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皇權之困
- 替身皇帝,入宮后我如魚得水
- 司空見慣
- 2130字
- 2024-06-15 11:19:21
李玉峰坐在皇位上,深感皇權之重。
戶部,這一關乎國家財政的部門,本應由他牢牢掌控,然而鄧佑與余檜的緊密關系,使得鄧佑在李玉峰眼中如同一個已死之人。
身為秦帝的他,此刻卻為紅蓮教之事感到棘手。
紀大春滿臉惋惜地講述著張杰淵的遭遇,他的軍功被人嫉妒,最終遭人陷害,命喪黃泉。
而這一切的幕后黑手,竟是文宗殿大學士曲雍。
李玉峰憤怒地咒罵,曲雍這個老狐貍,竟然敢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做出這樣的事情。
然而,憤怒過后,李玉峰得知曲雍已經伏誅,心中稍感安慰。
雖然他不認識張將軍,但無意中為他報了仇,也算是一種緣分。
只是,他不知道張將軍的長女是否還在人世,若有機會,希望能好好補償她。
紀大春欲言又止,似乎在顧慮著什么。
李玉峰看出他的不安,鼓勵他說出心中的想法。
紀大春猶豫了一下,終于開口,道出了百姓對朝廷的不滿和對紅蓮教的接納。
他提到,紅蓮教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如解決衣食財物、治病救人等,這使得百姓對他們產生了信任。
甚至在去年的兩省叛亂中,許多百姓都暗中相助紅蓮教反賊,將紅蓮教傳得神乎其神。
李玉峰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這些都是紅蓮教的障眼法和宣傳手段。
然而,他明白,對于大多數沒有受過教育的百姓來說,這些神奇的傳說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這種說辭在他們心中更具說服力和迷惑力,讓他們深信不疑。
紀大春恭維道:“圣上真是英明至極。”
他繼續說道:“那些翰林院的修撰們,都是飽讀詩書的士大夫,他們居然也對此深信不疑,甚至還將此事載入了史冊。”
李玉峰不耐煩地揮了揮手:“你明天把書和那些人都找出來,不能讓他們繼續誤導下一代。”
紀大春欣然應允,他本就對那些道貌岸然的士大夫抱有不滿,現在終于有機會整頓一下了。
然而,李玉峰的心情卻并未因此好轉。
紅蓮教的再次崛起,讓這個本已多災多難的大秦朝更加雪上加霜,他作為秦皇也面臨更大的挑戰。
紅蓮教的崛起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他們利用當時最流行也最有效的手段進行炒作,如仙家法術、神跡等;
二是地方政府鎮壓不力,與他們合作利用“妖術”推卸責任。
他們走到乾充宮外時。
李玉峰遠遠就看見了李青正等在門口,見到他后立即小跑著上前行禮:
“圣上。”
李玉峰問道:“那個小家伙安排好了嗎?”
李青回答道:“回圣上,已安排妥當。”
李玉峰滿意地點了點頭。
這時,李玉峰突然想到了一件事:
“李青啊,你的掌印宦官之職,太后哪里下過旨了嗎?”
李青低頭回答道:“尚未見到。”
李玉峰有些不滿,那天太后明明答應得好好的,怎么現在又變卦了?
他決定找個時間去催一催。
就在這時,李青遞上了一封書信,低聲說道:“皇太妃送來的。”
李玉峰接過書信,他一直記掛著這件事,本來如果江楚楚不送過來,他也要派人去要的。
沒辦法,他只能先看看皇太妃在書信中,說了些什么。
他迫切地想要掌控衛戌軍,但身邊卻缺乏得力的人手。
信封未用火漆封口,他輕易地拆開了它,里面的信簡潔明了,直接表達了圣上的意愿:
希望他能返回京城。至于具體的行動方案,圣上會派人親自向他解釋,并期望他能全心全意地接受這份隆重的恩寵。
“小春子,交給你一個重要的任務。”
李玉峰輕聲說道,同時將信放回信封,遞給了紀大春。
他要求紀大春從選出六十名可信賴的玄衣衛,去通知江甫陽。
紀大春接過信封,迅速將其藏進了內衣里,疑惑地問:“我需要怎么做?”
李玉峰深吸了一口氣,沉聲說:“紅蓮教的勢力日益壯大,導致南方地區匪患嚴重。”
他點到為止,但紀大春已經明白了他的意圖。
盡管江甫陽被余檜調到了文職崗位,但這并不意味著他無法建立軍功。
例如,他可以通過招募鄉勇義士來維護地方治安。
紀大春派出的那些玄衣衛,正是他招募的得力助手,他們一路剿滅各地的山賊水寇,為百姓帶來了安寧。
這些行動完全符合江甫陽作為轉運使的職責。
一旦他們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這些玄衣衛們回到京城,他們的功勞就會歸于江甫陽。
以他出色的指揮能力和保護百姓的功績,他完全有資格競爭衛戌軍都指揮使的職位。
“臣必定嚴守秘密,不負圣上所托。”紀大春鄭重地回答道。
李玉峰滿意地點了點頭,說:“很好,每位出差的兄弟都將得到二百兩銀子的酬勞,明天一早就派人出發吧。”
“是。”紀大春欣然接受了任務,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跟著宣武侯去剿匪,對付那些烏合之眾對他們這些玄衣衛來說輕而易舉。
而且還能拿到二百兩銀子的酬勞。
他甚至有些羨慕那些能被選中的玄衣衛。
就在這時,李青走了進來,稟報道:“圣上,護國公鄭禹求見,已經在御書房等候了近四個時辰了。”
李玉峰微微一笑,說:
“居然讓護國公等了這么久,是寡人的過失。走,我們去見他。”
在御書房里,李玉峰見到了這位當朝勛爵集團的首領。
鄭禹雖然已經六十多歲了,但是看起來仍然精神矍鑠。
他的外貌,雖然發間略染銀絲,但面色紅潤如舊,仍顯得活力四溢。
李青低聲分享了一則趣事,鄭老國公在兩個月前喜得小女,這真可謂是“老樹新花”,煥發著生命的活力。
鄭禹之所以選擇遠離戰場的紛擾,只是以年歲已高為借口,專心于家業,享受著家庭的溫馨與安余。
他并非真的對世事漠不關心,而是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選擇。
“微臣……鄭禹,參見圣上。”
鄭禹的面容略顯陰沉,仿佛有人拖欠了他巨額債務一般。
他對李玉峰的到來并未行大禮參拜,只是簡單地拱了拱手,表達了一下敬意。
李玉峰徑自走到書桌后坐下,臉上洋溢著笑容,問道:
“鄭國公深夜造訪,不知有何要事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