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蜀漢如何能贏
- 諸葛亮三顧茅廬請我出山
- 貳鳳
- 2489字
- 2024-06-18 12:34:28
馬文才作為荊楚人士,本身家世顯赫,旅行到蜀地,結識贏子夜之后,便引以為知己和至交,為了與贏子夜有更多的時間相處,他竟直接在道明山住下了。
三年來他們無數次同榻而臥,促膝交談。
馬文才對贏子夜的很多觀點早已經爛熟于心。
有好些日子沒有見到贏子夜了,馬文才頗感無聊,而現在有四個人愿意聽自己講話,他一時間興致盎然,心中愉悅無比。
因此,他說到激動處,根本沒有意識到諸葛亮的異常反應。
這勾起了馬文才繼續講述的興致,雖然他對當今大勢一知半解,大多數都是聽贏子夜的論斷,但作為贏子夜的至交,他自己也覺得與有榮焉。
馬文才沒有看諸葛亮四人的表情,只是替他們斟滿茶水,繼續侃侃而談道:
“子夜曾多次對我講,只要‘劉關張’忠實的去履行諸葛丞相的《隆中對》,則天下可定,復興漢室大業可成,可惜天不遂人愿,導致蜀漢陷入今日被動的局面。”
諸葛亮喝了一口茶,平復了一下情緒。
他對馬文才的講述越發感興趣,也想間接的通過他了解贏子夜的“高見”。
諸葛亮自知自己的《隆中對》如果被全部踐行,自己現在絕對不會如此辛苦,但他還是想知道,贏子夜是出于什么原因,如此篤定的認為,自己的《隆中對》就是最好的策略。
于是他連忙問道:“贏子夜為何如此篤定,只要踐行諸葛亮的《隆中對》,則天下可定?”
馬文才冷哼了一聲,緩緩道:“諸位可知,劉備劉皇叔在得到諸葛亮之前,為何總是疲于奔命,到處受欺挨打?”
“為何?”楊儀和姜維幾乎同時出聲。
馬文才長舒了一口氣,沉聲道:“因為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是沒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最終策略,雖然他們興復漢室的目標無比堅定,但沒有一個可以執行的最終策略。”
“子夜將這個最終的‘措施或策略’,稱之為【戰略】,一直以來,他們都沒有【戰略】。”
這個詞是諸葛亮第一次聽到,真的恰如其分的解釋了《隆中對》。
諸葛亮心中頓時一驚,贏子夜竟在無意之間,創造了一個新詞——【戰略】。
“諸葛亮為何能一下征服劉備,讓其有如魚得水之感,就是諸葛亮提出了這樣一整套可行的戰略計劃。”
馬文才興致盎然,邊喝茶邊侃侃而談道。
“北讓天時與曹操,東讓地利與孫吳,而劉皇叔取人和。自古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
“先占據荊州這個重要的戰略樞紐,后取益州的千里沃野,待這兩塊‘根據地’平穩之后,勤修內政安民,外和東吳孫權,一面效仿當年高祖皇帝等待時機,謀定天下。”
此時,諸葛亮又是一愣。
自己又學到了一個新詞——【根據地】。
“諸葛亮的規劃是,等天下有變,則蜀中之兵,從荊州和益州兩個方向進攻,荊州取中原,益州取秦川,這兩條線路,只要又一條能成功,劉皇叔便能復刻秦統六國高祖滅項的故事。”
諸葛亮長舒了一口氣。
當年自己為劉備獻上《隆中對》,不僅是關羽與張飛這樣的人,理解不到,其實就連劉備的內心,也是有一定的懷疑的。
卻不曾想,這個自己素昧蒙面的年輕人,竟然將自己的規劃,領悟得這么深刻。
“可是,后來怎么做的呢?”
說到這里,馬文才竟是將茶杯猛的向桌案上一敲,并赫然起身道:
“可是,后來他們怎么做的呢?關羽大意失荊州,張飛直接被小卒所殺,劉皇叔舉傾國之力伐吳失敗……將一片大好局面搞得稀爛,獨留諸葛丞相一力苦撐,誠可悲,可嘆也。”
聽到這里,諸葛亮竟猛的咳起嗽來。
“取西川和漢中之后,劉備就應該多花時間鞏固后方,但并不需要他親自坐鎮,讓諸葛丞相坐鎮即可,一面讓諸葛丞相主導維護東吳的關系,與之交好,然后劉備當親自前往荊州駐守,當關羽打出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戰績之際,劉備就當以荊州作為主攻方向,令張飛或趙云從漢中出發作為配合方向,同時向曹操進攻。”
“當時曹操都要遷都了,宜當一鼓作氣,兵指中原。”
馬文才越說越激動,越說越大聲,手上也開始出現動作,仿佛不如此,則不足以表達心中的憤懣之情。
“荊州,乃是交通要塞之地,距離曹營不遠,地勢平坦,最易于進攻。退一萬步講,就算失敗,也可以有西川作為退守。”
“漢中方向地形崎嶇,易守難攻,從漢中出發作為配合方向,就算失敗,也容易防守,敵人很難攻得進來。”
“東吳方面,這群鼠輩自然是以交好為主,委之以利益,讓其坐山觀虎斗阻止其背后捅刀即可。”
“曹操勢大,蜀漢與東吳勢弱,大家本是盟友,他們根本沒有必要進攻蜀漢,在那個時節,兩者親密團結將曹操滅掉二分天下才是關鍵。”
呼——
馬文才長舒了一口氣,連連嘆道:“如果,他們能夠配合從合肥進攻,那蜀漢的勝算幾乎是十成。待得蜀漢之軍拿下中原要地,則可與東吳二分天下。”
“這樣,蜀漢據有整個西川、漢中作為大后方,荊州作為主戰場,進攻可盡全力,退守亦有后路,成功率會高很多。”
“為何一定要劉備駐守荊州,因為關羽雖然勇猛,但畢竟不是蜀國之主,如果劉備據守荊州,也是向曹魏和東吳表明態度,荊州是我劉備的根本,我誓死與荊州共存亡,要想拿荊州,從我劉備尸體上他過去......荊州前線的將士,勢必更加的有歸屬感,作戰亦會更加的勇猛。如此,則荊州不會丟。”
“但是,他們并沒有這樣去做。劉備深居蜀中,前線如何振奮士氣?若關羽一旦失去荊州,益州鞭長莫及,局面便無可挽回了。”
“而關羽那句虎女焉能嫁犬子,這是把自己往絕路上逼,東吳那群鼠輩,不惜白衣渡江,也將斬關羽,可悲,可嘆啊……無論諸葛丞相當年如何寫信勸說關羽,讓其一定不要去招惹東吳,與之交好,萬萬要保住荊州,可愣是怎樣苦口婆心,愣是沒有效果,關羽愣是沒有保住荊州!”
“關羽,不聽諸葛丞相的勸住,把諸葛丞相給坑慘了!”
“他以一己之力,將蜀漢帶到最巔峰,又以一己之力,葬送了整個蜀漢的大好前程,我就問你,如果當時駐守荊州的是劉備,關羽并非最高統領,或者諸葛亮同時也在,荊州會丟么?”
聽到此,諸葛亮一拳緊握,額頭上不斷地滲出汗珠。
他神情顯得無比悲痛,幾近僵硬。
馬文才的這些話,勾起了諸葛亮多年來都不敢觸碰的,極為痛苦的回憶。
他整個人的身體都在緩緩的顫栗。
喉嚨仿佛被什么給堵住了,如鯁在喉說不出話來。
人都說性格決定命運,關羽從“威震華夏”到“敗走麥城”,葬送了興復漢室的大好機會,這真的是他的性格使然嗎?
這是唯一的原因嗎?
多年來,諸葛亮都在內心中深深的自責——自己當時,真的有盡全力去阻止這一切發生嗎?
每每想到這些,在多少個深夜里,諸葛亮都不免汗發沾衣,輾轉無法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