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普通投資者的路徑
一、戰略問題:解決道路和方向的問題
很多朋友到股市里來,初衷是投資,但是搞著搞著,發現自己做成了投機。高拋低吸,頻繁操作,勞力費神,還不討好。大家到股市里來,目的是為賺錢,搞著搞著,卻發現在股市里賺錢真難,甚至不僅沒有賺到錢,還以套牢、虧損、割肉收場。怎么回事呢?我不笨,又不傻,怎么別人都賺到錢了,我卻賠錢了呢?出現這種狀況,極有可能是你從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
股市是干什么的?股票是什么東西?我們應該怎樣通過股票賺錢?這些問題你可能從一開始就沒搞清楚,看到親戚和朋友賺錢了,你也慌慌張張地跑過來,結果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做自己能力圈之外的事情,這是投資的大忌。
或者還有一種可能,投資的基礎常識你早就知道,甚至爛熟于心,但是“走著走著,忘記了來時的路”,你在追求財富的道路上,不知不覺地忘記了投資的本質。雖然你曾經知道,但現在你已經把它忘記了。這可能是很多投資老手最后也遭遇滑鐵盧的根本原因。
道路和方向錯了,越努力越失敗。所以股市投資,我們要做的第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搞清、搞透道路和方向的問題。這就是我要講的第一個大問題:戰略問題。
股市的戰略問題,就是要解決道路和方向的問題。最基本、最基礎的,就是要解決“股市三觀”的問題。什么是股市三觀呢?我總結為三句話。
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股市?
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投資?
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
1.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股市
很多朋友可能會說,這算個什么問題,也太簡單了吧,股市不就是買賣股票的地方嗎?這個答案也對,但是太浮淺了,你若這樣認為,就說明已經忘記了股市的本質。股市的本質,應該到股市的起源處去尋找。
當年有一幫西方人,想到東方來做生意。他們有航海的本領,有冒險的精神,有經營的技能,有發財的欲望,但是他們沒有本錢。恰好有另一幫達官貴人,他們很有錢,卻沒有技能、方法,更不愿意去冒險。最后,雙方一拍即合:你出本錢,我去做這些事,發了財,大家一塊分錢。
后來又有聰明人發現,我可以成立公司,把公司分成若干小份,然后一份一份地賣出去,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向更多的普通大眾籌資。在此基礎上,股票產生了。參加這種游戲的人多了,股票在不同人手中可以自由流通了,此時大家發現,我們需要一個固定的市場來進行股票的交易,所以股市又產生了。
通過敘述和回憶,我們發現,原來股市發明的初衷,是為了方便投資:我會經營,但是沒有本錢;你有本錢,但是不會經營;現在聯起手來,我們就既有了本錢又有了經營。
大家看看,股市的本質是什么?股市的本質就是給資本方和經營方提供一個互通有無的平臺。股市產生的初衷,是為方便大家投資的,不是為方便大家投機的。投資是股市的本質,投機是股市后來延伸出來的功能。
我們知道了股市的本質,那么又該如何正確地看待股市呢?
(1)股市不是賭場,或者說股市是不是賭場,完全取決于你自己。
當你把股市當成投資之地時,這里就是投資的樂園。當你把股市當成投機之地時,恭喜,這里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廣、工具最豐富、交易最自由的賭場。
(2)我們要認識到,股市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它就是一個工具、一個平臺。它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哪怕是一個機制不健全的股市,它也是對所有人都不健全的。在一個不健全的市場,為什么有的人還能賺錢,有的人就是賺不到錢呢?賺錢的人一定是在操作時,充分體會到了這種不健全的現狀,并把這種現狀考慮進了自己的交易系統。
也就是說,當你的交易系統順應了股市的規律時,你大概率就會賺錢;當你的交易系統違背了股市的規律時,你大概率就會虧錢。我在此強調這一點,是想告訴大家,自買入股票的那一刻起,你就要充分認識到,你的這筆交易可能賺錢,也可能賠錢,無論賺還是賠,你都要為自己的決策承擔全部責任。
(3)股市是一個動態的和無限循環的機會流程。
股市只要沒有關閉,無論是開盤,還是停盤,股價就會一直在那里波動。不動是偶然的,波動是必然的。好的股票,會隨著它背后那家企業的發展壯大,呈現出一種整體向上的波動,也就是在波動中向上;而壞的股票,會隨著企業的衰落呈現出一種整體向下的波動。
前者是價值成長的過程,后者是價值毀滅的過程。投資者的任務就是找到那些好的企業,避開那些壞的企業。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買股票就是買企業”。同時這一點對我們還有一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股市的投資機會是永遠存在的。因為波動,股價有時高有時低,每一次低谷都有可能是我們投資的機會。
大家不要為失去一次投資機會而煩惱,耐心點,機會多得是,而且永遠存在。買下好企業,長線投資,不要天天盯著大盤,千萬不要自己把自己累死了。
2.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投資
股市產生的本意是為了方便大家投資做生意,我們來股市的目的,本意也是為了賺錢,所以在股市中,要投資不要投機,似乎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但是人的天性之中,總是存在對暴富的渴望,所以在股市里投機行為往往非常普遍。華爾街的名言“投機如山岳一般古老”可能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
我以前對投機存在著很大的偏見,認為投資者一定要杜絕投機行為,只專注于投資。現在我明白了,投資和投機是密不可分的一體兩面,投機最大的用處是為市場提供流動性,為投資者提供低估時介入的機會,或在高估時給投資者提供退出的通道。沒有投機者的存在,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就很難順暢地進行。
正確地認識投機,是否就意味著否定了過去對于投資立場的堅持呢?也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都是通過誠實勞動來養活自己的,我們可以把這些人比喻成投資者。但同時,再文明、再發達的社會,也總有小偷、騙子,甚至強盜這類妄圖不勞而獲的投機分子存在。所以不僅股市,各個領域都是存在投資和投機兩類人群的。靜下心來想想,推動整個世界往前發展的主導力量是哪一方呢?肯定是那些廣大誠實勞動的人。
股市也是一個小社會,大社會的基本規則也完全適用于這個小社會。因此我們依然強調要投資,不要投機。正視投機的作用,和提倡投資不提倡投機,這二者是不矛盾的。正因為有了上述認識,所以我把人在股市里的行為做了一個“三段性劃分”。也就是說,在我眼里,一個完整的股市投資流程,包含著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完全的投資階段。也可以稱為明顯的低估階段。這個階段,股票的價格明顯低于股票內在的價值。此時買入,就是一種最典型的投資行為。
第二個階段:合理的投機階段。也可以稱為估值合理的階段。這個階段,股票的價格相比于股票內的價值,并沒有明顯低估或高估,還算合理。因為趨勢的力量,我們可以選擇繼續持有。
第三個階段:完全的投機階段。也可以稱為明顯的泡沫階段。這個階段,股票的價格已經明顯高于內在價值了,市場情緒很亢奮,股票的整體估值已經非常高了。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果斷地選擇防守。高估的程度有多大,離開的決心就應該有多大。
對于投資和投機,我主張一定要堅定投資的主體思想,并且要學會正確地認識和利用投機。好像格雷厄姆也說過,投資的過程是無法完全排除掉投機的行為的。就像再文明的社會,也無法完全清除掉不勞而獲的人一樣。
3.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
如果把全中國2億股民全集中到一間屋子,向他們提問:請目前還在虧損狀態的朋友舉起手來!估計至少會有一半的股民舉起手來。如果我再向他們提問:請認為自己是大笨蛋的朋友舉起手來!估計就很少有人能有勇氣舉起手來。這種情形,不難想象吧?連虧損的人,都不會認為自己是笨蛋。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智商,從總體上講是呈正態分布的。最聰明的和最笨的都是少數人,而絕大多數人,都是智商正常、差距不大的普通人。
比如,今天捧著這本書閱讀的各位,你有可能是非常聰明的那一小部分人,但更大的概率只是一個普通人。也就是說,你有小概率的可能性成為巴菲特,或者即使成為不了巴菲特,至少也能進階成專業的投資者,但你更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投資者。
我反復強調大家有可能都是普通投資者,是不是就意味著我要趕著大家離開股市呢?對不起,我沒這個意思。我提醒你有可能只是普通投資者,只是希望你能正確地進行自我定位,然后在股市投資的過程中,只做或多做符合自己身份定位的事,不做或少做超越自己身份定位的事。
當你做的決策和判斷非常符合你自己的身份和能力水平的時候,這不就是理性投資了嗎?事實上,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并不需要悲觀。因為普通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是各有優勢和劣勢的。普通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的優劣勢,我在自己以前的書中做了很多的總結和敘述。在網絡上,我也經常和朋友探討這方面的內容。強調和承認我們絕大多數人是普通投資者的身份定位,實際上就是在提醒大家必須認清自身優劣勢,努力做到揚長避短。
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之所以在股市中虧損,根本原因有可能就是沒有認清自己是普通投資者的基本事實,沒有看到自己廝混的是股市的二級市場。因為有些人對自身和市場認識不清,所以做了很多不合時宜的事,這就是其虧損之源。講到這里,股市戰略的問題就基本解決了。
二、擇時問題:解決投資交易體系的問題
我們知道了,股市不是賭場,股市的本質是投資,股市是公平的,股市里有無限的投資機會;我們一定要堅持投資的主體思想,然后正確認識投機并對其加以利用;我們還認清了自己是普通投資者的身份定位,知道了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更知道了在股市里一定要做符合自己身份定位的事。那么,下一步,我們還有兩個迫切的問題需要解決。
(1)買什么樣股票的問題。理論上講,當股價低于內在價值的時候,應該買入;當股價高于內在價值的時候,應該賣出。股價在盤面上隨時看得到,所以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給股票估值。
(2)什么時候買賣股票的問題。理論上講,當熊市的時候,股價普遍較低,股市里遍地是黃金,這個時候就應該是投資者積極入市的時候。反之,當牛市的時候,行情高漲,群情激奮,股價普遍高估,這個時候就是投資者考慮有序退出的時候。
但是,現在究竟是牛市還是熊市?究竟是低估還是高估呢?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個擇時的問題。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怎樣為股市進行定位”,這解決的是“投資交易體系”的問題。
進行股市投資,投資者必須首先建立起適合自己的投資交易體系,而交易體系的兩個核心就是要解決買什么股和什么時候買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我們會在本書第二章做更詳盡的定性、定量的分析和講解。這里先做一個大致的敘述和分析。
1.如何估值
我們先講第一個問題:買什么股票,或者說,如何給具體的股票進行估值?從宏觀上講,為股票、為企業進行估值,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我們可以稱為“西醫法”。這家企業值多少錢,把它的資產或不同的業務分拆開來,這塊值多少錢,那塊值多少錢,條分縷析,算清算透,加一塊,總價就出來了。就像到西醫院看病,醫生為你抽血驗尿,各種指標一對比,結論就出來了一樣。
比如,雪球上很多的財報派,采用的估值方法,大多就是這種。這類方法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結論好像能非常精確,但想用好用精,實話實說,也非常難。因為企業的各部件在組合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1+1>2的情況,也有可能出現1+1<2的情況,所以這種方法也是有偏差的。
第二種方法,我們可以稱之為“中醫法”。中醫的治病方法和西醫有明顯不同。中醫雖然不知道這個人血和尿的每一項指標,但通過這個人的行動、氣色,就可以大致看出其是否健康。
類比到股市中來,就是我無法看懂和掌握企業每一項資產的價值,但是我能抓住投資的本質。投資的本質是什么,不就是你投出的資本能為你帶來多少流動性收入或多少增值嗎?所以通過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可以反推企業的內在價值。比如巴菲特提出的未來自由現金流折現,就是這樣一種反推的方法。
從總體上講,用西醫法對企業進行估值更精確、更專業,對投資者的專業要求當然更高。中醫法相對粗略,但對專業性的要求,比如對理解財報和企業商業模式的要求可能不是那么嚴格。
考慮到大家多為普通投資者的現實,我先為大家推薦了一個相對容易、可靠的思路,提供了一把衡量的標尺,還有一個簡單的公式。這個思路、這把標尺,就是分紅,或者說是股息。我推崇的分紅,有三個前置性條件,分別是:長期、穩定和可持續。
長期是指:自上市以來,它已經連續多年一直在堅持分紅。至少應該有五年。分紅是排除造假企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因為企業可以為了某種目的美化財報,但長期的分紅需要拿出真金白銀來反饋投資者,這個造假的代價是企業不能承受的。
穩定是指:它的分紅率一直是相對比較穩定的,不能忽高忽低。這一指標能檢驗企業的穩定程度。
可持續是指:通過對企業的經營分析,我們認為它未來至少還能維持現在的經營水平,并且至少還能維持當前的盈利能力。
一個能長期、穩定、可持續分紅的企業,至少不會是一個不好的企業。在此基礎上,分紅與股價相除得出的股息率越高,說明企業具有的投資價值越大。因此,在普通投資者這里,分紅率和股息率就是了解和檢驗企業質地的一把簡單而又實用的標尺。
在分紅率大致確定的情況下,股息率的高低,體現了每股凈資產盈利能力的高低。按照這個思路,我為企業的估值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公式,即:
股息率÷社會無風險利率×現股價=每股估值
對具體的企業來說,每股分多少紅是一個確定的量,股票現在的價格,也是一個確定的量。所以公式中,股息率和現股價這兩個量,可以看成是常數項。唯一的玄機,是社會無風險利率的選擇。
現在通常的做法,是把10年期國債利率看成是社會無風險利率。根據個人的風險喜好程度不同,你也可以選擇法定一年期定存利率,或三年期定存利率,甚至是貸款利率,然后就可以求出不同的“社會無風險利率”條件下的企業估值。取一個相對小的值,然后再取一個相對大的值,形成一個估值的區間。
當股價低于這個估值區間的下沿時,我們就可以逐步地買入股票,偏離下沿越遠,表明投資價值越大,倉位可以越高;當股價高于這個估值區間的上沿時,我們就可以逐步地賣出股票,偏離上沿越遠表明投資風險越大,賣出的力度也應隨之加大。
這個公式的好處是,既考慮了股息率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因為股息的多少是由企業的盈利能力來決定的,所以也可以說成是企業盈利能力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又考慮了利率的影響,也就是貨幣政策對企業估值的影響。一般而言,股息率越高,企業的估值越高;利率越低,企業的估值越高。當利率下降的時候,意味著市場上的錢多了,資產的價值在理論上就有抬升的必要。
有朋友看過我以前的書,研究了一番這個公式,跑過來說:不對啊,你這個公式好像對成長股沒有用處,因為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對資本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很多企業是不分紅的。
我答:你說得很對,我這個公式就是為已經處于成熟期,且尚能實現穩定增長的企業準備的。
還有人說:這也不對啊,有些優秀的公司,比如巴菲特的伯克希爾,也是不分紅的,用你這個公式尋找企業,是有可能漏掉這樣的好公司的。
我答:漏掉伯克希爾就漏掉伯克希爾吧,我只要能用這個公式找到能讓我賺錢,且能讓我安心持股的好公司就行。
事實上,任何一種估值方法和模型,都是有其適用范圍的。大家不能妄想通過一個公式尋找到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估值工具,然后找到天下所有的好公司。這是不可能的,也是違背規律的。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知道它怎么用,你自己賺什么樣的錢就行了。
世上沒有能包治百病的良藥。能賺錢就行了,為什么非得要找到所有的好公司呢?這里劇透一下,后文我會專門探討怎樣為企業估值的問題。
2.如何擇時
我們再來談談投資交易體系中的第二個大問題:如何為股市定位?這里牽涉到擇時的問題。市場上有一種觀點,認為價值投資者只擇股不擇時。其理論依據是:股市是不可預測的。現在低估,還有可能更低估;現在高估,還有可能更高估。所以你永遠都不能準確預測股市明天的走向。
對于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我們的確沒有必要對股市明天的漲跌進行預測,但股市現在究竟處在明顯的低估狀態,還是處在明顯的高估狀態,這是一個事實,我們是可以通過建立一套合理的投資體系來進行判斷的。
當我們判斷股市處于低估狀態時,就意味著它提供了整體入市的良機,哪怕以后變得更低估,也只能說明股市的投資價值更高了;當股市處于高估狀態時,就意味著它提供了整體退出的機會,哪怕以后變得更高估了,也只能說明投資風險更高了,離開的節奏應該要進一步加快了。所以低估之后的更低估與高估之后的更高估,并沒有改變我們對股市投資價值的判斷。
那么,如何為股市進行定位呢?我列舉了如下五項指標。
(1)證券化率。
(2)整體市盈率。
(3)歷史前值。
(4)國家政策方向。
(5)股民心理(情緒)。
這幾項指標從字面上就很好理解,這里不再一一進行概念介紹。重要的問題是:如何使用這五項指標呢?
分開來看,以證券化率為例。歷史數據表明,中國的證券化率就在30%~150%振蕩。最瘋的時候曾接近200%。巴菲特認為,一國證券化率達到70%~80%的區間時,就應該是投資股市的良機。考慮到我們國家股市的成熟度,常常發生暴漲暴跌,我認為這個標準可以稍微下降一點,在60%~70%間就可以大膽入市,在達到100%時就應當考慮逐步退出。在這個標準下,越低越買,越高越賣。
再比如整體市盈率,滬市整體市盈率在10~60倍的區間里活動。15倍以下,就是明顯的低估狀態,靠近和跌進這個區間,就應該越跌越買;15~30倍就是正常區間,可以對低估的優質股票安心持有;30倍以上就是明顯的高估區間,接近或超過這個標準線,就應該逐級賣出,超過越多,賣出的決心和力度就應該越大。
總體上看,這五項指標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我們用任何一個單項指標來為股市進行定位都有偏頗和缺陷,但如果把它們看成是一個系統,綜合地進行分析和研判,則得出的結論會更加科學和客觀。
任何一個投資者都應該努力地建立和尋找到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交易體系。投資交易體系不僅包含股票估值和股市定位這兩個功能,還包括分散、組合、倉位、計劃、紀律等多方面內容。這一套整體的構成,才是一個完整的投資交易體系。
這些都屬于操作技巧的范疇,不在本書探討之列,這里不再一一多講。有了投資交易體系之后,我們還需要探索和掌握哪方面知識呢?
三、“順勢而為”的投資策略
交易體系只是讓你掌握了一些交易的工具,比如估值的工具、定位的工具,讓你知道如何建立起好的股票組合,如何制訂好的操作計劃,如何執行好的操作紀律。
投資策略,是股市投資的第三個大問題。在投資策略方面,我提出了“順勢而為”的策略,并將順勢而為策略定義為“策略之母”。簡單地說,“順勢而為”并不是要你去跟著股市的短期趨勢做高拋低吸,而是告訴你一定要認清和接受股市呈現給你的事實——事實是怎么樣的,你就應該怎么樣操作,盡量不要受到個人厭惡、喜好等情緒的影響。
2016年,通過上面提到的估值方法,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格力電器具有了很高的投資價值。當時的價位、股息、估值,就呈現給了我們這樣的現實。這種低估的現實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投資格力電器。但是我因為對它管理層的偏見,對格力電器形成了偏見,又因為對格力電器的偏見,形成了對所有家電股的偏見。最終這些偏見,讓我錯失了之后那一波家電股的大行情。
在這個案例中,我就漠視了市場呈現出的事實,以道德的判斷代替了價值的判斷。這是非常錯誤的。之后,格力電器和其他家電企業用它們的股價表現狠狠地教訓了我一通。
在順勢而為策略之后,我又提出了失衡理論。人性之中總難克服偏見的存在,而這種整體性的偏見會經常性地共振,給我們提供極為罕見的投資機會。2015年股災之后,我用失衡理論分析,認為當時市場呈現給我們的最大的現實是“兩個失衡”:一方面是大爛臭與中小創的失衡,另一方面是A股與H股的失衡。根據處理失衡問題的原則,“子彈永遠向最低估處打”,所以此后數年大膽投資低估值高股息藍籌股和H股的朋友,都收益頗豐。
結合上邊的整體敘述,尤其是在順勢而為策略和失衡理論的指導下,我總結和提煉了普通投資者應該堅持的十條股市投資基本策略。
策略一:堅持投資不投機。
策略二:堅持長線投資,放棄暴富思想。
策略三:堅持基本面,忽略消息面。
策略四:堅持“低估是王道”。
策略五:堅持分散投資。
策略六:堅持組合模式,反對重倉單只股票。
策略七:堅持乘九法則下的倉位控制。
策略八:堅持低點興奮,高點冷靜。
策略九:堅持終勝思想,不為短期情緒控制的理性。
策略十:堅持定期體檢,保持動態平衡。
四、投資心理和心態
解決了股市的基本戰略問題,有了自己的投資交易體系,又有了自己的投資交易策略,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在股市里賺大錢了呢?未必!有一句話說得好:我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就在于,在知和行之間,還有一道最后的障礙,就是投資交易心理和心態的問題。所以股市投資需要解決的第四個大問題就是心理和心態。
事實上,心理和心態是投資知識的一部分。漠視心理和心態的管理,實際上就是使你自己的投資體系少了重要的一環。這方面,道格拉斯寫過一本書,名叫《交易者心理分析》,通篇講的全是交易者心理和心態的問題。
我在這里強調一下,道格拉斯寫的是交易者心理分析,對投資者來說可以借鑒,但一定不能全部照搬。因為投資和交易是兩個有關聯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理想的投資者心理狀態,應該滿足以下五個條件。
(1)建立起了終勝思想。
(2)永遠不被短期情緒控制。
(3)低點興奮,高點冷靜。
(4)尋找到最舒服的姿勢面對市場。
(5)放棄暴富思想,靜水流深、不疾而速。
這五點,是不是有很多已經體現在了前邊提到的十點交易策略上了呢?很多東西,前后是相通的。綜合以上種種,我們可以總結一下,作為普通投資者最好的投資理財模式,應該是這樣的。
(1)干好你的本職工作。
(2)努力讓你的本職工作能為你帶來更多的合法收入。
(3)將你的工作收入,扣除必要的生活支出后,節余下一切可以節余的閑錢。
(4)按照我們上邊講的方法進行操作,選擇并購買那些低估值、高股息、穩定經營、適當成長企業的股票,建立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股票組合。
(5)把每年的分紅(股息)再投入,買入更多的股票。
(6)長期堅持下去。
終有一天,你會發現,同樣是拿工資的人,你比周圍的大多數人都要生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