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海灣地區風云突變,美伊摩擦加劇,美國為了維護其在海灣的利益,美軍先后派遣40多艘艦艇、2萬多軍隊參加海灣護航。美軍的這一行動,激起了伊朗的強烈反抗。
他們不斷派出蛙人和潛艇偷襲美軍艦隊,設置水雷等障礙封鎖航道。美國五角大樓為了“提供水下監督和偵察能力”,幫助駐扎在這一地區的美海軍艦艇執行護航任務,于10月13日將6只經過訓練的海豚送至海灣地區,除執行巡邏、反潛、排雷等任務外,還執行警戒任務。
當時,美軍的海上流動補給基地——一艘巨型的軍事駁船,停泊在海灣北部法西島附近。船上駐有200多名美軍,分別隸屬直升機機組、陸海空突擊隊和其他特殊部隊,是伊朗特工人員襲擊的主要目標之一。美軍為確保這艘駁船的安全,將6只海豚部署在其周圍進行巡邏。每只海豚的鼻上裝有一只重型夾鉗,一旦發現敵方特工人員蓄意破壞駁船,它們便一擁而上,用鼻子猛擊對方,然后浮出水面吼叫或用嘴拉響警報器通知船上的哨兵。因此,伊朗的特工人員無法接近這艘駁船。
“活水雷”
設在佛羅里達州的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專家們,多年來一直在研究由海豚攜帶機動水雷。這種“活水雷”,戰時將用專門的船只直接運往敵方海軍基地,讓它們在那里攔截敵人的潛艇和水面艦艇或在其進小港時將其擊毀。在有些情況下,還可深入基地以內水域,攻擊停靠在碼頭上的敵方艦艇。最簡單的一種是將重20磅的圓柱形水雷,綁在海豚背鰭上。另一種較復雜的方法是施行外科手術,將一枚5磅重的小水雷(有定時雷管)植入動物胃里,既吐不出來,又不會被敵方識破。不過這種爆破威力不大,不能重創敵艦。所以,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專家們在基韋斯特基地多年來一直訓練海豚運送魚雷。在魚雷尾部開一個海豚吻突形狀的缺口,讓海豚吻突正好套住,推著魚雷前進,還有一種稱為“活魚雷”的,那是在吻突上穿一個環,用繩子系著魚雷。海豚與魚雷距離3英尺。這樣,海豚直接將魚雷拖向攻擊目標。
水下間諜
在1962年古巴危機期間,美國中央情報局,用一艘偽裝的走私船把“海豚偵察兵”運到哈瓦那港,然后把船底一個特設的門打開,讓海豚出來游向港內停泊的一艘核動力蘇聯船,把攜帶的偵察儀器放置在該船的外殼上。就這樣,蘇聯船上的資料全被美方竊走。
海獅——深水打撈的行家
海獅是一種十分聰明的海獸,種類很多,不下10余種。其叫聲極像獅吼,因而有“海中獅王”之稱。經過馴養之后的海獅,可以表演頂球、前肢倒立行走、跳躍距水面1.5米高的繩索等技藝,還會幫助人類潛入海底打撈海中的東西。海獅的胡子比耳朵還靈,能辨別幾十海里外的聲音。
隨著航天技術和導彈技術的發展,從太空返回地球而又濺落于海洋里的人造衛星,以及向海洋發射導彈的濺落物,需要找回來加以分析研究。然而海闊水深,在海底尋找這些濺落物十分困難,用潛水員下海打撈,而水深超過一定限度,潛水員也無能為力。可是海獅卻有高超的潛水本領,完全有能力完成這項任務。因此,從1969年開始美國海軍就開始研究對海獅的運用。
1969年美國海軍利用海獅進行了一次代號為“快速搜尋”的綜合試驗。海獅在馴養方面比海豚更簡單,運送貨物也更容易,比海豚潛得更深。海獅聽到沉沒物體的指向標的聲音后,即用頭頂一下裝在快艇底部的橡皮信號器,向人們表示已收到聲音信號。然后,馴獸人員把一個帶尼龍繩的抓鉤綁在海獅嘴上。綁好后,海獅迅速游到聲音發源處。待海獅接近物體時,鉤子只要一碰上物體,專門的器具便把抓鉤喀噠一聲鎖在物體外殼上,鉤子從嘴分開。海獅借助系在抓鉤上的繩子將物體拖上來。
美國海軍專家針對海獅嘴饞,特別喜歡吃魚和烏賊的習性,對它進行打撈訓練。通過訓練,海獅能朝著音響信標潛游達230米深。音響信標發出音響信號,海獅能在550多米的距離上聽到。給它戴上抓取設備,它便可按照人的指令下海執行打撈任務。例如,美國海軍特種部隊中的一頭海獅,在一次執行任務中,在一分鐘內將沉入海底價值10萬美元的火箭取上來。現在,美海軍把訓練有素的“海獅兵”正式編入近海作戰部隊,專司潛水打撈。臭蟲——從天而降的“間諜”
臭蟲忍受饑餓的能力很強。有人觀察到,成熟的臭蟲在寒冷的季節,能餓6~7個月以上,小的臭蟲也能餓2個多月。
這種耐饑的本領,是長期適應寄生生活中得到的。大家知道,虱子寄生于人體上,它不離開人體,隨時都可以吸血。而臭蟲則不然,它只有吸血時才爬到人身上來,吃飽后就離開。如果臭蟲沒有機會遇到人,它只好挨餓。祖祖輩輩長時期的適應,使它鍛煉成一種能吃能餓的習性。
臭蟲在低溫條件下,發育很慢甚至停止,生理代謝也進行得很慢。同時,冬季氣溫低,不適于臭蟲活動和繁殖,這樣,體內儲存的養分,僅僅被用來維持最低的生命活動。因此,即使冬天不取食也不至于餓死。一到天氣變暖,它就又活動起來,到處尋找吸血機會。
臭蟲引來轟炸機
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就曾用飛機把臭蟲撒在北越的叢林中,用它來發現北越軍隊。臭蟲對人體的汗味特別敏感,當它嗅著汗味爬到越軍官兵身上吸血時,它背上的超微型發射器就發出信號,美軍的轟炸機就按著臭蟲發出的信號進行轟炸。
1972年春,美國發動了“后衛”一號戰役,對北越進行猛烈空襲,其目的之一就是“封鎖交通網,阻止北越向老撾和南越輸送人員和物資”。就在這次著名的戰役中,其貌不揚的臭蟲也被派上了用場,許多身背超微型無線電發射器的“臭蟲偵察兵”“空降”到北越。北越的運輸隊員S及其同伴在叢林小道上艱難地跋涉著。他們是給南方的戰友送彈藥的。
他們走的就是那條著名的“胡志明小道”,這里很隱蔽,通常不用擔心美國飛機的空襲。走累了,他們坐下來休息。S覺得背上奇癢,伸手摸索著,抓到一只臭蟲。這種討厭的家伙,在越南是并不稀奇的,S當然也不會特別在意。誰身上沒有捉到過這種“寶貝”呢。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今天臭蟲會給他們招來麻煩。就在臭蟲的口器刺進S們的血管時,它們背上的發射器向美軍指揮部發出了信號……
S們開初聽到隱約的馬達聲。聲音越來越大。“飛機!”S叫同伴們趕快散開。就在這時,炸彈從天而降……
駱駝——沙漠之舟
駱駝的胃里有水囊,能貯存很多水;駝峰里儲存有100多千克脂肪,必要時可以轉變成水和能量,維持駱駝的生命活動。因此,在沙漠里,可以一連三四十天不吃不喝。
駱駝是動物中的慢性子,走起路來不慌不忙。它在速度上的缺陷被那驚人的耐力所彌補。這種名副其實的馱獸能背負千斤日行五六十公里,真稱得上是負重賽跑的佼佼者。
自古以來,駱駝就是人類的助手,軍人的忠實戰友。
當沙漠中出現大風沙時,它會自動臥下為主人擋風沙。夜晚在沙漠中露營時,它們會團團跪成“圓陣”保衛主人,讓主人鉆在它們身下安然入眠。最讓人佩服的是,無論風沙多大,路途多遠,它們從不會迷路,它能“嗅”出好幾公里外的水源。
至今,在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中仍有軍駝服役。印度、巴基斯坦等國也都有數量可觀的駱駝部隊。中東一些國家將駱駝編入王家禁衛部隊,并用駱駝追捕越境者和販毒者。
駱駝秘聞
暴怒的駱駝:駱駝的忍耐力、承受力和持久力都是一流的,平時總是一副慢吞吞的溫順的模樣。一旦超出其承受限度,也會發生異乎尋常的情況。一個牧人痛打一峰離群的駱駝,使它勃然大怒,用巨頜咬住牧人的腰部在空中狂揮亂舞,將其摔落在地,牧人當場死亡。
忠順的駱駝:駱駝是忠順可靠的,沙特、巴林、約旦等國的王族都將駱駝編入禁衛部隊。利比亞的領袖卡扎菲更是一天也離不了駱駝,他每天喝駱駝奶,出國參加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也要帶上駱駝。
氣死的駱駝:一峰被主人暴打的駱駝,一直伺機報復。夜間,它找到主人睡覺的地方發起襲擊,又踢又咬。碰巧主人外出未歸,當它發現它攻擊的僅是主人的一條毛毯時,氣破五臟而倒斃。
悲死的駱駝:駱駝能在人群中識別自己的主人。主人死后,它會找到主人的墓地,跪在墓穴前悲傷而死。
友情的駱駝:發情季節,雄駱駝總要撕咬打斗,老弱疾殘者在爭斗中死去,只有最強壯的才能幸存。最后獲勝的雄駱駝將占有駝群中所有的雌駱駝,至少要與50峰雌駱駝交配。
中國的“駱駝兵”
我國盛產駱駝的國家,現在全國有駱駝30多萬峰。僅內蒙古西端的阿拉善盟地區就養育16萬峰,占全國駱駝總數近1/2。
在歷史上,駱駝曾在保衛祖國西北邊疆的戰爭中立過戰功,在開發西北的戰斗中立過汗馬功勞。
清朝軍隊中就有“駱駝兵”。清朝詩人吳嘉紀有這樣的詩句:“隴雨耕時大,人煙戰后微。年年禾與黍,養得駱駝肥。”
解放以來,我國西北邊境的策克、雅干、賽烏蘇等邊防站都編制有軍駝。這些軍駝長年累月和邊防戰士一道,巡邏在祖國的邊防線上,警惕地守衛著祖國的邊疆。現在,邊防站雖然幾乎都裝備了汽車,但當汽車缺少汽油或需要修理時,隨時都有巡邏任務落在軍駝的身上。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在沙漠戈壁地區作戰,油料、水等后勤保障困難,車輛還不可能完全取代駱駝,軍駝還將長期戰斗在使人望而生畏的戈壁沙漠。
駱駝隊西征立功
早在公元前500多年,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前600~前529)就曾建立過一支“駱駝兵”,并在征伐中立下了戰功。波斯部落原來是屬于米底王國。公元前549年,居魯士滅掉了米底王朝,建立了波斯阿黑明尼德王朝。征服米底之后,居魯士開始西征。他西征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呂底亞。公元前546年,兩軍位于撒爾迪斯之前。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以騎兵為主布陣迎敵,居魯士則以載重的駱駝為前隊,雙方交鋒。呂底亞的戰馬第一次見到駱駝這樣的龐然大物,驚駭不已,任憑騎士怎么鞭打腳踢,也不肯向前沖鋒。無奈,呂底亞的騎士們只好下馬作戰,結果慘敗。居魯士率軍攻占了撒爾迪斯,活捉了呂底亞王克洛伊索斯。
螞蟻——神秘的王國
螞蟻是人類的朋友,它能消滅大量害蟲。據統計,一只雌蟻繁殖的后代,一年內便可捕食1.2億只害蟲成蟲和1.5億只害蟲幼蟲,堪稱殺蟲高手。
此外,螞蟻還有各種其他用途。如,印度人酷愛吃用螞蟻做的醬。在新幾內亞,外科醫生則直接把螞蟻用作縫傷口的“夾子”。手術后,把傷口并攏,讓螞蟻咬住傷口兩邊,剪去蟻身,傷口便被一個緊挨一個的活“夾子”夾住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天文學領域許多發現要歸功于螞蟻。遠在上個世紀,埃里兄弟知道一些螞蟻有捕捉紫外線放射的能力,他們便作了一項試驗:他們在天文望遠鏡上放一盒螞蟻,把望遠鏡對準肉眼難發現星體的天空。
很快,螞蟻活躍起來——它們發現了一顆星體。以后又多次重復這項試驗,每當螞蟻開始蠕動時,就表明它們發現了新的星體。后來,天文學家借助于完善的儀器證實了螞蟻發現的新星體。
“螞蟻王國”的奧秘
螞蟻在8000萬年前就建立了自己的社會,而我們人類僅有5000年的文明史。
人類的許多大城市都有不少都市問題,可是小小的螞蟻卻能建立起組織完好的復雜“城市”。有許多“螞蟻城”往往由5000萬個成員組成,而人口較為密集的城市也不過才1000多萬人。另外,螞蟻女王(雌性蟻)隨時都曉得食物的儲存情況。如果食物豐富,她們就多生育,一旦發現食物缺少,就停止產卵。雌性螞蟻還能夠根據“護城衛士”(雄蟻)、筑巢和建立新群體所需的螞蟻數量來調節其“人口”結構。
“螞蟻王國”的螞蟻們都是彼此平等的,就連螞蟻女王也僅僅是起“生兒育女”的作用。可以說,螞蟻國王是一個永遠協調一致的“共和國”。在這個群體中,每一只螞蟻的功能就是設法“說服”其他螞蟻。例如,當一只螞蟻找到一個食物源時,它就建議“遷都”并勸其他螞蟻一起行動。
“螞蟻王國”還有一個奧秘,那就是它們擁有高效的通信手段,并以此自由地傳遞信息。在螞蟻的頭上長有兩根“天線”,每根“天線”由11個節組成,可以同時發出11種不同波長的信號,螞蟻們靠“天線”的相互摩擦,在數秒鐘之內發出信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螞蟻的“舍己為人”的精神。螞蟻都是“利他主義”者,只要是集體利益的需要,它們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螞蟻對同類極其友善,且習慣把食物送給饑餓的伙伴吃。每一只螞蟻體內都有一附屬胃,當它的同伴需要時,它可以把附屬胃中儲藏的食物獻給對方。
人們很早就觀察到螞蟻是以留在路上的化學物質氣味認路的,幾百米以外也能歸巢。有的螞蟻,雖然不會在爬過的路面上留下什么特殊的氣味,但它們對于往返道路上的天然氣味很熟悉,所以也不會迷路。最近研究證實:螞蟻的視覺極為靈敏。它們能辨別各種顏色,能辨別和記憶物象及天象等。例如沿路的石頭、灌木和樹叢等。白天以太陽辨向,黑夜能以天邊極光或月光為指針。超過人眼視覺的70倍,對每秒75次的閃光不會眼花繚亂。年老的要比年輕的螞蟻辨向經驗豐富得多。大頭螞蟻比小頭螞蟻視覺好得多。因為螞蟻眼睛是由許多個單眼組成的小復眼,眼面積與頭面積成正比。
澳大利亞有一種木蟻,是有名的“建筑師”。在營造巢穴時,它們內部分工明確,干起活來有條不紊。“搬運工”專管運輸“建筑構件”——樹葉,“泥瓦匠”則主司“構件”的拼接和堆砌。“搬運工”勞動時,先由領頭的一只螞蟻咬住葉片的邊緣,然后第二只螞蟻摟住第一只螞蟻的“腰”。如此這般一只緊接一只,好似一支拔河隊。
“建筑構件”便被一片片地源源運至“施工現場”。在“搬運工”大干的同時,“泥瓦匠”們也在忙碌著。它們用自制“水泥”(一種螞蟻自身分泌的細絲線)來加固“構件”,兩片樹葉間的空隙幾分鐘就被密密的絲網緊緊地連結上了。“房屋”建成后,造型甚美,體積足有半個足球大小。
在非洲有一種會縫紉的螞蟻,它們把樹葉縫制成精巧的蟻窩。做窩時,兩只螞蟻挑選一張完整的葉片,用嘴在兩邊啃出整齊的孔眼后,把葉邊彎折過來。這時,一只螞蟻藏在葉內,另一只則留在葉外,共同縫制新窩。螞蟻的縫紉方法非常巧妙:它們捕捉一種會吐絲的小蟲,用它吐出的絲做線,小蟲作引線的針。葉外的螞蟻把小蟲放在葉片的孔眼上讓它自己鉆進去,而留在葉內的螞蟻在絲拉緊后,又把小蟲放在另一針孔上讓它鉆出來,就這樣,反復地“穿針引線”,把葉片縫成窩,而且針腳十分整齊。
南美洲有一種以務農為主的“農作蟻”。它們在樹洞里填土造田,然后種上各類作物。收獲季節一至,全體螞蟻傾巢出動,全力搶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