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一流人才 建設經濟強國
- 葉連松
- 4033字
- 2024-06-28 16:21:18
第二節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我國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里程碑,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敞開國門搞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精力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是興國之要,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性轉折。在對外開放過程中,中國積極主動地融入經濟全球化,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增強綜合國力。
為加快對外開放步伐,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主動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以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中國政府采取了積極姿態。1986年7月10日,中國已正式提出關于恢復在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的申請,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取代關貿總協定,中國復關談判即轉為加入WTO談判。1997年8月,中國與新西蘭簽署了世界貿易組織市場準入談判的雙邊協議,新西蘭成為第一個與中國結束雙邊談判的西方國家。1999年11月,中、美兩國就中國加入WTO達成雙邊協議,這是中國進入WTO的關鍵性一步。2000年5月,中國與歐盟就中國加入WTO達成雙邊協議。2001年9月,中國與墨西哥結束了關于中國加入WTO的雙邊談判,至此全部完成了與WTO成員的雙邊市場準入談判。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通過了中國加入WTO的法律文件,標志著經過15年的艱苦努力,中國終于成為WTO新成員。2001年12月11日,中國政府以極大決心和勇氣,加入WTO,在北京舉行了中國加入WTO簽字儀式,成為WTO第143名成員國,表明中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成為中國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里程碑,標志著中國大力推進改革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多年的實踐充分表明,中國是講信譽的。中國加入WTO十年來,圍繞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三方面,以實際行動踐行承諾,按照WTO要求,認真扎實地清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諸多法律法規及一些政策規定;大幅度降低進口關稅、廣泛開放服務貿易市場、主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到2010年8月,中國加入WTO的所有承諾全部履行到位。進口關稅總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7.4%,低于9.8%的入世談判承諾,遠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一般水平。
2018年7月13日,WTO對中國第七次貿易政策審議會議在瑞士的日內瓦舉行,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對中國這兩年的經濟發展和貿易政策給予充分肯定,認為中國認真履行了成員義務,為其他成員融合發展與經濟繁榮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自2013年9月在上海建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來,中國迄今已經建立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已成為國際直接投資規模最大的國家。2020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1443.74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資流入國。這一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為1329.4億美元,實現了穩定增長。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機遇,敞開大門搞建設,積極有效利用外資、重點引進先進技術、大力發展外經外貿,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積極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在工業制造業領域建立了鏈條較完整、配套較齊全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中國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推動經濟繁榮發展,到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總量超過了把持全球經濟總量第二位達42年之久的日本,中國已從改革開放初期居世界第十一位,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201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9.8%,超過當年美國的19.4%,打破了美國保持了110年的世界第一制造業商品生產大國的紀錄。在聯合國提出的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制造業產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也從這一年起,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進出口貿易國、第一大貨物出口國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一直在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1961—1978年只有1.1%,1979—2012年提高到15.9%,2013—2018年升至28.1%。我國綜合國力,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文化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與親和力以及國際影響力都在顯著增強。但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總體尚處于世界價值鏈的中端水平,有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我們必須著力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努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40多年來,我國堅持改革開放基本國策,國內營商環境明顯改善。積極有效利用外資,發展中外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和外商獨資經營;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鼓勵引導中國企業“走出去”,到國外境外參股并購,參與國際化經營。
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經濟全球化在世界范圍內促進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資本流動以及科技文化交流、社會文明進步和人民友好交往。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主旨演講,向全世界全面闡述了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推動經濟全球化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說其是歷史大勢,就是其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7)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勇于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不斷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多年的實踐證明,改革是引領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開放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瑰寶。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飛躍,也是貫穿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靈魂。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競爭歸根到底是實力競爭,是綜合國力競爭。國家實力決定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黨的十四大報告第一次用“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臺階”的表述,一路走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邁上新臺階,現已成為全球當之無愧的綜合國力大國。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不斷邁上新臺階。
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全面深刻闡述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指出:“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長到超過4萬億美元,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萬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9萬億美元。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系,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捷報頻傳。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信息暢通,公路成網,鐵路密布,高壩矗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高鐵飛馳,巨輪遠航,飛機翱翔,天塹變通途。現在,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
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經濟全球化在世界范圍內促進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資本流動,以及科技文化交流、社會文明進步和人民友好交往。
近幾年來,中國面臨國際風險上升的復雜局面,世界上多邊貿易體系遭受嚴峻挑戰,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單邊主義、民粹主義狂妄叫囂,肆意破壞多邊貿易環境,逆全球化暗流涌動,使經濟全球化遭受嚴重波折。2018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僅增長3%,低于上年1.6個百分點。2019年以來,世界貿易形勢更加嚴峻。但是,我國堅持在世界經貿組織框架下,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正確處理貿易摩擦。
40多年來,中國堅持敞開國門搞建設,開放已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標志。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繁榮發展、社會文明進步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將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展開。2019年11月2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表明,我國經濟結構、市場活力、創新動力都出現積極變化。2018年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2178.9萬個,與2013年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相比,增長了100.7%。產業活動單位2455萬個,比2013年年末增長88.3%,有個體經營戶6295.9萬個,出現大幅度增長。就業是民生之本。從就業人數看,2018年年末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38323.6萬人,比2013年年末增長7.6%,其中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下降10.4%。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增長28.9%,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14931.2萬人。在第二產業中,由于制造業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不斷提升,從業人員有所下降。現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人民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上講話時指出的:70年來,中國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創業,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發展成就,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畫上句號,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傳奇!
近幾年經濟全球化遭受挫折,逆全球化思潮涌動,霸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泛濫。在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面對當前形勢,為充分發揮國內優勢,中央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仍堅信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舞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必須長期堅持下去。
- 企業碳信息披露研究
- 東北沿邊地區開發開放戰略研究
- 城鄉一體化與勞動就業: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就業結構優化效應與路徑研究
- 調查研究 求真務實:四川省委黨校行政學院系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研討會論文集
- 浙江省地理信息產業專利導航分析研究報告
- 供給側改革與企業盈利水平研究
- 中國:將對世界做出更大貢獻:國外戰略智庫縱論中國的前進步伐(之四)
- 五千年未有之變局:城鎮化進程推動中國經濟轉型
- 中國私募基金投資年度報告2014
- “一帶一路” 合作共贏
- 你的工資和獎金從哪里來
- 中國扶貧精細化:理念、策略、保障
- 產業組織評論(2014年·第8卷·第2輯)(總第18輯)
- 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 2020與黑天鵝共舞:新分析范式下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