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文明史
- (美)伯頓·斯坦著 (英)大衛·阿諾德修訂
- 1364字
- 2024-06-20 14:02:55
分段國家
我不贊同這種以歐洲為中心的政治表述。18世紀的殖民征服,改變且可能扭曲了印度國家形成的軌跡,但甚至在英國實行統治之前,國家與那些歷史悠久的城鄉社群之間的關系已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而且這很可能是這種統治得以實行的先決條件。在18世紀,有明顯證據表明,次大陸許多發達地區存在階級分化的社會,隨之而來的是完全不同的公民團體的結構化。
在我以前的著作中,我采納了人類學家艾丹·索撒爾在非洲研究中所使用的“分段國家”的概念來代替印度南部前現代國家的傳統觀點。所謂分段國家既不同于擁有固定領土、強制權力和中央集權管理的單一制國家,也不同于“封建”(feudal)政體,這意味著各種政治關系,但最常見的——就像盎格魯-法國類別(AngloFrench species)一樣——是一種俸祿主義(prebendalism)形式。從積極的角度來說,“分段國家”是一種政治秩序,其中:
1.有許多中心,或稱政治地盤。
2.政治權力(印度古典文獻中稱為kshatra)和王道(rajadhar-ma)有所不同,允許一些顯要人物行使某些權力,但只有經受過灌頂的國王才能行使完整的王室主權。
3.眾多中心或地盤都有自主管理能力和強制手段。
4.較小的政治中心,通常是通過某種儀式來承認一個單一的儀式中心和一個受過灌頂的國王。
在中世紀時的印度南部,數百個在朱羅時代的銘文和文獻中被稱為邦(nadu)的地方社團構成了一個社群結構,它們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對我來說,這數百個社群和中世紀朱羅王朝國王之間的關系,對于理解這些社會,也許還有其他工業化前的社會,似乎至關重要。在最普遍的層面上,一種觀點認為,一個國家是由幾個或許多社群組成的政治組織,這些社群通過其族群政治首腦(通常是“族長”)承認國王并經常為國王服務,接受甚至分享后者的受灌頂者的地位。
這種用法中,“社群”,應按照其通常的英語含義理解,即將其理解為同時作為一個民族和一個地方,而不是局限于其有限的亞種姓(subcaste)或宗教團體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社群與共同的情感和價值觀有關。然而,它也涉及對人力和物力資源的共享權利或應享權利,因此,也是特別涉及在前現代技術條件下的小型、地方性的空間實體。正是因為非常地方化的親緣關系、情感,特別是權利,以及捍衛這些權利的文化、社會和政治手段,一直持續存在于印度,所以我才認為“分段國家”的形式延續到了19世紀,這一概念可運用的史學研究范圍相當大。
次大陸最早的文獻資料——那些與佛陀的生涯和傳播其教義的僧伽(僧侶團體)的演變有關的文獻來源——就是這類社群的例證。文獻內容是宗教性質的:是對教義的詳細闡述。后來,中世紀對各國家和社群的歷史記載被納入銘文中,這些銘文記錄了濕婆或毗濕奴(vishnu)的信眾、國王及其更為富裕而受人尊敬的臣民的布施。同樣,其內容背景是宗教性質的,它們不是偶然被保留下來的文獻,而是宗教事務和信眾群體的話語在國家和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反映。此外,這也不是由于到了1700年銘文幾乎不再用來記錄重大事件及其主要參與者,而作為偶然被人為保留的文獻。這是一個建立國家的時代,一個雖然當局更加強大并掌握政權,然而卻顯然沒有找到用于表達從前通過宗教表達的全部內容的替代語言的時代。事實上,隨著20世紀的開始,在英國殖民霸權統治之前和期間,即使被日益成功的重商主義政權削弱的社群受到來自內部的階級分裂的侵襲和國家權力從上面的滲透,宗教表現主義仍然被最脆弱的群體,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賤民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