言疥主要指傳染性、發丘疹損害的皮膚病,如疥瘡。
痣:痣者,志也,又稱記,指生于皮膚間不同顏色的贅生物。如黑痣、血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