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丞相又要北伐
- 三國:蜀漢一統(tǒng)指南
- 跟著感覺赱
- 2018字
- 2024-07-11 20:29:14
劉璿說完后,眼淚在眼睛里打轉(zhuǎn),生怕劉禪拒絕他。
他認為這世上,沒人能比他父皇厲害,而且他母后病逝前,也說過父皇定能開萬世太平。
劉禪捏了捏他那肉嘟嘟的小臉蛋,笑著說道:
“父皇能教的就只有這乘法口訣和三字經(jīng),其它的只有讓先生教你。”
“那父皇能教兒臣詩詞嗎?”
劉禪被這話問住了,詩詞他背過不少,但讓他教,這就有點難度了。
畢竟他沒當過老師,不知先從哪首開始。
如果說劉璿不是他親生的,但又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畢竟他沒有親生兒子,也沒有體驗過當?shù)?
但劉璿給了他這種體驗,甚至有種想把最好的都給他。
劉璿用水汪汪的看著劉禪,他認為劉禪肯定會詩詞,畢竟劉禪在他心中無所不能。
因為他知道,先祖漢昭烈帝最輝煌的時候,就是擁有荊、益兩州,結(jié)果駕崩前把荊州丟了,精兵也被一把大火燒了個干凈。
而父皇用了十一年的時間,又把荊州奪了回來。
現(xiàn)在更是兵強馬壯,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等于重現(xiàn)了蜀漢輝煌。
他搖著劉禪的手臂,撒嬌道:“父皇,求求您了,您就教兒臣一首詩吧。”
劉禪看著撒嬌的奶娃,開始回憶背過的詩詞。
挑選了一首適合他的詩,也非常符和現(xiàn)在的情況。
就如詩中提到: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nóng)民,仍然要餓死。
可以讓劉璿從小就意識到,糧食的來之不易。
于是提筆寫下了:《憫農(nóng)》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劉璿看著這兩首詩,雙眼放光,因為他知道,只要是父皇創(chuàng)作的,定是好詩。
他讀完后,深刻的知道了農(nóng)夫的不易和艱難。
然后看著劉禪說道:“父皇,兒臣飯量大,以后每天只吃半碗。”
劉禪給他這兩首詩,可不是讓他少吃飯。
再加上,他堂堂天子加穿越者,怎能讓兒子吃不飽?
于是說道:“教你這兩首詩,不是讓你餓肚子,而是不能浪費糧食。”
“兒臣明白了。”
劉璿開始背這兩首詩。
劉禪并沒有打擾他,而是在想,如何改變劉璿戰(zhàn)死的命運。
按道理說,他穿越了,蝴蝶的翅膀,已經(jīng)煽動了。
畢竟蜀漢后期,沒有拿下荊州,諸葛亮也病逝五丈原。
現(xiàn)在諸葛亮還在,還拿下了荊州。
說明這一切都可以改變。
這時諸葛亮滿臉笑容的走了進來,聽到憫農(nóng)后,他的笑容逐漸消失了。
更加堅定了一統(tǒng)的信念,他認為只有劉禪才能改變百姓的生活,開前所未有的盛世。
而且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劉禪是真的在乎百姓。
他雙手虛抱道:“亮,拜見陛下。”
劉禪驚訝的看著諸葛亮,難道這么快就把手雷給研究出來了?
雖然地雷和手雷的原理差不多,但也需要時間好吧。
“相父請起!”
“稟陛下,亮已經(jīng)研制出了拉引線的地雷,名為手雷。”
劉禪此時發(fā)現(xiàn),自己小看了諸葛亮的智慧。
他不用想都知道,這次諸葛亮來找他,定是為北伐之事。
果不其然,諸葛亮想了一下說道:“如今有了地雷和手雷,可以把地雷裝備軍中,手雷留作底牌,再研發(fā)其它神器。
亮愿帶著地雷出岐山,定拿下隴西。”
諸葛亮這次很有信心說動劉禪,他深知不拿下隴西,想要從四川發(fā)兵,極為困難。
只要拿下隴西,就不會再受地理所限。
“相父,北伐事關重大,還需從長計議。”
“陛下無須擔心,亮已計劃好,準備率十萬大軍走岐山道,然后在他們援軍的必經(jīng)之路上,布下地雷,既能重創(chuàng)他們的援軍,又能拿下隴西。”
這時黃皓進來跪著道:“啟稟陛下,姜維、王平、王勝等將軍求見。”
諸葛亮聽到他們來,心想這次北伐基本上穩(wěn)了。
他了解劉禪的性格,就是聽勸。
不過他立馬否定了,因為這幾年劉禪的變化太大了,不像以前那么沒有主見。
劉禪知道這是又來勸說北伐的,他看了一眼諸葛丞相,結(jié)果丞相低著頭,理白羽扇上的羽毛,仿佛這一切跟他無關。
“讓他們回去吧,有什么事早朝再議。”
諸葛亮聽到這話,手一抖,直接拔了一根白羽毛下來。
雖然他心疼白羽扇,但更在乎北伐大業(yè)。
他知道陛下又要拖延北伐大業(yè)了。
“陛下,眾將來肯定有要事,何不見見?”
“相父,不管什么事,都沒有朕教劉璿重要。”
劉璿聽到這話,瞬間興奮了,把憫農(nóng)讀得熱血沸騰。
好像在回應父皇,兒臣定不負所望。
諸葛亮見劉禪揣著明白裝糊涂,還拿劉璿來當擋箭牌。
別人不知道,他還不知道嗎?
劉禪都在為劉璿,物色先生了。
“陛下,皇子現(xiàn)在在背詩,并不影響陛下見眾將們。”
劉禪見諸葛亮還不死心,他看著劉璿問道:“皇兒,兩首詩都背下來了嗎?”
劉璿立馬從凳子上跳了下來,走到劉禪面前,直接跪了下去道:
“兒臣愚鈍,剛好背完了。”
劉璿知道,現(xiàn)在不表現(xiàn),哪來的學習機會?
而且他從兩人的對話中,大概猜到了父皇不想見那群將領,所以拿自己當擋箭牌。
劉禪給劉璿投去一個贊賞的眼神。
諸葛亮怎會看不懂,他們父子的小把戲。
這樣就想讓他知難而退,那他也不會堅持五次北伐了。
他看著劉璿問道:“那皇子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嗎?”
劉璿奶聲奶氣的說道:“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說完后他看向了劉禪問道:“父皇,兒臣可有說錯?”
劉禪摸了摸他的頭,開心的說道:“全對。”
“那父皇能再教兒臣一首詩嗎?”
劉禪此時感到腦中嗡嗡響,這是前有狼后有虎啊。
要么討論北伐,要么繼續(xù)教娃。
這兩件事,都讓他很是頭疼。
難道就不能躺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