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與改革同行Ⅴ:中國改革開放和偉大復興作者名: 李佐軍 田惠敏編著本章字數: 2312字更新時間: 2024-06-28 18:27:55
1999年“審計風暴”(1999.06)
1999年6月,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向第九屆人大常委會作《關于1998年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審計情況》的報告,該報告被稱為“多年來最好的一份審計報告”。人們用“審計風暴”來形容報告所帶來的沖擊波。此次審計對促進政府和部門的預算管理,維護國家正常的財經秩序,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重要文件
1999年6月2日,國務院發布《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
二、重大事件
199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舉辦1999年第一次法制講座,題目是《依法保障和促進農村的改革、發展與穩定》。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1999年6月25日,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發布《外商投資商業企業試點辦法》。
1999年6月27日,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宣布,中國證監會派出機構從1999年7月1日起正式掛牌,這標志著我國已經形成集中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
1999年6月30日,江蘇省長江流域重點污染源達標排放“聚焦長江”行動結束,提前實現了國務院確定的“全國工業污染源要在2000年年底前實現達標排放”的目標。
三、重要論述
《經濟與信息》(1999年第6期)刊發吳敬璉的《激活供給方:采用“向供給方面傾斜”的政策治理通貨緊縮》。文章認為,應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實施“向供給方面傾斜”的政策上,采取一切手段調動企業和企業家的積極性,使富有活力、蓬勃成長的企業成為經濟健康發展的“發動機”,形成供給方面擴張與需求方面增加的良性循環。
《改革》(1999年第3期)刊發李佐軍的《開拓農村市場必須調整改革與發展的思路》。文章提出,沒有農民命運的改善、農村和農業的全面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未來。我們的現代化應是全面、公正的現代化,不僅城市要現代化,而且農村要現代化,“社會轉型”將成為中國21世紀的主要任務。改革思路的調整主要包括從“突破口”改革到整體協調改革,從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到城鄉或整個國民經濟的重組,從“抓大放小”到“抓大扶小”,從個別市場和城鄉分割市場到所有市場和城鄉統一市場,從小城鎮建設到新興新體制城鎮構造,從開發區建設到新體制城區構造,從城市偏向改革到城鄉公正改革。發展思路的調整主要包括從經濟增長到經濟發展,從農業產量增長到農村現代化,從城市獨立工業化到城鄉一體工業化,從大城市化到農村人口城市化。
四、重要數據
1999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增長7.6%,增長速度高于1998年同期,這與1998年國家采取的增發國債1000億元用于基礎建設等積極的財政政策密切相關。
1998年,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中央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同時,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改善人民生活;通過出口退稅增加出口等措施,政策很快收到成效,從1999年下半年起,我國外貿出口大幅度回升,國家外匯儲備增加。經濟增長率開始回升,由1999年的7.6%上升至2000年的8.4%。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1999年6月,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96.6;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為96.4。1999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值為6686.57億元;原煤產量當期值為8348.7萬噸,1999年累計值為47153.6萬噸。
五、作者觀點
【1999年“審計風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我國實行審計監督制度。1983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正式成立,是國務院組成部門之一,在國務院領導下,主管全國的審計工作。當時,我國社會還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審計署的工作重點是“打假賬”。1995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開始實施,審計工作邁向法制化的軌道,審計署開始審計中央財政預算的執行情況。從1996年開始,審計署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審計工作報告。1999年6月,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向第九屆人大常委會作《關于1998年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審計情況》的報告時指出,國務院43個部門擠占挪用財政資金31.24億元,平均每個部門7200多萬元。這份“觸目驚心”的報告作完后,掌聲四起,被稱為“多年來最好的一份審計報告”。人們用“審計風暴”來形容報告所帶來的沖擊波。此次審計署在全面審計的基礎上,重點審計了財政投入較大和關系國計民生的項目,揭露和反映了財政預算分配和資金管理使用中的各種問題,有的問題相當嚴重。這對促進政府和部門的預算管理、維護國家正常的財政秩序發揮了積極作用。自1999年“審計風暴”之后,審計署開始了每年一次的“審計風暴”。從2003年開始,每年度審計署提供的審計報告都按照審計法被要求全面公開。從兩頁紙的新聞稿到公告制度被固定下來。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1946—2018)。
[2]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經濟發展五十年大事記(1949.10—1999.1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40-541.
[3]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6.
[4]本刊編輯部.撫脈歷程——中國改革開放30年大事記(1998—2002)[J].改革,2008(6):23.
[5]1999年6月份統計數據[EB/OL].國家統計局網,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1999年3月.
[6]中國共產黨大事記80年大事記·1999年(上)[EB/OL].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580/5581/20010621/494049.html.
[7]一九九九年中國十大經濟新聞[EB/OL].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item/99huimou/jjzx.html.
[8]遲福林.偉大的歷程——中國改革開放40年實錄[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8:259-260.
[9]吳敬璉.激活供給方:采用“向供給方面傾斜”的政策治理通貨緊縮[J].經濟與信息,1999(6):11-12.
[10]李曉西.綠色抉擇:中國環保體制改革與綠色發展40年[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7:552.
[11]宋曉梧.構建共享型社會——中國社會體制改革40年[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7:13.
[12]李佐軍.開拓農村市場必須調整改革與發展的思路[J].改革,1999(3):102-109.
[13]徐平華.政府與市場: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114.
[14]李佐軍.中國改革新思維——改出一個“人本市場經濟”[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