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實用鑒賞力:西方美術怎么看
- (日)秋元雄史
- 880字
- 2024-07-01 09:43:48
擺脫上帝
——文藝復興
代表作品(詳見第二章)
●《雅典學院》拉斐爾·桑西(Raffaello Santi)
●《蒙娜麗莎》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最后的審判》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

達·芬奇《蒙娜麗莎》
14世紀時,意大利與阿拉伯世界的貿易往來日漸興盛,那是不同文化間交流機會增多、財富持續積累的時代。
尤其世居意大利中部商業大城佛羅倫薩,靠著各種同業公會與銀行業致富的美第奇(Medici)家族,更取代了天主教會,以全新的藝術贊助者身份嶄露頭角。
美第奇家族認為,把人類描繪得栩栩如生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藝術,才是最理想的藝術。而各都市的經濟發展,也帶動了文明的急速發展,進而促使知識分子開始探求知識的源頭,就是古希臘羅馬文化。
這股復古的潮流,并不僅是模仿希臘與羅馬文化的樣式,同時也是為了重新學習古人觀察人類與大自然的視角。
在西方美術史中,文藝復興時代被定位為“近代的起點”。
當然,西方美術史并非起自文藝復興,而是源自更為古老的古代東方藝術和古埃及藝術,在歷經了古希臘與羅馬藝術后,再到初期基督教藝術、拜占庭(Byzantine)藝術、羅曼(Romanesque)藝術和哥特式(Gothic)藝術。
然而,如果排除古希臘羅馬藝術,就會發現當中大部分其實都是“宗教藝術”。尤其是早期基督教美術之后的作品,幾乎都是以圣經世界為主題的宗教繪畫。
宗教繪畫是在識字率極低的時代,為了把基督教傳給不識字的人而描繪出的畫作,也就是所謂“看圖就懂的《圣經》”。而這類美術的贊助者當然就是教會。因此,在這類畫作當中,人類總是被描繪成“必須禁欲以請求上帝寬恕的罪人”,在技法方面也有“耶穌基督就應該這樣畫”的制式規定。
文藝復興,便是主張把過去“以上帝為中心”的世界觀,轉變成“以人為本”。如果西方美術的基本主題是“人”,那么,將文藝復興時期視為西方美術的起點,應該會比較容易理解西方美術史持續至現代的變遷脈絡。
文藝復興的原文Renaissance源自法語,代表“再生”的意思,意味著“使基督教普及之前的古希臘羅馬文藝重新復活”的一次嘗試。
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有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三大巨匠,并稱“文藝復興三杰”。文藝復興之后,后世的畫家紛紛將三人奉為至高典范,并展開技藝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