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等技術陷阱: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挑戰
- 鄭永年
- 599字
- 2024-06-19 09:56:58
04 跨越或者陷入“中等技術陷阱”的國際經驗教訓借鑒
雖然“中等技術陷阱”的核心是技術本身,但是跨越“中等技術陷阱”則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技術發明、基礎科學研究、應用性技術、企業和市場的作用、政府角色等各個環節。這些環節必須配合協調、共同發展,否則很難實現跨越。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些經濟體成功了,而另一些經濟體則失敗了。雖然無論各經濟體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有一些具體原因,但也可以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因素。促成成功的因素經常包括政府和市場在不同時期扮演不同的角色、開放的經濟形態、生產要素自由流通等,而導致失敗的因素經常包括政府和市場角色不到位或者角色錯置、封閉的經濟形態、生產要素不能流通等。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率先成為發達經濟體的國家的發展經驗就是如此。近代以來,英國是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工業化先在歐洲和北美國家擴散,然后再擴散到世界各地。較之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等都是后發國家,因此政府必須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扮演較之英國政府更為重要的角色。這明顯反映在這些國家的經濟學話語上。英國經濟學話語中政府因素最少,英國也被視為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發源地。比較而言,其他國家政府的角色變得很重要。比如德國,就產生了“國民經濟體系”的概念。同理,較之英國,美國也是后發國家,因此在建國初期,包括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內的一些政治家踐行重商主義經濟政策,保護民族工業,等民族工業成長起來之后,再實行全面開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