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傳檄而定
- 反清抗洋:從成為天父開始
- 水水碩
- 2189字
- 2024-07-28 00:08:00
“聽說了么?太平軍在王家打了一夜的槍,連只雞身上的彈丸都數不清!”
“何止啊!聽說還拉來了大炮,轟了一整夜!”
“我也聽說了,我二舅就是他們村子的,不是一門炮,是一百門,把那塊地都給轟平了”
.........
自洪宣嬌砍了王作新的腦袋,已過了五日,現如今以紫荊山為中心,北至古蓬,廟旺一帶,東起相思江,橫跨大湟江,南以桂平縣城外三十里外界限,西抵武宣,皆由太平軍管制。
有王作新當榜樣,這境內鄉紳哪個還敢和太平軍作對?
陳和去了桂平借糧,故而只能由楊秀清帶著育德司,對急速擴張的地盤,進行人員整編,土地界定等劃分工作了。
境內這么多人,自然不能全加入太平軍。
比起那些窮苦百姓,有太平軍籍之人的生活,簡直是神仙日子。
更何況,一下子都加入了太平軍籍,楊秀清也負擔不起,這么多人的福利待遇。
僅是一天一家一斤糧,就夠讓他頃刻間傾家蕩產的了。
楊秀清讓各部自己去挑人,給他們每部每司限額一千,除此之外,另批給胡一晃五百人的名額,用于招收他個人班底。
總不能一直讓胡一晃掛著教頭身份,當光桿司令吧?
再者軍隊人數越來越多,僅靠胡以晃一個人也訓練不過來啊!
且楊秀清有意打造一個教官大隊,現在招收的五百人,就是教官大隊的底子。
若是能成,可大大縮短新兵訓練的時間。
這近萬人的名額聽著不少,但是對于境內萬千窮苦百姓來說,還是杯水車薪。
沒加入者,楊秀清也不會放任不管,楊秀清為啥要急速擴張,為得就是這些百姓。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楊秀清又新創一個職業,名為輔卒,歸育農司和育德司共同統轄。
輔卒不是太平軍籍,且是自愿加入。
做了輔卒可以給太平軍種糧食,打造簡易工具,裁制衣服等等后勤制造工作,大半都歸他們干。
當然這不是白干的,楊秀清會按高出市場價三分來進行收買,如果原料有困難的,太平軍還會幫助他們解決。
雖然利潤不小,但畢竟是殺頭的買賣,和風險一比,那點利潤立刻就變成了蠅頭小利。
真正讓大家對于輔卒趨之若鶩的是,楊秀清給他們分土地。
凡是太平軍治下的鄉紳,一律土地歸屬太平軍,當然祖宅,祖墳,楊秀清卻是不會占。
這是一個度,既讓那些鄉紳感到肉痛,但又在一個忍忍就過去的力道上,不至于讓他們也成了殊死一搏的泥腿子。
當然,楊秀清也不白要他們的土地,他給這些鄉紳前途。
不管這些鄉紳愿不愿意,都要入太平軍籍,且不受六部三司的名額所限。
至于什么是鄉紳,并沒有標準界定,簡單點來說,楊秀清說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說你不是,你就不是,是也不是。
這么做是防止鄉紳們鉆空子,以后勢力再壯大,自然不能這么玩,還是要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
出臺規章制度,是一件勞心勞力的事,楊秀清還想自己多活幾年呢,自然此事要交給育德司起草,再拿來讓他過目,把關就可以了。
鄉紳加入了太平軍,也不能當“白吃飽”,現在楊秀清是創業初期,正是用人之際,尤其是缺文化人。
這是鄉紳家中子弟,多是念過書的,旁得是做不了,去育德司幫忙抄抄寫寫總沒有問題。
而且這也方便楊秀清把他們集中起來,進行思想再教育。
一旦學有所成,第一批下去當宗老的,他們的占比自不會少。
當然楊秀清的眼睛要擦亮,防止魚目混珠,忠清派虛情假意,到底層給自己給搞破壞。
另外楊秀清還把各家鄉紳家中的嫡子,統一送進了黃天部,同原本的黃天部士卒,混雜與一起,皆由他親自訓練。
楊秀清訓練黃天部,第一個規定就是每天站一個時辰的軍姿。
黃天部的士卒,相較于其他部眾,人員成分最雜,乞丐,百姓,公子哥應有盡有。
他們身上那股子懶散氣不祛除,一旦開戰,到底是他們保護楊秀清,還是楊秀清保護他們?
這些人性情不同,彼此間難免有摩擦。
人多了就會有摩擦,楊秀清對此并不在意,反正一人有錯,全隊受罰,一隊有錯,全部受罰,一部有錯,楊秀清跟著連罰。
連坐看起來手段粗暴,但是卻最能磨合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沒什么比一起受罰,在雨中站軍姿,出去一起跑圈,回來后累得腰酸背痛,連聲罵娘,更能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了。
這些鄉紳家中的家主,楊秀清也沒放過。
他們大多都上了歲數,育德司去不成,黃天部不收,那就通通來自己身邊當幕僚,楊秀清給他們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作太平軍“智囊團”。
楊秀清這一系列操作,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讓太平軍,自己,以及這片土地的一切,進行深刻綁定。
反楊秀清,反太平軍,就是反他們自己。
給百姓新分配的土地,一律免一年賦稅,第二年也只收三成。
若是遇到災年,賦稅全免。
此等政令一出,到育德司,育農司報名當輔卒的人,從早排到晚,一天登記十二時辰,育德司,育農司的人換班休息,但是簽發文書,丈量土地的工作卻是不停。
世上什么生意最暴利?
唯有抄家。
以武力威逼抄家,乃是下乘,高明者是讓鄉紳們自愿開倉。
家里人皆入了太平軍,家里下一代繼承人,不是在育德司,就是在黃天部,家主更是在智囊團,全家都牢牢打上了太平軍標記,那他們除了全力支持太平軍外,還有別的出路么?
聽聽“智囊團”的名字,要說楊秀清這一系列命令,沒有他們的主意,外人相信么?
現在就是楊秀清逼著這些鄉紳叛變,去投靠清廷,這些鄉紳都不會去。
他們去干什么?去把腦袋送過去讓清朝的官員砍么?
楊秀清造反成功,大家一起享受榮華富貴,皆是開國功勛,他若是失敗,那大家一起完蛋。
在這等刺激下,哪個太平軍中人,敢不奮力?
這倉不開不知道,一看把楊秀清自己都嚇一跳。
境內鄉紳囤積的糧食,足夠太平軍吃上三年的了。
這數字聽上去恐怖,實則楊秀清深知,他是在用古之廣西,養今之太平。
此法一地只可用一次,成則成矣,敗則沒有絲毫回旋余地,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