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原來是這樣啊
- 替身皇帝,入宮后我如魚得水
- 司空見慣
- 2186字
- 2024-06-15 11:19:21
李玉峰對京城還不太熟悉,聽到“桃源堂”這個名字時沒有太大反應。
身旁的紀大春聽了,略顯驚訝地問:“是桃源橋那邊那個?”
柳依依點頭確認。
紀大春一臉欽佩:“原來你是柳神醫的后人,失禮了!”
李玉峰好奇地問:“你知道這個?”
“是的,桃源堂這個名氣不僅我知道,城中百姓也都家喻戶曉。”紀大春說起這個時一臉仰慕。
“記得十多年前汴州爆發瘟疫,太醫院都派人去看了,卻束手無策。當時桃源堂的主人柳神醫,毅然決然地深入瘟疫中心,調配了一劑名為七味流金散的藥,將瘟疫逐漸控制住。”
李玉峰聽后一臉驚訝地說:“真是神醫啊。”
紀大春嘆了口氣,說道:“真是遺憾啊,柳神醫在返回京城的路上遭遇了山賊。后來,官府派出了官兵去圍剿那伙山賊,汴州百姓自發前來數千人幫忙,最終將山賊剿滅,但柳神醫卻再也沒能回來。”
玄衣衛的人大多冷情冷性,都在為此扼腕嘆息。
聽到這個故事,李玉峰也深感唏噓。
好人卻沒有好報,這種事情是最令人惋惜的。
柳依依卻不愿意多提往事,而是很專注地看著李玉峰,詢問:“李公子,請原諒我的冒昧。剛才你所展示的復蘇術,可否……傳授于我?如蒙賜教,依依在此謝過。”
說完,她鄭重地行了一禮。
李玉峰對于美女的態度向來寬容。雖然她可能年紀小了一點,但柳依依的確長得很美。
“可以,沒有問題。”
他回答道,然后就在江邊比劃起來,“首先,讓患者仰臥,仰頭舉下頜……”
這是他在前世廣泛傳播的急救法,幾乎所有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人都能掌握。
于是他如數家珍,將方法傳授給了柳依依。
這位神醫的后人非常專注地聆聽著,他從隨身攜帶的藥箱取出炭筆和紙,不停地做著記錄。
看得出來,復蘇術非常敬仰并深感興趣。
一旁等待的難民們見狀也都安靜地等著,沒有人催促。
柳依依,這位柔弱的女子,竟然愿意跑到荒郊野外為他們治病,而且還是分文不收。
在他們的眼中,柳依依就像是活菩薩一樣,令人敬佩。
誰要是露出絲毫的不耐煩,恐怕都會被無數人的口水淹沒。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李玉峰說完,抬頭看見柳依依的眼睛似乎在發光。
旁邊的紀大春和李青都是一臉詫異和敬佩的表情。
柳依依不認識李玉峰就算了,可紀大春李青是知道的,這位是誰?那是當今秦帝啊!
沒想到秦帝,竟然連神乎其技都會懂……這已經不是簡簡單單醫術了,連這種稀奇古怪的救人法子都會。
昨天在戶部,李玉峰僅僅用了一個時辰就查出了那筆巨大的虧空,這已經讓人驚嘆不已了。
但是誰曾想到圣上的手段遠不止于此。
李青也十分吃驚,雖然這件事有點難以啟齒,但是人救活了,說明這個法子還是真有用的!這位圣上的本事可真大啊!
“不知李公子府上是做什么的?為何會精通這種救人方法?”柳依依忍不住好奇地問道。
李玉峰信口雌黃編了一個借口:“我家祖上曾是秦軍醫官,論治病比不上柳姑娘家傳的醫術,但戰場上救治傷兵還是有些心得的。我沒有學習醫術,只是從小耳濡目染了一些。”
原來是這樣啊。
柳依依恍然大悟,看了眼等待診治難民們,遺憾地說:“改日……小女子想請李公子一敘,不知李公子可否方便?”
“沒問題。”
李玉峰露出一個陽光明媚的笑容,和漂亮姑娘談心什么的,他當然有空。
這時,他剛救的那個少年,在母親的陪伴下走了過來,跪在李玉峰面前。
“恩公在上,小子李洋詡,叩謝救命之恩!”
說完趴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少年的母親也在旁邊陪著他跪下。
李玉峰將他們扶起,仔細打量這少年,發現他眉清目秀,長相俊朗,只是可能因為長期營養不足,顯得有些瘦。
看到少年濕透的,被凍得真發抖,李青心中涌起一股心疼之情。
于是,他毫不猶豫地解下自己的袍子,披在了少年的身上。
少年趕忙行禮道謝。
看他舉止得體,李玉峰不由得問:“你的名字是誰給你取的?”
“回恩公,乃是父親所取。”李洋詡回答道。
李玉峰又問:“你父親呢?”
李洋詡神色一黯:“家鄉發大水,家父為人,已經沒有了。”
聽到這里,李玉峰又有些唏噓。
為了救人而失去生命的人已經不少了。
但是同情歸同情,安全教育還是要的。
他板起臉說道:“洪水如猛獸,為什么還要輕易下水?要不是我們正好在這里,你的小命不就沒了?”
李洋詡低頭道:“母親病了,又無糧食。”
說著撓了撓腦袋,“我就想去江里摸兩條魚來給母親燉著吃。”
聽完這話后,李玉峰和在場的眾人都是說不出的感動。
這么好的孩子真是難得一見。
最后李玉峰拍了拍李洋詡的頭問道:“你有什么打算?是等疫情結束了和你娘再回老家嗎?”
“你,還是……想留在京城?”
李洋詡沒有猶豫,就語氣堅定地說:“我打算留在京城,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和母親,再過幾年,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還會參加武舉考試,為國家效力!”
他雖然年紀輕輕,但言語間卻充滿了豪情壯志,讓人不禁對他刮目相看……
“你學過武?”李玉峰有些驚訝地問道。
這少年看上去瘦瘦的,根本看不出來學過武嘛。
大秦創立之初,太宗皇帝,便以武力為基石奠定國基,他向全國各州各縣發布詔令,廣泛傳播武藝之道。
為了選拔和嘉獎杰出的武士,他更是設立了每三年一度的武士考試制度,對那些在考試中展現出卓越武藝的士子,太宗皇帝會親自授予他們武職,以表彰他們的英勇與才能。
武舉考試由兵部負責組織和實施。
其考試內容多樣,包括馬射、步射、平射等射箭項目,馬槍、負重,等力量測試,以及摔跤等身體對抗項目。
對于那些在學業上表現不佳的學渣們來說,武舉考試為他們提供了一條不同于文舉的出人頭地的道路。
常言道“武藝非富,文采乃窮”,若沒有一定的家底或家學深厚,實難登武道之巔。
這孩子難道還是個隱藏版的秦叔寶、羅世信一類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