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創業企業的技術商業化與成長研究
- 李曉華
- 1259字
- 2024-06-28 17:04:09
前言
科技成果轉化是國家創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不僅連接著大學、科研院所等技術研發主體,還與從事技術商業化的企業密切相關。然而,科技成果轉化一直以來都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普遍難題,如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商業化速度,是學術界和產業界共同關注的話題。
以歐美為主的發達國家總結出了通過大學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TTO)實現學術與產業銜接的通道,但這一模式在新興經濟體國家的效果甚微。究其原因,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法規和技術經理人市場等建設尚不完善,難以通過TTO彌補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死亡之谷”。研究表明,在新興經濟體國家中,受煩瑣程序和效率低下的影響,有志于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個體更傾向于繞開TTO將成果轉移出去,這進一步加大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困難。因此,如何在制度建設尚不完善的國家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是有待探討的重要問題。
基于對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實踐的觀察,本書認為成立學術創業企業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并討論學術創業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的階段劃分、遇到的挑戰和問題。具體而言,本書重點關注以下三個重要問題:面對新興技術產業,創業者為什么會看到不同的創業機會?面對同樣的技術(如人工智能),企業為什么會采取不同的創新決策?企業為什么選擇不同的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實現商業模式創新?
首先,創業機會開發是創業的起點,研究創業機會開發對理解企業的成長模式和決策行為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扎根理論研究,第4章研究結果表明,基于角色認同差異,學術創業者可以分為科研型創業者和產業型創業者,兩者在創業動機、注意力分配和創新承諾方面的差異影響了創業機會開發的過程,并作用于創業機會類型的選擇,即科研型創業者開發突破型創業機會,產業型創業者則開發漸進型創業機會。
其次,創新決策是影響企業市場表現的重要因素。第5章多案例研究發現:技術框架是影響創業企業創新決策的一個關鍵要素;基于對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企業編碼提煉出兩種技術框架,即剛性框架和柔性框架,兩種框架通過影響框架凸顯作用于企業創新決策。剛性框架的企業主要采用非連續性創新模式,而柔性框架的企業則采用連續性創新模式。
最后,如何從創新中獲取利潤是創新創業研究的重要話題。在第5章的基礎上,本書通過雙案例研究進一步探索技術框架的轉變如何影響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第6章研究發現:框架轉變是商業模式創新的關鍵;框架轉變的常用策略包括疊加、脫耦和融合,疊加和脫耦有助于實現商業模式的內容和治理創新,只有采用融合策略的企業才能實現商業模式的結構創新。
總體而言,本書的亮點與貢獻如下:一是為解釋創業機會開發提供新的理論視角,拓展角色認同理論的應用范圍;二是現有研究過度關注創新模式與企業戰略選擇的適配性,本研究從認知這一微觀視角解釋企業的創新模式,填補了企業為什么選擇不同的創新模式的研究空白;三是發現商業模式創新的核心是認知框架轉變,有助于解決現有研究對商業模式是設計的還是動態建構的長期理論爭論,也將進一步厘清商業模式創新的微觀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