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經濟學學習輔導(宏觀經濟學部分)
- 殷頌葵主編
- 6600字
- 2024-06-28 18:47:09
五、疑難解析
1.怎樣理解產出等于收入以及產出等于支出?
答:產出指GDP的生產,亦即新創造的價值,而不是各經濟部門的產品價值總和,例如長期以來我們所講的工農業總產值。假定某紡紗廠1年產出成品(紗)值20萬元,其中包括消耗棉花價值15萬元(我們用棉花代表生產紗耗費的全部中間產品價值),則創造的價值只有5萬元,而不是20萬元。
為什么產出等于收入呢?如果我們暫不考慮折舊和間接稅,那么,新創造的這5萬元價值就被認為是生產紗所投入的生產要素(勞動、土地、資本及企業家管理才能)共同創造的,因而要將其轉化為這些要素的報酬,即工資、地租、利息和利潤。其中,利潤是產品賣價20萬元扣除原材料價格、工資、利息和地租后的余額。假定工資是2萬元,利息是1.5萬元,地租是5000元,則利潤就是1萬元。正由于在國民收入核算中把利潤看成是產品賣價扣除成本后的余額,因此,總產出等于總收入。
總產出等于總支出是指就全社會來看,總產出等于購買最終產品的總支出。例如,一件上衣賣500元,就意味著消費者購買時支出500元,而這500元又是許多與之有關的生產經營者(如棉農、紗廠、織布廠、制衣廠、售衣商等)創造的價值即產出。上衣是如此,千千萬萬最終產品也是如此,因而就全社會來看,總產出就等于購買最終產品的總支出。
2.為什么人們購買債券和股票對個人來說可算是投資,但在經濟學上不能稱為投資?
答:經濟學上所講的投資是增加或替換資本資產的支出,即購買新廠房、設備和存貨的行為,而人們購買債券和股票只是一種證券交易活動,并不產生實際的新價值,不是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人們買了債券或股票,是一種產權轉移活動,因而不屬經濟學意義的投資活動,也不能計入GDP。當公司從人們手里取得了出售債券或股票的貨幣資金再去購買廠房或機器設備時,才是投資活動。
3.為什么住宅建筑支出不被看作耐用品消費支出而被看作投資支出的一部分?
答:住宅建筑即當年建造為私人購買和使用的房屋總值,之所以列為投資的一部分,是由于住宅能長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務。它比一般耐用消費品的使用壽命更長,因此把住房的增加看作投資的一部分。當然,房屋被消費的部分可算作消費,因此房客支付的房租要作為它的消費支出計入GDP。
4.為什么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GDP?
答:因為政府轉移支付只是簡單地通過稅收(包括社會保險稅)把收入從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轉移到另一個人或另一個組織手中,并沒有相應的新的貨物或勞務價值的產生。例如,政府給殘疾人發放救濟金,并不是因為殘疾人創造了收入,而是因為他喪失了創造收入的能力從而失去生活來源。失業救濟金發放則是因為人們失去了工作從而喪失了取得收入的機會。政府轉移支付和政府購買雖都屬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計入GDP而后者計入GDP,因為后者發生了實在的交換活動。比方說,政府給公立學校教師發薪水是因為教師提供了教育工作的服務,能夠產生新的價值。
5.為什么計入GDP的只能是凈出口而不是出口?
答:出口是本國生產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本國GDP的一部分,而從外國進口的貨物并不是本國生產的一部分,只是外國生產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減去進口額,從而得到凈出口。但其可以被計入本國的消費支出、投資支出和政府購買的部分。例如,進口1臺價值10萬元的機器,被計入本國投資,進口價值5萬元的香水被計入本國消費,進口價值15萬元的軍火被計入政府購買。如果我們計算投資、消費和政府購買時不把這30萬元的進口減去,就會誤把外國生產的GDP計作本國的GDP。因此,我們計算GDP時,必須從出口中扣除進口,即僅計算凈出口,否則,我們就會犯多計算GDP的錯誤。
6.儲蓄投資恒等式為什么并不意味著計劃儲蓄總等于計劃投資?
答: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存在的儲蓄投資恒等式完全是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的。根據定義,在兩部門經濟中,國內生產總值等于消費加投資,國民總收入則等于消費加儲蓄,國內生產總值又等于國民總收入,這樣才有了儲蓄恒等于投資的關系。這種恒等關系就是兩部門經濟的總供給(C+S)和總需求(C+I)的恒等關系。只要遵循儲蓄和投資的這些定義,儲蓄和投資就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充分就業或通貨膨脹,即是否均衡。但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著人們意愿的或者說事前計劃的儲蓄總會等于企業想要有的投資。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和投資的主體及動機都不一樣,這就會引起計劃投資和計劃儲蓄的不一致,形成總需求和總供給不平衡,引起經濟擴張和收縮。分析宏觀經濟均衡時所講的投資要等于儲蓄,是指只有計劃投資等于計劃儲蓄時,才能形成經濟的均衡狀態。這和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實際發生的投資等于實際發生的儲蓄這種恒等關系并不是一回事。
7.GDP作為衡量宏觀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在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居民的福利時存在哪些缺點?
答:GDP在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居民的福利時存在的主要缺點包括:
(1)有些對福利有影響的產品和服務因不進入市場而難以計入GDP,如地下經濟活動、家務、志愿者的服務等。
(2)GDP是用具體的金額來衡量的,而產品或服務的品質與其金額不一定成正比。有些產品的品質很高,帶給人們很大福利,但隨著技術進步價格則越來越低,如計算機。
(3)環境的污染和惡化沒有計入GDP,但這些會造成福利的下降。
(4)閑暇也無法計入GDP,但閑暇會帶來福利的增加。
8.如何全面理解GDP?
答:GDP是科學地計算總產量的方法,如果沒有GDP,怎么描述宏觀經濟都是一個問題,更談不上如何調節它的運行了。GDP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縮寫,翻譯成漢語就是“國內生產總值”。用一句話概括,GDP指一國(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是指一年)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總和。一句簡單的描述卻包含了極為豐富的內涵。
(1)GDP是個地理概念?!耙粋€國家(或地區)”強調了GDP這個總產出一定是屬于該地區的,是按照屬地原則來衡量的。例如,中國的GDP指在中國境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價值。只要是在中國境內生產的產品,都計入中國的GDP,即使是蘋果公司在中國境內生產的手機,也是中國的GDP,而不是美國的GDP。當然,所有在中國以外生產的產品,即使是中國人生產的也不能計入中國的GDP。顯然,GDP與GNP是有差別的,GNP只計算本國公民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與地域空間無關。
(2)GDP是一個市場價格概念。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的東西成千上萬,種類五花八門、千差萬別,從食品、衣服到汽車、住房,從教育、醫療到心理咨詢和保險,從黃油到大炮,無所不有。這些東西的單位不盡相同,顯然不能把它們直接加起來,這樣做毫無意義。雖然產品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價格,這是個共同的單位,在這一點上,它們是可以相加的,而且加起來也有意義。市場價格就是計算當時所有產品的價格,將它們加總起來就可以得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的全部產品的價格總量。
GDP是價格的總和,沒有價格的東西不能算進GDP里。比如,你請一個保姆給你做家務,每小時要付給她10元錢,這個錢是可以計入GDP的,因為它是明確的市場交易行為,是有價格的。但是,如果是你自己做家務,你不會給自己發工資,這時就沒有價格。雖然自己做跟小時工做的結果是一樣的,都可以讓你的房子整潔、舒適,可是因為自己做沒有價格,所以不能算作GDP的一部分。家務勞動、農民自產自用的產品都沒有市場價格,當然都不能計入GDP了。另外,一些逃避政府監管的黑市交易和地下經濟也沒有統計到GDP當中,因為其“市場價格”無法顯現。
(3)GDP衡量的是最終產品?!白罱K產品”是與“中間產品”相對的一個概念,它指用于最后消費而不再投入生產的產品;而“中間產品”指生產出來后沒有用于消費,而是投入下一階段繼續生產其他產品的中間投入產品。GDP只統計最終產品,不統計中間產品,因為GDP表示的是一個國家的人民所能享有的福利可能性。能增加福利的產品,只能是那些用于消費的產品,即最終產品,而不可能是中間產品,這些中間產品,只有當它們變為最終產品時,才能增進實際的福利。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如果把中間產品也加進去,會產生重復計算的問題,會夸大一個國家GDP的真實水平。
(4)GDP是個當期新生產的概念。只要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新生產的東西,都可以計入GDP,與是否進行市場交易無關。比如生產了100萬元的產品,只賣出去80萬元,GDP核算的是當期新生產的這100萬元而不是只賣出去或被消費了的80萬元。如果生產了100萬元而賣出了120萬元,那么GDP還是當期生產的100萬元,而不是120萬元,多出來的20萬元是去年沒有賣出去的庫存,今年又拿出來賣的結果。這20萬元已經在去年的GDP中核算過了,今年就不應該再計算了。所以,GDP統計的東西必須是這一年新生產出來的產品。再比如你購買了一輛二手汽車,就不應該計入GDP,因為這輛二手汽車生產時已經計入當年的GDP了,當然買賣這輛汽車的交易手續費是計入GDP的。不單是非本年度生產的東西不能計入當年GDP,即使是本年生產的東西,如果不是第一次買賣,也不能計入。這樣做是為了避免重復計算,只生產了一次,不能算兩次。
此外,一些涉及所有權轉移的交易活動,例如購買一塊土地、購買普通股票等發生的金額不能算進GDP里。因為土地購置、股票買賣本身跟生產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只是所有權的轉移,不能算到GDP中。
(5)GDP是特定時期的流量概念。流量是一定時期內發生的變量,因為GDP是“一定時期(通常是指一年)”的產量,所以它是一個流量。與流量對應的是存量,存量是一定時點上存在的變量,比如財富就是個存量概念。存量與流量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流量來自存量,如一定的國民收入來自一定的國民財富;流量又歸于存量之中,即存量只能經由流量而發生變化,如新增加的國民財富是靠新創造的國民收入來計算的。從數學上來講,某時期內的流量=期末存量-期初存量。如果用貨幣來表示一個人的財富和收入,在某一天,他總共有100萬元存款,那么這筆存款作為這個人的財富就是一個存量表示。一個月后,他領了5000元的工資,那么這5000元就是他這個月的收入,屬于流量。此時,他的財富就是1005000元。
GDP是個總量指標,比這個總量更有意義的是“人均GDP”,也就是平均每個人的GDP,這樣才能貼切地表示一個國家人民的富裕程度。要注意的是,人均GDP是用GDP除以總人口得到的,但是它并不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兩個概念,而且相差很大。人均GDP要減掉資本的折舊,減掉交給政府的稅收,還要減掉其他項目,進行一系列調整,才能得到人均可支配收入。通常來講,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小于人均GDP。
9.傳統GDP的局限性是什么?
答:1968年羅伯特·肯尼迪競選美國總統演講時提到:“GDP并沒有考慮到我們孩子的健康,他們的教育質量,或者他們游戲的快樂。它也沒有包括我們的詩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穩定;沒有包括我們關于公共問題爭論的智慧,或者我們公務員的清廉。它既沒有衡量我們的勇氣、智慧,也沒有衡量對祖國的熱愛。簡言之,它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們的生活有意義的東西?!?/p>
傳統GDP核算在統計中存在著一些局限或缺陷,主要表現在:①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總體經濟活動,還有一些經濟活動是GDP無法體現的。國內生產總值是按物品和勞務的市場交易價格計算的,因此非市場交易活動無法被計入。自給性的生產與勞務(例如家務活兒)就不在GDP統計范圍之內。另外,非法經濟活動沒有被計入GDP。許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非法經濟活動,如黑市交易等。②GDP不能準確地反映人們的福利狀況,因為人類行為的目標是獲得盡可能多的福利。GDP雖然反映了總產量水平及其變化,但是人們所得到的福利卻不一定和總產量同方向變化。如產量的增加有可能伴隨著人們閑暇時間的減少,進而帶來的福利就會減少。此外,產量的增加更有可能帶來資源耗竭與生態環境破壞。
鑒于GDP指標在反映福利方面的局限性,一些經濟學家提出對GDP指標的統計項目進行部分調整:加上閑暇和地下經濟、減去環境破壞與資源的過度消耗等。因此,綠色GDP開始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它彌補了傳統GDP的部分缺陷,得到一眾科學家的追捧,成為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10.如何用支出法衡量GDP?
答:支出法也稱產品流動法,其基本依據是對整個經濟來說,收入必等于支出。用支出法衡量GDP,就是衡量在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購買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總支出。誰是最終產品的購買者呢?要看誰是產品和勞務的最后使用者。在現實生活中,產品和勞務的最后使用者,除了居民消費,還有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及凈出口。因此
GDP=C+I+G+(X-M)
C:居民個人消費總額。指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支出,分為三大部分:耐用品消費支出,如對小汽車、電視機等產品的購買;非耐用品消費支出,如對食物、服裝等產品的購買;服務消費支出,如對醫療、教育、旅游等方面的支出。
I:國內私人投資支出總額。指一定時期內企業或家庭購買的不用于本期消費的最終產品的支出。投資包括兩大類,分別是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固定資產投資是對新廠房、機器設備和住宅的購買,它可以分為非住宅固定投資和住宅固定投資。存貨投資是企業掌握的存貨價值的增加(或減少)。
G:政府購買。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如政府花錢設立法院、提供國防、建筑道路、開辦學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購買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轉移支付、公債利息等都不計入GDP。
NX(X-M):凈出口,指進出口的差額。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進口,則X-M就是凈出口。從GDP支出法核算的視角看,進口應該從本國總購買中減去,因為進口表示收入流到國外,不是用于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出口則應加進本國總購買量中,因為出口表示收入從國外流入,是用于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因此,NX可以為正值,也可以為零,還可以為負值。
11.價格指數是什么?
答:價格指數是用來描述整個經濟中的各種商品和勞務價格的總體平均數,經常涉及的有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和國內生產總值折算指數(GDP平減指數)。
(1)消費者價格指數(CPI)
消費者價格指數是對城市消費者購買一組固定的消費性產品與服務所支付平均價格的度量指標。通過抽樣調查,選擇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務為樣本,比較根據當年價格計算的商品總價值和根據基年得到的商品總價值,得到的比值就是消費者價格指數。

CPI只衡量消費者購買產品與服務的價格。因此,企業或政府購買的產品價格上升并不反映在CPI上,但反映在GDP平減指數上。
(2)生產者價格指數(PPI)
生產者價格指數是對生產和批發環節的有代表性的幾百種原料、半成品等價格經過加權平均后的價格指標。它是一種批發物價指數,衡量批發時或生產階段的價格水平變動。PPI與CPI只是統計范圍不同,計算方法是一樣的。
(3)國內生產總值折算指數(GDP平減指數)
GDP平減指數是給定年份的名義GDP與實際GDP之間的比率。

GDP平減指數衡量所生產的所有產品與服務的價格,但只包括國內生產的產品,進口品并不是GDP的一部分,而且其價格變動也不反映在GDP平減指數上。
12.通貨膨脹率是什么?
答:通過價格指數的變化,可以了解通貨膨脹的情況。這個價格指數可以用三個價格指數來表達,其中最常用的價格指數為CPI。
如果Pt表示t期的物價水平,Pt+1表示t+1期的物價水平,用πt+1表示t+1期的通貨膨脹率,則有

13.通貨膨脹的原因是什么?
答:關于通貨膨脹的原因,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種種解釋,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方面為貨幣數量論的解釋,這種解釋強調貨幣在通貨膨脹過程中的重要性;第二方面是用總需求與總供給來解釋,包括從需求角度和供給角度的解釋;第三方面是從經濟結構因素變動的角度來說明通貨膨脹的原因。通貨膨脹基本上可分為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結構型通貨膨脹三種。
(1)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從總需求角度來解釋通貨膨脹成因,認為通貨膨脹是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顯著地上漲,是“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的結果。
(2)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從供給方面來解釋通貨膨脹成因,認為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也會引起一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地上漲。供給方面解釋的通貨膨脹有三種:①工資推動型通貨膨脹;②利潤推動型通貨膨脹;③進口型通貨膨脹。
(3)結構型通貨膨脹
在總需求和總供給處于平衡狀態時,由經濟結構性因素的變動所引起的物價普遍持續地上漲。對于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動引起的通貨膨脹的解釋,一個是來自需求結構變動方面,另一個是來自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差異方面的解釋。
(4)貨幣主義學派對通貨膨脹成因的解釋
貨幣主義學派強調貨幣是影響總需求的重要因素,通貨膨脹的產生主要是貨幣供給增加的結果。所以該學派認為中央銀行如果保持貨幣供給穩定,那么物價水平也將穩定。
疑難解析的內容摘編自:尹伯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習題指南(宏觀經濟學)第七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