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規劃金錢與生活關系(2)
- 再忙也要會理財
- 喬布云編著
- 3737字
- 2014-12-09 01:57:17
日本有一家自由上下班、自由取用公款的永谷元公司,此種上班制度,引得眾人議論紛紛。這個公司的職員可在兩年的期間內不做任何事,而只找出開發新產品的創意,不管是國外旅行或做什么,都可任意使用公款,許多人聽到后都大為羨慕。
但實際上這種公司的職員所受到的壓力,卻是超乎其他人的。因為人在天性上即具有責任感,而且堅信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理念,于是,不須準時上下班的職員,反而比一般打卡的更準時,同時更不會濫用金錢。相反地,如果被他人規定必須準時上下班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反而容易引起反感,同時故意去破壞規定。
一般母親對于孩子不喜歡念書都會感到苦惱,經常詢問教育咨詢中心該如何是好,此時,最好不要再說去讀書、不讀書成不了大器之類的話,若采取自由的態度,孩子反而會因害怕不受重視而自動自發地讀書。劉先生即是利用類似的心理戰術,解決了太太浪費的壞習慣。他們剛結婚時,家計支出全由劉先生管理,由于太太是大小姐脾氣,動輒花費巨款購買物品。劉先生即將家計轉由太太全權處理,她感覺到持家艱難,問題便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鬧市區里有兩家酒吧門對門營業,因此一場激烈的競爭就展開了。降低價錢自然是最迅速、最有效的攻勢,其中一家以八折為號召,另一家即標榜七五折;這家買大送小,那家也不甘示弱地買一送一;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原本一瓶30元的啤酒及一盤18元的小菜,此時卻只要5元便可享用;兩家甚至不惜送上招待券,真是名副其實的犧牲了。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兩家酒吧必定是高朋滿座,事實上,情況卻恰恰相反。在剛開始時的確吸引了顧客上門;慢慢地便產生了反效果。原因何在?顧客原本都有貪小便宜的習慣,對于低于意料中很多的價格卻無法接受,因為太便宜反讓人有奇怪的感覺,似乎啤酒摻水或是服務不周等不安油然而生,反而希望能付合理的費用以享受應得的服務品質。現在,你到北京西單的市場(其實,各地都如此)上去看,許多玉器、珍珠和瑪瑙堆在一起,任你去挑去撿,每件8元,許多人見此之后從此再也不買玉石不買珍珠了。他們心中想,這石、這珠不假即劣,還是遠離的好。在價格方面,也應給顧客一個充分的理由接受廉價產品,否則反而會無人問津。
拿名牌出廠的東西來說,原本定價1000元的進口皮包,突然降價成為100元,即使商店口口聲聲賠本出售,顧客也必定懷疑產品是否有瑕疵或是冒牌貨。
沒錢不要打腫臉充胖子
若想存錢,必須有用便宜貨也不在乎的心態。
我有一位朋友身為數家公司的負責人,他常不諱言地表示:“越有錢的人往往越吝嗇。”例如,他們在餐廳點菜時,從昂貴、中等、便宜三種價格中,通常毫不猶疑地點了最便宜的普通餐;如果換成是我,恐怕會因不好意思而點那些中等甚至昂貴的菜,雖然它的價格常令我咂舌。
像美國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人在一次旅日之行時,全家都穿著輕便的牛仔裝、球鞋,一點都不覺得寒酸或丟臉。
然而,相對的,每回從國內出發旅游的中國觀光客們,經常是穿金戴銀的,似乎唯恐天下不知道他們很有錢,殊不知這樣一來反倒使得這些觀光客成為扒手最好的行竊對象。
由此不難看出,越是有錢的人,往往越是不在乎使用廉價品;而沒有錢的人卻生怕使用廉價品會降低自己的身份,此種自卑心理可稱得上是人類的悲哀。
前幾年有關“外觀請座”的書籍頗為暢銷,并引起有關的話題。現代社會中,重視外觀甚于內在的人的確越來越多。許多年輕人身居斗室,出門卻華服名車,載著女友吃豪華餐廳,逛精品名店,儼然一副闊少爺氣派。然而斗室中四壁蕭然,存款簿上更是空空如也,這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最好寫照。
購買高價物品,常依賴他人意見
有時品牌推銷,只要能舉出某名人也使用該品牌的物品時,便可順利達到推銷效果。
我經常在購買昂貴物品或支付巨款時猶豫不決,不敢貿然行事,也不知是小氣,抑或慎重使然,常因不能當機立斷而錯失許多機會。
但也并非從未有大方支付巨款投資的情形,只不過得到了慘痛的教訓。
當時有一家頗負盛名、規模很大的公司,勸我購買當時最熱門、遠景最看好的高爾夫球會員證,據說高爾夫球場是由幾個大企業家投資興建的。
當時,只略看過宣傳及簡介即買了下來,后來球場因產權問題無法興建,會員證便成為廢紙,至今仍無下文。
我不能將此責任推諉給別人,因為完全怪我當時未能充分了解情況,因吸取這個教訓,再也不敢貿然付巨款了。
但在親身體驗的例子中我發現了一件事:如果必須支付巨額金錢時,人們大都喜歡采納別人的意見,這種傾向非常高,因為購買高價位物品時常會產生“到底要不要買”“會不會被騙”等不安心理。若參考他人意見,則可減少擔心,且可將責任分攤給他人,以求在失敗時以“并不完全是自己決定的”來自我安慰一番。而且,尋求值得依賴的人或可靠的人推薦物品,心理上也覺得較能接納。
曾經有位太太買了在國內屬于二流的照相機,心里一直覺得別扭;后來在歐洲旅游時,看到和自己相同的照相機稱為“名牌”,于是以后在使用時便再也不覺得難堪了。
廣告界就經常利用此種心理,特別去尋找一些有名的電影明星拍廣告,效果確實不錯。
情緒脆弱時,勿以金錢作為發泄方式
平時就有浪費習慣的人,遇到情緒低沉時要特別注意。
一般人在使用金錢上,都盡量開源節流,但是在情緒惡劣或精神頹喪時,即使平日沒有浪費的習慣,也會突然變得不能克制自己而大肆揮霍起來,甚至暴飲暴食,傷害自己的身體也不自覺,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兩次這種經驗。
某位太太在知道丈夫有外遇后,可能會將平日存下來的錢,全部拿出來購買平時舍不得買的高級服飾或是昂貴的珠寶首飾。
另外一個實例是:有位平時非常節儉且生活有規律的青年,在失戀之后,精神極度頹喪低迷,便開始盲目地花錢,甚至曾經購買兩雙相同的鞋子,再各自丟掉一只,作出諸如此類的怪異舉動。據他說:“我也不知道當時為何會有這種行為。總之,只想尋找刺激、發泄情緒。”
為何他們會有這些沖動的行為呢?
這是因為人一旦失意,會同時失去信心,覺得自己十分渺小而情緒脆弱,因此用揮霍金錢來作為發泄情緒的方式,試圖產生反作用,將被縮小、被忽視的自我膨脹起來。
想隨心所欲地支配金錢,遠比被金錢左右著欲望更具有快感和優越感,雖然明知只是一時的假象,卻仍企圖以此種方式來恢復自己被縮小、被毀滅的感覺。
當遇到挫折后,平時的壓抑與理智,就會像泄洪般宣泄一空,因而產生一些情緒化行為,是可以諒解的,這種發泄如果真能治療心靈上的創痛、挫折,其實也相當值得。
反之,如果是碰上平日便揮霍無度的人,受刺激下不惜借機暴飲暴食或是大肆揮霍金錢來個大采購,可就“災情”慘重了。
天文數字的錢,使人無法作出正確的計算
購買高價物品時,討價還價將可為你省下不少錢。
有一個人購買彩票中了3000萬元,據說,當他到銀行領款時,特地拜托銀行的職員,將3000萬元堆積起來,讓他看看3000萬元究竟有多少。
對于一般中獎人,可能會將獎金照舊存放在銀行里,而此人似乎是想用堆積金錢的方式,來感覺3000萬元是否具體存在。不過事實上,大多數的人都無法想像3000萬元究竟是個什么樣子。
相信平常人在想到1000萬元時,往往沒有錢的感覺。假定為了買房子而貸款1000萬元,借錢時,仿佛得到了很多,而歸還時,卻經常有“錢好像已經還過了,只是在付利息”的奇怪感覺。因為1000萬元在我們的腦中是一片模糊、沒有清晰印象的。
例如,一個地區的經費預算是幾億元,沒有多少人能正確地計算1億元是多少張百元、千元鈔票。如果用1秒鐘數1元的方式計算,1兆元必須數上
31.709萬年多的時間,簡直是不可思議。
其實一些大公司在各種交易上,經常用百萬作為單位,如在不動產交易公司上班的職員,每日經手一兩百萬元的鈔票也很平常,但是真正落入自己口袋的卻是分文沒有。這些人往往為了要吃40元還是60元的午餐考慮半天,與工作上成百上千萬元在手中流過的感覺截然不同。
換句話說,就算是幾十元的現金也會計較;然而,對賬面上的千萬元天文數字卻不注意。這是因為實際與夢想之間的鴻溝太大之故。
人并非滿足收入,而是以收入來獲得滿足
請客時荷包的錢不要裝得太滿太多,但要將荷包內的錢盡量花光,這樣才會給對方帶來滿足感。
有關調查報告中指出,日本人有90%承認自己屬于中等階層,而令人非常驚訝的是,據年收入分配統計,發現此階層人士的年收入在三四十萬元。而一般的標準是,三四百萬元才是中等階層的收入水平。
幾乎每個人都有中等階層的概念,然而生活水平是否有差異,差異的大小又如何呢?
事實上,這兩種所得相差了整整一位數的人士,生活水平實在差別很大:有些人出入都是進口車代步,有些人則每天擠沙丁魚似的公車,按理說絕非同一階層。盡管如此,年收入300萬元和年收入30萬元的人,都認為自己是雖非最富有卻也非最困苦的中等階層。
在古時候,社會階級分為士、農、工、商,商人居于四民之末,但物換星移,時代變遷,今日所有公民的人權一律平等,只要努力工作,在逆境中也能不虞溫飽,生活有了相當的保障。
現在即使在旁人眼中清苦的低收入家庭,也有一套他們的適應哲學,同樣能在生活中享受他們的一切,并不會因收入菲薄就無法獲得滿足。
往往高收入的家庭反而有更多的不滿足,例如買了10萬元的花瓶,又為了是否買一只配成對而煩惱,寶馬轎車是否不夠時髦……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由此可見,對于懂得運用金錢的人而言,收入多寡,并不是滿足與否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