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總論

第一章 中醫外科學發展簡史及疾病的命名及分類釋義

第一節 中醫外科學發展簡史

中醫外科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研究外科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防治規律的一門臨床學科,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外科學歷史悠久,其經歷了起源、形成、發展、成熟、停滯和復興等不同階段。在各個階段均涌現出諸多著名的中醫外科大家,且著述頗多,為中醫外科學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夏~春秋戰國時期

在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生存,在日常勞作和生活中免不了遭受意外災害和創傷,就自發地運用野草、樹葉、草藥包扎傷口,拔去體內異物,壓迫傷口止血等,成為中醫外科最原始的治療方法。以后發展到用砭石、石針刺開排膿治療膿腫。這些原始的清創、止血、外用藥和小手術可謂中醫外科的起源。

自公元前21世紀,至夏、商、周,終于春秋戰國,約1800年間,中醫外科不斷積累經驗。據考古發現,在公元前1324年前后,甲骨文上有“疾自(鼻病)、疾耳、疾齒、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疾身(關節和胃腸病)、沱(頭面瘡瘍)、疥(皮膚病)等記載。《山海經》中載有38種疾病,包括癰、疽、痹、癭、痔、疥等外科疾病,且《山海經·東山經》中有“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的記載。郭璞注說:“砭針,治癰腫者。”當時砭針是切開排膿的工具,也是最早的外科手術器械。現存的同時代古籍亦有較多外科疾病病名的記載,如《爾雅》載有癙、痱、骭瘍、尰等,《周禮》載有癢疥疾、腫瘍、潰瘍、金瘍、折瘍等,《禮記》載有禿、創瘍、苛癢等,《春秋左傳》載有痹疽、傷疾、爛等,《春秋公羊傳》載有痍,《荀子》載有胼胝、疣贅,《莊子》載有癰、痤。

周代已有醫政的設置和醫療的分科,而外科在臨床上已形成獨立的專科。在傷外科疾病治療方面,采用了外科手術和藥物療法。《周禮·天官》中將醫生分為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其中瘍醫就是外科醫生,其職責是“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祝即是外敷藥治療,藥即是內服藥物治療,劀是刮去膿血,殺是腐蝕劑去惡肉或剪去惡肉,齊是瘡面平復)。其中還記載有:“凡療瘍,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凡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漢代鄭玄注五毒說:“今醫人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堥,置石膽、丹砂、雄黃、礜石、慈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其煙上著,以雄雞羽掃取之以注創,惡肉破骨則盡出。”即是現在升丹的煉法和應用。說明在用有毒藥物外敷的同時,還用內服藥物和食物進行補養調理;在藥物的使用方面,則依據藥物的酸、辛、咸、甘、苦、澀等性味,分別調養筋、骨、血、脈、氣血、肌肉、九竅等。由此可見,西周時期的瘍醫,已認識到醫治局部的同時,還要調治全身氣血和臟腑功能,在使用藥物外治的同時,還應內服藥物,這種內外同治的治療方法,是外科疾病治療史上的一大進步,為后期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十二病方》是1973年出土于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文物,著于春秋時期,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部醫學文獻。其中記載了很多外科疾病,如感染、創傷、凍瘡、諸蟲咬傷、痔漏、腫瘤、皮膚病等,并在“牝痔”中,詳細記載了割痔療法,如“殺狗,取其脬(膀胱),以穿籥(竹管)入?(直腸)中,吹之,引出,徐以刀割去其巢,治黃芩而屢傅之。”此外,其中尚有使用小繩結扎“牝痔”、地膽等藥外敷“牝痔”、用滑潤的“鋌”作為檢查治療漏管的探針等的記載。可見,當時外科已達到了一定的治療水平。

二、漢代時期

中醫外科初具規模,形成一個學科是在漢代(前206—220)。成書于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著,亦是中醫學基礎理論體系初步形成的標志。《黃帝內經》系統地整理了戰國以前的中醫學基本理論和實踐,從病因病機到臨床診斷和治療原則都有了具體論述,對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膏粱之變,足生大疔”“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等諸多論述,至今仍是中醫外科病因病機的理論基礎。并且在《靈樞》中設立癰疽一篇,專論癰疽的病因、病機、證治等,如其云:“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營衛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漢代著名的外科學家華佗發明了全身麻醉方法,曾用麻沸散進行了多次剖腹手術,給世界醫學帶來巨大影響。據《后漢書·華佗傳》中記載:“若疾發結于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在世界上這是最早開展麻醉術和外科手術的文獻記載。另據《醫藏目錄》所載,華佗著有《外科方》一書,已佚。東漢末年醫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問世,集中地反映了這一歷史階段我國臨證醫學的發展。他提出的六經分證和病證結合的辨證方法,被歷代醫家推崇備至。其中在《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提出“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的著名論斷,至今對外科臨證仍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此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對腸癰、寒疝、浸淫瘡、狐惑等病的診治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創制的大黃牡丹皮湯、薏苡附子敗醬散、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等方劑,至今仍為臨床所用。另對急腹痛的寒熱虛實證治論述亦頗詳細,尤其仲景的下法理論對應用中藥治療急腹癥,至今仍有現實指導意義。西漢前后的《金創瘛疭方》是我國第一部外科學專著,《漢書藝文志》載其共三十卷,已佚。

三、三國至元代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1),中醫外科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西晉醫家皇甫謐(215—282)所著的《針灸甲乙經》中,有外科三篇,記錄了30種病證,尤其是對癰疽的論述較為詳盡。如其云:“治癰腫者,刺癰上,視癰大小深淺刺之,刺大者多而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也。”東晉著名醫藥學家葛洪(約284—364)所著《肘后備急方》,總結收載了很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外科病治療經驗方,如用海藻治療癭病,是用含碘食物治療甲狀腺疾病的世界最早記載;使用瘋狗腦敷被瘋犬咬傷創口的治療方法,開創了免疫法治療狂犬病的先河。此外,其在《抱樸子》里,在前人煉丹的基礎上,總結了煉丹術經驗,促進了制藥化學的發展,對世界化學領域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南北朝時期宋、齊間人沙門醫家僧深編撰《釋僧深藥方》一書,北宋后佚失。據考證,該書中最早記載了使用鹿的甲狀腺制劑治療癭瘤的臟器療法。晉代劉涓子編撰、南齊龔慶宣重新整理的《劉涓子鬼遺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外科專著,書中詳細地論述了癰、疽、金瘡、發背、疥癬、面渣、發頹、瘰疽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共載有內外治法的方劑140余首;對辨別有膿無膿和膿腫切開方法有確切的描述,如其云:“癰大堅者,未有膿;半堅薄半有膿;當上薄者都有膿,便可破之。所破之法,應在下,逆上破之,令膿得易出。”腸癰的治療,采用通腑清熱、逐瘀散結的“大黃湯”,并在腸癰尚未成膿時且大便秘結者使用,膿成后不可服;對外傷的治療有止血、止痛、收斂、鎮靜、解毒等方法;用水銀治皮膚病,比世界其他國家早6個世紀。

隋唐五代時期(581—960),是醫學理論、藥物學、方劑學、醫學教育及臨證各科全面發展較快的時期。在臨證各科,出現了總結性著作,外科、婦科、兒科、傷科均已形成獨立專科,并有專著問世。隋代巢元方(605—616)等集體編著的《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第一部病因病機學專著,本書雖以內科疾病為主,但其中有不少外科內容。其中第31~36卷較集中地論述外科疾病,如癭瘤、丹毒、疔瘡、癰疽、痔瘺、金瘡、損傷、蟲獸咬螫傷等,尤其對皮膚病論述更詳,病種多達40余種。如其云:“濕疥者,小瘡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蟲,人往往以針頭挑得,狀如水內瘸蟲。”“在頭生瘡,有蟲,白痂甚癢。”明確提出疥蟲和癬蟲為病原體的致病因素;認識到膝瘡與過敏體質有關,“人有稟性畏漆,但見漆便中其毒”。對外科手術方面很大成就,對腹部腸管及腸系膜外傷診斷、預后及金瘡腸斷候不同類型,以不同手術方法、術后處理、飲食調理等,做了十分詳細的論述,這在1300年前已能應用腸切除、腸吻合術處理腹部外傷的危重患者,反映了我國外科學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唐代孫思邈(581—682)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又名《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實用百科全書,廣泛地收集總結了前人的醫學理論和診治經驗,收載了許多外科治療方劑和各種外治療法,是外科方藥的重要參考文獻。記載了較多臟器療法,如食動物肝臟治療夜盲癥,食牛羊乳治療腳氣病,食羊靨治療甲狀腺腫大,都是現代科學證實了的臨床經驗;用蔥管導尿,比法國橡皮管導尿早1200多年,在外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王燾(670—755)所撰《外臺秘要》是一本綜合性醫書,共40卷,其中第23、24、26、29、30、32、40卷較集中地闡述了癭瘤、癰疽、燙火傷、肛門病、皮膚病、蛇蟲傷等的證治,并記載了唐代許仁則將痔分為內痔、外痔的論述。該書是匯集唐初及唐以前的醫學著作,對醫學文獻進行了大量的整理工作,使前人的理論研究與治療方藥全面系統地結合起來,對后世有較大影響。

宋代(960—1279)時期外科專著空前增多,在一些方書中,外科內容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外科理論、病證研究和技術水平均有重要成就。尤其對外科諸病的病因病機和辨證治療都有豐富的論述。宋代王懷隱等編撰的《太平圣惠方》(982—992)是宋代官修方書,全書共100卷,1670門,載方16834首,較能反映北宋前期的醫學水平。其中第60~68卷為痔、癰、皮膚、瘰病損傷等外科疾病,在診斷上,首載“五善七惡”的觀察方法;在治療上首創“消法”和“托法”治療瘡瘍。此外,本書將痔和肛瘺區分開來,將金瘡痙命名為破傷風,并首次記載白內障針撥手術的詳細過程,使用汞砷劑枯痔療法治療痔是最早的記載。宋代太醫院編撰的《圣濟總錄》(1111—1117),共200卷,其內容系采輯歷代醫籍并征集民間驗方和醫家獻方整理匯編而成。其中第101~149卷所載均為外科疾病。每類之前冠以總論,后分述各種外科治療方的組方和用法,是外科學的重要參考文獻。

宋代東軒居士著《衛濟寶書》(1170),共兩卷,專論癰疽。全書論述外科諸證,首分五善七惡,詳盡描述證候,論述患病原因;對瘡證的診斷,分瘡色緩、瘡色急、瘡證吉、瘡證兇4類,并結合患者全身癥狀確定預后。上卷論治癰疽和五發(癌、瘭、疽、痼、癰)之異,并繪圖說明,且詳列試瘡潰法、長肉、潰膿法、打針法、騎竹馬灸、灸惡瘡法等治療方法。下卷詳述乳癰和軟癤的證治及近50首外科方劑。此外,書中尚載很多外科器械,如煉刀、竹刀、取膿針、陽針、陰針、雷鋒針、取膿刀、小鉤等。南宋的李迅(1180—1250)撰《集驗背疽方》(1196),全書1卷,以論為綱,以方為目,方論結合,簡要論述了癰疽的發病之源、內外證鑒別、用藥原則、預后、戒忌,以及自初起至收口各個階段的主要治法和方藥,書中所收20余方。指出發疽有內外之別:外發者雖腫大熱痛,但易治;內發者因臟腑潰爛,則較難治。本書被《四庫全書總目》稱為“瘍科中之善本”。宋代魏峴(1195—1264)撰《魏氏家藏方》(1227),共十卷,收集了作者家傳及其親自試用有效的驗方共1051首,其中記載了枯痔散治療痔病,較《太平圣惠方》的方法進一步提高。宋代陳自明(1190—1270)所撰《外科精要》(1263),是首部以外科命名的專著,共3卷,提出癰疽并不僅是局部的病變,而是與臟腑、氣血、寒熱、虛實的變化密切相關;外科用藥應根據經絡虛實,運用整體療法,因證施治,如“前證若腫高痛,臟腑閉結,屬內外俱實,當用前藥瀉之。若漫腫微痛,臟腑不實,屬內外俱虛,當用內托補之。若患腫無頭,肉色不變,當助胃壯氣,令其內消。若疼痛不止,腫不消,當用人參黃芪散以托里排膿。若飲食少思,肌肉不生,當用參芪托里散以補養脾胃”。同時,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和吉兇、生死等辨析較詳細。該書是一部既有理論又有實用價值的外科名著。

金元時期(1115—1368)出現了很多對后世影響較大的醫學家,此時期出現的外科學著作對后世的外科學發展也有較大的影響。金代張從正(1156—1228)撰《儒門事親》(1228),全書計15卷,在外科方面有關于瘡瘍癰腫、瘰疬、癭瘤、破傷風、蛇蟲所傷、疝、沙石淋、痔、禿瘡、濕癬、癩、惡瘡、下疳等病的證治,并記載了許多外科疾病常用的治療方法。如其云:“夫癭囊腫悶……可用人參化癭丹,服之則消也。又以海帶、海藻、昆布三味,皆海中之物,但得三味,投之于水甕中,常食,亦可消矣。”

元代齊德之撰《外科精義》(1335),全書兩卷。上卷為外科醫論,對瘡腫的病理、診斷、治療原則,以及瘡腫的預后,護理等均做了較全面的論述。下卷為方論,包括有內服、外敷、淋浴、薄貼等處方。特別對瘡瘍診法和辨證論述十分精辟。在治療瘡瘍方面,主張內、外相輔的綜合療法,反對“治其外而不治其內,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觀點。批評“不診脈候,專攻治外”的經驗主義,強調外科醫生也必須重視內科知識。對外科學術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

元代朱震亨(1281—1358)所撰《外科精要發揮》已佚,其所著《丹溪心法》(1347)計5卷,在外科方面有關痔瘡、漏瘡、沙石淋、癘風、破傷風、諸瘡痛、癰疽、疔癘、金湯疳癬諸瘡、小兒癩病等病的證治。朱震亨強調癰疽瘡腫要區分經絡辨證論治,尤重潰后膿血出盡宜補益血氣,不可以腫平痛減誤以為安,其見解均屬合理。再者,他還強調補虛也是補偏等,具有理論意義。

元代危亦林(1277—1347)撰《世醫得效方》,總結了其家族五代行醫經驗,“所載良方甚多,皆可以資考據”。其中正骨醫術尤為獨創。書中記述骨折、脫臼、軟組織損傷、戰傷等疾病的治療方法,其中整復脊椎骨折“懸吊復位”法,即“背脊骨折法:凡挫脊骨,不可用手整頓,須用軟繩從腳吊起,墜下體直,其骨便自然歸窠”,比英國達維斯1927年提出的懸吊法早600多年。書中記載了使用麻醉藥“草烏散”進行全身麻醉方法,“治損傷骨節不歸窠者,用此麻之。然后用手整頓。豬牙皂角、木鱉子、紫金皮、白芷、半夏、烏藥、川芎、杜當歸、川芎各五兩,舶上茴香、坐拿草(酒煎熟)、草烏各一兩,木香三錢。上并無制,為末。諸骨碎、骨折、出臼者,每服二錢,好紅酒調下,麻倒不識痛處”,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全身麻醉文獻,比日本人華岡青州在1805年使用曼陀羅汁麻醉早450年。

元代楊清叟(1277—1347)撰《仙傳外科集驗方》,是一部以癰疽、疔毒、瘍癤治療為主的外科專著。書中收集了宋以后民間論治癰、疽、瘡、瘍的單方、驗方和各種中毒、外傷、燙火傷、蛀蟲傷的急救方法及方藥,婦兒科、五官科及肛腸疾病的論治經驗。強調了癰、疽、疔、瘡的辨證求因,審因論治,并記述熏、洗、敷、灸、按摩、手術等外科技術及對一些急癥的處理方法,如處理創傷所應用的絞扎性的止血帶止血法,即“治金瘡重者,筋斷脈絕,血盡人亡,如要斷血,須用繩及絹袋縛住人手臂”,至今仍在臨床應用,可謂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均有創新。

四、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1368—1840)名醫輩出,大量外科專著涌現,學術流派紛呈,中醫外科學得到全面發展,成為外科發展的繁盛時期。其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①中醫外科學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的提高,使之更加完整化和系統化。②高度重視外科疾病的內治,方藥療法豐富。③發明了一些外科手術器具,中小手術技法巧妙。④中醫外科學術思想活躍,出現了不同的學術流派。

明代薛己(約1486—1558)撰《薛氏醫案》,本書包括作者所著及其評注的醫書16種,其中外科5種,包括《外科心法》《外科發揮》《外科樞要》《外科經驗方》《癘瘍機要》。尤以《外科樞要》為代表作,是作者參考前人經驗并結合自己的心得,從理論、治驗到方劑詳細論述,條理清晰。而《癘瘍機要》是首部治療麻風病的專著,本書對麻風病的本證、變證、兼證與類證的辨證治療等予以全面闡述和辨析,尤其可貴的是,書中收載麻風病治療驗案較多,論述病候,條目比較清晰。

明代汪機(1463—1539)撰《外科理例》,計7卷,附方1卷。本書是作者廣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薛己等前世醫家瘍科醫論,結合臨證心得,詳述外科諸證。書中闡析外科諸證病因、病機、治則之要,提倡“外科必本于內,知乎內以求乎外”,診斷強調詳審脈證,或舍脈從證,或舍證從脈,治療上主張外病內治,即“所以治外必本諸內”,并以調補元氣,固根本為主,不輕用寒涼攻利之劑,而以消散為常法,不使化膿穿潰,反對濫用刀針。全書說理透徹,論治詳明,對外科學術發展有一定影響。

明代申斗垣撰《外科啟玄》,全書計12卷,120余論,涉及外科疾病230余種,載方藥1000余首。總論詳闊,個論精深。在治療上,強調因人制宜,如其云:“夫瘡疽等癥,種種不同,又況五土所產濃薄,人之老幼虛實,形志苦樂不等,各有所宜,豈有一法一方而通哉。”重視外治,“故先賢所立補、泄、汗、下、針、灸、淋、溻、敷、貼、炙、烙等法治之,蓋取其合宜之用也”,提倡“以利刀去之”“以利刀割去,銀烙匙燒紅,一烙止血”等外科手術治療。

明代王肯堂(1549—1613)撰《證治準繩·瘍醫》(又名《外科準繩》《瘍醫準繩》),是對前代外科成就匯集整理較系統的一部著作,是《證治準繩》(又稱《六科準繩》)中的第四部分,計6卷,卷1為總論,論述癰疽病源、診治大法及禁忌等;卷2為潰瘍、久漏瘡及癰疽所兼諸證;卷3~4按人體不同部位分論身體各部的癰疽證治;卷5為外科及皮膚科雜病證治,如諸腫、時毒、流注、楊梅瘡、丹毒、烏白癩、疥、癬、癭瘤等;卷6損傷門,為正骨、金傷等病的證治。本書全面論述了外科病證的診治,記載了許多外科手術的方法。其中有的是中醫外科史上較早記載的,如氣管吻合術、耳郭外傷整形術。全書以證治為主,博采各家學說,有“博而不雜,詳而有要”的特點。

明代陳實功(1555—1636)撰《外科正宗》,計4卷,第1卷論癰疽的病源、診斷和治療;第2~4卷分論外科各種常見疾患100余種,每病均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醫案,最后選列方劑,條理清晰。陳氏認為:“內之癥或不及其外,外之癥則必根于其內也。”因此,對外科疾病,他也很重視調理脾胃,主張多采用托、補之法。對膿腫治療,強調要“開戶逐賊”“使毒外出為第一”,運用刀、針擴創引流,或采用腐蝕藥清除壞死組織。書中記載了鼻息肉摘除術、咽喉食道內的鐵針異物取出術及截肢術等,設計制造摘除鼻息肉的手術用具,介紹了枯痔散、枯痔疔、掛線等治療痔瘺的方法。對皮膚病也有不少記載,如書中最早記錄了奶癬病名。該書還記述了多種腫瘤,最早提到粉瘤、發瘤與失榮。書中描述失榮為“其患多生肩之以上……堅硬如石,推之不移……形容瘦削,破爛紫斑,滲流血水,或腫泛如蓮,穢氣熏蒸……愈久愈大,越潰越堅,犯此俱為不治”,這是最早對頸部惡性腫瘤的詳細記載。陳氏觀察到失榮為不治之癥,創制“和榮散堅丸”和“阿魏化堅膏”兩個方劑,雖不能治愈,卻可延長患者生命,認為“誠緩命藥也”。此外,該書對乳腺癌的癥狀特點與預后做了詳細而正確的描述。該書對后世醫學頗有影響。

明代陳司成撰《霉瘡秘錄》,是我國第一部關于梅毒的專著,全書分為五部分,包括總說、或問、治驗、治法及宜忌。首先用問答的形式,敘述梅毒的病因、傳染、病理、癥狀、診治及預防,次述治驗,將本病分為三期,后列舉案例,論證不分宜忌所致惡果,并敘述藥食宜忌及品名。陳氏較系統地提出了中醫學有關本病的理論,且在防治方面獨有創新,如書中采用生砒、輕粉、水銀、生乳等,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劑治療梅毒的記載。

明代張介賓(1563—1640)撰《景岳全書》,計64卷,其中外科部分3卷,《外科鈐》2卷(卷46、47),卷46為外科總論,卷47分論瘡瘍、皮膚病等證治,卷64為《外科方》,收載治療外科病的古方。

清代祁坤(約1610—1690)撰《外科大成》。全書計4卷:卷1列述癰疽病因、證治、脈法和經絡,以及針、砭、灸、烙等各種操作方法,繼述證治始末,施治次第等要訣,以及腫瘍、潰瘍應用方藥等;卷2~4依人體部位分類,敘述各種瘡瘍的辨證治療方法和頭面等部位小疵治法,以及不分部位的大毒、小疵治法,小兒諸瘡毒等治法;最后為煉取諸藥法。書中論述了已潰膿腫用“綿紙捻蘸玄珠膏度之,使膿匯齊,三二時取出捻,以利膿液排出”,與近代西醫紗布條引流術相似。總之,本書內容豐富,論述簡明而實用,基本上符合于作者在自序中所說的“是集也,辨證辨名從博,雖微疵悉備而不遺,用藥用方從約,單刀直入以取效”。其孫祁宏源所撰《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是在《外科大成》的基礎上修改補充而成。

清代陳士鐸(約1627—1707)著《洞天奧旨》(又名《外科秘錄》)。全書計16卷:卷1~4統論瘡瘍病候,診法及用藥;卷5~13記述外科、皮膚科及金刃、跌打、蟲獸傷等150余種病證的治法;卷14~16選錄各家外科治療方劑。該書對瘡瘍的內外治法及反對濫用刀針而非不用刀針,論述十分精辟,如“然則刀針之類,古人不得已而用之,今人不論可刺不可刺,動用針以去膿,動用刀以割肉,往往有無膿而迸血,割肉以損肌,瘡瘍不愈,而變證蜂起,歸咎于刀針,豈不冤哉!我今商一用刀針之法:見有膿,急用針而不可緩,否則寧少遲也;見瘀肉,急用刀而不宜徐,否則寧少延也,何至于誤用乎”。陳氏以慣用內治消散而著名,對內服消散藥物有獨到見解,如瘡瘍用金銀花論一節中提到“無奈世人以其消毒去火,而不肯多用,遂至無功,而且輕變重而重變死也。若能多用,何不可奪命于須臾,起死于頃刻哉。誠以金銀花少用則力單,多用則力厚而功巨也。故瘡瘍一門,舍此味無第二品也”。該書理論水平較高,是一部很有價值的著作。

清代陳夢雷(1650—1741)等撰《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外科》,本書外科部分,共22卷。具體內容分為癰疽疔毒、附骨流注、游風丹毒斑疹、癘瘍癜風、浸淫疥癬、反花天皰楊梅、癭瘤疣痣、熱瘡痤疿、湯火灸凍漆瘡、跌打金刃竹木破傷、蟲獸傷等11門。醫部全錄含醫藥書籍520卷,約950萬言,輯錄了從《黃帝內經》至清初的醫學文獻100余種,并按門類進行歸納,卷帙浩大,內容豐富,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醫學類書,也是中醫學理論研究和臨床的主要參考書。

清代王維德(1669—?)撰《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計4卷,第1卷述瘡瘍外證,第2卷兼述內證,第3卷諸藥制之法,第4卷方劑。本書以陰陽為綱,把外證分為陽證和陰證兩大門,對陰證闡發尤詳,并創立治療陰疽的原則及有效方劑陽和湯、陽和丸、犀黃丸、陽和解凝膏等。其主要學術觀點:①癰與疽的性質與表現不同。認為膿腫:“逾經寸而紅腫者謂癰,癰發六腑,若其形止數分,乃為小癤……白陷者為疽,疽發五臟。”②外科病證分為陰陽兩大類。其云:“偏身所患,止有紅白兩色,紅者癰,白者疽。”③治療癰腫強調“以消為貴,以托為畏”,反對濫用刀針,并禁用蝕藥。④對癰腫的消法,提出三要點:第一為開腠理,其云:“夫紅癰乃陽實之證,氣血熱而毒滯;白疽乃陰虛之證,氣血寒而毒凝。二者以開腠理為要,腠理一開,紅癰毒平痛止,白疽寒化血行。”第二為溫里,其云:“諸疽白陷者,乃氣血虛寒凝滯所致。”“世人但知一概清火以解毒,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自化,清火而毒愈凝。然毒之化必由膿,膿之來必由氣血,氣血之化必由溫也。”第三為滋補,其云:“氣血不充,不能化毒成膿也……陰血干枯,非滋陰溫暢,何能厚其膿漿。”王維德對陰疽的治療獨具匠心,創立了陽和湯、犀黃丸、小金丹、陽和解凝膏、醒消丸等治療外科疑難病癥常用的名方。現今臨床上所用的小金片,就是依據《外科證治全生集》的小金丹減味制成。王維德雖強調“以消為貴,以托為畏”,但在黃芪的用法上,肯定“炙為補氣藥,生有托毒功”,其論點為后世醫家所接受。

清代祁宏源撰《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全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先述十二經絡,次述癰疽的診斷和治療原則;第二部分專論外科方劑;第三部分按人體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病、皮膚病和痔瘺等。祁氏家學淵源,精于外科醫理,本書是以其祖父祁坤(清順治年間太醫院判,精于外科)所著《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的,其中有很多為祁家家學經驗,是一本較為全面的中醫外科專著,對學習中醫外科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清代顧世澄(1644—1711)撰《瘍醫大全》,全書共40卷,其中第2~9卷記述瘡瘍癰疽之辨證與湯洗等治法,其余各卷則分別記載人體各部瘡瘍之證治、小兒痘疹與諸瘡證治、蟲咬諸證診治、雜病證治,以及急救法等。書中還介紹了唇裂、肛門閉鎖等修補或開通的方法。本書所收集之外科內容,是歷代外科書中卷數及字數最多與內容最充實的一部專著,不愧為瘍醫大全。

清代高秉鈞(1755—1829)撰《瘍科心得集》。全書共4卷:第1~2卷為總論,按人體部位論述諸病之病因、辨證、治法;第3卷述楊梅結毒、天皰、疥癬等;書后有《瘍科心得集方匯》1卷。其特點是以鑒別診斷方式把類似的病證列為一論。此外,處方用藥與溫病學說有較明顯的關系。他認為“外證雖有一定之形,而毒氣之流行亦無定位”,提出“毒攻五臟”的證候為:“毒入于心則昏迷,入于肝則痙厥,入于脾則腹疼脹,入于肺則喘嗽,入于腎則目暗手足冷。”對于膿腫的切開排膿,他主張“深則深開,淺則淺開”“刀口勿嫌闊大,取膿易盡而已”。又因高氏兼通內外科,因此,常從內科的角度論述和治療外科疾病,如對疔毒走黃之證,仿溫病熱入心包之治法,采用紫雪丹、至寶丹及犀角地黃湯等,以取得芳香開竅、涼血解毒之效果。

清代吳師機(1806—1886)撰《理瀹駢文》,書中先列辨證,次論治法及用藥。每門以膏為主,附以點、搐、熏、擦、熨、烙、摻、敷之藥佐之。強調外治與內治“殊途同歸之旨,及道之大源也”,并從理論上系統論述中醫外治機制,即“凡病多從外入,故醫有外治法。經文內取外取并列,未嘗教人專用內治也。若云外治不可恃,是圣言不足信矣。”“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爾。”在疾病的具體治療上,首倡三焦分治:“大凡上焦之病,以藥研細末,?鼻取嚏發散為第一捷法。”“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縛臍上為第一捷法。”“下焦之病,以藥或研或炒,或隨癥而制,布包坐于身上為第一捷法。”本書建立了完備的外治理論體系,是一部承前啟后、影響深遠的中醫外治法專著。

清代馬培之(1820—1903)撰《外科傳薪集》,全書1卷,收入外科臨床備用方劑共218首,內容涉及內、外、婦、喉、眼、口齒諸科,劑型有丸、散、膏、丹之別,用法有內服、外搽、點、淘等。主張對外科的治療需要內外同治貫通,不可偏執,方可取效,認為“刀針有當用,有不當用,有不能不用之別,不能一概禁之”。

清代余聽鴻(1847—1907)撰《外證醫案匯編》,為強調外科病證需內科配合治療的必要性,選輯清代醫家陳學山、薛生白、繆宜亭、葉天士和徐靈胎的外證醫案700余則,間附以余氏驗案,分為13部73門,并以附論的形式總結其成因、病證的變化及內外方治之法,述其利弊,辨其異同。

清代梁希曾撰《疬科全書》,是一部瘰疬專著。全書分病源、辨證治療、點疬法、點疬藥品、疬家忌食、疬家宜食六部分。梁氏提出“疬之成證,原與癆瘵相表里也,同一陰火也,痰也;其痰其火,行之肺臟,初期咳嗽吐血,隨成癆瘵,行之經絡,則為瘰疬”的病因病機。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隨著中醫事業的發展,中醫外科學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在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專科專病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954年首先在北京成立中醫研究院。之后全國各地先后成立了中醫學院,聘任了一批著名的中醫外科專家到中醫學院任教,開始編寫中醫外科教材,開設中醫外科專業、較為全面系統地教授中醫外科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為中醫外科學的發展與中醫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中醫外科學專業已有多個碩士培養點、博士培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為培養中醫外科高層次人才奠定了基礎。在臨床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展,主要體現在一些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專科專病的建設上,有些科研成果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醫中藥治療體表化膿性疾病,包括疽毒內陷、疔瘡走黃、燒傷等外科危重急癥,除有直接的抑菌和抗病毒作用外,更能調動機體抗病能力,通過促進非特異性或特異性細胞、體液免疫功能,間接殺滅病原體,清除毒素,從而促進機體恢復。在“祛腐生肌”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祛瘀”“補虛”而“生肌”的治法,明顯促進了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糖尿病性潰瘍、化療性潰瘍、蛇傷性潰瘍等難治性慢性潰瘍的愈合。中藥沖洗灌注加藥捻療法治療感染、外傷和外科手術后等所形成的復雜性竇道或瘺管等,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中醫中藥防治乳腺增生病臨床療效良好,在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治法的基礎上,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調攝沖任法,進一步提高了臨床療效,研究證實能有效調節患者神經內分泌功能,減輕乳腺組織增殖。中醫中藥內服外用治療肉芽腫性乳腺炎、采用中醫切開擴創法加拖線法等多種外治方法,配合分期辨證內治漿細胞性乳腺炎,具有療效好、復發率低、乳房變形少等優點。有關乳腺癌手術后的中醫藥調治也取得可喜進步,在減少因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所產生的毒副作用,提高生存質量,減少復發轉移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中醫藥防治肛腸疾病取得了顯著成果,如切開掛線法治療高位肛瘺,硬化注射法、套扎法治療內痔等。近年開展了對復雜性肛瘺外科治療最佳術式的臨床研究及隧道式引流的研究,減少肛門瘢痕變形,保護肛門功能。痔上黏膜環切術是對內痔或以內痔為主的混合痔手術的改進,不僅縮短治療時間,而且不損傷肛管襯墊。中醫診治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進展迅速。20世紀70年代初采用中西醫結合總攻療法治療尿石癥,提高了排石率,縮短了療程。對慢性前列腺炎的臨床研究表明,瘀阻、濕熱、肝郁及腎虛為其主要病理改變,治療上無論病情如何變化,均宜佐以疏肝解郁之法;將其視為“內癰”,以瘡瘍理論指導治療也獲得滿意療效。對男性不育癥的治療,從補到攻補兼施拓展,以健脾益腎、活血養精之法治療無癥狀性少精不育癥已達成專家共識。在治療性功能障礙和其他男性生殖系疾病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績。

20世紀50年代開始從中醫藥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發展到治療閉塞性動脈硬化癥、糖尿病足等眾多周圍血管疾病,均顯示出中醫中藥的綜合優勢。確立了活血化瘀的治療總則和具有一定水平的辨證論治規律。將傳統中藥敷貼、溻漬與超聲清創、負壓吸引等進行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創面愈合速度與效果。以中藥內服為主導,必要時配合手術、介入等腔內治療,有效改善了局部循環,降低了復發率和致殘、致死率。20世紀60年代中西醫結合搶救大面積重度燒傷病例的成功,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的巨大優勢。中醫“濕潤療法”治療中小面積燒傷經驗豐富,各地有許多不同組成、不同劑型的中草藥制劑,臨床療效好、瘢痕少。中西醫結合治療毒蛇咬傷優勢顯著,中醫藥治療毒蛇咬傷既可以有效地改善局部癥狀,又能明顯減輕全身中毒癥狀,有中醫藥干預的綜合治療能明顯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縮短治愈時間,降低患者死亡率、肢體傷殘率和危重癥發生率。

中醫為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取得顯著成就。在“六腑以通為用”理論指導下,運用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為主的治法,以中藥口服或配合針刺、中藥灌腸、中藥腹部外敷等方法,治療炎癥性(急性闌尾炎、急性膽道感染、急性胰腺炎)、穿孔性(急性消化道穿孔)、梗阻性(腸梗阻、膽道梗阻)等疾病,探索了中醫藥治療急腹癥的指征選擇、理法方藥及作用機制研究等。在皮膚病的治療方面,通過不斷挖掘與創新,應用中醫藥治療濕疹皮炎、蕁麻疹、銀屑病、白癜風、黃褐斑、脫發等許多頑固性皮膚病都有明顯療效。在中醫藥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中,雷公藤制劑等藥物的運用對改善癥狀、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等均有很好的作用,也引起國外學者的關注。中醫藥對一些性傳播性疾病的治療也有一定作用,特別是從中草藥中篩選抗艾滋病病毒及提高免疫功能的藥物,以期有效地改善艾滋病患者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將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尉犁县| 三江| 平利县| 门源| 九台市| 获嘉县| 高唐县| 巴南区| 景宁| 南郑县| 邯郸市| 正阳县| 新郑市| 沙洋县| 商城县| 丹巴县| 松潘县| 兰溪市| 安福县| 罗田县| 崇礼县| 瑞丽市| 蒲城县| 阿坝县| 焦作市| 深水埗区| 梁河县| 诸暨市| 五家渠市| 榆林市| 郎溪县| 隆安县| 兴安盟| 普定县| 方正县| 宿迁市| 商河县| 张家港市| 镶黄旗| 屯门区| 乾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