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浩瀚的宇宙——天文研究之最

最早的日食記錄

我國最早的日食記錄,距今約四千多年,見于《尚書·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嗇夫馳,遮人走……”這是當時發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描寫了當時還沒有認識日食自然規律的人們,驚慌失措,鳴鼓奔走的情況。據考證,這次日食大概發生于夏代仲康時期,約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

而且,我國古代對日食的觀察,保持了記錄的連續性。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辭中,被認定的日食記載有五次,記錄了發生在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2世紀之間的日食。在《春秋》這本編年史中,就記載了由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244年中的37次日食。到了漢代,就不僅是簡單地記載日食發生的時間了,還對日食時的太陽位置、日食時的起訖時刻和全部見食時間、日食的食分(即日面被食部分占整個日面的比例)以及日食初虧所起的方位等,都進行了明確的記錄。僅從春秋時代算起到清代乾隆年間,我國史書記錄的日食就約有近千次。這種從很早就開始的對于日食的記錄,更是一直延續到近代,時間長達1600~1700年之久,可謂世界上最完整的日食記錄。

國外最早的日食記錄是發生在巴比倫的一次日全蝕,時間為公元前763年6月15日,比我國最早的日食記錄要晚得多。

最早的月食記錄

在農歷每月的十五、十六,月亮運行到和太陽相對的方向,這時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條直線上,月亮就會進入地球的本影,而產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進入地球的本影,就產生月偏食。當月球進入地球的半影時,應該是半影食,但由于它的亮度減弱得很少,不易察覺,故不稱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兩種。

我國很早就有關于月食的記載。《詩經·小雅》中有“彼月而食,則維其常”的記載,指的即是發生在公元前776年的一次月食,此為世界上最早的月食記錄,比國外相關記載早了55年。

最早的彗星記錄

我國古代對彗星的稱呼有很多種,如“星孛”“蓬星”“長星”等。很早以前,我國就有關于彗星的記錄。《春秋》上有記載:“魯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現代天文學家根據它的軌道和時間判斷此星孛即哈雷彗星,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記錄。

后來我國歷代的史書對包括哈雷彗星之內的彗星現象多有記載,是全世界古代彗星記錄保存最全的資料,這為現代對哈雷彗星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最早的流星雨記錄

在晴朗的夏天夜晚,經常可以看見美麗的流星劃過天空。有時侯,甚至能看到一大片流星連續不斷的劃空墜落,宛如下了一場流星雨。其實流星或流星雨都是些天體小塊從地球外部闖進了地球大氣,因與大氣磨擦燃燒而發光。那些沒燒完的流星就落到地面上,這便是隕石。如果有許多塊落到地上,就稱之為隕石雨了。

中國最早的流星雨記錄源于《竹書紀年》中所載:“帝禹夏后氏八年夏六月,雨金于夏邑。”這說的就是公元前213年降落在今河南省的一場鐵隕石雨,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次隕石雨記錄。

此后,關于流星雨的記錄,我國古書史料中就沒有斷過,計有二三百條之多。這之中對于流星雨的描述生動而形象,如常用“星隕如雨”“眾星交流如織”“流星如織”等加以形容。有些記錄很全面完整,包括時間、流向、個數、在天空中的位置,甚至有時還記錄了顏色和響聲。沈括曾在其名著《夢溪筆談》中記載了隕石隕落的全部過程,從磨擦生熱發光,光球的大小,爆炸聲,隕石飛行的方向,余熱,隕石的形狀、大小,隕石坑,直到隕石的性質和收藏經過等等,都一一做了介紹。

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如果通過一般光學望遠鏡觀測太陽,觀測到的就是光球層(太陽大氣層的最里層)的活動。而在光球上經常可以看到的許多黑色斑點,叫太陽黑子,它們在日面上的大小、多少、位置和形態等,每日都不一樣。太陽黑子是光球層物質劇烈運動形成的局部強磁場區域,是光球層活動的重要標志。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太陽黑子的國家,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與太陽黑子有關的記載,在戰國時期及漢代也有不少與之相關的記載。

目前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記載,位于《漢書》卷二十七《五行志》中:“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詳細記述了黑子出現的時間和位置,河平元年即公元28年。

此外,我國古代非但有世界公認的最早黑子記錄,而且數量很多,記錄也很詳細。從漢河平元年到明末為止,共有一百多次太陽黑子記錄。這些記錄既有準確的日期,又有黑子形狀、大小、位置甚至變化的情況,這些對太陽黑子的活動及其對地球影響的研究,可謂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料。

最古老的天文鐘

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誕生在我國。北宋哲宗元佑十一年(1097年),吏部尚書兼侍讀學士蘇頌和吏部會史韓公廉等人在開封研制成一種大型儀器設備“水運儀象臺”,能用多種形式觀測天體的運行。歐洲人把這種儀器稱為“天文鐘”,這是中國最早的“天文鐘”,后世的鐘表也是從這里演變出來的。

它高約十二米,寬七米,分作三層。上層放渾儀,用來觀測日月星辰的位置;為了觀測方便,上面覆蓋了九塊活動屋板,作用和現代天文臺可以開合的球形臺頂相同,堪稱現代天文臺圓項的鼻祖。中層放渾象,這是一個球體,在球面布列天體的星宿位置。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不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變化,也是現代天文臺的跟蹤機械——轉儀鐘的祖先。下層設木閣,又分成五層。每層有門,到一定時刻,門中有木人出來報時。木閣后面裝置漏壺和機械系統,起到控制水輪運轉速度的作用,使水輪只能間歇運轉,而轉速由漏壺的流量決定。這是相當于今天的鐘表機械中的關鍵部件——一組使機輪運轉變慢、控制速度恒定的錨狀擒縱器,因而,它又堪稱鐘表的祖宗。

最早的自動計時器

中國唐代的天文學家張遂和梁令瓚,對東漢張衡創造的水運渾天儀加以改進。改進后的水運渾天儀上具列二十人星宿,注水轉動輪轉,每晝夜自轉一周,反映出日、月運行的周期。雖說這是一架天文儀器,但在它上邊安裝了兩個木人,一個每刻擊鼓,一個每辰敲鐘,且是按時自動敲擊,由此便使得這架天文儀器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現有一架水運渾天儀的模型陳列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內。

最大的近地天體望遠鏡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制的施密特型近地天文望遠鏡,是中國目前最大的近地天文望遠鏡。

這臺望遠鏡通光口徑1米、球面反射鏡1.2米,它的和以此為基礎組建的盱眙鐵山寺觀測站,配備了新一代的CCD探測器,專門用以自動搜索、定位有可能接近地球的彗星和小行星,并計算出它們的精確軌道。

將之投入使用后,未來20年內可發現500~1000顆穿越地球軌道、有可能給地球帶來危害的近地小天體,其中包括50~10顆直徑在l000米以上的近地天體。

第一臺太陽磁場望遠鏡

太陽磁場望遠鏡是我國科學家獨立發明和獨立研制的,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是進行太陽物理核心課題研究的關鍵儀器。其主要研究目標是研究太陽磁場、速度場以及相關的太陽物理現象。

由于太陽活動峰年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太陽耀斑爆發頻繁,太陽耀斑等活動現象和太陽黑子群附近磁場的復雜性之間存在著本質的聯系。太陽強磁場區域劇烈的爆發往往伴隨著大量的高能輻射和帶電粒子流,它對宇航安全、短波通訊、近地氣象和人類生存環境均產生著重要影響。因此,長期以來,對太陽磁場的研究一直是太陽研究的主題。

這種太陽磁場望遠鏡于1985年安裝于北京天文臺懷柔太陽觀測站,并于198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現存最早的天文臺

位于登封縣城東南15千米的告成鎮北周公廟內的河南登封觀星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也是中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登封山水環抱,風景宜人,不僅是中國進入階級社會后第一個王朝建都的地方,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故鄉。

中國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是中國自己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天文臺。它位于南京市,是中國天體物理學家余青松于1934年創建的。

紫金山天文臺是一座能對恒星、行星、人造衛星、空間天文學等各方面進行研究的綜合性天文臺。在這里,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并獲得國際永久編號和命名權的小行星達102顆。紫金山天文臺還保存著一批中國古代珍貴的天文觀測儀器,其中包括中國現在僅存的渾儀和簡儀等。

海拔最高的校園科普天文臺

我國海拔最高的校園科普天文臺位于西藏拉薩中學新校區。這座天文臺距離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直線距離不足1000米,海拔約3600米,是由中科院南京中科天文儀器有限公司設計并擔任制作的。

規格最高的天文科普園

目前國內海拔最高、設備最齊全、規格最高的天文科普園,屹立于廣東省梅縣雁單鎮陰那山五指峰北坡。

走進這個神秘的科普園,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代表中國天文學起源的陰陽太極圖和五行圖騰柱,柱后則是象征世界天文學的羅馬門樓。沿著這個中西式結合的天文景觀拾級而下,是一條長7l米、寬12米的“生命演化”步道。伴著緩緩而流的山泉,可以看到遠古時候誕生在水中的原始生命和動植物是如何逐漸演變、發展,直至演變成人類,數十億年的生命演化長河就這樣濃縮于短短的步道之中。在這里,我們不但可以領略南國山林千姿百態的生態景觀,更可以一探宇宙的無窮奧秘,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第一座天文館

北京天文館是中國第一座天文館。位于北京西直門外,1957年9月建立。該館有直徑23.5米象征天穹的天象廳,中間安裝精致的國產大型天象儀,可表演日、月、星辰、流星彗星、日食以及月食等天象,能容600人觀看。門廳正中有反映地球自轉的傅科擺,西側展廳陳列天文知識展覽,東側演講廳經常舉行學術交流和普及天文科學知識報告。

庭院中有兩座天文臺,其中一座裝有口徑13厘米的望遠鏡,觀眾通過它觀看月亮、行星、星云、星團,白天觀測太陽黑子。該館還用此鏡進行研究性記錄,參加全國太陽黑子聯合觀測項目。另一座是色球望遠鏡天文臺,應用色球望遠鏡觀測和拍攝太陽色球層的變化。西側還有天文廣場,陳列室外觀測儀器,供觀眾觀測。

該館辦有《天文愛好者》雜志及與紫金山天文臺合編的《天文普及年歷》雜志等。此外,位于北京東城建國門立交橋西南的北京古觀象臺也歸北京天文館管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阳市| 八宿县| 门头沟区| 和田县| 金溪县| 卢龙县| 墨脱县| 集安市| 惠州市| 盐山县| 来凤县| 秦安县| 万全县| 仙游县| 墨竹工卡县| 清丰县| 壤塘县| 兴仁县| 安平县| 商洛市| 麦盖提县| 大名县| 诸暨市| 苏尼特右旗| 南靖县| 香港| 宁都县| 绥化市| 民丰县| 东海县| 固原市| 通许县| 双城市| 香格里拉县| 张北县| 绥阳县| 穆棱市| 桐梓县| 沿河| 河南省|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