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實用鑒賞力:西方美術怎么看
- (日)秋元雄史
- 809字
- 2024-07-01 09:43:49
市民社會與故事性的誕生
——巴洛克
代表作品(詳見第二章)
●《倒牛奶的女仆》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

維米爾《倒牛奶的女仆》
進入16世紀后,勢力擴張已臻完熟的天主教會,也日益陷入腐敗。
例如,天主教會以修建圣彼得大教堂為由,將龐大的裝修費用冠了個“大赦”的名號,企圖販賣《圣經》上未曾記載、毫無根據的“贖罪券”。換句話說,這是在假借救贖之名,行斂財之實。于是,當時的民眾開始反對、批判這滿身銅臭的天主教會。激烈的批判,最終推動了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進而導致了基督新教的誕生。
身處這樣的歷史潮流之下,藝術必然也會卷入其中。
以樸素節約為宗旨、遵循基本教義的基督新教認為,把耶穌基督或其他圣人的繪圖裝飾在教會里,屬于《圣經·舊約》不允許的偶像崇拜,這樣的行為應該被嚴格禁止。
另一方面,天主教會為了復權,便在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天主教國家里,試圖以更戲劇化的表現手法推廣“看圖就懂的《圣經》”,借此吸引群眾。
在這一背景下,華麗的巴洛克(Baroque)藝術取代了文藝復興,成為西方美術的全新潮流。
與此同時,另一種風格的巴洛克藝術也在以荷蘭為中心的新教世界里蓬勃發展。
當時,全歐洲的商業貿易中心是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生活富裕的市民階級開始在住宅的墻壁上裝飾肖像畫或是風景畫。
在這當中最受歡迎的,是描繪市井小民日常生活的風俗畫(Genre painting)。約翰內斯·維米爾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維米爾以少有作品傳世(得后世認證者不足40件)和經歷神秘而著稱。維米爾擅長描繪寧靜、和諧的家庭生活與市民社會,他把佇立在靜謐氛圍中的市民描繪得活靈活現,堪稱巴洛克時期的代表性畫家。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都叫巴洛克藝術,但在同一時間里,它們在天主教和新教世界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風格。不過,或許是巧合的關系,兩者之間仍有共通點存在,那就是潛藏在作品中的故事性。
之后,巴洛克時期盛行于荷蘭的風景畫和風俗畫,其風格經過不斷演變,被后來的現實主義(Realism,又稱寫實主義)和印象派(Impressionism)繼承并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