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希臘文化與教育(1)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臘文化,作為西方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教育,也自然起源于古希臘了。古希臘教育主要包括城邦時代的教育和希臘化時代的教育。

(第一節)希臘城邦時代的教育

一、古希臘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現象,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產生。根據這一原則,希臘教育自原始人類登上愛琴地區時起就興起了。

原始時代的希臘人和東方其他地區的原始人類一樣,通過教育把他們所積累的勞動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傳授給下一代。由于當時的生產力很低下,物質資料的生產極不發達。生產知識和技能很貧乏,教育只能向年輕一代傳授簡單的生產技能和生活準則。所以,這時沒有必要和可能設置專門教育機構和專職教育人員,進行專門的教育。教育只是在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進行。同時,在原始社會中,沒有階級,沒有剝削,人們共同勞動,平均分配,共同生活,年輕一代受同樣的教育。

在愛琴文化時代,希臘人的原始社會解體,出現了階級。這時人人受同等教育的局面被打破,智力教育與生產教育分離,教育便具有了一定的階級性。希臘人“一定會想盡各種方法將他們的技術,典禮儀式、社會準則傳授給青年一代。大多數青年人獲得這些知識和技術是通過與長者共同生活,在觀察他們的勞動和娛樂中得到收獲。父母用實例有意識地教給子女很多事情。同時每個成年人也必須用一部分時間來教育年輕人。此外,還有宗教官員。能工巧匠、藝術家收徒教育兒童。這里還可能有學校和特殊的地方教兒童讀、寫、算以及其他方面的文化財富。”

公元前12世紀,多利亞人征服了希臘半島,希臘進入了荷馬時代。希臘歷史經過一段曲折的道路,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希臘又進入奴隸制城邦時代。希臘奴隸制城邦眾多,其中最強大和最有代表性的城邦是斯巴達和雅典。二者的教育及其教育特征大體上反映了希臘奴隸制城邦時代教育的風貌。

二、斯巴達教育

1.自然主義與軍事教育

自然主義在教育上的表現就是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就是依據人的自然本性即人的天性實施教育。因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的發展以及人進行教育,也應服從自然法則。

斯巴達是一個農業城邦,公元前8世紀,居統治地位的奴隸主斯巴達人近三萬人,他們是軍事農業貴族,不參加農業和工商業勞動,奴役著近三十萬人的奴隸和平民。他們面對奴隸和平民的反抗斗爭,好似坐在火藥桶上,滿心懼伯和不安。他們知道,為了鎮壓奴隸和平民的反抗,和防御外部人侵,必須擁有一支強有力的軍隊。這種社會狀況就賦予了斯巴達教育的軍事性質,并且把軍事教育法制化。根據來庫古法,對全體公民都要實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和軍事紀律。斯巴達人在實施國民的軍事教育中與本民族的文化傳統相結合,展示了教育自然主義的特色。這主要表現在按照人的年齡的自然順序,分階段實施教育。

斯巴達教育的第一步是胎教。國家規定,只有身體和情緒合格者才準許結婚生子。青年人通過嚴格的軍事教育,年滿二十歲時向國家宣誓。假如他在各種測驗和表演中都證明他是好樣的,那么到三十歲時他就成為一個公民。這時,他不僅可以參加集會或加入公共兵營,而且有權選擇一位很合適的身體健康的美麗姑娘結婚,婚后能為他生育有戰斗力的戰士或戰士的母親(即小公主)。

斯巴達教育的第二步是優生優育。根據教育法,子女的養育不是由父母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由政府決定的。當子女生下來之后,父親把孩子抱到一個被稱為李斯奇的地方去,部落的長老們在這里執行審查嬰兒的職務,如果孩子是體格端正而強健的,那么,他們就命令他父親育養他,并分給他九千份土地中的一份。但如果孩子是不健康的或崎形的,他們就把他扔到一個名叫亞波息泰的地方去,那里就是塔佗山腳下的一個大陷坑。被棄嬰兒的命運,一是死掉,二是被奴隸營救而撫養。父母為了預測孩子的命運好壞,生下來之后不用水洗浴,而用酒洗浴,以此作為對嬰兒體質的試驗。據說,癲癇和有病的嬰兒在烈酒中就會抽風和失去知覺,而健康的孩子卻象鋼一樣地接受試驗,并且還能得到一種堅強的體質。

兒童早期教育在家庭中進行,主要由母親和保姆負責。保姆運用非常的管理和技能,她不用括帶適之于幼兒,而讓孩子的肢體自由發展。當孩子懂事之后,她教育孩子知足,愉快。不計較食物,不伯黑暗,不伯單獨起居。家人還經常把幼童領到俱樂部去聽演講或觀看年長人的模范行為。所有這些教育,都使兒童從小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和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播下長大要當兵打仗,為國效力的種子。

斯巴達教育的第三步是國家對兒童實施集體而正規的教育。根據法律,父母無權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培養和鍛煉兒童,而當孩子們長到七歲時,就必須被送到國家的寄宿學校接受教育。自此,兒童的教育完全由國家負責。入校男童以六十四人為一組,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一個成員擔任組長。其他的兒童都注視著他,服從他的命令,并忍受他的責罰。每組有一個年齡超過二十歲的青年人擔任指導員。指導員的職責是使每個兒童的行為符合國家法律規范。此外,老年人也經常關照他們,指導他們的游戲,并讓他們摹仿作戰和進行爭論,以便從這些英勇的搏擊和激烈的爭論中,正確地了解他們的天性。

對兒童的教育不注重智育,在讀書寫字方面,只讓兒童學一些能夠適應自己需要的知識就行了,其絕大部分時間是進行軍事訓練。為了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首先訓練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應鍛煉習慣于赤足行走和幾乎不穿衣服進行游行;他們很少洗澡和涂油,以使筋肉堅硬干燥;他們集體地睡在草墊上,這種草墊是他們用雙手從攸洛它邊拆來的蘆葦編織而成的。在冬季,他們就在蘆葦墊子里加一些薊毛來取暖。學校還教育他們自謀食物,進行偷竊活動。有的到果菜園偷水果和蔬菜,有的到大人食堂偷食物。如果誰在行竊中被抓住,那就要受皮肉之苦,象一個賊那樣遭到鞭打,同時還要挨餓。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讓他們自己去與饑餓作斗爭,迫使他們自力、勇敢和狡詐;二是使他們的營養得到控制,使身體向高的方面發育,有利于身體健美,因為瘦弱的體質比較容易順從關節的伸展。此外,兒童的訓練還包括跳舞、合唱、體育、球戲和一個嚴格訓練身體的程序表。所有這些訓練都分等級,使兒童不致負擔過重,以致影響和挫傷他們的身心健康。

在這個階段,跳舞和軍事訓練是鍛煉兒童的腿腳,為了在戰時使用靈活。合唱之類的音樂課是進行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因為多利亞人的韻律是用來喚起勇敢、服從、尊重法律和自治的工具。斯巴達人不喜歡雄辯和情感,因為它是放縱的信號。他們欣賞簡練。他們用荷馬史詩、戰歌、民歌來描繪對國家的勇敢和忠誠。

兒童長到十八歲,就去接受緊張的而且是對抗性的軍事訓練。他們被教唆去殘酷地伏擊和屠殺希洛人,以作為實戰演習。這種演習名之為“克里普提”制度。教育長官時常派遣大批最謹慎的青年下鄉,他們只帶著短劍和一些必需的給養品。白天,他們分散隱蔽于偏僻的地方,靜靜地躺在那里。到了晚上,他們如狼似虎,屠殺每一個他們所能捉到的希洛人。有時,他們也來到希洛人正在勞動的田野上,殺死那些年輕而健壯的希洛人。在監察官上任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他要帶領這些青年人向希洛人宣戰,把希洛人中有反抗精神的人一律殺死。

二十歲時,舉行對國家宣誓的儀式,真正的軍沒生活開始了。但他們必須在男子之家里生活,如果情況正常,他們到三十歲就成為合格的公民。自此;他們或者進入公共兵營,或者作兒童的教師。

2.自然主義與女子教育

斯巴達人特別重視女子教育,這是斯巴達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

對女子的教育,主要是進行體操鍛煉。以使她們身體健美,將來能孕育出強壯的軍人。同時斯巴達人對女子進行軍事教育還與她們在男子外出征戰時承擔防衛城市的責任有關。對女子實施教育的更主要的原因是,斯巴達婦女的社會地位比其他城邦婦女的社會地位高得多,她們享有與男子一樣的受教育權。恩格斯指出,在斯巴達人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中,還存有“對偶婚制,這種對偶婚制在許多方面還象群婚。不育子女的婚姻可以解除;國王阿那克散德里德(公元前560年)由于妻子不育,另娶一個,有著兩個家庭;大約在同一時期,國王阿里斯東曾有兩個妻子不育,便娶了第三個,而把前兩個中的一個退了。另一方面,幾個兄弟可以有一個共同的妻子;一個人如果喜歡自己朋友的妻子,就可以和那個朋友共同享有她,而把自己的妻子交給一個象俾斯麥所說的壯健的‘種馬’去支配,即使這個家伙本人并不屬于公民之列,也認為是合乎體統的事情。在普盧塔克的作品中,有一個地方談到一個斯巴達婦女,叫一個向她求愛的人,去取得她的丈夫的許可,按照舍曼的看法,可以認為在習俗上甚至存在著更大的自由。所以,真正的通奸,妻背夫不貞,是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另一方面,斯巴達至少在全盛時代,還不知道有家庭奴隸,而處于農奴地位的赫羅泰則另外居住在莊園里,因此,斯巴達人占有他們妻子的機會比較少。在這種條件下斯巴達的婦女要比其他希臘婦女占著受人尊敬得多地位”。

英國哲學家羅素指出:不僅女孩子受著男孩子一樣的體育鍛煉,而且更令人注目的是女孩子和男孩子一起赤身裸體地進行鍛煉。教師們要求少女們練習賽跑、角力、擲鐵餅、投標槍。盡管少女們進行赤身裸體的訓練,但她們并沒有感到有什么不正當的地方,這些運動都充滿著嬉戲之情,沒有任何春情或淫蕩。

然而,隨著男女兒童年齡的增長,特別是進入青年時期,男女之間的愛戀之情開始萌發。這時,斯巴達人喜愛自然主義文化傳統,便與斯巴達人母系氏族社會遺留下來的把人體美作為選偶條件的婚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斯巴達政府為了提高人口生育率,充分發揮了教育和婚俗的作用。普魯塔克在《來庫古傳》中指出,來庫古象一切追求軍事力量為主要目標的人們一樣,急切地增加出生率。“少女們赤身袒裸著在青年男子面前進行游戲、運動和跳舞,都是要引誘青年男子們去結婚;他們并非象柏拉圖所說的那樣,是被幾何學的推理所說服的,而是由于男歡女悅地互相愛戀才結婚的”。習慣上,在最初幾年里總是把結婚當成一樁秘密的事情,“雙方仍然在繼續著熾熱的戀愛,彼此的渴慕與日俱增”。

斯巴達人把人體的健美作為婚配的重要條件,我們可以從中國云南摩梭族的婚俗中得到印證。

李世義同志在文學雜志《當代》1984年第三期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并非海外奇談》的報告文學。他生動而詳細地記述了云南西北邊境摩梭人母系氏族大家庭的情況。這是一個真實的、活到現代的“女性王國”,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摩梭人仍然以另外一種思想方式理解自然和人。摩梭人居住地有一個溫泉,在解放前是摩梭人的露天浴場,能容納好幾百男女同池沐浴。這也是摩梭人青年男女物色對象的好地方。對人體的理解,摩梭人持一種自然主義的觀念,如同古希臘人。有關人體的健美知識,他們除靠家中長輩經驗教育外,溫泉露天浴池是一個重要標本館,如同古希臘的競技場和雕塑一樣,并不把它神秘化,視為禁區。解放后,雖然在浴池中間修了一條隔墻,男女分池沐浴,但這一堵不高不低的墻,能擋誰呢?現在這個溫泉沐池仍然是年輕人物色對象的地方,盡管人們找對象的標準有了變化,但骨架子、身段子,依然是情中人的重要標準。因此,溫泉仍然象塊磁鐵,吸引著成千上萬個男女未婚青年。

可見,摩梭人和斯巴達人在婚配問題上都以人體的自然美為重要條件,雖然審視自然美的場所一個在露天浴池,一個在學校訓練場,但大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放射著自然主義的灼目光彩。

3.斯巴達教育的作用和影響

斯巴達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要造就全心全意為了國家的好戰士。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斯巴達人在教育的這一主要目標方面,是十分成功的。公元前480年的溫泉關戰役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波斯皇帝薛西斯在這一年,親自率領水陸兩路大軍由色雷斯向西南侵人希臘。斯巴達李奧尼達率領三百名戰士扼守希臘北部要隘溫泉關,希望能在這里擋住波斯大軍。斯巴達全體將士英勇戰斗,抵擋住了全部正面進攻。但是最后,波斯人發現山里有一條后路,于是他們從兩面夾擊希臘人。國王李奧尼達和三百名戰士全部戰死在自己的崗位上。只有兩個人因病假而不曾在場,他倆患有眼病,差不多等于暫時失明。其中一個人堅持叫他的奴隸引導著他到戰場上去,后來他被波斯人殺死。另一個人叫亞里斯托德姆,認為自己病重不能作戰了,就沒有上陣。當他回到斯巴達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理睬他;人們還帶有誣辱性地稱他為“懦夫亞里斯托德姆。”一年之后,他英勇地戰死在斯巴達人大獲全勝的普拉提亞之戰,從而洗刷了自己的恥辱。

溫泉關戰役之后,斯巴達人在戰場上樹立了一塊紀念碑,上面寫著;“過客們,請寄語拉西第蒙人,我們躺在這里,遵照他們的命令。”

由此可見,斯巴達的軍事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斯巴達憑借軍事教育建立起一支所向無敵的強大陸軍。他們不僅長期稱霸于伯羅奔尼撒地區,而且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后,又稱霸于希臘半島。甚至使稱雄于愛琴海地區的海上霸主雅典,向它稱臣納貢。

當然,斯巴達教育的軍事性質,造成教育內容的片面性。它培養的士兵雖然英勇善戰,紀律嚴明,但文化素質很差。不過,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關懷,教育工作的嚴密組織,特別是對女子教育的重視,還是值得肯定的。斯巴達教育對后世西方教育仍產生一定影響。例如,中世紀的騎士教育,近代英國的寄宿學校和公學等,都可以看到斯巴達教育的因素。

三、雅典教育

1、重商主義、民主主義與雅典教育

雅典是實行重商主義政策最突出的一個城邦,在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雅典成為希臘世界工業和貿易的中心,尤其是在希波戰爭后,它建立了海上霸權,稱雄于希臘世界。有人把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稱為雅典時期,這是不無道理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朗县| 松江区| 沙洋县| 正阳县| 巫山县| 柘城县| 台安县| 大埔县| 和林格尔县| 搜索| 遂平县| 六盘水市| 舒兰市| 九江市| 威远县| 且末县| 江陵县| 彩票| 洞头县| 玉林市| 科尔| 海门市| 泰和县| 西贡区| 无为县| 凤凰县| 简阳市| 贡嘎县| 北碚区| 开封县| 蕲春县| 蒙城县| 丹阳市| 阿巴嘎旗| 新巴尔虎左旗| 阿鲁科尔沁旗| 丰原市| 布尔津县| 绥化市| 漾濞| 宜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