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氣候經濟建模在中國的起步較晚,應用也非常有限。中國目前的能源與氣候經濟模型一部分以CGE模型為主,主要開發中國的CGE模型,用來分析中國能源、環境及氣候政策模擬以及社會經濟影響(Zhang,1996,1998;鄭玉歆、樊明太,1999;李善同等,2000;武亞軍、宣曉偉,2002;王燦,2003;魏巍賢,2006;Liang et al.,2007;王林秀等,2009;石敏俊等,2010,2012)。還有一部分“自下而上”的能源技術模型,主要引進國際上著名的MARKAL/TIMES、LEAP、MESSAGE等模型(Cai et al.,2009;王克等,2006;陳榮等,2008),在此基礎上進行校驗和改進,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適合分析中國能源與氣候問題的能源技術模型,并利用這些模型開展了相關能源發展戰略、排放路徑、減排成本及減排政策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少的混合模型(胡秀蓮、姜克雋,2001;Chen,2005),利用這些模型對能源、環境、氣候政策相關議題展開分析。此外,郭正權(2011)、鄧祥征等(2012)、李鋼等(2012)、牛玉靜等(2012)、李猛(2011)、劉宇等(2015)、王克強等(2015)、張曉娣、劉學悅(2015)均采用CGE模型仿真研究了不同情景下的能源環境政策對“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協調發展的效應,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效果。值得肯定的是,近年來,CGE模型在MBIs政策效應評估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劉婧宇等(2015)建立了一個加入金融系統的CGE模型,刻畫綠色信貸政策的傳導路徑,定量測算政策在不同時期的系統性影響。周晟呂(2015)基于上海市“能源-經濟-環境”CGE模型,模擬了在不同的就業條件下,上海市碳排放交易機制對經濟的影響和對傳統污染物的協同減排效應。湯維祺等(2016)借助區域間CGE模型(IRD-CGE)對不同減排政策機制對排放主體的激勵作用進行模擬和驗證。劉宇等(2016)基于中國多區域一般均衡模型TermCO2對天津碳交易試點的經濟環境影響進行了評估。徐曉亮(2015)、梁龍妮等(2016)基于CGE模型分析了能源資源稅的改革效應,徐曉亮(2014)、時佳瑞等(2015)還具體分析了煤炭資源稅改革的影響。原毅軍等(2016)基于CGE模型分析了水污染稅的開征對污染減排效果和宏觀經濟沖擊的影響。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中國綠色發展過程中,能源環境政策變動帶來的宏觀經濟和節能減排效應迫切需要科學的計量模型進行預測分析,其中,采用數值模擬方法來評價不同政策工具的研究主要基于CGE模型。之所以應用CGE模型定量評估能源環境政策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它的幾個重要特征。①CGE模型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框架,即有合理的微觀經濟基礎,能夠刻畫政策變化對經濟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②CGE模型在分析各經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時,考慮了市場出清條件和經濟約束,這樣更符合現實情況。③致力于減少污染的環境政策對價格、數量和經濟結構中的生產者行為及消費者福利會有顯著影響。CGE模型可以將經濟理論和應用的環境政策聯系起來,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分析環境政策,更好地理解政策工具對生產和福利的影響結果(Bergman,1990a,1990b)。④CGE能夠分析不同經濟體和行業間的聯系,因此可以更好地體現經濟間的相互影響,這一點是局部均衡分析框架下的“成本-效益”分析不具備的(Conrad and Schroder,1993)。⑤動態CGE模型可以分析基于動態基線政策沖擊的變化并且比較不同政策措施的優劣,這樣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現實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