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冷靜型性格
- 中國人的95種性格及其命運
- 宋天天
- 1905字
- 2014-12-08 20:28:50
冷靜型性格的人,通常顯得比較老成持重,辦事略顯遲緩,但他們是能夠頑強、堅定地創造生活的人。這樣的人容易克制自己的感情和情緒。他們往往能夠很好地完成要求,能夠不緊不慢、長時間地消耗精力,能夠踏實、細心而耐心地工作。但冷靜型性格的人有時欠靈活,有惰性,遲緩,做事喜歡墨守成規。
性格特征
冷靜是一種修煉,是一種能力。中國古時就有"冷靜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的至理名言。《菜根譚》也有這樣一句話:欲鬧中取靜,須先從中立個主宰。意思就是要想在喧囂中保持冷靜頭腦,就必須在心靜時先有主張,不然一旦遇到緊急復雜情況,就會手忙腳亂,把事情弄得一團糟。心理學理論認為,人在緊急情況下,容易產生急躁心理,急躁是一種強烈的爆發式情緒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的認知范圍會縮小,智力活動會受阻,自我控制能力會減弱,往往不能正確評價自己行為的意義和后果。因此,遇事善于冷處理,顯得尤為重要。
典型人物
我國歷史上的謝安就是一個性格冷靜的人。
謝安,是東晉時期的政治家,字安石。他們家族是北方世家大族。在他四十歲以前,朝廷多次邀他做官,都被婉拒。到了四十多歲時,他才開始走上仕途之路。那時的中國文人們崇尚大自然,喜歡雅致的生活,以吟詩作賦聽琴繪畫為生。謝安就是這一時期的一代名士,但他入仕以后,出入虎狼之地而不懼,面臨大敵而不慌,運籌帷幄,以少勝多,其謀略、城府、才華,使他成為當之無愧的名士與名相。"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說的是東晉和前秦之間的淝水之戰。在這次戰斗中,東晉與前秦力量懸殊,東晉根本不是前秦的對手,然而戰斗結束時卻是東晉獲勝,而東晉指揮這次戰役的主帥就是謝安。
謝安年輕時,是一個勤勉自勵,思想深沉而敏銳,遇事沉著而冷靜的人。被當時朝廷重臣王導看重,朝廷也曾多次召他做官,但由于他對仕途不感興趣,都予以婉辭了。那時的謝安經常賦詩撰文,相約好友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的瑰麗風光,陶冶情操,修身養性。這樣的生活鑄就了他遇事冷靜沉穩、豁達灑脫的性格。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說明了謝安處事冷靜的性格。一次謝安同好友孫綽到海上去欣賞風景,船到深水處時,突然風浪大起,他們所乘小船顛簸得十分厲害。同船人都面帶懼色、驚恐不安,唯獨謝安恬然自得地坐在船上,還能做詩來抒發此時的感受。由于他富有才氣、喜好結交,當時的士人都喜歡和他在一起共話詩賦。晉穆帝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發起了歷史上著名的蘭亭集會,謝安是參加此集會的名士之一。這使他的名聲格外響亮。謝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他的個性特點,為以后在仕途上大有作為奠定了基礎。
后來,由于朝廷多次下召要他做官,而且地方官員也極力懇請他步入仕途。于是,年愈40的謝安離開了東山,做了東晉征西大將軍桓溫的司馬。他跟隨桓溫走南闖北,為朝廷效力,逐漸成為朝廷重臣。后簡文帝司馬顯死去,桓溫憑借自己是大司馬,掌握全國兵權,欲取代晉之皇位,自立為帝。他為了除去忠心輔佐東晉朝廷的謝安和王坦之,遂以祭奠簡文帝為由,預先在幕后設下伏兵,陳重兵于建康城外的新亭,企圖殺死謝安和王坦之兩位大臣,趁機奪取帝位。后謝、王二人一同來祭奠簡文帝。只見祭奠場地戒備森嚴、殺氣騰騰,王坦之看祭奠場地的如此氣氛,立即嚇出一身冷汗,竟濕透衣衫,更為可笑的是王坦之竟把記事用的手版都拿倒了。然而,與王坦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謝安仍神色平靜,同往常一樣,先同桓溫寒暄幾句,然后就坦然落座。只見謝安呷了幾口茶,然后慢條斯理地開口道:"我聽說有道的諸侯設守在四方,你何必要在幕后埋伏士兵呢?"桓溫見他的錦囊妙計被謝安識破,尷尬地掩飾說:"為了自衛,我不得不這樣啊!"最終。桓溫還是未敢對謝安和王坦之下手。
不久之后,東晉新立的皇帝孝武帝司馬曜認為謝安既有才氣又對皇帝忠貞,所以極為重用謝安。逐步被皇帝提拔升遷,官職也越做越大。
性格與命運
面對危難之事,性格狂躁的人必然會走向失敗;而臨危不亂,沉著冷靜,理智地應對危局,才有可能走出困境,走向成功。一般地情況來說,大部分人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但是,一旦事態緊急,他們就自亂陣腳,而無法把持自己。生活讓人們明白,遇事冷靜才能使自己的能力正常發揮,急躁的性格常能使人毀于一旦。
任何時候都應該記住,讓自己最冷靜才能把事情處理得最好。潛能是一座無窮的寶庫。平時,我們發揮的能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無論發生什么事情,不要先亂了自己的陣腳,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但需要注意的是:遇事冷靜與優柔寡斷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事方法。處事冷靜可以為事情尋找一個合適的處理方案并得到最佳的處理結果;優柔寡斷只會貽誤事情的合適處理時機而導致不良后果。
冷靜型性格的人,能夠做到遇事不慌亂,保持冷靜頭腦,是做領導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