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醫學研究大成(人物與專著卷)
- 袁仁智 王燕主編
- 6889字
- 2024-07-03 15:35:45
前言
立足新時代,扛起敦煌醫學研究的大旗
在恢宏燦爛的“敦煌學”體系中,“敦煌醫學”確屬新寵。
20世紀70年代以前,學者對敦煌文物醫學史料的研究也僅限于對原件的復制和初步的整理。如1915年春,羅振玉得到日本橘瑞超從敦煌石窟中劫走我國現存最早的原抄本草學著作《本草經集注序錄》殘卷影印本,遂影印刊行,這是敦煌遺書醫學卷的首次面世。1925年,羅振玉輯印的《東方學會叢書·敦煌石室碎金》,又收入了他從日本狩野直喜處轉抄的《〈食療本草〉殘卷》。1948年,羅福頤從當時北平圖書館收存的英、法劫走的敦煌遺書照片中選取醫藥部分,與日本黑田源次的《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藏敦煌石室醫方書類纂稿》手抄本、黑田氏影印的原藏于德國普魯士學士院的四種敦煌古醫書想參照,加上羅氏家藏的卷子,共計殘卷、殘簡50件,摹寫匯集成《西陲古方技書殘卷匯編》。1958年,王慶菽等發表《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藏敦煌卷子中的古代醫藥方文獻圖片》。隨著研究的逐步開展,羅振玉、王國維、李盛鐸、唐王重民、劉銘恕、向達、羅福頤、范行準、姜亮夫等學者致力于敦煌遺書的整理和編目,其中涉及醫藥殘卷的編目及闡述題跋者。期間也有對于個別醫學卷子的專門研究,有20余篇論文發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范行準的《敦煌石室藏六朝寫本本草經集注校注》,日本渡邊幸三的《羅振玉敦煌本〈本草集注序錄〉跋的商榷》,日本中尾萬三的《〈食療本草〉之考察》,侯詳川的《中國食療之古書》,戴志勛的《食療本草之研究》,日本渡邊幸三的《〈食療本草〉的書志學研究》,洪貫之的《唐顯慶〈新修本草〉藥品存目的考察》,馬繼興的《在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部藥典學著作——唐〈新修本草〉》,尚志鈞的《現存〈唐本草〉殘卷的考察》,謝海洲的《補輯〈新修本草〉》,陳可冀的《關于敦煌石室舊藏〈傷寒論·辨脈法〉殘卷》,馬繼興的《唐人寫繪灸法圖殘卷考》等。關于敦煌壁畫中醫學內容的研究,最早是周宗岐對196窟刷牙圖的報道,他發表的《揩齒考——從敦煌壁畫“揩齒圖”談到我國歷代的揩齒、刷牙和潔齒劑》論文,揭開了研究敦煌壁畫醫學史料的序幕。
進入20世紀80年代,敦煌文物醫學史料的研究出現了系統整理、全面研究的繁榮局面。首先是藏醫文獻的整理和研究。洪武娌《敦煌石窟〈藏醫雜療方〉的醫史價值》和王堯等《敦煌本藏醫學殘卷介紹》最先在《中華醫史雜志》1982年4期發表。緊接著,洪武娌和蔡景峰又發表了《現存最早的灸法專著——〈敦煌古藏醫灸法〉殘卷》。更有分量的成果是中央民族學院羅秉芬、黃布凡編譯出版的《敦煌本吐蕃醫學文獻選編》。書中收載藏文抄寫的吐蕃時期藏醫文獻四卷,作者精心考證,漢文翻譯,并經著名藏醫強巴赤列審訂。藏醫殘卷抄寫于公元八九世紀,在《四部醫典》成書之前,是迄今所見西藏最早的古文獻,卷中論及多種常見病的藏醫治法,以及火灸和割刺放血療法,說明早在8世紀,藏醫已具有相當水平;同時可見唐代漢、藏醫學的交融和印度、波斯醫學的傳入,反映出當時各民族文化、各種醫藥學的廣泛交流。
敦煌醫藥殘卷因近古而廣泛應用于散佚醫籍的輯校,頗具規模的有《新修本草》和《食療本草》兩書。《新修本草》是唐政府在公元659年頒發的我國乃至世界第一部國家藥典,敦煌《新修本草》殘卷(P.3714,S.4534,P.3822)等存藥46種,最早的抄寫時間距該書頒行不到10年,朱墨雜書,極近原貌,故以該卷為可靠底本。1981年,尚志鈞輯校的《唐新修本草》全書輯復本出版。《食療本草》是唐代孟詵所撰我國第一部食療專著,敦煌《食療本草》殘卷(S.76)存藥26種,朱墨分書,基本保持了原書體例。1984年,謝海洲等輯復的《食療本草》,即以敦煌殘卷為可靠底本。隨著研究人員和涉足的范圍不斷擴大,研究論文日益增多。如王洪圖《敦煌古醫經殘卷與〈素問·三部九候論〉之異文考釋》;譚真《敦煌本〈食療本草〉殘卷初探》;馬繼興《敦煌出土的古針灸圖》;王惠民《敦煌壁畫刷牙圖考論》;黃侖等《敦煌石窟氣功功法概要》;歐陽廣瑛《敦煌補益方中十味藥物微量元素分析》;張軍平等《敦煌長壽方藥延緩衰老的實驗研究》;張儂《敦煌〈脈經〉七方考》;王冀青《英國圖書館藏〈備急單驗藥方卷〉的整理和復原》等。
1988年,馬繼興主編的《敦煌古醫籍考釋》出版,該書是系統整理研究敦煌遺書醫學文獻的專著,書中收載敦煌卷子醫書80余種,分為醫經類,五臟論類,診法類,傷寒論類,醫術類,醫方類,本草類,針灸類,辟谷、服石、雜禁方類,佛家、道家醫方類,醫史資料11類,每種醫書按照“書名”“提要”“原文”“校注”“按語”及“備考”6項敘述,書前有“導言”,闡述敦煌醫學卷子的來源,保存情況,整理研究工作,文獻學特征,時代考察和學術價值。該書的特點和重要意義是:全面收載了現存可見的各種敦煌遺書中的醫藥文獻;文獻學研究精詳,諸如卷子的形制、出處、成書年代、撰者、抄寫年代及文字校注等,翔實可靠;簡述了每種醫書的主要內容方藥功用、主治、方義,以及與其他古文獻資料的對照和闡發,概述了敦煌醫藥文獻的學術價值;該書將敦煌醫藥文獻的研究推進到系統整理研究階段,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至此,敦煌醫藥文獻的整理研究,逐漸成為敦煌學中的新寵,成為敦煌寶藏中最后綻放的奇葩。
成立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甘肅中醫學院(2015年更名為甘肅中醫藥大學),建院伊始就對敦煌醫藥文獻的整理研究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自1984年起,趙健雄、徐鴻達、王道坤、張紹重、叢春雨、張儂、宋貴杰、李金田、李應存、史正剛、劉喜平、李應東等百余名老師主持或參與了敦煌醫藥文獻的整理、考訂、闡發,敦煌醫方的臨床實踐,敦煌方藥的藥理研究,以及敦煌醫學的教學嘗試等。到目前為止,35年中,已經出版的研究專著有趙健雄的《敦煌醫粹》,叢春雨的《敦煌中醫藥全書》,劉喜平的《敦煌古醫方研究》,李應存等的《俄羅斯藏敦煌醫藥文獻釋要》,李金田、戴恩來的《敦煌文化與中醫學》等15部,公開發表研究論文150余篇,先后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科研項目資助4項、甘肅省及蘭州市科學研究項目資助20余項。特別是由趙健雄、王道坤、徐鴻達等主持完成的“敦煌醫學研究”項目,首次提出了“敦煌醫學”的新概念,指出其內涵是整理研究敦煌遺書、敦煌壁畫,以及其他敦煌文物中醫藥史料的一門科學。敦煌醫學是敦煌學新的分支,與敦煌文學、敦煌史地、敦煌音樂、敦煌舞蹈屬同一層次,而與中醫學、西醫學不是并列概念。1989年,該項目通過部級鑒定,全國著名的醫學史、中醫文獻學、中醫學、敦煌學專家方藥中、劉渡舟、李經緯、余瀛鰲、施萍亭、齊陳駿、周丕顯等對該項研究給予了很高評價,認為“令人信服地確立了敦煌醫學作為整個敦煌學分支學科的地位”,填補了敦煌學研究的空白,居國內外領先地位。1991年,該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敦煌中醫藥館”也于1993年獲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省級一等獎、國家級二等獎,被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國科協確定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1994年,叢春雨團隊在馬繼興《敦煌古醫籍考》的基礎上,對敦煌醫學的卷子又一次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整理,涉及的卷子數量增至80余種,突出闡述了壁畫醫學(形象醫學)的內容。初步實現了對敦煌醫藥文獻的全面整理。
此后,以李金田、李應存、史正剛、劉喜平等代表的新一代學者,在繼續挖掘整理敦煌醫學文獻的基礎上,將敦煌醫學的研究成果成功地應用于教學,開設“敦煌醫學匯講”選修課,深受學生的好評,作為“特色教學”項目,得到教學水平評估專家的首肯。
2012年,教育部在甘肅省批準建立了第一個以醫藥類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重點實驗室——“敦煌醫學與轉化”重點實驗室,下設敦煌醫學文獻研究基地、敦煌醫學實驗研究基地、敦煌醫學臨床應用與轉化基地3個基本功能平臺,參與研究的專兼職科研人員達65人。其中教授、主任醫師37人,博士學位28人,涵蓋中醫學、敦煌學、文獻學、藥理學、藥劑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臨床醫學等多個學科,為敦煌醫學文獻、文化傳承、方藥應用基礎及臨床應用研究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確定了敦煌醫學學術特色的挖掘、敦煌醫學文獻的數字化信息提取與整理、基于甘肅中藏藥資源的敦煌古醫方應用基礎研究、敦煌醫學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等4個研究方向。實驗室針對敦煌醫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文獻資料散在、信息資源共享度不高、敦煌醫方及診療技術的機制研究不夠深入、敦煌醫學成果轉化應用不夠廣泛等瓶頸問題,以敦煌醫學傳承研究為起點,以敦煌醫學開發轉化研究為重點,系統挖掘敦煌醫學學術特色,推動信息資源快速查詢與共享,開展敦煌醫方和其他診療技術的基本理論及作用機制研究,推進敦煌醫學成果轉化。截至目前,實驗室已設立開放科研基金80余項,實現成果轉化9項:①院內制劑:敦煌消定膏、敦煌消痹痛貼、敦煌活絡洗液、敦煌石室大寶膠囊、平胃膠囊、萎胃靈膠囊;②敦煌古方美容面膜:美白玉顏面膜、養顏消斑面膜;③其他:敦煌272腹帶。
2015年,李金田、戴恩來主編的《敦煌文化與中醫學》,以獨特的視角、翔實的史料、嚴謹的論證,闡明了敦煌文化與中醫學思想的內在聯系。其得到總主編陳可冀院士的好評,出版后榮登“2017年度好書推薦”榜。
2016年,我校第一附屬醫院(甘肅省中醫研究院)潘文、袁仁智出版的《敦煌醫學文獻研究集成》,收錄了自敦煌藏經洞發現后近百年來研究敦煌醫學的論著和部分論文。其以目錄概覽和文章輯錄的形式,從文獻研究、臨床應用、實驗觀察、其他相關研究四個方面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示敦煌醫學博大精深的內容,為中醫學人及敦煌學研究者提供學術參考。同年年底,袁仁智的導師、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沈澍農的《敦煌吐魯番醫藥文獻新輯校》,將敦煌醫學文獻的收集整理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
2019年,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敦煌醫學研究及文化傳承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甘肅省敦煌市召開,李金田教授當選專委會第一屆理事會會長。專委會將以設立敦煌醫學論壇、承辦學術會議、請進專家交流、派出訪問學者等多種形式,增強學術氛圍,擴大國內外學術影響力,推動敦煌醫學的轉化研究,并讓敦煌醫學走出館藏、走向課堂,走出經卷、走向實踐,走出國門、走向國際。
早在20多年前,趙健雄教授就曾對敦煌醫學的研究前景作過滿懷信心的展望:目前研究涉及的敦煌遺書醫學卷近百卷,隨著國內外敦煌遺書的不斷發現和公布,醫學資料還會進一步充實,盡快編輯出版一部《敦煌醫學文獻全集》,已為研究所急需。敦煌壁畫中醫學內容的全面深入考察,必將有新的發現敦煌出土的漢簡及其他文物中的醫學史料,需要細致的發掘和認真整理遺書、壁畫和文物的綜合研究,更有待于開拓。可以預言,隨著敦煌學的發展和敦煌文物考古事業的推進,敦煌醫學史料的發掘整理研究一定會有豐碩的重大的發現在敦煌醫學研究成果的發展應用方面,前景十分廣闊。
如今,偉大祖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已經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敦煌醫學的文獻研究也應該掀開嶄新的篇章。正像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9月19日視察敦煌研究院時指出的:“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要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加強同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增進民心相通。要加強敦煌學研究,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充分展示我國敦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的成果。”
因此,全面總結100多年來敦煌醫學文獻研究的成果,挖掘、拓寬新的研究空間和領域,已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歷史任務,我們責無旁貸,又必當仁不讓。
立足新時代,我們必須扛起敦煌醫學研究的大旗!
為此,我們組織編寫了這套《敦煌醫學研究大成》叢書,其框架結構及內容如下。
《敦煌醫學研究大成·總論卷》 李應存、史正剛主編。該卷主要論述了敦煌藏經洞遺書的發現及醫學卷子的來源、保存情況;敦煌醫學的概念、學術價值及敦煌醫派概要;敦煌醫學研究的經歷、現狀及展望;敦煌醫學主要內容介紹;甘肅中醫藥大學(原甘肅中醫學院)在“傳承敦煌醫學文化,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突顯敦煌醫學辦學特色”等方面的概況。
《敦煌醫學研究大成·簡明總論卷(英文版)》 李應存、史正剛主編,張艷萍翻譯。該卷是從《敦煌醫學研究大成·總論卷》中精選出適合國外讀者學習以及適宜于國際交流的內容,將其翻譯,讓敦煌醫學真正走出國門,造福于人類,同時展示我們在敦煌醫學領域的研究成果。
《敦煌醫學研究大成·診法卷》 田永衍主編。該卷上卷對英、法、俄等國所藏敦煌醫學文獻中8類27部診法類卷子,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以高清圖影與文字對照的形式,進行進一步的整理校勘與注釋,尤其對前人校注中可能出現的錯誤與疏漏進行了進一步考證;下卷以題錄加摘要的形式摘編了近40年學術界對敦煌診法類卷子的研究論文,以期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敦煌診法類卷子的研究現狀。
《敦煌醫學研究大成·醫方卷》 劉喜平、段永強主編。敦煌古醫方,創源久遠,現存單方、復方1100余首,涉及醫經卷號達28余,為敦煌遺書醫學卷子存量文獻之最。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皮膚諸病證,另有食療方劑、佛道教方劑、療服石方劑、藏醫方劑和美容方劑,蘊意豐富,但散存佚文,尚有缺憾;今之應用,須辨疑識惑,明晰方證,繼承發揮,故本卷以原汁敦煌醫文醫方為基,借鑒前賢名家研究之果,并經圖文相應、醫文補充、方源校錄、組方配伍、方義解析、用法功效、臨證應用等方面研究歸類,疏證呈現,以期敦煌古醫方更為今用。
《敦煌醫學研究大成·本草卷》 梁永林、楊志軍主編。在本草學方面,古抄卷子本主要保留了隋唐及其之前本草類著作的寫本,即《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殘本草》《食療本草》。該卷主要整理275味藥,按功效進行分類,列出原文,進行釋文、校注,并對各味藥從藥性、功效、臨床應用、用法用量等現代角度進行詮釋。
《敦煌醫學研究大成·針灸卷》 嚴興科、魏玉婷主編。該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重點擷取了敦煌醫學針灸文獻中《灸經圖》《新集備急灸經》《灸經明堂》《明堂五臟論》《針灸甲乙經》《脈經》《吐蕃藏文針灸圖》等敦煌針灸學的核心內容,對經卷原文進行了整理,并對主要研究專家注解進行了匯總和分析。第二部分包括敦煌針灸文獻的理論研究,主要對敦煌針灸經絡理論進行了整理比較;梳理和總結了敦煌針灸療法的現代應用與研究資料,以促進敦煌針灸醫學的傳承和發展。
《敦煌醫學研究大成·養生與雜論卷》 朱向東、袁仁智主編。該卷從敦煌食療藥物及其醫方、精神療法與氣功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敦煌佛教相關養生、敦煌道教相關養生、養生雜論五個方面展開論述。一方面反映了佛教、道教對中醫養生的影響,同時也反映了敦煌作為佛教圣地是多種文化交流的有力象征;另一方面與佛教、道教相關的醫學養生卷子具有很大的理論研究潛力與醫用價值。
《敦煌醫學研究大成·藏醫學卷》 本考主編。該卷用藏漢兩種文字編著。上卷為英國和法國所藏藏文敦煌古藏醫藥文獻和我國敦煌附近發現的古藏醫文獻藏文原文摹寫,部分附有復制的圖片;中卷為敦煌古藏醫藥文獻的漢文譯釋;下卷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敦煌古藏醫文獻進行了進一步的校勘,對9世紀初葉藏王厘定藏文正字法前的古藏文進行了譯注。附錄中以提錄的形式將近40年學術界對敦煌古藏醫文獻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匯總。
《敦煌醫學研究大成·形象醫學卷(英漢對照)》 王進玉主編。在浩如煙海的壁畫、莫高窟藏經洞繪畫中,描繪了不少古代醫療衛生發展演變以及中西交流方面的歷史圖像。本卷綜述了敦煌醫學圖像的研究與展望,精選了100多幅壁畫和藏經洞保存的精美圖像,從醫療活動、針灸圖像、衛生保健、藥師佛信仰與心理療法、養生修煉、環境衛生、體育活動等方面予以介紹,以期達到圖文并茂的閱讀效果。并以題錄加摘要的形式摘編了截至目前學術界涉及醫學圖像的主要圖書和研究論文。本卷采用彩色印刷,英漢雙語對照排版,以利于國際學術交流。
《敦煌醫學研究大成·人物與專著卷》 袁仁智、王燕主編。該卷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敦煌遺書自面世以來對涉醫文獻進行研究的重要人物及著作。人物介紹側重于每位學者在敦煌醫學研究方面的主要貢獻。著作介紹側重于研究的具體對象、研究方法、研究體例及提出的新觀點或解決的新問題。
唐詩云:“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該套叢書無論從廣度和深度都是一個新的展示,將會成為敦煌醫學研究史上的新節點。回望敦煌醫學研究走過的百年之路,猶如蒼山疊嶂,亦如千里暮云,更無異于詩一般的山花爛漫!而此情此景的呈現,離不開甘肅中醫藥大學“敦煌醫學與轉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精心組織,離不開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三大學科的具體實施,離不開各卷主編、副主編、編委們的精心打造、用心良苦,以及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田少霞責任編輯的辛勤付出。在此一并致以誠摯的感謝!
特別感謝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陳可冀先生,蘭州大學教授、長江學者、蘭州大學敦煌研究所所長鄭炳林先生能撥冗作序,為本書增光添彩,其獎掖后學之用,功莫大焉!
古人說得好,文獻的整理校對猶如掃落葉一般,一遍有一遍的問題。遺書殘卷,年久風化,輾轉傷損,字跡漶漫,本就有相當大的難度,加上水平所限,謬誤在所難免,至于見仁見智之不同,更不待表。懇切希望同行大家能不吝賜教,以便再版時修訂提高。
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