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一般而言,中醫學與西醫學比較,其整體恒動、辨證論治,是為最突出的兩大學術特點。前者集中反映在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基礎理論部分,后者集中反映在以《傷寒雜病論》為代表的臨床基礎部分。

時至當代,在中醫藥高等教育中,中醫學的規范課程體系衍化出了“四大經典課程”,即內經學、傷寒學、金匱學和溫病學,業已成為最具中醫特色的核心課程。然而,隨著中醫藥院校課程改革的推動,此四門課程的教學時數及教學力度卻一度在消減,導致大多數學生中醫素質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重歸經典,提升素質,又成了現今中醫教育改革的熱門話題。但如何提高對中醫經典的學習效果似乎不僅僅是通過增加教學時數就能根本解決的,而優化實質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乃是不可回避的重點問題。

剖析現行的四大經典可以發現,除內經學因與中醫基礎理論關聯密切而被納入基礎醫學學科的范疇外,其余的傷寒學、金匱學和溫病學,則已合并構成了中醫學所特有的另一種學科門類--中醫臨床基礎學(西醫學只分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兩大塊)。它提示我們:在中醫學中,有一塊基于基礎與臨床之間特有的學術領域,其涵蓋了中醫經典的主體部分。那么,這個主體部分的學術核心是什么呢?它如何能將三類不同的課程貫通一體?如何堪當中醫“臨床基礎”的稱謂呢?我們在長期教育與實踐的基礎上認為,這個學術核心就是經典的辨證論治學體系!因為無論是傷寒學、金匱學還是溫病學,雖然在具體內容上討論的疾病種類、診治方法、方證知識各有側重,但其所要展示的精神實質、核心技能都是同一個指向,即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和核心框架,不同的是證治內容與辨證方法的相互補充,相互融合,共同構建中醫經典的辨證論治體系,并由此成為中醫臨床各科發揮辨證論治特色與優勢的共同基礎。也就是說,中醫臨床的共同基礎是辨證論治方法,中醫理論與臨床關聯的基礎也是辨證論治方法,中醫臨床基礎學就是中醫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的統一體!

正是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江西中醫藥大學在中醫臨床基礎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學改革中,充分借鑒江西省已故中醫名家姚荷生、萬友生先生的統一中醫辨證診斷、溝通寒溫內外辨證方法的思想,提出了融合傷寒、金匱和溫病三大學說,構建經典辨證論治學體系的學術發展目標,并在研究生教學改革與實踐中予以貫徹實施。歷經近十年的打磨,先后探索性地開設了經典辨證論治程式通論、經典病證分類學綱要、經典癥狀鑒別診斷學和經典臨證思維案例實訓學等系列課程。總體上把三大經典課程的實質內容,按照辨證論治的基本程序、證治分類的整體框架、辨證診斷的鑒別方法和以經典方證案例為素材的綜合運用,進行了學術結構上的系統整合。師生普遍反映,這些課程中醫特色突出,理論聯系實際,具有整體提升辨證論治眼界與思路的作用,收到了學術創新發展與教學創新改革互為促進的效果。目前,這些課程已列為江西中醫藥大學精品課程。

為使這些教學改革成果能夠予以推廣,惠及更多中醫學子,江西中醫藥大學岐黃國醫書院與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簽約合作,將陸續出版與這些課程配套的系列教材。首批出版的教材分別為《實用辨證論治程式通論》《經典臨證思維案例實訓》《中醫四診技能實訓》三部。其中,《實用辨證論治程式通論》是經典辨證論治程式通論課程的試用教材,由劉英鋒教授組織編寫;《經典臨證思維案例實訓》是經典臨證思維案例實訓課程的試用教材,由陳寶國教授組織編寫;基于四診技能是進入辨證論治過程的必備功夫,《中醫四診技能實訓》作為進入辨證論治系列教學前期的必補課程,也特別納入系列教材出版之中。有關經典病證分類學綱要、經典癥狀鑒別診斷學兩門課程的配套教材,我們尚在整理改進中,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陸續出版,以饗讀者。

本系列教材作為江西中醫藥大學基于經典辨證論治學學術創新的全新內容,編寫之中充滿探索與嘗試,加上時間有限,不足之處恐為難免,敬請廣大讀者和業內同仁在閱讀和使用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提出寶貴意見與建議,以便我們能夠不斷修改,加以完善。

江西中醫藥大學岐黃國醫書院精品教材(首批)編委會

2018年6月3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乐县| 洛宁县| 修文县| 嫩江县| 鄂尔多斯市| 平阴县| 郓城县| 鄱阳县| 徐汇区| 兴化市| 汤原县| 隆尧县| 安顺市| 天门市| 齐河县| 金坛市| 新巴尔虎右旗| 珲春市| 澳门| 赤城县| 双鸭山市| 犍为县| 从化市| 合江县| 甘孜县| 桐梓县| 武强县| 宾阳县| 白朗县| 舒兰市| 大理市| 翁牛特旗| 渝北区| 巴中市| 金平| 壶关县| 阿拉尔市| 许昌县| 海南省| 凤冈县| 崇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