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知雪和楊玉伺候下,朱慈烺很快便穿戴整齊,整個人看起來非常光彩照人。
他掃了林知雪一眼道,“馬上找一套新衣服給賢妃,不要再穿這套官服了,換完后陪朕去接見百官。”
“是!”
冊封皇妃是計劃外的事情,誰都沒有備用的衣服,最后楊玉實在沒辦法,只好派小玉帶幾名太監去布莊直接現買一套。
等忙活完,已經是辰時末刻左右,所有準備工作都已經完成。
“起駕!”
隨著楊玉一聲長喝,朱慈烺登基后的第一次春節大禮正式開始!
秭歸城被臨時設為御營,司禮監在縣衙大堂設了御座和案幾,大堂兩邊擺設了樂隊和錦衣衛儀仗隊,宮殿東西兩邊設置了朋扇,四名手持鳴鞭的太監站在大門兩旁面南而立。
大堂里官員分兩列站立著,此刻聽到鼓聲響起,所有人連忙停止交談,整理衣冠規規矩矩地站好。
三通鼓響過后,在錦衣衛簇擁下,朱慈烺攜一名美麗脫俗的少女向縣衙大堂款款走去。
在這之前,楊玉已經向所有人宣讀了冊封詔書,百官都知道,這位美艷女子就是皇帝新冊立的賢妃娘娘。
朱慈烺徑直坐于主位之上,林知雪靜靜地站在一旁,楊玉面朝百官干咳一聲說,“百官行慶賀禮!”
話音剛落,所有人都取出早就準備好的賀表,統一由司禮監太監匯總交給朱慈烺。
這些賀表都是隨行的文武百官獻給他的元旦賀詞,朱慈烺隨意翻了一下便放在一邊。他知道,古代正月初一不叫春節,而是叫元旦。
楊玉按照慣例,從賀表中選了一份最厚的出來,這是黃得功代表隨行百官所做的賀詞。
“臣西路軍鎮大將軍黃得功,會同西征隨行侍駕文武官員頓首上言。伏以德統乾元,首正六龍之位,建用皇極,宏開五福之先。恭惟陛下率育蒼生,誕膺景命,寰區和協,聲教覃敷。”
“四海一而萬國來王,川岳靈而俊乂斯出。太平有象,歷服無疆。臣等恭遇圣朝,欣逢元旦,伏愿玉燭長調,慶皇熙于九牧,金甌永固,登仁壽于萬年。臣等無任瞻天仰圣歡忭之至,謹奉表稱賀以聞。臣等頓首再拜!”
朱慈烺聽完,看了百官一眼說道。
“今天是神武元年的元旦佳節,惟愿天下太平,民安樂業,光復河山,邊塵永息。”
這時,在黃得功領銜下,所有人一齊跪拜大喊:
“臣等恭祝吾皇福祚綿長,隆萬年之泰運,皇圖鞏固,躋百代之昌期!繁祉綿綿,視日升月恒而并久,純禧永永,與乾元坤厚而俱長!萬歲萬歲萬萬歲!”
“看茶。”
朱慈烺擺了擺手,很快,數十名宮娥端著茶水進來,給所有官員都遞了一杯熱茶。
“秭歸種茶歷史悠久,從唐代開始,秭歸茶葉一直被列入貢品,青口茶更是其中的佳品,南宋詩人陸游在暮次秭歸一詩中便對秭歸茶葉的大為盛贊。”
一邊聽著皇帝講解,一邊品嘗秭歸貢茶,所有人都沉浸在這難得的片刻安寧中。
等所有人喝完,朱慈烺也放下手中茶杯,目光忽然變得深邃起來。
“朕決意正式進攻四川,各軍鎮即刻準備糧草器械,著手入川事宜。”
不少人還沒從茶香中緩過勁來,猛的一聽這消息都如遭雷擊。
所有人都沒料到,皇帝會突然在元旦這一天宣布入川。
但他們轉念一想很快就明白了,皇帝是為了最大限度的保密,即便有人想向張獻忠通風報信,這點時間也來不及。
“黃得功,本次西征,所有兵力和裝備糧草清點清楚沒有?”
昨天除夕宴會時,朱慈烺就私下囑咐黃得功,讓他清點人員物資,雖然沒有正式任命,但黃得功已經是實際上的兵馬大元帥了。
“啟稟陛下,經末將清點,秭歸共有十萬五千大軍,施州有鄭成功部四萬人,夔州有秦若微部和李元胤部一萬人,荊門有吳煌的中武衛部五千人,此外,武昌還駐守著中武衛部剩下的五千人,大軍合計十六萬人!”
“從南京發來的三萬石糧食和三萬件棉衣已經到了,加上從西賊手中繳獲的物資,我們現在共有戰馬十七萬匹,戰船七十二艘,牛騾十五萬頭,糧食十六萬石,番薯五萬石,草料三十三萬石,足夠大軍至少食用兩個月。”
“從南京運來的火炮也陸續到達,加上各軍鎮原有的數量,可用于野戰的紅夷大炮有一百二十門,其中改良后的新式紅夷大炮已接近一半比例。另外還有佛郎機炮兩千門,虎蹲炮三千六百門,火藥十五萬斤,有接近三成都是新式火炮和新式炮彈,皆可隨時裝車起運!”
雖然明軍各式火炮加起來有數萬門之多,但很多都是質量堪憂容易炸膛的老舊物品,特別是那些小型火炮,殺傷力十分有限。
薩爾滸之戰,清軍殲滅明軍車兵營的一場戰斗中,明軍置有大炮一百門,小炮一千門,但只打死了兩名清兵,另外輕傷數人,這威力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攜帶那么多沒有任何殺傷力的小型老舊火炮,不但費時費力,還浪費火藥,朱慈烺在離京時就打定主意,寧缺毋濫,把有限的人力財力都向高質量的火炮傾斜,讓湯若望率領工匠卯足勁改良,邊打邊改,邊改邊打!
聽完黃得功的奏報,朱慈烺滿意的點點頭。
“朕決定兵分三路入川,由朕親率西路軍鎮和水師軍鎮九萬五千人為中路,沿長江進入四川,鄭成功部為南路,沿石柱,遵義,永寧抵進川南,前威衛總兵鄧林祖率部一萬人為北路,劉文秀協助,具體進川路線朕過后再給你們下密旨。”
“大軍西征后,由諸葛晉明率一萬五千人駐守荊門,負責督辦湖廣所有軍政要務,防范李自成和西賊襲擾后方。各軍鎮即刻回去準備,中路和南路于三天后卯時初刻出發,北路大軍于今晚申時末刻出發!”
“臣等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