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李白詩傳
  • 安旗
  • 2639字
  • 2024-06-26 13:44:18

上編

匡山下臨涪江水,中有詩人之故里

——李白的籍貫(1)

匡山下臨涪江水,中有謫仙之故里。

道旁父老為我言,颯爽英姿疑未死。(2)

川西平原,沃野千里,河流縱橫。綠油油的莊稼像一片大海,遠接天邊。綠竹叢中的村舍像大海中的島嶼,星羅棋布。

從平原中心成都出發,寶成鐵路的上行列車向北駛去,大約兩小時后,原野上便出現了丘陵,出現了山巒。但過了距離成都一百五十公里的綿陽(唐代的綿州)以后,便又是平原,風光和成都附近極其相似。所不同的是,成都附近完全看不見山,這里卻在四山之中。列車再跨過一條大江——涪江,便到了又一個大站:中壩。

四川人把平原都叫作壩。這涪江兩岸就有許多壩,譬如青牛壩、竹院壩、龍門壩……中壩就在諸壩之中,而且是最大的一個。中壩又是一個場鎮的名字,現在是江油縣城(3)所在地。

這一帶地方,在漢代屬廣漢郡,在唐代屬劍南道巴西郡昌隆縣(因避唐玄宗諱,改為昌明縣),五代以后改為彰明縣,一直沿用至民國。解放以后,一九五八年,彰明縣和鄰近的江油縣合并,稱江彰縣。一九五九年,江彰縣又改稱江油縣,彰明縣的名字便從地圖上完全消失了。但在“江油”二字的旁邊,還可以找到“青蓮鎮”三個字(當地人稱它青蓮場)。這里便是唐代的昌明縣青蓮鄉(一作清廉鄉),這里便是詩人李白的故里。

青蓮鎮在今江油縣城西南十五公里,地當涪江和它的支流盤江匯合之處。正如《縣志》所謂:“涪江中瀉而左旋,盤江紆回而右抱。”站在鎮口四面望去,恰好用得上歐陽修《醉翁亭記》的筆法:環鎮皆山也,其西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匡山也。

匡山,就是李白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宋時因避宋太祖諱,改稱康山)。當地老百姓干脆叫它“讀書臺”。相傳匡山在夜里經常有光如燈,老百姓就說:“李太白又在挑燈夜讀啦!”

青蓮鎮西半里許,有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的李白故居“隴西院”。院后有李白胞妹月圓之墓。院門有聯云:“弟妹墓猶存,莫謂詩人空浪跡;藝文志可考,由來此地是故居。”

青蓮鎮西一里許,和“隴西院”相望,緊靠盤江北岸,有清代嘉慶年間修建的“太白祠”。祠內石碑有四川候補道攝理龍安府事趙金笏題詩云:“萬稻綠中圍赭墻,一院新祠當舊宅。”“紫袍白面美須髯,端坐神櫥親咫尺。”可見原來祠內有李白的塑像。

青蓮鎮東半里許,有“粉竹樓”。“粉竹樓者,青蓮先生為其胞妹月圓所筑也。自唐迄明,崇祀不絕,迨兵燹后,廟宇傾圮,基址猶存。……”這是道光年間重建“粉竹樓”的碑文。傳說月圓用洗面水澆灌樓下竹叢,年深月久,便長出一種帶粉的竹子來,因此取名“粉竹樓”。

“粉竹樓”后山坡上,還有一處“洗墨池”。相傳是李白和月圓讀書寫字后洗筆的地方。池直徑約一米,深約兩米。池水源自一處山泉。池水果然呈黑色,但盛在碗里卻是清澄的。現在附近幾十戶人家飲用水都依靠這池水。

青蓮鎮西盤江上,舊有渡口,名“漫波渡”,又名“蠻婆渡”,為南北交通要道。前人有詩云:“夕陽返照歸帆急,新月斜臨待渡多。”相傳李白的母親曾在此浣紗,有一尾金色鯉魚躍入竹籃中,攜回烹食后即生李白。

舊彰明縣治在青蓮鎮西南數公里,現在是江油縣的彰明區(4)。西有長庚寺,寺內有宋人楊遂撰寫的《唐李先生彰明縣舊宅碑并序》云:“先生舊宅在青蓮鄉……”碑文末,題有“大宋太宗淳化五年”字樣。還有一塊碑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元章)書寫的李白詩《贈江油尉》,碑末僅有“米元章書”數字,無年月日。書法雄健,頗類米書,惜已殘泐殆盡,難辨真偽了。

據江油縣“李白紀念館籌備處”調查,李白在彰明的遺跡多至二三十處。解放以前,此地鄉下每年農歷八月初一要辦“太白會”,三月初三要辦“月圓會”,縣城中則有“青蓮詩社”,都是民間紀念李白的活動。

李白的遺跡中,雖然有一些是民間傳說,甚至近乎神話,但可以看出,此地人民對李白的熱愛和崇敬。

關于李白的籍貫,從前是頗有爭議的。有的說他是隴西人,有的說他是山東人,還有的說他是“胡人”。但李白的同時代人,如李白的從叔,唐代有名的書法家,李白詩文集《草堂集》的編者和序言作者——李陽冰;李白的詩友,唐肅宗時進士,李白詩文集《李翰林集》的編者和序言作者——魏萬(后名魏顥);李白的好友范倫的兒子,唐代宗時宣、歙、池等州觀察使,《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的撰寫者——范傳正等人,都認為李白是蜀人。再一個李白的同時代人,和李白齊名的詩人杜甫,在他關于李白的最后一首詩《不見》中寫道:“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當時,杜甫正在蜀中,李白正流落皖南,窮愁潦倒,幾乎走投無路。杜甫對他十分關心,十分同情,因此勸他回到故鄉來。“匡山”就是彰明縣的大小匡山,而不是別處的匡山。假若是別處的匡山,那就應該是“好歸去”了。不曰“好歸去”,而曰“好歸來”者,正因為杜甫當時所在的蜀中就是李白的故鄉。這也可證明李白是蜀人。一連串的同時代人,都認為李白是蜀人。

李白自己也認為自己是蜀人。例如《上安州裴長史書》:“見鄉人相如大夸云夢之事,云楚有七澤,遂來觀焉。”認為司馬相如是他的同鄉。司馬相如是哪里人呢?“蜀郡成都人也。”(《史記·司馬相如傳》)

再如《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這是李白離開蜀中時,舟出三峽,行至荊州地界時所作。他把從三峽出來的長江,稱為“故鄉水”,可見他的故鄉是長江上游的巴蜀。

再如《宣城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三巴”是指巴郡(今重慶)、巴東(今奉節一帶)、巴西(今綿陽一帶)。蜀中的子規鳥又名杜鵑。李白在異鄉看見杜鵑花,就想起故鄉同名的鳥,從而產生了強烈的鄉思。

再如《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蕤》:“國門遙天外,鄉路遠山隔。朝憶相如臺,夜夢子云宅。”趙蕤,梓州(今四川鹽亭)人,是李白少年時期的師友。相如臺,即司馬相如撫琴臺;子云宅,即揚雄故宅。這兩處古跡俱在成都。這首詩也表現了李白對故鄉——蜀深刻的懷念之情。

再如《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家本紫云山,道風未淪落。”王琦注:“紫云山在彰明縣西南四十里……常有紫云結其上,故名。”

誠如清代學者,注家王琦所說:“太白之為蜀人,固彰彰矣。”


(1)舊制:凡民之著于某地戶籍,且于居住之地置有墳廬已逾二十年者,即以其地為籍貫。

(2)清代同治年間江油縣令、《江油縣志》編撰者瞿揖曾詩。

(3)江油縣城:1998年,江油縣被撤銷,改設江油市(縣級)。——編者注

(4)彰明區:今為彰明鎮。——編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源县| 三河市| 乳山市| 南靖县| 临潭县| 洪湖市| 西丰县| 海林市| 富源县| 嫩江县| 昆明市| 阜新| 长泰县| 芜湖县| 成都市| 乌兰察布市| 镇江市| 永川市| 惠水县| 神池县| 襄樊市| 确山县| 仪征市| 许昌县| 福清市| 万荣县| 江孜县| 济宁市| 四子王旗| 临城县| 安顺市| 铁岭县| 漯河市| 平昌县| 通河县| 禄丰县| 盘山县| 南宫市| 阜阳市| 金平| 汉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