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張居正改革(2)

二、嚴肅法紀,信賞必罰。張居正在奏疏中一再強調“刑賞予奪,一歸之公道”,“法所當加,雖貴近不宥,事有所枉,雖疏賤必申”,又說,“有功于國家,雖千金之賞,通侯之印,亦不宜吝;無功國家,雖嗍笑之微,敝禱之賤,亦勿輕予?!睆埦诱f到做到。世襲云南總兵官黔國公沐朝弼作惡多端,擅殺無辜,兵部三法司會議認為法應處死。但其始祖三世,皆大有功于國家,朝廷曾送給鐵券,子孫許免一死,非有反逆實跡,應稍從寬宥,待以不死。張居正根據上述情況,擬旨“沐朝弼屢抗明旨,作惡多年,擅殺無辜,情罪深重。本當依律處死,但念元勛世裔,姑從輕,著革去冠帶為民,押發南京隨住”。萬歷七年(1579),神宗援引武宗和世宗朝的成例,命文書官邱得用,口傳圣旨,進封他的岳父王偉為伯爵,吩咐內閣擬旨。居正無從拒絕,他說:“既有正德以后事例,王偉中宮至親,臣等不敢抗違”。但是他指出:“臣等恭照圣祖定制,公侯伯爵,非有軍功,不得濫封?!彼痔岬郊尉赴四辏雷谠t廷臣會議外戚封爵事理,諸臣議稱:“祖宗之制,非軍功不封。夫爵賞者天下之爵賞,人主所恃以勵世之具也。今使椒房之屬(指外戚),與有大勛勞之人,并享茅士(指封爵),非所以昭有功,勸有德也。今除已封見任者,姑準終身外,此后凡皇帝、駙馬、俱要查照祖宗舊制,不許夤緣請封。”申明王偉的爵位只能終其身,子孫不得世襲。直到居正身后,這個限制才被撤銷。

整頓驛遞是張居正嚴肅法紀的又一項內容。明朝政府在從京師到各省的交通干線上都有驛站,專為公差人員提供食宿和旅途方便。驛站的交通工具和民夫都由沿途百姓負擔。民夫三年一幸占,周而復始。這對于交通干線附近的人民,不能不說是規定,只有軍國大事,才能憑“勘合”(護照)使用驛站。但到后來,這一規定漸成具文,有的官員甚至在驛站恣意滋擾,百般需索,致使驛遞“困敝至極”,人民也不堪負擔。萬歷三年(1575),張居正提出整頓驛遞的計劃:“凡官員人等非奉公差,不許借行勘合;非系軍務,不許擅用金鼓旗號。雖系公差人員,若轎扛夫馬過溢本數者,不問是何衙門,俱不許應付。撫、按有違明旨,不行清查,兵部該科指實參治。若部、科相率欺隱,一體治罪……凡內外各官丁憂、起復、給由、升轉、改調、到任等項、俱不給勘合,不許馳驛。”

張居正執法很嚴,而且從自身做起。他的兒子由京師回江陵應試,吩咐兒子自己雇車;父親過生日,吩咐仆人背著壽禮,騎驢回里祝壽。萬歷八年(1580),居正次弟居敬病重回里,保定巡撫給以照顧,發給勘合,居正隨即繳還,并附去一信說:“仆忝在執政,欲為朝廷行法,不敢不以身先之?!弊铍y辦的還是內監和衍圣公。內監是宮內的親信,輕易干涉不得,居正只得吩咐他們的上級去設法。衍圣公是孔子六十四代孫尚賢。他每年從曲阜入京朝貢,沿途騷擾,“百姓如避虜賊”。山東布政使據實秉告居正。居正答書說:“夫圣人秉禮為教,志在從周,假令生今之時,亦必斤斤守朝廷之法,不可逾越,況其后裔乎?后若再行騷擾,亦宜一體參究,庶為持法之公也。”后居正與山東巡撫重新商定,將衍圣公每年入朝,改為“如王府例,每歲只差人進馬入貢,不必親行;或當朝覲之年,預期奏請,得旨而后行,亦為簡便”。從而減少了交通干線附近居民不少的驚惶。經過張居正的一番整頓,驛遞狀況大有改觀,以致萬歷八年(1580),神宗派皇親上武當山祈神賜子,也不敢使用驛站乘傳。

三、治理河患,解決漕運。明代的黃河在今江蘇濱??h境內出海,其中自徐州至清河(今淮陰西)的一段黃河又是運河河道,時稱“借黃為運”。清河以東到出??冢S河又與淮河共一河道,黃河水漲,淮水被逼,倒灌運河。當時黃河經年泛濫,常使運河阻斷,漕運不通,農田也大量被淹沒,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一大問題。張居正對此極為憂慮。為了解決黃、淮水患,他認為必須統一事權,由一人兼任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根據他的建議,朝廷于萬歷六年(1578)正月,命吳桂芳兼理河漕。不久吳逝世,居正又推薦有治河經驗的水利專家潘季馴以工部左侍郎兼右都御史銜,總理河漕,許以便宜行事。季馴從“民生運道兩便”出發,采取“筑堤障河,束水歸漕,筑堰障淮,逼淮注黃”的治水方案,治理黃、淮。在張居正的大力支持下,朝廷批準了他的計劃,又給以充足的經費,潘季馴得以排除干擾,大膽地執行他的方案,改變了黃、淮兩河經常決口,漕運不通的狀況?!皵的暌詠恚用窦鹊欤铀擦鳌保疤飶]皆盡已出,數十年棄地轉為耕?!?,漕船也可直達北京,對農業生產和南北經濟交流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推行一條鞭法。張居正改革的最主要內容是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他在任首輔后即曾尖銳指出:“自嘉靖以來,當國者(指嚴嵩)政以賄成,吏股(juān、捐,剝削)民膏以媚權門,而繼秉國者(指徐階)又務一切姑息之政,為逋負(拖欠稅賦)淵藪,以成兼并之私。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國匱民窮,病實在此?!睘榱烁粐忝?,他認為必須從根本上整頓國家的賦役;為了均平賦役,必須首先清丈土地。萬歷六年(1578),張居正下令清丈全國各種類型的土地,限三年完成,并且規定對破壞清丈者,要“下詔切責”。這次清丈正如他所說的,“在小民實被其惠,而于官豪之家殊為未便”。經過三年的努力,共丈得天下土田七億畝,比弘治十五年(1502)超出二億八千萬畝。盡管這一田畝數額不免有所夸張,但畢竟使一些豪強地主受到了抑制。萬歷九年(1581),張居正又在丈量土地的基礎上,把嘉靖初年已在福建、江浙等局部地區施行的一條鞭法,下令在全國范圍實行。一條鞭法的內容比較復雜,各地施行也不一致。根據《明史·食貨志》和其他史書記載,它的主要內容是:統一役法,把原來的里甲、均徭、雜泛合并為一,不再區別銀差、力差,一律折銀征收,力差由官府雇人應役。原來按照戶、丁派役的辦法改為按照丁、糧派役。丁和糧各占多少比例,沒有統一規定,各地實行不一,或丁六糧四,或糧六丁四,或丁糧各半。賦役數目,以縣為單位計算,以原有稅額為基準,不得減少。這種把田賦和名目繁多的力役,總編為一條的辦法,稱為“一條鞭法”(亦稱“一條編”)。它的特點概括起來說,就是賦役合一,按畝計稅,用銀交納,手續簡便。施一條鞭法的實施,從實際效果來說,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抑制兼并和均平賦役的作用,減輕了一些地區農民的負擔?!睹魇贰な池浿尽氛f:“賴行條鞭法,無他科擾,民力不大絀(拮據)?!边@種賦役制度,上承唐代的兩稅法,下啟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反映了賦役逐漸趨向一元化的歷史進程。它規定的賦役征銀,既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又反轉過來促進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有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以銀代役,相對松弛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客觀上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從萬歷十年至十五年(1582-1587)短短的五年間,太倉積粟達一千三百余萬石,可支全國五六年之用,國庫積銀也有六七百萬兩之多,使明朝政府的財政支絀情況有所好轉。誠如談遷所說:張居正“洵經濟之才也”。

萬歷十年(1582)六月,張居正病逝,神宗開始獨自處理政務。由于居正的改革在某些方面同至高無上的皇權發生矛盾,竟招來身后的不測之禍。萬歷十一年(1583)三月,神宗為了發泄他對張居正“威權震主”的積怨,加上新進者的參奏攻擊,竟強加張居正以亂政不忠等罪名,下詔剝奪張居正生前官號,并下令查抄張居正在江陵的老家,因此,張居正的改革也隨之半途而廢。然而,歷史并不能由萬歷定是非,張居正作為封建社會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其功績誠如崇禎朝吏部尚書李日宣等所言:“故輔居正……肩勞任怨,舉廢飭弛,弼成萬歷初年之治。其時中外安,海內殷阜,紀綱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論定,人益追思?!边@一評論還是公允的。

注釋

①《張文忠公全集》書牘一五《謝病別徐存齋相公》。

②《明史·張居正傳》稱一五為諸生,與《首輔傳》同,當系嘉靖十五年之誤。

③《張文忠公全集》書牘一五《與南掌院趙麟陽》。

④《明史》卷二一三《郭樸傳》。

⑤《張文忠公全集》奏疏一《陳六事疏》。

⑥《明史》卷二二二《譚綸傳》。

⑦《明史》卷二一二《戚繼光傳》。

⑧《張文忠公全集》奏疏七《謝召見疏》。

⑨《張文忠公全集》文集一一《雜著》。

⑩《明史》卷二一三《張居正傳》。

《張文忠公全集》奏疏一《陳六事疏》。

《張文忠公全集》奏疏三《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

《明史紀事本末》卷六一《江陵柄政》。

《張文忠公全集》奏疏一二《論時政疏》。

《張文忠公全集》奏疏一《陳六事疏》。

《明通鑒》卷六六。

《張文忠公全集》奏疏一二《論時政疏》。

《張文忠公全集》奏疏一《陳六事疏》。

《明史》卷二一三《張居正傳》。

《張文忠公全集》奏疏一《陳六事疏》。

《張文忠公全集》奏疏二《議處黔國公沐朝弼疏》。

《張文忠公全集》奏疏二《論外戚封爵疏》。

萬歷本《明會典》卷一四八。

《張文忠公全集》書牘一二《答保定巡撫張滸東》。

《張文忠公全集》書牘一二《答藩伯徐中臺》。

《張文忠公全集》書牘一三《答山東巡撫何萊山》。

《明史·河渠志》。

《明史》卷二二三《潘季馴傳》。

《張文忠公全集》附錄一《行實》。

《張文忠公全集》書牘六《答應天巡撫宋陽山論均糧足民》。

《國榷》卷七○。

《張文忠公全集》書牘一三《答應天巡撫何萊山》。

《明史》卷七七《食貨志》。

《張文忠公全集》書牘六《答河漕王敬所》。

《國榷》卷七○。

《明史》卷二一三《張居正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汾西县| 曲靖市| 鱼台县| 克什克腾旗| 重庆市| 安吉县| 海晏县| 麻城市| 辽源市| 承德县| 蒙山县| 全椒县| 舞阳县| 武隆县| 灵武市| 海伦市| 元阳县| 昌黎县| 临颍县| 尼勒克县| 兴和县| 鹤壁市| 青神县| 山阴县| 新巴尔虎右旗| 称多县| 齐河县| 花垣县| 佛山市| 双鸭山市| 北辰区| 梁河县| 武胜县| 万山特区| 景东| 甘孜| 邵东县| 郑州市| 德化县| 札达县| 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